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琉球作为明朝册封的藩属国,为何会变成日本的冲绳?

胡玛莉


琉球群岛的面积虽然很小,但是在几百年前却也曾经有一段“三国史”,分为山南、中山、山北三个王国,在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这三个国家同时成为明朝的藩属国,明宣宗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这三个国家统一为琉球亡国。在随后的几百年中,琉球王国始终与中国保持藩属关系(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琉球宣布臣服于清朝),所有的琉球国王都必须接受中国的册封。

琉球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都是东北亚和东南亚的贸易中转站,被誉为“万国津梁”,所以,与琉球一衣带水的日本自然对它觊觎已久,在那个倭寇横行的年代,琉球也不得不向日本低头。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日本萨摩藩入侵琉球,逼迫琉球同时对大明和萨摩藩臣服,但是实际上琉球从此时便开始受日本的控制。

公元1872年,日本明治天皇单方面宣布撤销琉球国,设置琉球藩,三年之后的1875年,日本又强迫琉球停止对清政府朝贡,停止封清政府的正朔,改用日本年号,随后又将琉球强行并入了日本,这也就宣布了琉球王国正式灭亡。

日本的这种入侵行为早就遭到了琉球王国的全面抵抗,其亡国之后,国内的贵族也纷纷流亡到了清朝,他们来到北京向李鸿章等人求情,希望自己的宗主国能够给他们一雪亡国之恨。李鸿章随即请求时任美国总统的格兰特出面调停,这也就诞生了后世所说的“琉球三分方案”。即要求日本归还部分土地,留给琉球王国,其领土主要包括琉球岛以及琉球群岛中间部分的几个岛屿。琉球群岛的宫古、八重山以南地区割让给中国;奄美大岛等五个岛屿割让给日本。这样,中国、日本都得到了领土,同时也避免了琉球亡国。所以,在公元1880年,清朝和日本就签订了《琉球条约》和《酌加条款》,双发达成了共识。

但是人家琉球不愿意啊,末代国王尚泰(当时已经被软禁在东京了)认为琉球岛过于贫瘠了,本来就不适合居住,但是他的不满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愤然不平的琉球士族林世功直接在清朝总理衙门前自杀殉国。

但是一切都于事无补,毕竟他们所依赖的“宗主国”——大清已经不行了啊,几年后的甲午战争战败之后,台湾、澎湖列岛等岛屿全都割让给了日本,哪里还有能力去管琉球呢?


国史通论


二战末期美军占领冲绳,根据1952年(昭和27年)4月28日生效的《旧金山和约》,美国对冲绳的统治“合法化”。

但冲绳县民的生活被抑止在极低的水平上,政治上也几乎处于无权状态。

因此,冲绳县民以“复归祖国(日本)”为目标掀起了群众运动,并与争取民主、和平和改善生活等各种要求相结合,不断发展。

1956年,冲绳开展了席卷全岛的土地斗争,通过新闻报道,本土的国民逐渐了解到冲绳的实际情况。

1960年4月28日组成冲绳县复归祖国协议会(简称“复归协”),广泛集结县民,运动一年比一年高涨。与此相呼应,归还冲绳运动在本土也越来越高涨。每年以4月28日为期,在本土和冲绳的分界处北纬27度线召开海上大会,并举行从全国各地向东京的大进军。

1972年5月15日冲绳重归祖国日本。


长岛男爵


哪一朝代被视为中世纪国家?美国犀利下断语,日本步步吞琉球——


在元明清三个朝代,中国都有发展鼎盛时期,特别是元朝和清朝,疆域辽阔,威加海内,作为宗主国,周围有很多小国小邦“众星拱之”,夸张一些的说法是“万国来朝”。

比如清朝,康熙等三代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康雍乾盛世,彪炳于史册。

但众所周知,到了清末,可恨那丧权辱国的条约就如同雪片在飞了——清王朝盛极而衰,妄自尊大,闭关锁国,最后落后就要挨打,被侵略,被蚕食,割地赔款……

鸦片战争之后,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及至洋务运动,北洋海军也开始装备现代化坚船利炮了,其枪炮的先进性,其实在亚洲亦首屈一指,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其中就有当时正在崛起为世界大国的美国以及中国的近邻日本。

