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戴笠一去世,为什么军统就改成保密局了?

诗琪


军统是戴笠一手创立的特务组织,曾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在1946年戴笠死后,国民党便将“军统”改组为了“保密局”,这是为什么呢?

1946年9月20日,国民党军统局连续三天在国民党《中央日报》上刊登“本局业已奉令撤销,谨防不法之徒假借本局名义招摇撞骗”的消息。


那么国民党为什么要在戴笠死后,将原来的军统局改组为保密局呢?

军统组织虽然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依然掩盖不了其在维护国民党专制统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种种恶行,例如滥杀无辜。因此,蒋介石一直担负着外界舆论的压力,迫切需要对军统进行改组。

除了这个原因以外,戴笠与军统局在国民党内部树敌众多也是一个原因。一些国民党的重要人物也是趁机落井下石,怂恿蒋介石立刻废除军统这个机构。


也就是说早在戴笠去世前,蒋介石就有意取消军统局,而戴笠的死只是加速了军统改组的过程而已。在戴笠飞机失事后,国民党马上宣布由郑介民接任军统局长,毛人凤为副局长,并改组为保密局,仅仅保存了6000多人的编制。从此,臭名昭著的军统组织就退出了舞台。

不过,所谓的“军统改组为保密局”只是国民党玩的文字游戏。事后,蒋介石希望“保密局”仍然能发挥军统的作用。为此,他私下指示郑介民“要继续利用该机构与共产党之情报组织作斗争”。然而无论是郑介民还是毛人凤,都未能再现戴笠当年领导特工机构时的风光。



世界人文通史


一、令人谈之色变的特务机关——军统

或是一身笔挺的戎装,一副白手套,面庞冷峻;或是一袭长袍,目光狡黠。这常常是影视剧中国民党特务机关军统给人留下的印象。国民政府主要有两大特务机关,分别是所谓的中统和军统,中统全称是中央党部调查统计局,军统全称是军事委员会调查局,

蒋介石成立两统的初衷是为了获取信息,权力平衡,相互制约。

民国初期直到张学良东北易帜,中国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各路军阀各怀心思,门阀林立,相互攻击,相互暗算,不听中央调遣指令的旧军阀作派依然根深蒂固,蒋介石在实际掌握国民党权力后,数次下野,屡遭“逼宫”就很能说明当时中国政局之混乱,根基是松软,再加上狼子野心的日本人虎视眈眈,这些都成为了蒋介石加强情报工作的契机。

在这种背景下,蒋介石为了加强军事情报方面的工作,在国民革命军司令部,物色了数十名侍从副官和联络参谋,负责搜集各部队的情况和各级部队长官的政治倾向、思想动态,行为动向等,由原黄埔军校教育长王柏龄主持工作。这一临时组织形态以及思想成为了日后正式组建军统的基础。同时,蒋介石为了应对当时的局面,在国民党的“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之下,实现意志集中和力量集中,主张建立新的三民主义青年团。

1938年6月,中华复兴社和青白社同时解散,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将军事委员会所属调查统计局之第一、二、三处改组,第一处扩建为“中统局”,第二处扩建为“军统局”,第三处负责国内邮件的检查。中华复兴社解散后,其成员转入“三青团”,秘密的特务系统转入“军统局”。军统和中统虽然没有正式划分职责,但蒋介石有他的打算,戴笠是黄埔军校的学生,主要搞军事情报、监视军队、绑票、暗杀等活动;中统主要是CC系,搞政治党派斗争以及文教方面的活动。不过戴笠经常越俎代庖,导致两统经常发生摩擦。军统之恐怖,可能主要在于暗杀。抗战时期,军统也秘密处决了一部分汉奸,如黄浚、韩复榘、傅宗耀、石友三、李士群,据说抗战时期最大的汉奸头子汪精卫之死也与军统有关。

