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比“有病”更可怕的是,總懷疑自己“有病”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比“有病”更可怕的是,總懷疑自己“有病”

生活中有這樣一類人,他們痛苦的不光是身體疾病,還有心理的。

比如每次去醫院就焦慮的不得了,身體有一點不舒服就懷疑自己得了重病。

上網、看電視等只要關於疾病類的內容就先往自己身上套,成天因為這些而痛苦不已,好像任何疾病都和自己有關。

之前我自己就有疑病症傾向,我上網看到眼珠泛黃和肝有很大的問題,於是我天天照鏡子觀察自己的眼睛,久而久之越看越不對,自己就更加相信是否肝有問題,很奇怪,每當我觀察肝的時候就會覺得不舒服,這可能就是暗示的力量。我就找了個機會跑到醫院做了個血常規,醫生看了之後發現也沒問題說我就是太緊張了。

但我就是不信,後來又做b超等花了不少錢,但還是沒發現問題。

為了證明自己病得不輕,他開始拼命查閱醫學資料,反覆尋醫又越來越不相信醫生,折騰得自己越來越痛苦,後來就患上了疑病症

比“有病”更可怕的是,總懷疑自己“有病”

其實有疑病傾向的人並不在少數,最近的新冠病毒爆發,很多人一直懷疑自己是否得了新型肺炎。

他們明確自己沒有流行病學史(從未到過湖北疫區,也從未接觸湖北疫區過來的人員),同時我也很注意個人防護,儘量減少了不必要的出門,從21號下午開始只要出門就一直戴口罩,外出歸來勤洗手,就算這樣還是擔心的要死。

比“有病”更可怕的是,總懷疑自己“有病”

有時候想一下相比真的得病,這樣天天惶惶不安也許更可怕。

那麼究竟是為何這些人總是不可避免的恐懼得病事實呢?

比“有病”更可怕的是,總懷疑自己“有病”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過度擔心患病,其實也是過度關注自我導致。哲學家羅素有一句名言:幸福的獲得,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消除了對自我的關注。

這裡給大家講一個心理學家森田正馬的故事,森田從小體弱多病,有明顯的神經質症狀,12歲時還尿床,16歲以後時常頭疼、心跳快、容易疲勞,還有其他神經衰弱症狀,中學時曾患腸傷寒病,雖多方求醫,堅持治療,但收效甚微,老是對自己的健康擔心。

後來上了大學後,還是需要按時服藥,不過吃藥的效果不是很明顯,最終一次偶然父母因為忙於農活忘記給小森田寄錢,最後森田正馬認為父母不管自己了,氣急之下藥也不吃覺也不睡,沒日沒夜學習,結果卻出乎意料:考試成績很好,而且多年纏身的各種症狀竟不治自愈。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小森田之所以走出疑病症的痛苦在於他從過度自我關注而抓變為最終“放棄了治療”,這種放棄導致了心理能量的轉換,從內傾轉向外傾,使能量的釋放有了途徑。

比“有病”更可怕的是,總懷疑自己“有病”

那麼如何走出這種痛苦呢?

1、修煉穩定的情緒

其實說到底,疑病症最讓人痛苦的不是真正的身體不舒服,而是心理上的痛苦。

當遇到負面的不確定性時,我們的情緒通常都會做出非常激烈的反應。而不穩定的情緒,將會進一步導致生活的失控

很多人都曾跟我抱怨:

控制情緒談何容易?每次問題發生時,我都會想盡一切辦法控制情緒,讓它不要爆炸或極度低落,然而沒過多久,只要一遇到事,情緒就會再次跌宕起伏。

其實,問題剛好就隱藏在這段文字裡:

對於情緒,我們要做的從來不是“控制”,相反,我們要去觀察。假如你能平靜如實的觀察自己正在發生的那股情緒,“

抽離”的看著它,就像是看著另一個人的情緒。那麼,你的情緒問題就會解決大半。

只要當你這樣做了,你就慢慢可以做到接納情緒了。

2、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這一點和上述很像,這是森田療法中的名言,也是我上述故事的主角,森田正馬從病人走向精神病專家的領悟。

其實所有的情緒我們不該否定,而是如實的接納,在這個過程中接納還不行,改變一個問題需要有行動,這個時候我們做什麼呢?

很簡單,該幹嘛幹嘛就好,只要不自我對抗和跟隨疑病念頭而做各種不合理的行為就好。

3、運動

運動不僅會幫助我們改善大腦的神經遞質。還會幫我們強身健體,這對於疑病症患者產生對身體的自信非常有效。

4、感覺心理壓力大的時候,及時和家人朋友傾訴溝通

傾訴對緩解負面情緒對自己的影響非常重要。

這個時候如果條件可以你可以和父母親友講一講,倘若他們不理解你也可以尋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求助。總之不要一個人憋著就好。

比“有病”更可怕的是,總懷疑自己“有病”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一個感悟,一個人愛自己並非對自我過度關注。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優質心理學和心理成長社區,這裡會每日分享優質心理學和精神衛生知識,大家一同成長討論吧!)

在《論自戀·導論》一書中,弗洛伊德寫道:“當力比多的自我貫注超過一定量時,對自戀的超越便成為必需......欲阻止患病,最後的手段便是開始愛;若不能愛,挫折必導致患病”。他引用了德國詩人海涅的詩:

疾病無疑是創造背後所有推動力的最終因子。
籍由創造,我得以復原;
籍由創造,我變得健康。


⭐️更多心理療愈文,可以參考我的學習經驗:

↙↙點擊鏈接閱讀更多文章,推倒阻礙改變內心的障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