若说当时的美国,需要简要说说早期的中美关系史。清初时期,美国尚未建国。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结束,英国正式承认美国。为了打破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经济封锁,战争结束次年也就是1784年,美国即派出中国皇后号开辟中国贸易航线,此后两国贸易往来繁荣,揭开了中美关系史的“蜜月期”。

但鸦片战争后,美国一方面抨击英国,一方面也借势欺人,趁火打劫,“利益均沾”,胁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望厦条约》。此后以至八国联军入侵前这一段时期两国关系总体上尚算平静。

在19世纪后期,在洋务运动进程中,美国一直关注着清朝的变革,虽然洋务运动轰轰烈烈,但美国的观察和判断全面客观,入木三分。如美国驻华武官薛斐尔发表了一封评价洋务运动的公开信,一针见血直言指出:“中国正在获得的不过是一种虚构的实力,其追赶西方的步伐也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在他的眼中,洋务运动重器物轻制度,徒有其表,文化和观念上严重滞后,存在着严重局限,清朝仍是一个中世纪国家、中世纪政府,即使是最开明的政治家头脑,也停留在中世纪。北洋海军也只不过是装备着现代化武器的中世纪军队。

作为具有影响力的大国,美国看法不仅影响着本国、也影响着其他西方国家对华的策略和行为。

在清朝末期,紧紧盯着中国、盯得最紧的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渐渐强大起来,认为吕宋、琉球、满洲、朝鲜等“皆可为皇国之藩屏也”,“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琉球可唾手而取也”。

琉球早在明初就成为中国的藩属国,与中国保持着长期良好的宗藩关系,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而日本对琉球觊觎已久,处心积虑,手伸得很早,阴谋吞并琉球,其间主要经过了几个过程:

第一、试探观察。即刺探、掌握琉球与清朝的宗藩关系及密切程度。在清朝大国形象尚未打破之前,日本尚十分忌惮,对于琉球虽有野心,尚不敢轻举妄动。但当日本外交官打探琉球的相关情况,中国相关官员多毫无警觉,随口回复,如海外藩国,化外之民,主要自主管治之类表述,这让日本野心更加膨胀。

第二、一石三鸟。当台湾土著杀害琉球漂流民事件发生后,1874年,日本竟然打着为琉球漂流民报仇、管治生番的幌子出兵台湾。此招十分阴险,一是已然妄称琉球属日本,“琉球”国民为日本国民,二是出兵台湾,强称台湾也是化外之地!三是投石问路,试探清政府实力和外交军事态度。日本的阴谋和贪婪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妄图一箭双雕,恨不得琉球、台湾都据为己有;如果打不下台湾,就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重在强取琉球,向世界扬言琉球主权,并逼中国接受……

第三,强行霸占。至1879年,日本最终通过强迫琉球接受行政管辖、派兵进驻等手段,强行霸占了琉球,设冲绳县,琉球国灭!

时清政府已是衰败之状,懦弱、腐败、无能,千疮百孔,自顾不暇,已成为秋后的软柿子,竟然步步退缩,听之任之!即使有洋务运动看似回光返照之象,这一迷梦最终也彻底被甲午海战耻辱地击碎!

可怜琉球国请援国士在李鸿章官邸门前长跪不起,可怜琉球国声声带血、字字含泪的屡屡求救了!

最前沿,先行者总部——生命本悟,快乐本心。天人本一,智慧本光。——经行天下光未央欢迎交流,欢迎订阅——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经行天下光未央


琉球不仅是明朝的藩属国,也是清朝的藩属国,自中国明朝洪武年间,中国和琉球建立封贡制度。琉球作为中国的藩邦,至1879年,中国派到琉球的册封使臣达24次。琉球最终脱离中国的朝贡体系,既是中国国力下降的结果,也是日本长期以来蓄意吞并的必然结果。现在世界上已经无独立的琉球国,只有日本的冲绳县,只是由于美军的驻扎使得冲绳的问题变得复杂许多。

