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史上,王朗的最終結局如何?

小帥小哥哥g


看過三國演義電視劇的網友都應該對諸葛亮有非常深的印象,尤其是在劇中諸葛亮居然把王朗罵死了,那麼諸葛亮罵王朗的真相是什麼?諸葛亮為什麼罵王朗?王朗真的是罵死的嗎?下面趣歷史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歷史上真實的情況。

  先從王朗說起吧,王朗,漢魏之際經學家、大臣(?-228年11月),本名王嚴[,字景興。東海郯(今山東郯城西北)人。漢末三國經學家,曹魏初期重臣。

  王朗師從太尉楊賜,因通曉經籍而被拜為郎中。後因楊賜去世而棄官為其服喪,後來被舉孝廉,但王朗不應命。徐州刺史陶謙又舉其為茂才,拜治中從事。遷任會稽太守,任內獲百姓愛戴。孫策攻會稽時,王朗舉兵抵抗,為其所敗,在無法逃亡時投降,孫策敬重王朗而未加害。

  後為曹操所徵,輾轉數年後才抵達,被拜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後為魏國軍祭酒,領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職。曹丕繼王位時,遷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丕受禪建魏後,王朗改任司空,又進封樂平鄉侯。曹叡繼位後,遷司徒,進封蘭陵侯。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諡號成。其孫女王元姬,嫁於晉文帝司馬昭,生晉武帝司馬炎。

  王朗學識淵博,與其子王肅都為經學大家。著有《周易傳》、《春秋傳》、《孝經傳》、《周官傳》等,有文集三十四卷。

三國演義電視劇中,諸葛亮罵王朗如下:

  我原以為你身為漢朝老臣,來到陣前,面對兩軍將士,必有高論。沒想到,竟說出如此粗鄙之語!我有一言,請諸位靜聽:昔日桓帝靈帝之時,漢統衰落,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李傕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漢帝,殘暴生靈。因之,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以致狼心狗行之輩洶洶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使社稷變為丘墟,蒼生飽受塗炭之苦啊!值此國難之際,王司徒又有何作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東海之賓,初舉孝廉入世,理當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住口!無恥老賊!豈不知天下之人,皆願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饒舌!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於西川繼承大統!我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你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怎敢在我軍面前妄稱天數!皓首匹夫,蒼髯老賊,你即將命歸九泉之下,屆時有何顏面去見漢朝二十四代先帝!二臣賊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會搖唇鼓舌,助曹為虐!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然而,歷史真相真的是如三國演義中一樣嗎?

《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姜伯約歸降孔明,武鄉侯罵死王朗”,使讀者對王朗留下了印象。其實,歷史上(據《史記》記載)的王朗並不是被罵死的。

  查《三國志·魏書·明帝紀》:“(太和)二年(228年)春正月……蜀大將諸葛亮寇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應亮。遣大將軍曹真都督關右,並進兵。右將軍張?擊亮於街亭,大破之。亮敗走,三郡平”,而未如《演義》所云,有以王朗為軍師隨軍出征之事。且又載:同年“十一月,司徒王朗薨”(《資治通鑑》同),可見王郎之死,距此戰的結束已有大半年了。

  可見,歷史上,諸葛亮罵死王朗並不是真的!正史之中記載的王朗是病死的!並非《三國演義》中所說是諸葛亮罵死的!


口水雜談


王朗字景興,東海郡郯縣人。早年擔任過菑丘縣長,後在陶謙手下擔任治中。在徐州時,王朗和別駕趙昱等人勸說陶謙擁戴天子,陶謙派趙昱到了長安,皇帝於是任命陶謙為安東將軍,任命趙昱為廣陵郡太守,王朗為會稽郡太守。

孫策渡過長江攻佔江北土地,王郎的功曹虞翻認為兵力不足以拒敵,不如避敵不戰。王朗認為自己身為漢朝官吏,應該保守城鎮,於是發兵和孫策作戰,戰敗後,渡海到了東冶。孫策又來追擊,王朗再次大敗。王朗去見孫策,孫策因為王朗風度儒雅,只是詰問責難了一番而沒有殺害他。

