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从文学角度讲王勃的《滕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哪个写得更好?

用户6318902015698


我认为《滕王阁序》更出色些,无论是文采还是用句,无论是意境还是用词,《岳阳楼记》略显老气,虽有国家情怀抒发,但还是个人意愿的表达多些。《岳阳楼记》读起来没有《滕王阁序》那么大气磅礴、流畅。勃文之好,初看在舞台繁华之景,远观而在灯火阑珊之处。

1、文采飞扬,名句甚多。

《滕王阁序》多大气的诗啊,而且朗朗上口,画面感特别的强。 很多名人都选用其中的字句作为自己的名字,例如周星驰,例如冯唐。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跟别的序不一样,《滕王阁序》是以骈文的体裁写成的。骈文的特点是对仗工整、声律铿锵,辞藻华丽,酷爱用典。《滕王阁序》张扬了骈文的优点,将写景及抒情极好的融合起来,真正地达到了写我所写,抒我所抒的一种畅快淋漓境界。



2、思想对比,王勃更为洒脱。

有人拿《滕王阁序》与《岳阳楼记》的思想做比较,说滕王阁序的思想不如岳阳楼记。我认为不妥,你拿二十几岁的少年和五十几岁的老头比思想,本来就是不公平,况且,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更着重于儒家思想,更是个人情绪的表述。而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我更看到了他的一种洒脱的思想,王勃此文体现出了他的一种看淡和看破,体现出了他的一种的潇洒与不羁,更体现了广阔的胸怀和大气。所以,《滕王阁序》思想和意境更出色些。



3、创作动机对比。

《岳阳楼记》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写的,范仲淹于前一年出知邓州。就是说,作记的时候,他已经是“迁客”。作者在几次被贬谪、如今又做“迁客”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在被个人得失和环境变化所支配的卑微情感,而提出所谓“古仁人”做榜样,这分明是对自己的鞭策,也是对因受“邪党”迫害而做了“迁客”的许多朋友的勉励──首先是对滕子京的勉励。文章第一段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后,不到一年就做到“政通人和”,引出重修岳阳楼一事。已暗含“不以己悲”之意,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迁客”。这就对下文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乃至写“古仁人之心”,都具有引发作用。最后的“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读起来便更自然通顺些。



《滕王阁序》是王勃去交趾看望父亲,在南昌逗留期间,正赶上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上举行盛会,目的是想让自己的女婿展示预先写好的一篇《滕王阁序》,但又假惺惺地让别人先写,其他文人碍于都督的面子,不肯贸然下笔。只有王勃没有推辞,王勃为什么要写《滕王阁序》,除了想借此机会表现一下自己的文才,让人家了解自己不凡的志向外,恐怕还有相当大的抒发怀才不遇的牢骚的成分。怎知《滕王阁序》一出,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才气光耀当场。

初读《滕王阁序》者,多会被其飞扬恣肆的辞采所折服,然而越是细品此文,则觉浮华背后,凄凉难掩。初读《岳阳楼记》,使命召唤,责任感爆棚,然而细品此文,便觉作者之烦恼和无奈,毕竟写此文已五十多岁,且被贬多次,不免悲伤。




大志读书


我觉得,两者不可同日而语。首先我们来看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幼时便会作诗,以文章名于天下,做《滕王阁序》时年仅25岁,且属于即兴作赋,一气呵成,洋洋洒洒近千言,用典近40次,并且留下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们再看范文正公,做记时54岁,且正逢北宋内忧外患之际,他不一定是在岳阳楼做的记,他是应好友滕子京邀请而做,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句至今读来也会振聋发聩。王勃其时两次被贬,后一次差点要了性命,所以他对官场早已没有兴趣,但其文却引经据典,抒发了自己:“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情怀。文正公在仁宗时期,一直上书直言,忧心朝政,虽然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思想,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含谟吐英


岳阳楼记和滕王阁序不是一个档次。岳阳楼记言简意赅,层次分明;文采飞扬,寓意深刻,堪称千古奇文。滕王阁序辞藻华丽,境界不高;用典较多,华而不实,不应该提倡。


五闲区民1


王勃的《滕王阁序》我反复看,反复背,反复体会,从字里行间,最终悟出一句话,或曰王某自己预告世间:此人必早逝。试想,临场一笔挥就如此气势磅礴,文采飞扬,工整优美绝仑的惊世大作,其不死,天下何人还敢舞文弄墨。殊不知,天妒英才,上苍也会不肯听之任之。