日本吞并琉球自牡丹社事件起,1871年,琉球船民遭遇风暴,漂流至台湾南部的牡丹社,船员大部分为台湾当地的生番所杀害,余者被福建督抚遣返至琉球,日本人遂以保护属国国民的名义在1874年出兵琉球,台湾,并以此为借口发动大举进攻台湾岛的军事行动。由西乡隆盛之弟西乡从道率兵侵略台湾,并试图吞并清朝蕃属国琉球国,清廷派出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在沿海进行布防,而日本由于明治维新刚刚开始不久,内部还有许多纷争和争议,而当时的驻日英使巴夏礼也反对日本的出兵行动,美国方面权衡再三以后也做出了不支持日军的决定,禁止美国船只帮助日军运送兵力,日军在损失了500多人以后,遂撤出了台湾。随后在李鸿章的主导之下,中日双方签订了《北京专条》,其中主要内容是:承认日本派兵侵台是 原为保民义举起见,中国不指以为不是 ;被害难民之家,中国给抚恤银10万两;日本退兵。实际上等于承认日本对琉球的实际占领。

1875年,日本完全占领琉球,禁止琉球人去中国朝贡,琉球派出使臣向中国求援,但遭到了李鸿章的拒绝,1879年,日本在琉球设置冲绳县,琉球正式消失。

现在的琉球虽然还有追求独立的团体存在,但是基本上已经不成气候,琉球人说的是日语,吃的是日本料理,支持的是日本球队。


青年史学家


琉球群岛共有140多个岛屿组成,多数为无人岛,在中国史籍中早有记载,如《隋书》即有《琉球传》。12 世纪,琉球群岛的南部、中部、北部分别建立了南山、中山、北山三国。1372年 ,明太祖朱元璋派杨载出使琉球并下达诏谕。此后,琉球的北山、中山、南山三个国家的国王均向明政府朝贡,并接受明王朝册封,成为中国的藩属国。15世纪20年代,中山王尚巴志征服北山、南山,建立了统一的琉球王国,继续接受明朝皇帝册封。

琉球和日本也有着长期交往,尤其在15世纪初至16世纪初,双方的贸易曾相当活跃。据传,镰仓幕府创建者源赖朝的叔父源为朝兵败皇室内讧的“保元之乱”,日本后白河上皇(天皇退位后称“上皇”)欣赏其刚勇与精湛的箭术,免其一死,挑断其臂筋,于1156年8月26日将其流放至伊豆大岛。1165年,源为朝从伊豆逃往琉球,生了舜天王。

1609年,德川家康命邻近琉球的萨摩藩(鹿儿岛)藩主岛津义久率3000士兵侵入琉球,俘获了琉球国王,并宣称琉球为其领地。尽管如此,琉球并没有臣服日本。1654年,琉球王遣使臣到中国请求册封,清朝顺治皇帝封琉球王为尚质王,琉球遂成为清王朝的藩属国。

1854年3月,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舰队抵达日本,与日本签订《神奈川条约》时,要求日本开放琉球的那霸,但日方表示对此无权决定。于是,佩里于当年7月11日赶往琉球,与琉球国政府谈判,最后双方以中、英两种文字正式签约,使那霸开港。1855年和1859年,琉球和法国、荷兰也分别签署了类似条约。外交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象征,这一史实说明,琉球当时仍有主权,并不臣服于日本。

1868年日本进入明治时代后施行“废藩置县”,于1872年宣布琉球王国属于日本的“内藩”,不承认中国自1372年起对琉球的宗主国地位,“撤销”了琉球“国”的地位,改设琉球藩,封最后一任琉球国王尚泰为藩王,将其列为一等官,俸禄3万元,并在东京为其提供藩邸,同时通告各国政府,以往琉球与各国签署的条约所涉及的问题,均由日本政府处理。与琉球有宗藩关系的清朝政府对此不予认可,表示抗议,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

1875年,明治政府派遣内务大丞松田道之前往琉球,迫使琉球国王停止向清王朝朝贡和接受大清皇帝册封,同时废除清朝年号,改称明治年号。1879年3月11日,明治政府宣布撤销琉球藩,改设冲绳县。3月30日,日本命琉球国王尚泰(日本所封的琉球“藩王”)移居东京,将其列入“华族”。当时,尚泰派使臣前往北京,恳求大清朝廷保护属国。中日为此就琉球问题进行了谈判。中方提出,将琉球群岛分成三部分:邻近日本的奄美大岛为日本领土,琉球本岛及其附近岛屿作为独立的琉球王国,南部的先岛群岛作为中国的领土。日本方面则建议“瓜分琉球”:琉球本岛及其北方岛屿作为日本领土,南部的先岛群岛作为中国领土。但是,协议最终未能达成,中国更未承认日本享有琉球主权。