二、堂堂军统为何要改头换面

1946年9月20日,军统连续三天在《中央日报》等各大报纸头版刊登醒目启事 “本局业已奉令撤销,今后如有不法之徒,假借本局名义,在外招摇撞骗、敲诈勒索情事发生,应请当地军宪警机关随时查扣法办”。那么当时的军统到底是什么情况呢?军统公开的武装部队与军委会军令部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在形式上,军统分为了四部分,除了刚刚提到的国防部第二厅,还有国防部保密局、交通部警察总局和内政部警察总署,实质上仍由保密局总领,郑介民任局长,毛人凤任副局长。

三、戴笠之死与军统改组之间的关系

戴笠在1946年3月飞机失事中身亡,9月便有了上文中报纸所刊登的消息,致使有观点认为是戴笠之死与军统改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过,笔者认为,戴笠之死只是在时间上加速了军统改制,并且只是有可能,里面并没有本质的联系,如果说有联系,那也是活着的戴笠所造成的。

(一)外部因素。

前文所举军统在抗日时期对汉奸日寇实施了暗杀,在抗战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应该是大快人心之事,但是军统的残酷并非只针对汉奸鬼子,同时也杀害了许多爱国志士、文人学者,甚至公报私仇。抗战胜利后,社会上以及民主党派强烈要求国民政府限制其特务行动。国民政府出于政治平衡、获得政治支持的考量,同意对军统进行改制,并提上日程。

(二)内部因素。

主要原因就在于戴笠本人。一是自古上行下效,戴笠所带领的军统,几乎完全仿效了国民党家长式的管理,戴笠在军统说一不二,所有人都处在其高压之下。甚至出现了只知戴科长,不知蒋委员长的局面,自古兔死狗烹大多出于这个原因。二是戴笠敏锐的捕捉到改组军统的信息,所以他为了能够保自己一个全身(因为在国民政府内外,他树敌众多),企图通过美国人来向蒋介石施压,掌管海军和全国警察,找别人压自己的老板,这一行为更加坚定了蒋介石改组军统的决心,这也是鸟尽弓藏的一个原因。另外,军统明明暗暗,10万人马,这对于蒋介石来说也是一块心病。总之,所谓军统改制,目的无非就是换汤不换药,在形式上顺应一下民意,此其一;另外就是瓦解戴笠时期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军统,最终为统治者所用,此其二。

所以,即便戴笠不死,以蒋介石对他的提防和猜忌,他继续担任特务大头子的可能性也小于一半,何况还有那么多党内外的敌人伺机对其进行政治打压,蒋介石不会为了这么一个棋子而影响整个政治局势。

如此分析来看,戴笠之死同改组军统,无非是个巧合。如果非要思索出一些什么关系的话,不如把思维调转一下,他的死如果是被安排的呢?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军统改组原因主要有四点,最重要的是戴笠犯了老蒋的大忌。

军统的势力在抗战末期达到了巅峰,全国在编的特务达到5万多人,还有5万多潜伏在各行各业的中下层特务。控制了缉私署、交通监察、航空检查、邮电检查等,权力非常之大。

更为重要的是,戴笠在抗战时期是日伪闻风丧胆的神秘人物,因而被许多热血青年视为偶像人物,号召力很强。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戴笠及军统成了很多势力的眼中钉。当然仅仅这些,还不足以动摇他的地位,最重要的是他犯了老蒋的大忌。

老蒋用人有两大原则:一是是不是浙江人或黄埔出身;二是要看推荐人是否值得信任。

老蒋对任用的人还有两大忌讳:私下拉帮结派,自成体系,而这一点恰恰是国民党存在的最严重问题。第二点忌讳是贪污,这一点戴笠还是有点分寸。


老蒋一直非常重视特务机构,赋予军统的权力很大。但同时他又对戴笠时刻保持着提防,从对戴笠的称呼上就能看得出来。

老蒋对于嫡系资历深的高级将领,一般直呼字,比如陈诚、张治中称辞修、文白。

对于大军阀或党内高层字后面加一个“兄”字,对于黄埔系青壮派核心,喊的时候名字后面加个“弟”字,比如喊胡宗南称宗南弟。

但独独称戴笠为戴科长,这个称呼一直延用了十几年,从来没改过。综合比较来看,老蒋应该是时刻提醒戴笠不能越雷池半步。

戴笠前期在个人职务上一直很谨慎,为老蒋立功无数,虽然一直是个副局长,军衔最高也不过是个少将,但他从来没有跟蒋提过要求。


但随着势力越来越大,声望越来越高,戴笠的野心膨胀了。他在抗战时期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军队培养心腹,而且和手握重兵的胡宗南、汤恩伯,三人结盟,这不的不让老蒋忌惮。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内部势力及党外势力纷纷要求裁减军统,其中原因有两点:一是飞扬跋扈,得罪和伤害过不少人;二是军统组织太庞大,开支确实不小。

