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谁定义你的生命——观《死亡诗社》有感

01

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去世的消息传出震惊了世人,当天晚上,电影频道很应景地播了《死亡诗社》,一部发行自1989年却至今为人称道的电影。

谁定义你的生命——观《死亡诗社》有感

死亡诗社,诗以言志,别有深意。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吸取生命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这就是影片的主旨所在,激励着人们去寻找真正的生活。

谁定义你的生命——观《死亡诗社》有感

影片主要描述了在高升学率却死气沉沉的威尔顿预备学院,一位新来的有独特教学方式的老师与性格和家庭背景各异的学生们之间的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内涵及其丰富。影片中涉及的,不仅有被家庭和社会压抑已久的青少年自我个性的释放与自我价值的追求,更有对这个社会教育体系、生存体系的思考。最重要的,它在强烈的共鸣中引起观众的反思,究竟怎样才算是真的活过?

02

影片中的许多细节深深的触动了我的神经。身为学生,我们都渴望Keating这样的老师。相比于成绩,他更注重学生内心的声音,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扬,教学方式独特,课堂生动有趣。他让学生仔细观察古旧的合照,告诉他们:“carpe diem,seize the day. 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开始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谁定义你的生命——观《死亡诗社》有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家长考虑的是孩子过上光鲜亮丽的生活,完成他们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孩子内心发出的声音都被以年少无知和不谙世事的理由打发。而Keating看到了这些孩子们心中的火,内心深处一团燃烧的火,是热情,是叛逆,是青春。他告诉他们:“carpe diem”,一切都会衰朽,所有想做的事情都要尽快去做。

谁定义你的生命——观《死亡诗社》有感

在这位老师的影响下,Knox追求到了心爱的女孩;一直被家庭期望压抑的Neil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做并有天赋的事情——表演;被哥哥的光环笼罩而常常被父母忽视的Todd也终于敢于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

然而,一己之力毕竟难以对抗这世界。影片的转折在于热爱表演的Neil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被父亲逼着上军校,最后自杀身亡。

Neil一直扮演着一个孝子的角色,压抑自己的心声,对父母唯命是从,努力达到父母的期望。然而,当有一天,他发现表演才是他的梦想所在,他的眼睛才开始有了该有的生机,却始终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最终选择在雪夜吞弹自尽。

谁定义你的生命——观《死亡诗社》有感

可是,故事的最后,Neil的父母依然没有觉醒,校长更是顽固,他们意识不到Neil正是出于自我心愿的表达得不到理解而最终在无奈与冲动之下走向了死亡,反而将他的死归罪于Keating老师。他们以看似高明的手段逼迫学生签下冤枉Keating老师的文件,而在学校和家长的巨大压力之下,只有Charlie勇敢的反抗,成为了唯一一个被开除的学生。

03

是的,也许没有Keating老师,他们这群孩子就会大同小异的规规矩矩的走下去,成为商业大贾或是政治大亨,享誉一时。可是,那样看似辉煌的人生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吗?终其一生都找不到生命的意义,茫茫然的生存着,这样也算成功吗?

谁定义你的生命——观《死亡诗社》有感

故事以学生们屈服于学校和家长的权威诬陷老师,老师离开之际向来胆小懦弱的Todd带头站在座位上呼唤“船长,我的船长”结束。

显然,Keating老师的教育深深的影响了他们。然而,还有一部分孩子,他们依然只是不安的坐在座位上。这也是影片的巧妙之处。通过这些孩子不同态度的对比,反映出我们整个社会给予一个人所能承受的道德和良心的考验。

谁定义你的生命——观《死亡诗社》有感

当危机来临,是选择像第一个在名单上签字并供出所有人的孩子一样,在卖友求荣之后,还坦荡荡的劝解别人:别傻了,你们动动脑子,为什么要因为一个老师而断送自己的前程?还是选择勇敢反抗?Neil殉道式的死,正是在反问人们,是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还是流于世俗?在现实的逼迫下,该如何抉择?

谁定义了你的生命?你在过你想要的生活吗?当生命终结时,你会不会觉得自己没有活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