之后,随着清朝日益衰弱,日本乘势吞并琉球。1882年,清政府代表与日本驻天津领事竹添进一郎就琉球问题再次进行谈判,但也未达成协议,琉球问题仍为“悬案。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后,被迫割让台湾、澎湖。琉球群岛(冲绳)也为日本控制。


冯玮


这位美女大家都认识吗?有人说是新垣结衣。那就再多问一句:她是哪国人啊?有人说是日本人。严格意义上这个问题还真可以议上一议——因为她的出生地是冲绳县那霸市,而这个冲绳县却曾经是一个独立王国——琉球王国。

公元6世纪中后期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出海寻访海外异俗,当朱宽一行途径今日北起奄美大岛,南至与那国岛(今钓鱼岛西南170公里)时见一片珍珠般的岛屿浮在海面中,“若虬龙浮在水面”,遂为其取名流虬。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将此地更名为琉球。

根据史籍《中山世谱》的记载:琉球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由天神子孙创建的舜天王朝。公元1253年—1259年英祖担任了舜天王朝义本王的摄政,义本王“自称缺乏德行”,禅位于英祖,英祖遂于公元1260年继位,由此建立了英祖王朝。英祖王朝末期琉球分裂为山南、中山、山北三国,分别位于琉球群岛的南部、中部和北部。

1372年(明洪武五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遣行人杨载向琉球三国发布诏谕——这是明代第一次遣使琉球。同年十二月琉球中山国国王察度派遣自己的弟弟泰期等人随杨载入朝贡献方物。1373年(洪武六年)山北王怕尼芝和山南王承察度也相继向明朝进贡。至此北山、中山、南山三国开始向明政府朝贡,使用明朝年号,成为明王朝的藩属国。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派遣福建三十六姓前往琉球支援琉球的造船航海事业。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中山国国王察度去世。1403年(明永乐元年)世子武宁遣侄三吾良叠讣告中国。1404年(永乐二年)2月中山王世子武宁来朝告父丧,明成祖朱棣即遣行人时中赴琉球祭吊,“赙以市帛”,继而颁诏宣布世子武宁“袭爵位”。从此琉球新王登基必须经明朝册封成为惯例。1429年中山国王尚巴志结束了三国纷争的局面,统一了琉球群岛。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琉球很快发展成为明王朝同朝鲜、日本、东南亚乃至此时东来西洋势力之间的贸易中转站并因此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也正因为如此使琉球招来了一位恶邻的觊觎之心: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日本萨摩藩入侵琉球,在萨摩入侵的过程中琉球人民进行了自发的抵抗并诞生了琉球历史上一位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郑迥:他是福建长乐移民郑肇祚的后裔,1540年出生于琉球国久米村的郑氏湖城殿内家族里,1606年57岁的郑迵被任命为三司官。当萨摩军队进犯那霸港时郑迵据守那霸港附近的三重城,然而最终寡不敌众——郑迵和琉球国王尚宁王等人都成为了萨摩军队的俘虏并被虏至鹿儿岛。1611年萨摩藩主岛津忠恒强迫尚宁王签署了《掟十五条》:承认萨摩藩对琉球的控制。同时将奄美五岛(即喜界岛、德之岛、奄美大岛、冲永良部岛和与论岛)划归萨摩藩直辖。此外琉球还必须遣使谒见日本幕府将军。对此郑迵给予了严词拒绝和厉声斥骂,恼羞成怒的岛津忠恒下令将郑迵投入油锅烹煮。琉球人为纪念郑迵而将这一事件记载在了他们的国旗上——这是一面类似太极图的旗帜,在琉球叫做“三巴纹”——所代表的正是郑迥和将其投入油锅的两名狱卒。

萨摩入侵琉球之时正值中国明末清初的战乱时代,加之在签署《掟十五条》之后无论是当时实际统治日本的德川幕府或是作为半独立政权的萨摩藩尽管将自己的势力成功扩张到琉球,但还是默许了琉球作为独立国家存在的事实——这主要是考虑到琉球同中国的特殊关系,如果日本方面执意吞并势必将再次引发像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类似之事。从此琉球进入到同时向中国明朝和日本萨摩藩两边同时称臣进贡的两属时期,每当接待中国使者时琉球总是要将同日本相关的一切藏起来。就这样忙于内部问题的中国方面竟一直对萨摩已迫使琉球称臣一事蒙在鼓里。当中国发生了明清易代之后琉球作为之前明朝的藩属国仍向清朝称臣朝贡,中国和琉球之间的宗藩关系仍继续维持着。这时的日本还无力挑战中国作为东亚第一大国的地位,所以对中国和琉球之间的宗藩关系也并没试图抵制。尽管如此,日本仍暗中加强了对琉球的控制力度:1632年(日本宽永九年)萨摩岛津氏在琉球那霸设立“在番奉行”,以监视琉球内政和监督贸易和进贡。

