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 插秧不用人彎腰 看水稻大縣監利的全程機械化之路

春暮夏初,在水稻大縣湖北省監利縣,到處一片忙碌耕作景象。廣袤的田野上,農機往來穿梭,插秧機駛過,一行行綠油油的秧苗整齊地鋪展開來。從一家一戶的水稻育插秧到合作社工廠化集中育秧和機械插秧,插秧不用人彎腰;從人力揹負簡易的機械田間植保到智能化的無人機高效植保,治蟲不用下田;從馬路打場曬糧到烘乾車間的糧食機械乾燥儲存銷售,糧食不用晾曬。這些變化得益於監利縣著力補短板創建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的積極作為。

長久以來,監利縣以全程機械化作業中的薄弱環節和明顯短板為導向,從薄弱短板環節機械育插秧、高效機械植保、糧食機械烘乾等入手,精準發力,加快推進了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這些彌補短板環節的機械,更多地貼上了“現代”標籤,增強了中高端智能高效農機化技術的有效供給,促進了農業機械化向高質高效的轉型升級,展現了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魅力。

A.三大薄弱環節被各個擊破

水稻育插秧、高效植保、糧食烘乾是監利縣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道路上的三大薄弱環節。其中,育插秧是水稻生產中用工量最多、勞動強度最大、生產成本最高的環節,也是機械化最難突破的環節。但水稻生產大縣監利縣從2012年開始,這一狀況得到了很大的改觀。2012年,監利縣三豐農機合作社在水稻工廠化育秧方面進行探索,創立“福娃三豐”模式,實行工廠化育秧、商品化供秧、機械化插秧,取得了很好示範效果。

一花引來多花開,在“福娃三豐”示範帶動下,監利縣積極發揮市場機制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參與的積極性,除種糧大戶外,工商老闆也紛紛看好水稻生產這個市場,相繼投資註冊合作社,辦起了育秧工廠。“我縣育秧工廠2013年達到11家,2014年達到28家,2015年達到43家,2016年達到48家。每家育秧工廠佔地均在60畝以上,有的達到120畝。實現鄉鎮全覆蓋,年工廠化育秧能力達60萬畝。”監利縣農機局局長陳義書告訴記者,“工廠化育秧的興起,改變了我縣傳統的育秧方式,培育出了適應機插所需的秧苗,彌補了水稻全程機械化短板中最關鍵的一環,改變了水稻機械插秧推而不廣的局面。”據統計,截至2017年,監利縣全年水稻機插秧率達到64.56%。

植保時節,監利縣金至翔農用無人機公司經理胡志勇和他的同事站在水稻田埂上,手握遙控器,操控著植保無人機,攜帶桶裝農藥在農田上低空穿梭飛行,將霧狀的農藥均勻地噴灑在作物上。雖然胡志勇年輕的臉龐被火熱的太陽曬得黝黑,但他和他的“無人機事業”一樣充滿著朝氣和活力。

胡志勇,畢業於長江大學農學院畢業。他創辦的金至翔農用無人機公司是監利縣一家大型的植保公司。該公司擁有植保無人機30架,飛機操控手60多名。公司與武漢輕工業大學建立校企對接,專家教授多次到現場解決無人機續航、噴霧等技術改進問題。該公司全年飛防植物總面積累計達25萬畝,佔監利縣水稻種植面積的10%以上。

“多虧了植保無人機幫忙,才有較好的收成。”監利縣種糧大戶朱思榮談到使用植保無人機進行水稻植保時說,“記得2016年,由於遭受多輪強降雨襲擊和高溫天氣影響,導致稻田病蟲害嚴重,我種的400畝中稻植保全部交由金至翔無人機植保公司打理,效果非常好。”

水稻病蟲害防治高峰期是許多種糧大戶、合作社最頭疼的時候,人難請、人工貴、打藥難是他們面臨的大難題。與傳統人工揹負植保機械在田間作業相比,植保無人機不僅具有農藥利用率高、施藥安全、噴灑效率高等特點,同時還可節約開支。“中稻從插秧到收割需打藥4次,農民自己購買農藥每畝需90元,如請人打藥每畝需付人工費15元,4次每畝需工錢60元,全年每畝中稻打藥需開支150元。使用無人機打藥,除藥費外,每畝每次只需工錢8元,4次只需工錢32元,全年每畝中稻打藥只需開支122元。”胡志勇說。

在監利,除了有多家無人機植保專業公司,很多農機合作社也購置了植保無人機。據統計,截至2017年,監利縣高效植保能力達到88.26%,基本上能夠滿足當地農業植保需求。

9月是監利水稻收割的高峰期,監利縣尚正農機專業合作社呈現一派繁忙熱鬧的景象,辦公樓前面停車場內前來賣糧的車輛排成長龍,等待糧食過磅稱重;後面烘乾車間裡機聲轟鳴,高大的烘乾機組開足馬力吞吐著剛剛收穫來的稻穀,展示“高大上”的風采。