曹操上表徵召王朗,王朗從曲阿出發,輾轉於江海之間,奔波了一年多才到達。朝廷任命王朗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魏國剛建立時,王朗以軍祭酒的身份兼任魏郡太守,後又升遷為少府、奉常、大理卿。

曹丕時期,王朗擔任御史大夫,後改任司空,到魏明帝時由司空改任司徒,直到去世。

王朗的經學成就名冠一時,被稱之為“王學”。除此之外,王朗在司法、行政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如善於處理訴訟案件,主張疑罪從輕。可別小看了這個“疑罪從輕”,在“有罪推定”的古代,它的進步意義非常大。

勸諫曹丕減少遊獵和伐吳,建議曹丕和曹睿減徭薄賦,發展生產。在軍事方面,王朗的表現主要是獻計決策,如吳、蜀夷陵之戰時,王朗認為應該首先坐觀勝敗,到形勢明朗時再出兵,一旦出兵則一戰成功,不留後患。為曹丕所採納。


風吟者


“此三公者,乃一代之偉人也,後世殆難繼矣!”這是魏文帝曹丕對“曹魏三公”鍾繇、華歆、王朗的評價。意思是說,這三個人是一代偉人,後世再也沒人能超過他們了。由此可見,王朗在當時也是一代奇才。可在演義中,王朗卻被羅貫中黑得體無完膚,他被諸葛亮痛罵為“皓首匹夫、蒼髯老賊”。結果王朗一氣之下,竟一命嗚呼。羅貫中這樣的安排,無非就是為了美化諸葛亮的形象。其實正史中的王朗博學多才,人品嚴謹端正,崇尚節儉。王朗在治政方面主張輕刑重德,與民生息,是當時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王朗早年師從楊賜。楊賜東漢名臣楊震的孫子,他傳承家學,精通儒術,後入仕,成為東漢一位很有名望的官員。王朗在楊賜的傳授下,也是通曉經籍、滿腹經倫,因而被朝廷徵為郎中,出任菑縣的縣令。

中平二年(185年)十月,任職司空的楊賜病逝。楊賜的身後之事可以說倍極哀榮,漢靈帝劉宏親自著喪服,為其罷朝三天。而楊賜的學生王朗也為了給楊賜服喪而棄官不做。後來朝廷多次徵召他,都被他婉拒。直到當時的徐州刺史陶謙慕名請他復出,王朗這才作了徐州的治中從事。

王朗在做徐州治中從事期間,正值軍閥割據,天下大亂,獻帝劉協已成為權臣李傕、郭汜的傀儡。在這種亂局下,王朗還是心懷漢室。他與別駕趙昱進言陶謙效忠漢室。陶謙於是派趙昱到長安向獻帝進貢以示忠心。獻帝大為感動,對陶謙、王朗、趙昱三人大加封賞,分別任命陶謙為徐州牧、安東將軍;王朗為會稽太守;趙昱為廣陵太守。

王朗在任會稽太守期間,輕徭薄賦,與民生息,深受百姓愛戴。建安元年(196年),江東小霸王孫策攻打會稽,這時虞翻還是王朗手下的一名功曹,他勸王朗還是躲一躲為上策。但王朗認為身為地方官,守城責無旁貸。孫策出其不意,偷襲王朗後方,致使王朗大敗。王朗想從海上逃走未果,只得投降了孫策。而虞翻本是會稽的望族,是本土人士。他在王朗投降之前,就回到了被孫策佔領的會稽,歸順了孫策,又官復原職,做起了功曹。

王朗被俘後,並未給孫策效力。而孫策為了攏絡江東人士,也並沒有殺害王朗,只是將其軟禁。

後來,曹操慕名上表朝廷徵召王朗。王朗從曲阿起程,歷經數年來到許都,加入曹營,成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

王朗並不是像演義中講得“厚顏無恥”。相反,他為人仗義,在加入曹營後,他力所能及地保全親友。他的發小莒令劉陽生前刺殺曹操未遂。劉陽死後,曹操連他的兒子也不放過,下令在全國緝拿。王朗冒著風險,收留了劉陽之子數年。後又多次在曹操面前為劉陽說情,終於說服曹操赦免了劉陽家族。