1853年5月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的舰队首次到达琉球。1854年3月佩里又到达了日本江户(今东京),在美国炮舰的威胁下日本被迫签订《神奈川条约》,在签汀过程中佩里要求日本开放疏球的那霸港。对此日方表示:琉球是独立的主权国家,日方无权决定其港口开放权。这表明至少在1853年日本仍承认琉球系独立自主的国家,而不是隶属于日本。于是1854年7月11日佩里又与琉球政府以中英文两种文字签订了开放那霸港口的《琉美修好条约》。1872年日本政府借明治天皇亲政之机,削琉球国号设为“琉球藩”。1875年7月日本强令琉球王国停止对清政府的朝贡,并改用日本年号。1879年日本宣布琉球废藩置县,完成所谓的“琉球处分”,将琉球强行并入日本,改为“冲绳”县。

1945年7月冲绳战役结束后美军已实际占领琉球群岛,然而这时美国的心态已悄然发生改变——本来此前盟军是有一个战后对日本的占领方案的,然而美国出于遏制苏联的战略目的打算独占日本。随着美苏冷战格局的日益明朗,美国对日本的态度由打压开始向扶植转变——1951年9月4日美国请了52个国家在旧金山同日本签订了和平条约,因此这一条约被称为《旧金山和约》,美国刻意将中、苏等国排除在外,值得注意的是:《旧金山和约》不仅排斥当时已然成立的新中国,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也被排除在外。就这样美国在背着中国的情况下同日本达成和约,其中第三条规定:日本对于美国向联合国提出将北纬二十九度以南之南西诸岛(包括琉球群岛与大东群岛)、孀妇岩岛以南之南方诸岛(包括小笠原群岛、西之岛与琉璜列岛)及冲之鸟礁与南鸟岛置于联合国托管制度之下,而以美国为唯一管理当局之任何提议,将予同意。这样一来包括琉球群岛在内的日本本土之外的离岛由联合国托管,实际处于美国的占领管治之下。

1970年美国将琉球群岛的实际施政权交还日本,在这一过程中本属我国领土的钓鱼岛因为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强行划入冲绳县也被美国视为琉球的一部分移交给日本。由于这一切行动都是背着中、苏等国进行的并且承认琉球属于日本领土明显同《开罗宣言》、《波兹坦公告》的决议抵触,所以美国留了后招:只声明是将行政管理权移交日本,而不提及主权问题。目前就国际法而言:尽管琉球处于日本的实际控制之下,但就法理而言迄今为止琉球仍是联合国的托管地区,只是实际管理权由美国移交给了日本,但并不能视为是日本领土,何况在移交过程中还涉及到我国的钓鱼岛领土,所以我国一直对美日之间这种私相授受的行为不予承认。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琉球作为明朝册封的藩属国,为何会变成日本的冲绳?这个变化的根本原因还是中日两国实力的此消彼长,因为中国国力的衰落和日本国力的增强,以及日本对扩张领土的贪婪,最终使琉球被日本吞并。


琉球向明称臣

琉球向中国称臣始于公元14世纪,具体地说始于公元1372年。在这一年,明太祖派使臣向当时琉球群岛上的三个王国,即北山、中山和南山王国发布诏谕,之后这三个王国很快遣使向明朝进贡。而在这三国中,中山王朝最受明太祖的青睐。他不但将中山国王册封为整个琉球群岛的国王,还在公元1392年派出了36个福建家族(闽人36姓)前往琉球定居,负责琉球地区与明朝之间的海洋贸易事务。这一系列做法使中山国声威大振,在琉球群岛三国之间的竞争中很快占据上风。