“我們的烘乾機除了烘乾合作社自己生產的糧食外,更多地是服務於附近的村民。附近鄉鎮的農民直接將收穫來的溼谷賣給我們,然後合作社烘乾,再賣給中儲糧監利直屬庫。”該合作社理事長歐陽斌說,“我們合作社有10組烘乾設備,每批次可烘稻穀190噸,收購旺季每天可烘稻穀4批次。”

陳義書說:“糧食烘乾機的推廣和使用,一方面農民節省了曬穀的勞動力和場地,不用再擔心曬糧受天氣的影響,造成損失;另一方面通過烘乾可以提升稻穀的成品率,合作社也從中取得一定的收益。”

隨著種糧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湧現,糧食生產經營由原來的分散走向集中,種糧大戶對糧食快速烘乾的需求非常迫切。截至2017年,監利縣產地烘乾能力達到111%。

B.農民成“甩手掌櫃”合作社來“打工”

不難看出,在補齊水稻機插秧、植保、烘乾三塊短板方面,監利縣的新型經營主體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每到農忙時節,合作社裡忙忙碌碌,而農民只需要到合作社下訂單、籤合同,樂當個“甩手掌櫃”。正是有了這些為農民“打工”的新型經營主體,才使得監利縣的全程機械化水平有了巨大飛躍。

今年春天,看著育秧基地裡茁壯生長的秧苗,金草帽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周祖清的臉上滿是笑意。“合作社目前有120畝的集中育秧基地,可以滿足3萬畝左右農田的秧苗需要。”周祖清告訴記者,目前合作社已為近2000戶農民提供了育秧服務。農戶只需要按照每畝地240元的標準交納費用,便可以享受“一條龍”服務。從購種、育秧到插秧,都由合作社負責。“大面積集中育秧、全流程專業服務,能夠幫助農戶降低成本,提升產量。”周祖清說。育秧工廠藉助開展水稻“全產業鏈服務”,極大地促進了農戶節本增收。通過合作社代購、代育、代整、代插,每畝有望提高單產30公斤,增加收入80元。

新型經營主體提供專業服務,也為眾多隻有老人孩子留守的“空巢農戶”解除了後顧之憂。監利縣龔場鎮雙灣村村民劉揚特說:“農民到城裡打工,合作社為農民‘打工’。現在農民也是‘老闆’了!”

監利縣黃歇口鎮的種糧大戶夏衛華向記者介紹了這幾年他購買的農機“寶貝”,“有高速插秧機、大型旋耕機、聯合收割機。在機庫棚裡還有抽水機、拋秧機等各類農用機械。”說起這些裝備,夏衛華來了精神,“購買農機有國家的專項補貼,可幫我們省不少錢。”夏衛華和6位村民共同發起組建了興華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為更多農戶提供從農田耕整到收割的全流程機械作業服務,並免費提供育秧技術和機插秧田間管理技術服務。目前,合作社已發展社員145人,擁有各種農業機械近200臺(套)。

“農業現代化,首先應從推廣機械化開始。只有將機械化操作貫穿於農業種植的每一個環節,才能確保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從華中科技大學碩士畢業的劉應文發起成立了華洲農機專業合作社,他向記者透露,合作社正在藉助機械化耕作和農業科技創新,探索“不打一滴農藥”的水稻示範基地建設。

“現在農忙季節,田裡只見農機、不見農民。機械化讓種田省時省力又省心,年輕人在外務工‘放心’,老人們在家也‘安心’。”陳義書說,“監利縣的農民如今一個電話,就可將‘四代一管’(代育秧、代機耕、代機插、代機收,田間管理)服務全部搞定。從春耕到秋收,各種農機上陣,可大大減少勞動強度,農民種田‘輕鬆’多了,也‘體面’多了。”農機合作社不僅能幫助農戶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糧食產量,還能解決“今後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問題。

現在,這些新型農業服務組織不再滿足於僅僅提供農機作業服務,延長農產品產業鏈、引導農業深加工成了他們的新目標。

監利縣興華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叫畢利霞,是當地遠近聞名的“女糧王”。畢利霞的育秧工廠全縣有名,辦公樓佔地近2000平方米,有育秧大棚40多個,裡面擺滿了秧盤。大棚外,還有4塊長方形秧盤。這兩年,延長產業鏈,創建大米品牌,畢利霞邁出了關鍵一步:加工自己的大米,並註冊“內荊河”大米品牌,以她家育秧工廠旁的內荊河命名。“內荊河大米是常規品種,產量不高,但品質很好。”畢利霞說,2016年,大米上市後深受歡迎,親戚朋友還在微信朋友圈轉。去年,畢利霞採取跟往年不一樣的策略,自己3000畝基地上全部都種同一稻種,而且還與成片種植的大戶合作:同一品種,高價回收,輻射面積近萬畝。“我們現在既要搞育秧插秧,還要賣米。”在畢利霞看來,農民不致富是因為他們始終處在生產鏈的最低端。現在不一樣了,無論是育秧工廠還是家庭農場,都已經是獨立的市場主體,具備較大種植規模,有能力進行社會化大生產,加工出社會需要的產品。畢利霞認為,育秧工廠給了種植環節標準化生產模式,也給了銷售環節社會化生產基礎,是農業工業化進程中的有效探索。

