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尋找馬尚德——聽楊靖宇將軍後人講塵封已久的那些往事

尋找馬尚德——聽楊靖宇將軍後人講塵封已久的那些往事

楊靖宇將軍戎裝像

我的爺爺叫馬尚德,1905年2月13日,出生在河南省確山縣李灣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中。在他5歲時,我的太爺爺因積勞成疾病故,留下了太奶奶帶著一兒一女艱難度日。風雨如晦的年代、歷經磨難的童年,在爺爺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卻也鑄就了他勤勞刻苦的品格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五四運動期間,正在確山縣立高等小學讀書的爺爺積極參加和組織抵制日貨鬥爭,從那時起,爺爺開始在師生和群眾鬥爭中嶄露頭角。按照家鄉早婚的習俗,1922年,爺爺與楊橋村農家姑娘郭蓮結婚,婚後繼續求學。1923年,爺爺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河南省立第一工業學校(校址在開封市),學校分為初級班和高級班兩個階段,學制各為3年。初級班即普通中學,高級班分為紡織、印染兩個專業,爺爺成為初級班學生。正是在這裡,他第一次接觸到馬克思主義。1926年秋,爺爺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10月受中共河南黨組織派遣,回到家鄉確山縣從事農民運動,學業就此中斷。1927年2月,爺爺被選為確山農民協會執行委員會委員長,4月,他以總指揮身份成功領導了幾萬人參加的確山農民起義,建立了確山縣第一個革命政權——臨時治安委員會。6月6日,經中共駐馬店特支批准,爺爺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8年春的一個夜裡,爺爺回到久別的家中,看了一眼熟睡的兒女,對奶奶郭蓮說:“明天我要出趟遠門,可能很長時間回不來,家裡就交給你了!”奶奶不知道爺爺要去哪兒,但她知道自己什麼都不能問,問了爺爺也不會說,她能做的只有等,等他回來。萬般不捨中,奶奶含淚送走了自己的丈夫,此時的她怎知:這一眼竟是永別!

爺爺離家時,我的父親馬從雲剛剛1歲多,姑姑出生僅5天。因為爺爺參加農民起義,家中屢遭國民黨反動派破壞,5次被抄家,牲畜傢俱被搶光,房屋被燒燬。所以姑姑是在窩棚裡出生的,爺爺就給她取名叫馬躲,取“東躲西藏”之意。爺爺走後,為了躲避敵人的追捕,太奶奶和奶奶帶著我父親和姑姑居無定所、衣食無著,吃盡了苦頭。因為長期思念兒子,太奶奶哭瞎了雙眼,即便這樣,還要經常被偽保長拉去毒打,逼問爺爺的下落。1936年,太奶奶一病不起,沒多久就去世了。不死心的敵偽繼續找我奶奶進行迫害,1945年,為逼迫奶奶說出爺爺的下落,偽保長把她的頭打出雞蛋大小的窟窿,當時天特別熱,家裡又沒錢醫治,不久奶奶也病死了。直到她生命的最後一刻,那條每到黃昏她便苦苦守望的村口小路上也沒出現那個高大熟悉的身影——當年爺爺就是從這條小路走出去的。臨終前,奶奶把家中僅存的一張爺爺在開封讀書時的照片交給我父親和姑姑,讓他倆帶著照片去尋找自己的父親——馬尚德。(現在人們熟悉的爺爺身穿戎裝的照片及其他圖片都是後人根據對他形象的回憶畫出來的。)

為了完成奶奶的遺願,也為了能夠找到自己的至親,18歲的父親帶著17歲的姑姑,四處打聽爺爺的下落。解放軍南下路過確山時,兄妹二人就拿著爺爺的照片跟過路的部隊打聽。他們逢人就問,認識不認識“馬尚德”,所有人都是搖搖頭。我們家人一直在尋找馬尚德,而組織上也一直在尋找楊靖宇的家人,但是因為戰爭期間很多檔案資料都損毀、遺失了,為查找帶來了很大困難。1950年,東北烈士紀念館興建,當時沒有人知道爺爺的出生地在哪裡,只找到一張發黃的“履歷表”,上面依稀可辨地寫著:“馬尚德,到東北後曾用名楊靖宇……”後來,經過徐子榮(爺爺在河南時期的戰友)和楊一辰(1929年劉少奇領導滿洲省委時任省委組織部幹事,1932年擔任以爺爺為書記的哈爾濱市委組織部長)回憶,肯定了爺爺的老家就在河南,而且就在確山縣農村,並根據這一線索,找到了我父親和姑姑。父親和姑姑終於知道,原來自己日思夜想的至親就是那位“頭顱可斷腹可剖”的人民英雄,而楊靖宇居然就是他們苦苦尋找的馬尚德!想到爺爺犧牲時的慘烈場景,兄妹二人抱頭痛哭!此時,距離楊靖宇犧牲已經整整9年,距離馬尚德離家已經整整21年!