而戴笠又犯了拉帮结派的大忌,所以老蒋就有了打压军统的打算。

戴笠十分会揣摩蒋的心思,他得知蒋的意图后,开始谋求控制全国警察总监的职务,他想把军统特务安插到警察系统。

另外,戴笠私下和美国人达成交易,让美国人给蒋施压,让他出任海军总司令。

这犯了蒋用人的第二大原则,蒋十分震怒,但又不敢得罪美国人,于是把海军部降级改成了海军署,戴笠的愿望落空了。


戴笠的一系列举动让蒋下定了改组军统的决心,1946年初,军统改组已提上日程,老蒋在往军统安插心腹,毛人凤给戴笠发了一封“谨防一锅端”的电报。

于是戴笠躲在外地不回来拖延时间,3月初,老蒋连发几封电报,催促戴笠回来。戴笠实在拖不下去了,只得乘飞机回南京,不料在途中飞机失事,机毁人亡。

戴笠的死很蹊跷,有不少人说是老蒋“飞鸟尽良弓藏”,但并没有直接的证据。

不过戴笠一死,军统没了灵魂人物,改组倒更加顺利,至少编制外的5万人不用再担心了。

1946年6月,军统正式改组为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担任局长,曾风光一时的军统特务机构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花木童说史


军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特务部门,专门负责训练特务。这个机构由戴笠指挥,直接听命于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期间,军统曾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刺杀汉奸和日本军官当面,都干的十分出色,让蒋介石对军统十分满意。


军统的情报工作也做得十分出色,例如军统的姜毅英,就监听到了日本将要偷袭美军珍珠港的行动。姜毅英也因此升为少将军校,成为军统中唯一的女将军。可是当蒋介石把这一情报告知美国军方,美国军方却没有重视,认为中国是在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



戴笠去世之后,军统被改成保密局,军统的影响力随着改组缩小了很多。之所以蒋介石要改组军统,是因为军统的权力实在太大,已经让蒋介石感到了威胁。再加上军统平时就得罪了许多国民党高级军政官员,因此改组势在必行。


军统在最强盛的时候,影响力太大,蒋介石担心尾大不掉。加上外围,军统人数高达三十万,而且许多军统人员在军队中担任要职。并且军统特务之间都是上下线联系,也就是说他们的保密性极好,军统特务名单只有戴笠手上才有,这让许多人都感到恐慌。


传奇历史观


1946年3月17日军统老大戴笠乘坐飞机失事去世,随后不久在蒋介石的指示下,对军统局进行了缩编、改组,将其一分为四:国防部保密局、国防部二厅、交通部警察总局和内政部警察总署,实质上仍由保密局统领。1947年7月保密局正式成立,隶属于国防部,核定人员数目并纳入正式编制,郑介民任局长,毛人凤任副局长。曾经不可一世的国民党势力最大的特务组织土崩瓦解。


改组军统最主要一点就是规模太大,费用太高,军统的出现是为了用特务去巩固老蒋的统治,在抗战中军统在情报和暗杀汉奸等方面做的的确不错,刺杀了很多汉奸,也肃清了不少的卧底,但是到抗战胜利后,军统已经成尾大不掉之势,庞大的机构以及各种工作人员达五万多人,甚至还有很多外围武装部队,数量达十二万之多,可以说只要戴笠愿意,戴笠随时可以把这支队伍拉出去另起炉灶,三分天下。