在曹操時期,曹操的身邊名士如雲,如荀彧、郭嘉等人。王朗在其中並不出眾,直到曹丕上位,王朗的才能得到更極致的展現。

王朗在任魏郡太守、御史大夫期間,極力主張慎用典刑,以德服人。他從寬治獄,扶幼助弱,與民生息,取得了突出的政績。

在軍事方面,王朗也很有眼光。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後,朝中有人主張發兵援吳,一舉滅蜀。而王朗認為當時東吳尚未應戰,魏不宜出兵過早,待到吳蜀兩軍相持時,出動魏軍最合時宜。曹丕聽從了他的建議。


王朗不迷戀權勢,非常善於提攜後人。他曾舉薦名士楊彪,並自甘退居二線,由楊彪出任司空一職,遭到曹丕的拒絕。但曹丕還是為楊彪設置吏卒保護,官職僅低於三公。

太和八年(228年),王朗病逝。十五年後,王朗被賜配享曹操廟庭。

此外,王朗的孫女王元姬是晉文帝司馬昭的妻子,是武帝和司馬炎和齊王司馬攸的生母。所以王朗和司馬懿還是姻親關係。


歲月是一條河流


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曹叡即位,進封王朗為蘭陵侯,升任司徒。曾上書曹叡諫止營造宮室。

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諡號成侯。其子王肅襲爵蘭陵侯。

正始四年(243年),王朗與曹真等人因功得以配享曹操廟庭。

以上是三國時期的王朗,再說說光武帝劉秀時代的王郎。

王朗,趙國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人。初以卜相為業,冒充是漢成帝之子劉子輿。公元23年十二月,西漢宗室劉林和趙之大豪李育等立他為漢帝,定都邯鄲。公元24年5月,劉秀破邯鄲,王朗被殺。





行象象行


一提起王朗,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在《三國演義》中武鄉侯罵死王朗的故事。而且最能證明諸葛亮的口才的有兩個地方:一個是舌戰群儒,另一個就是罵死王朗。在《三國演義》中,王朗之所以會被諸葛亮罵死,第一個原因是雖然王朗很有才華,但是與諸葛亮相比起來還是略遜一籌,第二個原因是王朗太多自負,一定認為自己能夠勸服諸葛亮,第三個原因是在這次會戰中,王朗是不顧自己76歲的高齡上戰場,人老了,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死亡,王朗很有可能就是因為這樣而猝死。

在《三國演義》中,王朗是在武鄉侯被諸葛亮罵死。其實,在歷史的記載中,並沒有王朗死亡原因的記載,只有死亡地的記載。王朗是在許昌去世的,這與小說《三國演義》的描述是不一樣。然而,作者羅貫中將能夠做這樣的安排,一定有他的理由:第一諸葛亮出祁山的時候,王朗還在魏國做司空一職,第二王朗是在228年去世,正好與諸葛亮出祁山的時間相符。王朗的去世雖與歷史試試不符合,但是作者羅貫中讓王朗死在諸葛亮的手中,也算是值得吧。



瀟洋


王朗,本名王嚴,字景興,漢末至三國時期政治家,經學家。

王朗在正史中得以壽終正寢,並非如《三國演義》所寫,被諸葛亮罵死。

王朗人物生平:

1.輔佐陶謙

公元185年,王朗被舉孝廉,被徐州刺史陶謙舉薦為茂才。

公元193年,王朗任徐州治中從事。

2.會稽太守

公元193年,王朗被朝廷任命為會稽太守。

3.朝廷為官

公元212年,丞相曹操徵召王朗到中央朝廷為官。王朗先後被任命為諫議大夫、少府、奉常、大理。

4.位列三公

公元228年,曹丕繼位魏王,王朗升任御史大夫,封為安陵亭侯。

同年,曹丕稱帝。王朗任司空,封為樂平鄉侯。

公元227年,曹叡繼位,王朗任司徒,封為蘭陵侯。

公元228年,王朗壽終正寢,安然離世。


瀟灑黃員外


王朗字景興,三國時期,魏國的重臣。雖然現實中的王朗與《三國演義》中的會有所不同,但是王朗的很多性格以及其他方面還是大致相同的,而且很多人記住的是《三國演義》中的王朗,而不是歷史上記載的那個王朗。  