琉球三国

公元1416年和1429年,中山国王巴志先后征服南山国和北山国,正式建立琉球王国,并成为整个琉球群岛的统治者。而在公元1421年,巴志获明朝皇室赐汉姓“尚”,此后改名尚巴志,因此他建立的王朝也被称为尚氏王朝,尚氏王朝的每位国王都要接受明朝的册封。但在公元1469年,琉球国发生内乱,尚氏王朝灭亡。琉球国内臣内间金丸后来被君臣推举为新国王,他登基后改名为尚圆,并很快以世子的身份向明朝报丧。结果这次改朝换代也得到了明朝的认可,尚圆建立的王朝因为还使用尚姓,因此被称为第二尚氏王朝。

琉球国位置图示

在两个尚氏王朝建立后的一百多年里,因为明朝的海禁政策,明朝只允许官方和有限的属国之间进行海洋贸易,所以琉球成了许多国家和明朝做生意的一个重要的中转地,甚至明朝政府会为琉球国提供商船,让其与周边各国开展贸易。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琉球国当时扮演了明朝海外贸易独家授权代理商的角色。因此在此期间,琉球国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这个时期也被称为琉球国的黄金时期。

琉球国玺

倭寇侵扰与日本入侵

但在明朝末年,大家都很熟悉的倭寇开始肆虐,而受到倭寇侵扰的不光有明朝的东南沿海,还有琉球国。倭寇的频繁袭扰使琉球国遭受到巨大损失。而在同一时期,葡萄牙人开始出现在中国沿海,而且后来也得到了明朝从事海洋贸易的许可,而这和琉球国形成了竞争关系,因此琉球国的海洋贸易渐渐衰落,黄金时代也走向终结。

清廷御赐琉球国玺

当时倭寇的横行其实是跟日本的战国时代密切相关的,而琉球和日本距离也非常接近,因此也不可能不跟日本进行一些来往。公元1589年,琉球国王尚宁向日本派遣使臣,祝贺丰臣秀吉统一日本。而几年后丰臣秀吉要入侵朝鲜之前,就曾经要求琉球国派兵1.5万助阵。琉球开始对这一要求予以拒绝,还向明朝报告。但之后还是搞不住压力,为丰臣秀吉派出了7000名后勤支援人员,并提供了一定的军费支持。从这些过程可以看出来,当时琉球国已经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了摇摆。

到公元1609年,日本萨摩藩藩主岛津家久派兵入侵琉球,琉球国不敌,其首都首里城被包围,国王尚宁投降被俘往日本鹿儿岛。被俘后尚宁曾面见当时手握日本实权的征夷大将军德川秀忠,之后他同意向日本萨摩藩称臣,因此得以被放回国。自此开始了琉球的两属时期。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琉球国王在公元1654年遣使到清廷请求册封,也成为了清朝的藩属,但在实际上琉球国此时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日本所控制。

琉球国出使日本使团

最终在清朝末年,日本看到清朝国力渐衰,开始了实质性吞并琉球国的行动。首先在公元1871年,一艘琉球船只因遭遇风暴,漂流到中国台湾南部,结果这些人大部分被当时台湾的原住民杀死,另外有12个人逃出,受到清廷台湾凤山县衙的保护。但日本以此为借口,派兵3600人占领了台湾南部,结果清廷经过3年交涉,最终以别的名义给了日本50万两银子,换得日本退兵。但日本经此事后,认定清廷已经不把琉球视为藩属,随后就开始明目张胆的吞并琉球。

1875年,日本强迫琉球和中国断绝关系,将琉球国降为日本的一藩。4年之后,日本又以撤藩置县为由,废除琉球藩,设置冲绳县,并把琉球国王尚泰和王子尚典迁往日本居住。


而琉球国王虽然在此期间曾派自己的姐夫向德宏率领团前往北京救援,但李鸿章主导的对日谈判无果而终,琉球问题被搁置,清廷不再出面斡旋,琉球使团成员林世功亡国之殇在北京内阁总理衙门门前自刎身亡(桃花石杂谈其它回答有详细介绍),却也无法改变琉球被日本吞并的即成事实。曾经为中国几百年藩属的琉球国也就这样被日本改成了冲绳县。


桃花石杂谈


首里城,1609年东瀛萨摩籓侵入琉球王国。当时的鹿儿岛(萨摩)人只用了3000人,就攻占琉球首府那霸,并且攻入首里城,活捉了琉球国王。



(琉球人战斗力太差,乘船而来,劳师远征并且未带专业工程器械,竟然攻入首里城壁垒)从此,琉球成为萨摩籓的附庸,并于1879年完全被日本吞并(清国战败)。



文化的侵入最实质的就是语言,琉球沦为殖民地以后,被强制要求说日语,说琉球方言会得到惩戒。有些人为何在国外融入不了当地社会,语言的问题就淘汰了一大半,接着才是民俗风俗。不过我去冲绳,这里的口音一听就感觉不对味,在超市结算时的收银小妹,看我不是当地人以后,努力纠正自己的口音,尽量更纯正的日语来回复我,很是可爱。(其实我心里想对她说,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如果有一天,琉球大部分人能记起自己语言,随意畅快的说,多好)