正是这种原因,导致一直以来社会各界包括国民党内部对拆组军统的呼声一直很大,甚至一度出现了民众上街游行来逼迫政府解散军统,民众希望解散军统的原因是军统花费太大,花的都是老百姓的钱,并且现在用处也不大了,而国民党内部出现的声音就是陈诚何应钦等人,军统在戴笠的带领下,已经威胁到他们的权力范围,有些事甚至会违反规定自己做主而不征求其他人意见,隐隐有凌驾于他们之上。而军统一直没有解散的原因就是戴笠在死扛着压力,戴笠在国民党的地位自然不用说,为蒋介石立下了汗马功劳。蒋介石开始也没有要解散军统的意思,直到有一天某人给蒋打小报告,具体的分析了戴笠及其手下人马的危险性,蒋介石这才感到一阵后怕,1946年1月17日,蒋介石对戴笠明确提出“今后政府将要改组,各党各派均将参加,军统局需要取消。你自己研究一办法,不用负责,而能实际控制这机关”。直至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后,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强烈要求国民党政府取消特务统治,解散特务机构,迫于这些压力,蒋介石也借坡下驴将军统局和中统局改组。那个时候戴笠不在也没人有这么大的能耐来阻止军统的解散。


大老二爷


1946年3月17日戴笠飞机失事事故中去世,随后不久在蒋介石的指示下,对军统局进行了缩编、改组,将其一分为四:国防部保密局、国防部二厅、交通部警察总局和内政部警察总署,实质上仍由保密局统领。1947年7月保密局正式成立,隶属于国防部,核定人员数目并纳入正式编制,郑介民任局长,毛人凤任副局长。

从军统改名成保密局,名字换了,职能没怎么变 。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响起取消特务机关的呼声和舆论,再加上1945年10月国民党已经签订了《双十协定》,同意和平建国,承认各党派的平等合作地位,而军统庞大的组织规模在抗战胜利后也难以原样维持下去,所以军统的改革是早晚的事,形势所迫。戴笠去世前就有把军统化整为零、继续效忠蒋的想法。戴笠死后,国民党内部立即有人提出裁剪军统组织,此前与戴笠有不和不快的人也想趁机报复军统。虽然军统处于风雨飘摇中,但蒋介石决心维护特务统治,坚持反共,所以只是在名称上改变了而已。

蒋介石与戴笠

戴笠死后,蒋介石考虑军统面临着这样几个难题:第一,谁能继任?谁能够收拾好原军统留下的庞大又复杂的摊子,继续效忠蒋的独裁统治?军统内部关系复杂,戴笠死后,争权夺利更加严重,公开形成众多派系。第二,如何解决预算外的开支问题?军统特务组织庞大,仅内外勤特务(不包括武装特务部队)就有五万人左右,近一半在军统局编制内领取薪津,开支多却没有预算定额,主要靠走私贩毒、向汪伪出售军用品、非法印制汪伪银行储备券等方式捞钱,但战后此路行不通了。

所以保密局成立后大规模缩编,通过裁汰一般人员,保留核心人员和基本人员的方式,将内勤各处室从军统局时的1000多人缩减到335人,外勤缩减为6023人,电讯部门保留了2000多人,要知道军统高峰时期内外勤特务、武装特务能达12万人之多。同时将内政部警察总署、兵工署稽查处等机构从军统组织中分散出来,通过机构变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缩减规模的作用。


国家人文历史




时也?命也?戴笠撞岱山,雨农死雨中。

戴笠宁愿放弃黄埔的学历,也坚决要为蒋介石开展情报业务,从无到有地创建了军统,从十人团到复兴社特务处,从复兴社特务处到军统,从“清党”到锄奸,戴笠可以说是为蒋介石立下了汗马功劳,也知道应该知道和不应该知道的蒋介石的许多秘密。

戴笠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恐怕也想不明白,他乘坐的专机可是美制的高级货——C-47军中运输机,怎么好端端地飞着,突然便撞山上去了?