一提起王朗,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在《三國演義》中武鄉侯罵死王朗的故事。而且最能證明諸葛亮的口才的有兩個地方:一個是舌戰群儒,另一個就是罵死王朗。在《三國演義》中,王朗之所以會被諸葛亮罵死,第一個原因是雖然王朗很有才華,但是與諸葛亮相比起來還是略遜一籌;第二個原因是王朗太過自負,一定認為自己能夠勸服諸葛亮;第三個原因是在這次會戰中,王朗是不顧自己76歲的高齡上戰場的,人老了,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死亡,王朗很有可能就是因為這樣而猝死。

  在《三國演義》中,王朗是在武鄉侯被諸葛亮罵死。其實,在歷史的記載中,並沒有王朗死亡原因的記載,只有死亡地的記載。王朗是在許昌去世的,這與小說《三國演義》的描述是不一樣。然而,作者羅貫中將王朗能夠做這樣的安排,一定有他的理由:第一諸葛亮出祁山的時候,王朗還在魏國做司空一職;第二王朗是在228年去世,正好與諸葛亮出祁山的時間相符。王朗的去世雖與歷史事實不符合,但是作者羅貫中讓王朗死在諸葛亮的手中,也算是值得吧。

  王朗是東海郯人,字景興,本名王嚴,漢末三國時期的經學家,曾在魏國擔任重要職位,且被重用。王朗拜太尉楊賜為老師,因為通曉經書,被任命為郎中。後來,王朗的老師楊賜去世了,王朗也就不再做郎中,雖然王朗被舉薦為孝廉,但是他卻沒有答應做孝廉這個職位。  

徐州刺史陶謙舉薦他為茂才,在做茂才的期間因為表現出色,去做了會稽太守。在王朗做太守期間,孫策帶兵攻打會稽,併成功拿下會稽,王朗在逃亡的過程中投降。孫策因為尊重王朗就沒有為難王朗。

  後來,王朗為曹操效力。輾轉幾年,王朗逐漸被重用。在諸葛亮北伐的過程中,王朗不顧76歲的高齡,還是要去和諸葛亮一較高下。在打戰前,王朗與諸葛亮發生了口角,諸葛亮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將王朗氣得從馬背上摔了下來。這一故事,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武鄉侯罵死王朗。

  然而,說王朗是被罵死的,是不正確。在史書《三國志》中,並沒有諸葛亮罵死王朗的記載。很明顯,在《三國演義》中武鄉侯罵死王朗是作者杜撰。作者會有這樣的安排,第一個原因是諸葛亮出祁山的時候,王朗還是魏國的司空;第二個原因是王朗確實在228年去世,正好與諸葛亮出祁山的時間相符。但是,對於王朗真正的死亡原因,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只知道是在許昌去世的。

  王朗,字景興。效忠主公魏國曹操、曹丕。後世對他的評價多有偏頗,我們根據正史將其形象還原。王朗可算得是魏國時代的有名的學者,被拜位魏國三公,可見其在魏國佔據了重要的地位。但王朗並非是單純的文者,若你以為王朗是文弱書生那就大錯特錯了,王朗不光精通文學,更為難得的是他還懂武,且武力值還勉強過得去,後世有人稱他是文武雙全,是所有文人中武力值最高的,在所有武人中文學造詣最高的。  

太史慈,效忠主公吳國孫策、孫權。為人較為機智,有急智,且武力值不錯,雖比起蜀國、魏國大將還是遠遠不及的,但在吳國,太史慈的武力指數還是相當之高的。

  為何這樣兩個風馬不相及的人物,會放在一起作為比較呢?只因為在三國演義曾有一篇描寫王朗大戰太史慈,居然打成平手的文章。這是一篇完全不符合實際的文章,首先孫策與太史慈曾經交戰過,孫策在太史慈那裡可是半點便宜都討不到的,孫策的武力值在三國中還算是不錯的,至少是在曹操、劉備之上的。

  王朗雖然懂一點武學,但那僅僅只是皮毛之學,對付一般的小兵小將肯定是沒有問題,但絕不是能夠對抗大將之人,畢竟他的聞名還是以他的文學造詣為主的。太史慈雖不說能秒KO掉王朗,但絕不會出現與王朗大戰三百回合,居然只能打成平手這種稀奇的現象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