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失守是馬謖紙上談兵還是諸葛亮作戰部署失利?

陳了P


街亭失守是一樁公案。

公元228年,諸葛亮趁著曹魏大軍都集結在荊州方向,關中只留有曹真一萬多兵馬防守,派兵北伐,一路所向披靡,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請降,整個隴右只有廣魏、隴西兩郡堅持抵抗。蜀漢大軍北伐,涼州全境即將淪陷,曹魏朝廷震恐。


蜀漢失去了荊州之後,國土只有益州一地。諸葛亮此次北伐,如能將涼州五郡照單全收,國土面積增加一倍,人口增加數十萬,且可以實現劉備在世時就規劃好的戰略方向,結連西戎以圖關中,對曹魏形成高屋建瓴一樣的戰略優勢。所以,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取得了夢幻開局。他放棄魏延子午谷進兵的冒險計劃,開始分兵略地,意圖在曹魏援兵趕到之際,將涼州全境攻下。到時,即使魏主親來也無濟於事了。

曹睿任命司馬懿做大都督,統帥20萬大軍來解西北危局。大軍從全國各地抽調,司馬懿都還在荊州。事急從權,司馬懿讓位列五子良將的張郃帶領五萬洛陽中軍,不等大軍集結完畢,星夜馳援涼州。

諸葛亮早已得報司馬懿坐鎮指揮,他估算著路程,認為司馬懿大軍再怎麼快也需要一些時日,直到幾日後方才意識如果曹魏騎兵開道,到達戰場的時間就會提前。因此,他火速派人前去隴山山口的五路總口下寨防守,阻擋魏軍來援。

五路總口位於龍山隘口,是一個險要的地方,如果蜀軍能夠快速佔據隘口,憑險固守,是可以守得住的,起碼可以支撐到諸葛亮完成後方戰事帶領主力前來。



街亭前往五路總口的取水的驛站,並不是蜀漢軍隊預設的戰場。這個地方對於防守方來說,地形過於寬敞了。馬謖帶領的25000漢軍,向來習慣山地作戰,在街亭的平地正面硬剛曹魏騎兵,數量不佔優勢,戰力優勢也不大。

可是,司馬懿和張郃都知道兵貴神速,他們來的太快了。馬謖大軍剛剛來到街亭,就聽聞前方哨騎來報,曹魏大軍已過隘口,馬上就要到街亭了。

突然情況!前往五路總口下寨拒守的戰略方針無疑是實現不了了,作為主帥,面臨戰場瞬息萬變的軍機,馬謖查看街亭地形,認為魏軍兵多,街亭平地不利於防守,要佔據山地,發揮出蜀漢軍隊的山地戰特長,待魏軍攻山時,先期搶佔地利。

王平不同意,認為捨棄大道,上山拒守,萬一曹魏圍山,大軍快速通過街亭,就達不到諸葛亮阻敵的戰略任務了。馬謖認為無妨,如果曹魏敢於圍山,蜀漢軍隊從山上衝擊,勢如破竹,必能將魏軍攔腰截斷。

王平苦勸不聽,馬謖分了5000兵馬給王平,讓他在路口下寨,自己帶著20000兵馬上山。

可是,馬謖和王平再怎麼爭論,卻忘記討論了一件事。南方的山上有水,西北的山上沒水。馬謖是荊州人,他沒有想到竟然會斷水。

張郃很快切斷了蜀漢軍隊的水源,大軍圍而不攻,蜀漢軍隊幾次衝殺,都被魏軍擋回。兩三日之後,蜀軍斷水,士氣大跌,紛紛投降。街亭丟失,曹魏軍隊大批通過隴山,出現在涼州境內,兵圍西城。

諸葛亮此時都把軍隊派出去了,極容易被魏軍各個擊破,情勢危急萬分。匆忙中,諸葛亮火速命令前線諸軍撤回大營,徐徐退回漢中。即將到手的勝利和大片的國土,就這樣前功盡棄了。

因為此次出征損兵折將,寸土未得,諸葛亮自請貶官三級,殺馬謖以謝眾人。

這就是失街亭的簡要經過,到底是諸葛亮主帥的過錯還是前敵指揮馬謖的過錯呢?