但是,他却早已经料到了军统的结局,军统改制早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对于戴笠的突然坠机死亡,历来也充满了疑惑和猜测。

戴笠玩了一招“金蝉脱壳”,他实际上没有死。

有人认为戴笠坠机事件,是他自己策划的自导自演事件,目的在于制造自己坠机身亡的假象,但是戴笠这个所谓的“假象”的目的是什么?此时的日本早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党的对手已经彻底变成我党,戴笠想用自己的死迷惑我党?但是,似乎并没发挥什么作用。或者,是因为他已经嗅到了危险的味道?他认为蒋介石会对他下手?

我并不认同这个说法,我认为戴笠肯定死了,在事故中被烧焦了。

马汉三为了自保而谋杀戴笠。

马汉三谋杀戴笠的动力是因为马汉三在被日本人抓住后将九龙宝剑送给了日本人,后来又犯了贪污,被戴笠发现后,感觉戴笠会处理自己,所以先下手解决了戴笠。面对戴笠这样的人,马汉三恐怕想的会是想尽办法求得戴笠的谅解,而不是自己谋杀,他也没有这个胆量。

蒋介石在玩“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经典桥段。

此时,鸟尽否?兔死否?显然没有,那么蒋介石除了这个理由还有什么处死戴笠的动机吗?戴笠追求上位的权力欲与军统的庞大势力便可能是蒋介石不能继续容戴笠的根本原因。



军统局被蒋介石改成保密局,与戴笠的死确实存在联系,但却不是必然联系。

戴笠在特务工作方面的天赋显然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从被蒋介石的侍从室副官胡靖安“骗”去参加情报工作,到后来胡靖安被派出国,戴笠冒着生命危险取得蒋介石的信任和青睐,可以说完全是凭着自己的天赋和一腔热血打拼出来的。

从开始组建“十人团”这个班子为蒋介石服务,到领导复兴社特务处,蒋介石为了把资格更老的郑介民放在一边,去用戴笠,就是因为蒋介石看到戴笠在情报方面的天赋和能力。

戴笠也没有辜负蒋介石的信任和重用,从只有他自己一个人的特务组织发展成拥有在编人员5万的军统局,他的能力是所有人都看得见的。



也正是因为戴笠的能力太强了,将军统发展得太庞大了,才引来了蒋介石的猜忌,蒋介石当初不想让CC系的中统一家独大,所以推戴笠出来平衡。现在戴笠的军统却越来越大,中统也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历来讲究平衡之道的蒋介石会同意吗?显然不会,在抗战时期,蒋介石为了尽可能地利用所有力量去抗日,所以选择了沉默,但是不代表在抗战胜利后他仍然会默许戴笠和军统继续发展壮大。

军统5万在编人员,加上这些在编人员所控制的运用人员,戴笠拥有数十万手下,这还不包括由军统掌控的军队。

所以,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便开始打起了裁减或者撤销军统的主意。戴笠也收到了消息,但是一贯服从蒋介石的戴笠却没有立即表达出配合的意思,反而试图借助美国人谋求海军司令的位置。这个举动也让蒋介石加深了对他的猜疑,所以蒋介石不仅没有同意,后来更是直接撤销了海军司令部。



蒋介石决心要动军统还可以从一件事看出来,戴笠因为得到美国人的支持,所以他手里的军队装备着不少精良的美械,这让不少人盯上了他,想抢他手里的这些精良美械装备。以前是戴笠想吞并孙立人亲手组建和训练起来的缉私总队,什么时候轮到别人来吞并他的人了?毕竟戴笠的身份是摆在这里的,即使陈诚再怎么看不起戴笠,他也不会轻易地去戴笠碗里的肉。所以,背后显然少不了蒋介石的推波助澜,也是蒋在做的一次试探。

戴笠能坐以待毙吗?这些特务部队就是他的身家,没了他们,他自己就基本成了光杆司令。最后戴笠急中生智,决定将手里的特务部队化整为零,将他们划到交通部名下,改编成所谓的“交警总队”,实际上则任由军统领导。戴笠是先发制人,所以蒋介石不得不点头同意。

