03.07 廣東集結多學科“最強大腦”隔空診治七旬危重病人

廣東組織多家醫院、多學科專家遠程會診地市定點醫院的危重病例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豐西西 通訊員 粵衛信

新冠疫情發展到當下,臨床救治上如何幫助重型、危重型患者脫離危險,成為降低死亡率的關鍵。而收治有重型、危重型患者的定點收治醫院,也特別期望藉助高水平醫療機構專家組的“集體智慧”來應對危重症救治過程中碰到的難題。

6日上午,一場關於第七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實施和臨床實踐的討論會在省衛生健康委展開,並通過遠程會診平臺,將廣東省人民醫院、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多家醫院的呼吸、重症、心血管頂級專家,彙集在了一起,為中山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一名高齡、危重新冠患者提供會診。

“這位72歲的老人,用上最高生命支持系統ECMO(體外膜肺氧合)已經十多天了,可至今依然無法脫機”,來自中山市第二人民醫院的一線專家們一直在思索著這位危重型老人的救治策略。

發病20多天了,老人用上了ECMO,也上了經鼻插管的呼吸機。為了避免其他感染和給予必要的免疫力支持,當地專家組給老人用上了各種頂級的免疫提升方案。昂貴的日達仙(胸腺肽),老人進入危重症階段後每天都用,更為昂貴的免疫提升藥物丙種球蛋白也大劑量的用上了。同時,治療端的藥品也在不計成本地使用,甚至連稀缺的出院患者的康復期血漿,老人也用上了。

可時至今日,老人的生化檢測項中,培養出了鳥腸球菌、棉子糖球菌等病原生物的蹤跡。不僅提示老人可能出現了細菌感染,而且可能是臨床上非常難纏的真菌感染。

“ECMO能不能停?抗凝和出血的矛盾怎麼破?現階段的抗生素要不要調整?現階段到底要不要上氣管切開呼吸機?”,中山一線的專家產生了一連串的疑問和困惑。“我想請各位專家集中在這幾個問題,看能不能達成共識,幫助中山市第二人民醫院更好地救治這個病人。”

廣東省人民醫院院長、腎內科專家餘學清坐在遠程會診平臺的一端,協調著這場多學科專家共同商討。

“現在到了最吃勁的時候,要匯聚全省力量,盡廣東最大優勢,發揮廣東最高水平,減少重症、危重症,只要有一線希望,就以百分之百的努力挽救病人”,廣東省衛健委一級巡視員劉冠賢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更規範的管理和治療,幫助輕症、普通型患者早日康復出院。對於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不能單單解決某一個問題,而是要發揮綜合性、多學科優勢,這是關鍵中的關鍵。集中大家的智慧,把病人的救治工作做得更科學、更規範、更合理、更精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