李三万的三万里


方毅夫/制图

琉球是中国明王朝的属国,使用中国正朔。这是毫无疑问的。

1609年(万历三十七年)3 月,日本的萨摩藩以琉球对日本国不恭敬为由,大举出兵入侵琉球。琉球无法抵抗训练有素的萨摩军队,迅速溃败,国王尚宁被俘,押往名户。

在被放归之前,尚宁被迫与萨摩藩签定了效忠誓文,萨摩藩还强迫琉球签定了十五条规章,即所谓的《掟十五条》。

按照《掟十五条》等的要求,琉球被日本几乎全方位控制。在人事上,日本的萨摩藩可以决定琉球王位的继承和摄政三司官的任免。琉球王子及三司官之子需被送至萨摩藩作为人质。萨摩藩在琉球还设置了“萨摩假屋”,负责此一机构的日本官员称为“琉球在番奉行”。其主要职责是传达萨摩藩的命令,监督琉球王府的政务。

琉球古地图

在经济上,日本则对琉球强行征收贡赋。随着《掟十五条》的签署,萨摩藩在琉球开展检地工作。万历三十九年(1611),根据检地记录,萨摩藩规定了琉球每年应向其纳税的额度:

贡米六千石、芭蕉布三千段、上等布六千段、下等布一万段、唐芋一千三百斤、绵子三十石、棕榈绳一百捆、黑网一百条、牛皮二百张、席子三千八百张。

按照日本人说法,琉球从此进入了“两属”时代。确实,在向中国称臣的同时,琉球每年也需数次遣使至萨摩藩,最多时达一年九次。萨摩藩比照福州的琉球馆,也设置了自己的琉球馆,专门用以接待琉球使者,同时作为萨摩藩接待琉球留学生的住所,以加强日本对琉球的文化影响。

琉球群岛位于东海台湾岛和日本九州之间

此外,琉球还经常遣使前往日本谒见幕府将军,被称为“上江户”。从1634年至1850年的二百余年,琉球先后以所谓“谢恩使”和“庆贺使”的名义,前后一十八次派遣“上江户”的使节。在谒见将军时,担任正使的琉球王子要行“九拜”大礼。而日本也模仿中国,对琉球进行册封。

不过,日本和琉球间的这一切,都是瞒着中国进行的。日本人要求琉球人在与中国的交往中,丝毫不得吐露已经被日本人控制的事实:“琉球入于鹿儿岛之手一事,对唐禁止谈论”,“关于此点,琉球万事善否,对唐人丝毫不得吐露”。

自 1609 年起至 1879 年止,在这长达 260 年的时间里,琉球王国一方面向萨摩“遣使贡物”,一方面又向明、清两朝请封,日本史学界将这段时期的琉球称为“两属时代”。中国史学界不承认所谓“两属”,认为琉球与日本的关系虽然密切,但毕竟一直没有公开,因此并不影响琉球“专属中国”。


张宏杰


琉球群岛脱离我中华宗祖国成为日本的藩属,历史清清楚楚,是因为清末中国影响力的急遽下降而导致被日本蛮横占领的。

但是,真正使它从法理上脱离中国并被日本正式侵吞的却与日本侵略没有直接到关系。最直接的是同盟国的战后处理,也就是中国的态度。

《蒋介石日记》中【1943年11月23日】:

七时半应罗总统之宴,直谈到深夜十一时后告辞,尚未谈完,相约明日续谈,而今晚所谈之要旨:

一、日本未来之国体问题;

二、共产主义与帝国主义问题为重心,余甚赞罗对俄国共产主义之政策,亦能运用成功以解放世界被压迫之人类,方能报酬于美国此次对世界战争之贡献也;

三、谈领土问题、东北四省与台湾、澎湖群岛应皆归还中国。惟琉球可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此由余提议,一以安美国之心;二以琉球在甲午以前已属日本;三以此区由美国共管比为我专有为妥也。