后来,交警总队在战场上成了“袖珍王牌军”,蒋介石才有所释然。



在没有戴笠配合的情况下,蒋介石也不敢冒然对军统下手,害怕引起戴笠和军统的反弹。

直到戴笠坠机的消息传来,沈醉确定戴笠死亡以后,蒋介石将军统交给了郑介民,结果郑介民果然是“千年老二”的命,很快又被毛人凤给取代了。毛人凤为了坐稳局长的位置,获得蒋介石的信任,开始积极配合蒋介石对军统的改制活动!军统很快被分割成了几个部门,核心部分则改组成保密局,仍然负责情报工作,但是与军统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了。

所以,不是因为戴笠死了,蒋介石才将军统改制,即使最后戴笠没有死,军统也免不了被撤或者被缩减编制的结局。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一直想这么做,但是戴笠想在最后借助军统的势力往上挪一挪位置,所以没有立即配合,蒋介石也只好继续无奈地等待更好的时机。

戴笠的死只是提前触发了军统的改制,也保证了改制工作能够迅速、稳定地完成。


宁糊涂


都别动,这个问题我来。

【趣史别闻】在作者看来,军统改组最重要的是戴笠犯了老蒋的大忌。

当时戴笠的实力有多大?

军统的势力在抗战末期达到了巅峰,全国在编的特务达到5万多人,还有5万多潜伏在各行各业的中下层特务。控制了缉私署、交通监察、航空检查、邮电检查等,权力非常之大。最为重要的是,戴笠在抗战时期是日伪闻风丧胆的神秘人物,因而被许多热血青年视为偶像人物,号召力很强。

老蒋的原则与忌讳

老蒋用人两大原则:一是不是浙江人或黄埔出身;二是要看推荐人是否值得信任。

老蒋用人两大忌讳:第一私下拉帮结派,自成体系,第二忌讳是贪污。

戴笠下马,还是野心

1.老蒋的提醒

一个细节不知大家可曾注意:对戴笠的称呼!老蒋对于嫡系资历深的高级将领,一般直呼,比如陈诚、张治中称辞修、文白。

对于党内高层字后面加一个“兄”字,对于黄埔系青壮派核心,喊的时候名字后面加个“弟”字,比如喊胡宗南称宗南弟。

可独独称戴笠为戴科长,这个称呼一直延用了十几年,从来没改过。为何?提醒他莫要越雷池半步!

2.犯忌

本就作为老蒋心中的敏感人物,他拉帮结派:随着势力膨胀,声望高昂,戴笠在抗战时期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军队培养心腹,比如戴笠手下著名的三剑客和四大金刚,而且他与手握重兵的胡宗南、汤恩伯,三人结盟。这些不得不不让老蒋忌惮,那时老蒋就有了打压军统的打算。

而戴笠十分会揣摩蒋的心思,他得知蒋的意图后,开始谋求控制全国警察总监的职务,想把军统特务安插到警察系统。另外,戴笠私下和美国人达成交易,让美国人给蒋施压,让他出任海军总司令。这更使蒋十分震怒,但又不敢得罪美国人,于是把海军部降级改成了海军署,戴笠的愿望落空了。

3.改组

戴笠等等一系列举动让蒋下定了改组军统的决心,1946年初,军统改组提上日程。老蒋要求戴笠回到南京。可戴笠明白回去就是那笼中的小鸟,等死吧!恰毛人凤给戴笠发了一封“谨防一锅端”的电报。于是戴笠躲在外地不回来拖延时间。3月初,老蒋连发几封电报,催促戴笠回来。眼看实在拖不下去了,他只得乘飞机回南京,不料飞机在途中失事,机毁人亡。戴笠一死,军统没了灵魂人物,改组更加顺利,至少编制外的5万人不用再担心了。

1946年6月,军统正式改组为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担任局长,曾风光一时的军统特务机构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趣史别闻】戴笠的死很蹊跷,有不少人说是老蒋“飞鸟尽良弓藏”,也有人说是戴笠好色被自己的属下马汉三害死了,但这些并没有直接的证据。我想,人已成灰,又何必去深究?或许我们更应该放眼他的生前,看看这位人物到底如何成为传奇!


最后,有这样一份关于戴笠的挽联,请大家一观。

“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

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关注我@趣史别闻,只需您一点,历史的路上我们一同前进!最后谢谢大家的阅读!