老鲍9188


唐朝初期,王勃随任交趾令在赴任途中的父亲,路经南昌,其父的朋友达官显贵宴请他们父子,席间王勃即兴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时年王勃才是十五岁的少年,惊骇四坐。这篇文章属骈体文的表达方式,由浅入深,浓淡相宜,节律明快,环环相扣,字字玑珠,句句经典,思绪万端,波澜迭起,激情四溅,状物逸兴,词藻华美,回肠荡气。这里俨然是一个饱经苍桑,阅历深厚的老夫子,不愧是“初唐四杰”最年少的才子。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在北宋为官,进士出身,笔杆子好生了得,可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应好友巴陵郡守腾子京之约,写一篇《岳阳楼记》。是时,岳阳楼的修建还未完工,范仲淹也未到洞庭湖体验,居然写出了不朽篇章《岳阳楼记》。这并不足为奇,这说明作者早已成竹在胸,看惯了江湖的风浪,各地名山胜水,亭阁楼榭,移花接木,信手拈来,提笔挥就,揉进自己多年积压在心底的郁闷,发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境界立足点高,取悦庶民和天子。象写南京的《阅江楼序》,也是由明初大学者宋濂在未建楼之前写的,文学价值非常高,也收录在《古文观止》里。奇怪的是,这座楼不但当时未建,而且这项工程一直拖到2001年才建成,间隔600多年。对范隔空写《岳阳楼记》就不难理解了,它属应酬之作,对岳阳楼的描写应该多用笔墨,而是粗线条一笔带过。“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仅此而己。其楼的外貌特征,结构风格,色彩,气氛都没有具体刻画,似乎偏离了主题,这是一个很大缺憾。这里着实对洞庭湖的两种不同景色进行了描绘,抒发了两种不同的)感慨。范仲淹的楼记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要表达自己多年的一种心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种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情怀得以表露。范仕途坎坷,几起几落,原为京官,后被贬谪地方,其心情可以理解。

再看王勃的阁序,他用了很重的笔墨恰到好处地描绘了滕王阁的外貌,“飞阁流丹”,“画栋朝飞”,“朱帘暮卷”,“上穷”,“下临”等等,王勃所写的篇幅,情景交螎,自然流露,有感而发,没有迎合官方的曲意之笔,不媚权媚俗。行文舒展,一种童贞,率真,表明了对人世和人生的一种感悟,揭示了大千世界的美好和天人感应的道家思想。

阁序用了大量的文字抒情,且是引经据典,穿越时空,使文章份量更重更丰满,使画面呈立体长卷。楼记没有用典故,定格在两个画面。这两篇文章都用了大量文字描写周围外部事物,笔触高远,楼记不仅写洞庭景色,还延伸拓展为“北极巫峡,南极潇湘”。阁序有“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龙光射斗牛之虚”等等佳句。意境辽阔,胸臆旷达,都是为映衬楼阁服务的。阁序在这里气魄更宏大,视界更宽阔,声音更响亮悦耳。两者写景色彩斑烂瑰丽。阁序有落霞孤鹜句,楼记有浩月当空,岸芷汀兰,渔歌互答,有声有色有芬芳。两者异曲同工。

这两篇文章各有千秋,不同的描写对象,不同背景,不同时代,不同身世身份,不同的目的,注定两篇文章的不同特点,和表露出来的思想情感。但在很多方面也有相似相同点。一个是聪明绝顶才华横溢的纯真少年,一个是宦海沉浮饱受压抑而又十分老道的士大夫。就艺术性,阁序要偏重,发挥到极致,格调凄美,表达人生的艰辛。阁序所采用的文体不免有些花架子,过度追求形式的华丽,给人高谈阔论的虚空感觉,任何事物都有两方面,完美本身就是有欠缺,高大建筑总会留下阴影,它仍不失为一篇不朽的奇文。楼记偏重政治色彩,先天下之忧而忧教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但它又是建楼之前所写,好像有点糊弄世人之嫌,但不失真实性。








救风


曹丕在做太子的时候,写过一本书,叫《典论》,这是中国最早的评价文艺理论的著作。

在《典论》中,曹丕首次提出了“文气”的概念,来论述文学和评论作家,他是这么说的:“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里所谓的气,其实就是写作之人的气质,气质不同,写出的作品风格不同,那读者读的时候的感受,自然是不一样的。而文学作品的情感表现向来是不能够感同身受的,但是浮游在情感之下的,文章的表皮也就是用词造句的差异,观众则是一看便知。


《滕王阁序》

我没记错的话这篇文章应该是高二的时候学的,具体是上学期还是下学期,一时半会还真想不起来,反正就知道老师对这篇文章的要求是,两个字:背诵。苦逼的高中时代啊,多少个寒冷的早上,五点就得从被窝里爬起来去上早自习,除了背课文,就是背单词。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不被我拿下的,达到了会背的程度。

以上内容,我之所以会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在某一天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抽查,恰好抽到我了,站起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背课文,这是背景。现在想想,还挺怀念的。

好了,闲话不扯了,正经的,下面咱们开始上课,分析一下这篇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