而知而行的歷史


馬謖是紙上談兵;諸葛亮是用人失察。劉備在病危是還特意矚附諸葛亮,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可重用!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劉備討伐東吳兵敗,退回到白帝城,趙雲率兵鎮守。劉備對馬良說:*如果早聽丞相的話,不能有今天的兵敗!我那有臉面回成都見到大臣們?*於是就傳旨在白帝城駐守,將館驛改為永安宮。

劉備在永安宮,是染病臥床不起,身體是每況愈下。於是派人到成都,請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等,是晝夜趕往永安宮,聽從遺命。諸葛亮等眾大臣與劉備的次子魯王劉永、梁王劉理,來永安宮見皇帝劉備,留下太子劉禪守成都。

諸葛亮來到永安宮,看見先主劉備病危,是慌忙跪於龍榻之下。先主傳旨,請丞相坐於龍榻旁邊,撫諸葛亮的背說:*我得到丞相的輔佐成就了帝業,我智識淺陋,沒有采納丞相的良言,自取其辱。後悔也完了,現在是危在旦夕,太子軟弱無能,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說完是淚溜滿面。諸葛亮也哭著說:*願陛下保重龍體,不要辜負了天下人的期望!*先主劉備看見馬良的弟弟馬謖在旁邊,就讓他退出。劉備對諸葛亮說:*丞相看馬謖的才能如何?*諸葛亮說:*此人也是當代的英才。*先主劉備說:*不然,我觀察此人,言過其實,不可重用,望丞相多考察他。*然後,傳旨召眾大臣入殿,命人拿來紙和筆,開始寫遺詔。……

先主劉備在臨終的時候,特意矚附諸葛亮,馬謖這個人不可重用。可是諸葛亮沒有往心裡去,第一次北伐時,命馬謖率領軍事守街亭,結果是大敗,丟失了戰略要地街亭。使諸葛亮精心準備的幾年的北伐,功虧一簣!真是智者千慮也有一失。





隱者司馬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三國曆史中中家喻戶曉的故事,那麼街亭失守到底是馬謖到底是紙上談兵,還是諸葛亮作戰部署失利?三國時期軍令狀出現次數不少,為何只有馬謖真正被軍法處置?


馬謖是諸葛亮的心腹親信,其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向來對他深為器重,每次接見談論,從白天到黑夜。諸葛亮對馬謖的器重,劉備也看在眼裡,因此劉備臨終前主要對諸葛亮提到了兩件事,一是“若吾兒禪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二是囑咐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 , 不可大用 , 君其察之”。



但是諸葛亮卻不以為然,在平定南中叛亂時,諸葛亮採納參軍馬謖的攻心戰略。使南中人心歸服,因而諸葛亮在世之日,南方不敢再次反叛。在北伐時,當時蜀國軍中將士都認為應派久經戰場的大將魏延、吳懿等為先鋒,但諸葛亮卻認為馬謖才器過人,不聽從眾人的意見提拔馬謖,督率各軍前行,與魏將張郃大戰於街亭。


馬謖違背諸葛亮的作戰部署,不在山下據守城邑,而是放棄水源上山駐紮。張郃斷絕馬謖水源,大破蜀軍。諸葛亮進無所據,只得撤兵退到漢中,揮淚將馬謖論罪斬首,並上疏請自貶三級,降職為右將軍,仍兼理丞相事務。蜀漢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北伐就此以兵敗而告終。

由此可見,諸葛亮作為主帥違背劉備臨終叮囑與軍中眾將意見,錯用馬謖,應負主要責任。馬謖違背諸葛亮的作戰部署,作戰兵敗應負次要責任。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等於將主要責任推給馬謖,自己僅是名義上貶級,卻沒有失去實權。也有人認為“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馬謖按照實際情況,調整戰略未必有錯,就算他按照諸葛亮的戰略部署或許也會照樣被張郃擊敗,違背諸葛亮的作戰部署成為了諸葛亮推卸責任的藉口,馬謖成為了這次戰敗的替罪羊。



諸葛亮以馬謖違背自己戰略部署為由,將馬謖斬首等於將這場戰場的責任推卸了大半,從而確保了實權,只受到名義上貶值的象徵懲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