C.政府提供全方位服務

一條條新修的機耕路通向田間,給農機下田作業轉移帶來了順暢;一家家農機示範合作社逐年建成,給合作社農機裝備和作業增強了實力;一個整合農機公共服務功能的服務中心正常運行,給農民辦理補貼和證件提供方便。近年來,監利縣農機部門從農機化發展的基礎入手,著力改善農機基礎設施條件,增加農機合作社農機裝備,優化農機公共服務,為農機化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毋庸置疑,農機的發展為農業增效、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作出了貢獻。但在農機使用中,“行路難”的問題比較突出,農機下田作業的通道建設滯後,農機下田轉移、農用物資農產品運輸困難,影響了農機效率的發揮。但隨著近幾年農村機耕路項目的實施,農機“行路難”的現象正逐步得到改變。

“我縣機耕路項目自2014年開始啟動。2015年在9個鄉鎮46個村實施,2016年在18個鄉鎮67個村實施,2017年在21個鄉鎮200個村實施。”陳義書說,“農村機耕路實行統一規劃、逐年實施。建設資金以鄉鎮、村、農戶自籌為主,縣財政採取‘以獎代補’方式適當進行獎補,由農機局制定具體的建設標準和獎補方案,按照‘村申請、鄉鎮申報、縣審批、村為主體、分級驗收、縣級補貼、不增債務’的原則進行操作。”

據瞭解,監利縣政府2015年安排“以獎代補”資金300萬元,新建或改擴建機耕路150千米;2016年安排“以獎代補”資金500萬元,新建或改擴建機耕路250千米;2017年安排“以獎代補”資金700萬元,新建或改擴建機耕路350千米。按照規劃,爭取5年左右全縣農村機耕路整體上達到一定的通行能力和水平。

經過監利縣尺八鎮街,登上長江干堤,放眼向南望去,監利縣尚正農機專業合作社“東風井關尚禾農機示範合作社”的大字招牌映入眼簾。走進合作社,新建的機庫棚裡整齊擺放的各式東風井關農機和機具一應俱全,旁邊還有機械維修配件房。“這些是新買的農機,清一色東風井關公司生產的農機產品。”理事長歐陽斌得意地說,“這全套機械價值200萬元,我們只花了75萬元就買回來了。”

“2014年我縣和東風井關公司達成協議,通過縣政府扶持、農機企業讓利、農機合作社配合,共同發力,分期分批用東風井關公司生產的先進全套全程農業機械武裝我縣的農機合作社,建成東風井關農機合作社示範社。”陳義書介紹,“一方面增強我縣農機合作社的農機裝備實力,另一方面發揮示範社的輻射作用,引導帶動周邊農民使用優質高效的現代農業機械,提高東風井關農機的普及應用率,從而推動我縣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

“往年買農機,三天兩頭跑,找這個找那個,又是缺這又是缺那,現在買個農機,全部是一條龍服務,一會兒手續就辦完了。”監利縣大垸農場楊洲分場一隊農機大戶張亮去年買了一臺東方紅LY1304輪式拖拉機,將拖拉機開到監利縣農機一站式服務中心,只用了半個小時的時間就辦完了所有手續。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全程為張亮服務,首先進行車輛登記、噴補貼標識、人機合影,然後現場核查機具、辦理牌證,最後預錄入購置補貼系統。在公示無異議後,由縣財政將補貼資金撥付到提供的銀行卡里。

以前,監利縣農機公共服務分兩塊,一塊是農機購置補貼辦理,在監利縣農機局機關;一塊是農機監理辦證,在監利縣行政服務中心。農民購機後,辦理相關手續要兩頭找兩頭跑,給農民帶來很大的不便。

為了更好地方便全縣購機農戶,監利縣農機局將局購機補貼辦、農機監理站等聯合起來統一辦公,給農民創造購機所需的“一站式”服務中心平臺。“農戶從現場的機具審核、噴塗補貼標識、人機合影、登記建檔、信息錄入等申領農機補貼的所有手續,不用出服務中心即可一次性全部辦理完畢。”陳義書說,“將農機購置補貼和農機監理業務整合,形成服務鏈條,一方面提高了農機部門的服務效率,另一方面方便了農民,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民使用農機的熱情,推動了我縣全程機械化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