这篇文章是王勃在去看他父亲的路上,路过滕王阁时作的一首骈文。文中描述了滕王阁的地理形势、历史渊源、周围景色,以及那天王勃所参加的宴会盛况,并借此抒发了自己无路请缨不能为大唐王朝建功报效的感慨。

单单就遣词组句的功夫来看,这篇文章的操作,可谓是亮瞎眼,至少在当时高中的年龄来说,可以用华美来形容,过了十来年之后再看,还是觉得惊艳。他的词语结构,写作手法,潇洒从容;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谁能想象这是出自一位刚刚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之手,不过遗憾的是,《滕王阁序》之后,王勃英年早逝,一颗文学新星就此陨落,再无经典的文章留下。

二十多岁的年龄,文笔大多追求浮华,在情感表现上稍稍欠缺,毕竟人生也没有那么多的经历,是写不出来多么高深的人生感悟的。但恰恰是这种不经世事,年少轻狂,反而成就了这篇文章的气质:不卑不亢。

《岳阳楼记》

篇末点出了这片文章的写作日期,庆历六年,也就是公元1046年,这一年,范仲淹57岁,人上半百之年。当年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好奇,范仲淹是否去过湖南岳阳,什么时候去的,才能写下这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还原一下当时的背景。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朝廷中对范仲淹实施新政的反对声愈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范仲淹请求出知邠州(今陕西彬县),宋仁宗准许了他的这一奏请,于是罢免范仲淹的参知政事之职,改为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古代地方军事长官)。到了十一月的时候,范仲淹因病上奏请求解除四路安抚使的任命,改为出任邓州,以避边塞严寒。于是宋仁宗升范仲淹为给事中、知邓州。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抵达自己任职的地方邓州(今河南南阳市邓州市)。同一时期,被贬到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滕子京,重修了岳阳楼,想请自己的好友范仲淹写一篇记文,于是就给范仲淹书信一封,连带着书信送过去的,还有一幅画,《洞庭晚秋图》。范仲淹就是在看了这幅画的基础上,依据画中对岳阳楼景观的描述,并展开自己的丰富联想,写出了这篇《岳阳楼记》,他压根就没去过。

在这篇文章中,记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于一体。既有对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规劝,更有对天下士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告诫。在用词上,明显的给人以大气磅礴的感觉,营造出了气势恢宏的洞庭画面,写景之中,又带着周边声音的描述,如置其中,身临其境。至于文章的气质,则可以用文中的一些字来概括,那就是:波澜不惊。


不知周礼


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以“仙人以乘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闻名;滕王阁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闻名;岳阳楼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闻名。三座名楼,以文章流传千古,而其中黄鹤楼多以诗歌称道,滕王阁和岳阳楼却是文章流传,《腾王阁序》和《岳阳楼记》都是千古名篇,那一个写的好呢?

《腾王阁序》是唐初才子王勃所写,全篇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开篇,有历史润涵,而后的“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更是为文章奠定了一个开阔而又大气的视野,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全文的点睛之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将一副美如画的画面展现在面前,可谓写的及其美妙。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怀,写出了远大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得整齐;又几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显得典雅而工巧。

《岳阳楼记》是千古名臣范仲淹所写,除去前面的原有,全篇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作为开篇,写出了浩浩荡荡的气势,一股气势由面扑来。接下来两段以对仗的方式分别描写阴雨天和晴天的两种同场景,“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这两句都不是描写实景,而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因为《岳阳楼记》是范仲淹不在现场写的,只是结合了之前的所观所感,但是此二句对仗工整,用字虽然不在现场但却像是在现场一样,描绘的栩栩如生。

最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全篇的升华,一下子将整个文章提升到非常高的境界。

两篇文章,从用词作句,引章用典而言,《滕王阁记》更高一筹,而从文章升华的高度,《岳阳楼记》更高一些。

每个文章都是传世佳文,单就文采我更喜欢《滕王阁序》,尤其是“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中的“空”。


帝国烽火


滕王阁序写的更好,岳阳楼记立足点确实高一点,江湖之远,庙堂之高,忧国忧民忧天下。单就文采来说的确不能与滕王阁序相提并论,仅此一文,造就40个成语,其中19个独创,请问谁可一战?


文刀三石8


《滕王阁序》是一篇文彩极佳的骈体文,长于铺排而失之藻丽,意境界也非上乘,才子之文耳;从文章角度说,和《岳阳楼记》差得很远。范仲淹之文,用字之精到老辣,节奏之张弛有度,意像之开阔雄浑,音韵之金声玉振,境界之高远,堪称圣手之笔。王勃还是嫩了些。


我没名字行不行


各有千秋,难分仲伯。王勃《滕王阁序》言词华丽,几乎全篇用典,一气呵成,可见其文学功底的深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虽在词藻用典上有所欠确,但金句频出,发自内心。更可贵的是忧国忧民的之心跃然纸上。从这一点上看,《岳阳楼记》更胜一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