尋找馬尚德——聽楊靖宇將軍後人講塵封已久的那些往事

楊靖宇將軍殉國地紀念碑

1953年冬,在哈爾濱東北烈士紀念館,我的父親終於再次見到了他的父親,但此時的馬尚德卻是在玻璃瓶子中被藥水浸泡了13年之久的頭顱標本,父親與同行的母親跪倒在爺爺的遺首前失聲痛哭。這顆寧死不屈的頭顱是爺爺犧牲後被敵人用鍘刀鍘斷的,頭顱在通化示眾3天后被運至長春的關東軍司令部(現在的吉林省委大院),經防腐處理後保存。1948年長春解放前,我地下黨打入國民黨內部,將秘密存放於長春醫學院(偽滿時期的“新京”醫科大學)的頭顱找到並偷運出來轉移至哈爾濱,安放在東北烈士紀念館。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批准在通化修建楊靖宇烈士陵園。1957年7月15日,朱德為靖宇陵園親筆題詞:“人民英雄楊靖宇同志永垂不朽。”為紀念爺爺,黨中央決定舉行楊靖宇公祭安葬儀式,並指定楊尚昆主持治喪事宜,胡喬木、周保中協助起草悼詞和《楊靖宇將軍生平事蹟》。根據大會籌委會要求,靖宇縣、哈爾濱東北烈士紀念館分別將爺爺的遺骨和遺首恭送至通化市。1958年2月23日,楊靖宇烈士陵園舉行了近萬人參加的公祭安葬大會,中共中央派代表參加,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金日成、崔庸健等國際友人分別敬獻了花圈。在莊嚴的《國際歌》歌聲中,爺爺身首異處18年的遺體,終於在這片他用生命和氣節捍衛的黑土地上安眠。

巍巍群山、皚皚白雪、蕭蕭北風,在我父親眼前,與馬尚德有著最後一絲關聯的遺蹟和遺物近在咫尺、觸手可及,而自己的骨肉至親卻永遠地定格在了那場慘烈的戰鬥中。臨走時,父母在爺爺戰鬥過的地方帶回一塊樺樹皮,放在櫃子裡珍藏著,從此這塊樺樹皮成了我們馬家的“傳家寶”。逢年過節或在爺爺的忌日,母親總會用這塊“傳家寶”教育我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爺爺只有兩個孩子,就是我的父親和姑姑。姑姑16歲就嫁人了,1966年,河南省政府在確山縣李灣村修建了楊靖宇烈士故居紀念館,姑姑就在那裡擔任名譽館長,為全國各地參觀的人們講述爺爺和家人的故事。1986年10月,姑姑因病去世。我父親曾在信陽鐵路學校上學,畢業後被分配到鄭州鐵路局材料廠任職。1964年8月,因公殉職,年僅37歲。當時,我大哥14歲,大姐12歲,二姐8歲,我4歲,弟弟還在母親的腹中,家庭的重擔一下子全落在了母親一人身上。母親是個裹過小腳的婦女,沒有工作,但她用自己特有的善良與堅強教會了我們如何做英雄的後人。父親去世後,母親就撿破爛、糊紙盒、剪豬鬃、縫手套、納鞋底、看小孩,用自己柔弱的雙肩擔負起撫養5個孩子的重任。無論生活多麼艱難,她從不向組織提出任何要求,因為她始終記得父親生前說過的話:“咱是烈屬,是抗日英雄的後代,咱家孩子可不能給他丟臉,可不能出孬種。”在上世紀50年代建的兩間36平方米的小平房裡,母親帶著我們一直住到1998年拆遷。父親走後,他生前的單位鄭州鐵路局逢年過節總會到家裡慰問,每每問起母親有什麼困難時,她總是說沒困難,還說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幸福太多了。母親也經常拿出那塊樺樹皮對我們兄妹5人說:“你們是將軍的後代,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給他抹黑。爺爺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下還堅持與日軍戰鬥,你們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又算得了什麼,希望你們能向爺爺一樣,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好多人不止一次對她說:“就憑你這身份,這麼困難,找政府解決唄。”她總是說:“就因為我這樣的身份,更不能給政府添麻煩。”母親從沒有見過爺爺,但母親的言傳身教卻在我的心中折射出了爺爺偉岸的輪廓!