四、日本对华赔偿问题;

五、新疆及其投资问题;

六、俄国对倭参战问题;

七、朝鲜独立问题。余特别注重引起罗之重视,要求其赞助余之主张。

八、中美联合参谋会议;

九、安南问题。余极端主张战后由中美扶助其独立并要求英国赞成;

十、日本投降后,对其三岛联军监视问题。余首言此应由美国主持,如需要中国派兵协助亦可,但他坚主由中国为主体,此其有深意存也。余亦未明白表示可否也。今晚所谈者尽此而已。

从蒋介石本人的日记来看,其对前朝满清的附属国权益的态度是很明确的,他支持朝鲜、越南脱离中国宗祖国独立,但对琉球却认定“已属日本”。

所不同者,是留有一手“中美共管也”。

台湾“国立编译馆”出版的《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12)之第6015页》的一份《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呈蒋委员长关于开罗会议中我方应提出之问题》得到了证实,“琉球战后问题”确实在开罗会议的日程表上。而且蒋介石的决定依旧不变:

六、日本应将以下所列归还中国:

甲、旅顺、大连(两地公有财产及建设一并无偿交与中国);

乙、南满铁路与中东铁路(无偿交还中国);

丙、台湾及澎湖列岛(两处一切公有财产及建设一并无偿交与中国);

丁、琉球群岛(或划归国际管理或划为非武装区域)”。

根据这一提议,同盟国拟在出兵占领日本后,由中美两国驻兵琉球,从而实现“共管”。

不过,正如前文所述,由于蒋介石拒绝了罗斯福的邀请,所以琉球在战后实际上变成了美国单独占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之所以最后也未派兵进驻日本,并不是现今坊间主流的“因为内战”说法,据蒋经国的回忆说:“当时,美军曾经洽请我国派遣占领军,我们如果照办,当然不会有人反对,可是苏联也就会坚持主张其为交战国,应有权利派兵进驻。这样一来,则日本便会像东西德、南北韩之形成分裂,陷于无法收拾的混乱局面,为此,我们乃建议由美国一国的军队占领日本。”(《蒋介石与日本——一部近代中日关系史的缩影》(黄自进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12月初版),350页。也就是说,是国民政府在占领日本问题上选择了站队,就是中国作为对日绝对的主战国,以不派兵参与驻军的姿态使苏联也无法派兵驻日,而最终造就了美国单独占领的事实)。

回归正题,1945-1971年间,琉球是处于美国的绝对控管之下,管理琉球事务的叫“美国琉球民政府”,与日本政府无关(其实,现在美国对琉球依然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历任六任政府首长,全部是美国人,没有日本人:



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新中国在50年代后期受到美国的核武威胁时曾有外联办发动过舆论,提倡琉球“回归日本”,目的是想离间美日,使美军基地撤出琉球,当然,此是后话,不提。

总而言之,台湾政府是除美国外,拥有唯一对琉球去向处置权的政权代表。

1971年蒋介石发表《关于钓鱼岛的主权声明》,其中,侧面承认了当年放弃琉球的决定。

以下是发表在台湾《中央日报》6月12日与18日的两条《声明》:

(一)关于琉球群岛:根据波茨坦宣言日本的主权应仅限于本州岛、北海道、九州岛、四国以及主要盟国所决定之其他小岛。故琉球群岛之未来地位,应由主要盟国予以决定。中方为对日作战主要盟国之一,应参加该项协商。美国未经此项协商,遽尓将琉球交还日本,中方至为不满。

(二)关于钓鱼台列屿:中方对于美国拟将钓鱼台列屿随同琉球群岛一并移交之声明,尤感惊愕。现美国迳将该列屿之行政权与琉球群岛一并交予日本,中方认坚决加以反对,仍切盼关系国家政府尊重我对该列屿之主权,应即采取合理合法之措置,以免导致西太地区严重之后果。

此原件已经被大陆2012年的西泠印社2012秋季拍卖会《近现代名人手迹暨纪念对日抗战七十五周年专场第2899号拍品》拍卖出)。

归根结底原因就是当年蒋介石一拒绝接收琉球;二拒绝和美国共同派兵驻军琉球。所以到了1971年美国私相授受给日本时,他已无能为力反对。就在前一年,他还主动同意美国将控制下的小笠原群岛与大东岛给回日本,这可以说是一次酝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