读史论天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对于军统的改组一直都是在日程上的。

这主要是军统的实力很强,实际上已经在蒋介石的控制之外。

军统是否效忠国家,完全要看戴笠个人的态度。

军统的运作模式是局-区-站-组-队。

最低的是行动队,负责执行具体的任务,不同的队分工不同。

上一级是组,作用也不相同,分普通组、潜伏组、行动组、策反组、随军组、防谍组等。

组上面就是站长,站长的权力很大,基本都是精明能干的戴笠心腹。

到了局这一级,其实就是对戴笠本人负责了。

虽然军统的原则是终于领袖(蒋介石),忠于国家,但也有终于组织(军统)。

而且,军统的组织结构具有很强的反渗透性。

比如同一个组中的不同队,队员们互相是不认识的,也不允许去认识。大家执行任务时候可能组合在一起,行动结束就分开,互相不告知真名。

而队员互相不联络,只同组长单线联络,一个组通常有10个人左右,人数不多,但都是训练有素的特务。

组长也是一样,组长和组长之间不联络,甚至不见面,他们只同站长单线联络。

这种组织的特点是,如果有一个队员一个组员被捕,敌人无法顺藤摸瓜抓住其他队员或者组员,除非队长或者组长自己叛变。

但队长叛变,不过抓住几个人而已,不会导致组织的大破坏。

然而,这种组织结构决定了,几乎所有人都是对戴笠一个人负责。

抗战期间,军统组织庞大到有6万多人,包括忠义救国军等武装作战力量,这些人都是对戴笠负责。

虽然戴笠对蒋介石忠心耿耿,仍然政治是无情和多变的。如果戴笠突然有了其他想法,比如同敌人勾结,蒋介石根本拿他没有办法。

而且,戴笠手中也掌握很多只有他自己知道的情报关系,蒋介石也难以随便动他。

然而,戴笠突然坠机死亡,也就为军统改革提供了条件。

就一个国家来说,是不允许存在一个组织不受监视和控制的。

然而,军统改成保密局以后,实力大为减弱,情报工作也是一塌糊涂,国军内部被我党生渗透的不成样子。

一说曾经给蒋介石打过针的一个女护士,也是我地下党成员。


萨沙


1946年曾经威名赫赫、人员众多、势力遍布国民党军队、政府、警察、宪兵各系统的军统局被拆分改组。军统局公开的武装部队与军委会军令部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郑介民任厅长;军统局剩余部分改组为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任局长,成为单纯的保密防谍部门。


抗战胜利后要求裁撤军统的呼声甚嚣尘上,全国各地爆发了很多反对特务统治的大游行;在国民党内部军统的发展蚕食了很多人手中的权力,因此戴笠各个方面的对手陈诚、陈立夫、李士珍等人联手推波助澜;最重要的是蒋介石本人对于军统的滔天权势有些忌惮,因此军统局拆分改组已经是定局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响起取消特务机关的呼声和舆论,再加上1945年10月国民党已经签订了《双十协定》,同意和平建国,承认各党派的平等合作地位,而军统庞大的组织规模在抗战胜利后也难以原样维持下去,所以军统的改革是早晚的事,形势所迫。戴笠死后,国民党内部立即有人提出裁剪军统组织,此前与戴笠有不和不快的人也想趁机报复军统。


除此以外,改组的不只有军统在军队层面,蒋介石也开始针对抗日战争时期那种庞大龙砸的那种军队体系,也进行不停地改组。与此同时,作为特务机关,依服在政府身上的情报机构也必须针对政府和军队所发生的这种情况进行改组,所以说,即便戴笠没有死,即便不对军统进行削弱权利,经统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保密局成立后大规模缩编,通过裁汰一般人员,保留核心人员和基本人员的方式,将内勤各处室从军统局时的1000多人缩减到335人,外勤缩减为6023人,电讯部门保留了2000多人,要知道军统高峰时期内外勤特务、武装特务能达12万人之多。同时将内政部警察总署、兵工署稽查处等机构从军统组织中分散出来,通过机构变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缩减规模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