尋找馬尚德——聽楊靖宇將軍後人講塵封已久的那些往事

1972年清明節,楊靖宇將軍後代全家在通化靖宇陵園掃墓時留影

有一年清明節,我去給爺爺掃墓。看到一位母親帶著七八歲的孩子給爺爺獻花,當時一股暖流湧上心頭,感動於這麼多年過去了,人們並沒有忘記楊靖宇,更感慨於總書記說的:“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我敬仰爺爺,因為他就是英雄,我像任何一個普通的中國人一樣仰望他、崇尚他、捍衛他!我更敬畏爺爺,所以我從不敢以楊靖宇的後人自居,我要做好馬繼志,做好馬尚德的後人。

我大姐原名馬婷,1958年,在通化舉行公祭安葬儀式時,一位曾經與爺爺生死與共的老戰友給大姐起了馬繼先這個名字,意思是繼承先輩遺志、弘揚烈士精神,做無愧於楊靖宇將軍的後代。因此,我們5個兄弟姐妹的名字從大到小依次是:繼光、繼先、繼傳、繼志、繼民。我們家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信條:楊靖宇將軍是我們的驕傲,但絕不是我們可以依賴的資本!只有不慕浮華、堅定操守、盡職盡責,才是我們作為將軍後人應盡的本分。“嚴要求、重責任、懂知足”成為了我們家代代相傳的家風家訓。我大哥因小時候生病成了殘疾人,我和弟弟繼民先後參軍入伍,我曾在中越自衛反擊戰中因表現突出,榮立三等功,但是沒有人知道我是楊靖宇的孫子。服役期滿後,我回到鄭州鐵路局,成了一名火車司機,堅守崗位34年,直到退休。1982年,弟弟繼民高中畢業後,來到南海艦隊。臨行前,母親對他說:“兒子,還是那句話,記住爺爺,是在心裡記。千萬不要說出口,四處張揚。你說了,人家肯定要照顧,那樣的話,你就不是爺爺的好孫子了,你就是不孝。”在部隊期間,沒有人知道他是楊靖宇的後人,和我一樣,弟弟離開部隊後也回到了老家,成為鄭州鐵路局的一名工人。我們5個兄弟姐妹都是最普通的工薪階層,但我們都是共產黨員,在我們心裡,英雄的後代也許不能像先輩一樣轟轟烈烈,但我們一定要腳踏實地做好本職工作,這就是對爺爺最好的告慰。

2005年,靖宇縣多次打來電話,請弟弟繼民擔任縣長助理,協助當地發展紅色旅遊。當時,母親特意召集全家開了個會。她說,如果是商業行為,為個人謀私利,就是給爺爺抹黑,決不能去;如果是為爺爺當年奮鬥、犧牲地方的群眾謀福利,作為後人應盡這份力,但不準拿工資。在他臨行前,母親一再叮囑:“孩子,到那邊要好好為人民服務。”弟弟始終牢記母親的話,不給組織添麻煩,不給群眾增負擔。多年來,他踏察了爺爺戰鬥過的所有地方,拜訪了全國各地所有健在的抗聯老前輩,收集抗聯文物,整理抗聯事蹟,積極爭取東北抗聯紀念園早日建成。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靖宇縣得到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的鼎力幫助,共投入資金2300餘萬元,新建並裝修了紀念館,對殉國地周邊景區進行了維修改造,吸引了無數遊客來此參謁。今年,我的兒子從天津大學畢業,他放棄了大城市舒適的生活、放棄了出國留學和考研的選擇,作為一名選調生,毅然來到了他的曾祖父曾經拋灑熱血的地方,成為了一名大學生村官。前不久,我在長春觀看了大型歷史組畫《人民英雄楊靖宇》,再次走近爺爺和他領導的東北抗聯,走近這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感慨萬千。我想把爺爺的故事講給孩子們,孩子再講給他們的孩子!

今年2月,我看到了一篇轉發和點擊量非常高的文章,這就是中共吉林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穆佔一撰寫的《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六——楊靖宇將軍的最後時刻》,其中的一段文字令我和我的家人久久不能平靜,“當我們在這個時間段裡歡度春節的時刻,我們一定要端起兩杯美酒:一杯敬給飢寒交迫,在苦難中捐軀的楊靖宇將軍的在天之靈。另一杯也讓我們自己含淚飲下——為的是讓楊靖宇將軍在天之靈能夠看到:他的後輩們終於能在平安、幸福、祥和的春節裡享受到這一杯人間美酒!”當時正值春節,體會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想到爺爺生命中令人痛心的最後時刻,看到吉林人民以這樣深情的筆觸、真摯的情感、崇高的敬意緬懷馬尚德,我不僅潸然淚下。在這片他曾經縱橫馳騁,將自己的滿腔熱血盡灑的吉林大地上,人們用對英雄最高的禮讚仰望著他、敬畏著他、愛戴著他。那一天,我和我的家人也端起了兩杯酒,一杯灑在地上,一杯含淚飲下,以此告慰我的爺爺:我們找到了馬尚德!

尋找馬尚德——聽楊靖宇將軍後人講塵封已久的那些往事

2015年,楊靖宇將軍後人去鄭州市烈士陵園祭奠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