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要派馬謖去守街亭?

簡館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前言

我們都知道揮淚斬馬謖的故事,發生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也是此次北伐戰爭中最重要的一場戰爭,三國演義中小說中,馬謖違背諸葛亮的指揮調度,軍事行動混亂無章,放棄水源駐紮山上,被司馬懿(其實是張郃)斷掉水源,丟失街亭(今甘肅天水街子鎮)使諸葛亮後路被斷,進退無據,無法再戰 不得不放棄第一次北伐,下面我從街亭的重要性、諸葛亮為什麼派遣馬謖來防守街亭來講解。

街亭的重要性

街亭位於現在的(今甘肅天水街子鎮),是一塊寬約6公里,長達十幾公里的開闊地帶,此路西北是山地、東南是秦嶺,是關隴大地的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此時諸葛亮已攻陷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只要拿下剩餘的廣魏郡和隴西郡,涼州就到手了,因為趙雲的偏師在,關中地區的曹真軍不敢救援隴右。曹魏軍連忙調張郃的5萬騎兵連夜奔襲救援隴右。諸葛亮早有應對之法,魏軍想要支援涼州,就必須從洛陽發兵,從關中平原進入涼州必須要過街亭。

蜀漢的戰略目標明確,魏國在隴右地區的防禦薄弱,守備軍只有一萬人,關中的曹真、郭淮軍1萬人,諸葛亮有軍隊8萬人,趙雲的偏師1萬,漢中留守數千。蜀漢軍的主力8萬又分成三支,魏延軍主攻城,約三萬。諸葛亮率領的中軍2.5萬,馬謖、王平的阻擊兵團2萬,高詳5千防守街亭北道。

曹魏軍的戰略意圖也非常明確,就是用騎兵快速馳援,並對進攻方的蜀漢軍形成夾擊。所以街亭就成為了整個戰役中的節點,重中之重。

諸葛亮讓馬謖守住街亭,目的是為了對張郃軍團進行遲滯。但馬謖對諸葛亮的戰略意圖並沒有吃透,覺得街亭的6公里大路難守,其實諸葛亮並沒有讓他守住,僅僅是遲滯。只要隴右剩下的2個郡打下來,張郃就不得不退兵了,

所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重點就是怎麼守住街亭,只要守得住則蜀漢領土擴充一倍,並可隨時威脅關中平原,守不住,就必定是無功而返的結局。街亭的地理位置確實是交通要衝無疑,但是跟其他的關隘不同,街亭並不是什麼險關,而是一個破敗的縣城。莫說是馬謖守不住,即使換諸葛亮自己去,也很難守住。馬謖被匆忙派去,確實很難在短時間構建出反騎兵的陣地。

馬謖的計劃

馬謖來到街亭後,看了下地形,當地地形山不高也不陡峭山下地形也不狹窄,馬謖的防守難度極大。於是決定屯兵孤山,主要目的有:

1、居高臨下 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張郃大概有5萬多騎兵,而蜀國的主力在攻打岐山,馬謖兵力不夠,因此他才會想據山而守,只要張郃敢攻山,則馬謖可以以逸待勞打反擊。

2、置之死地而後生 孫子曰:“置之死地而後生。”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以一可當百也。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馬謖說的話是有一定道理的,魏國如果真的斷蜀軍水源,蜀軍定會用自己的生命,跟魏軍決戰到底。士氣大振,以一擋十。馬謖第一個沒想到的是,魏軍真的就圍而不攻,斷蜀軍水源;第二個沒想的是,蜀軍幾天沒喝水後,個個飢渴難耐,無精打采,完全沒有了戰鬥力。導致突圍失敗。丟失街亭

馬謖真的沒有實戰經驗嗎?

馬謖自幼飽讀詩書,喜歡談論軍事,可謂是才華橫溢,諸葛亮對他也是很佩服的。

《三國志·馬良傳》相關描述如下: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

大家想一下,馬謖如果是一個言過其實、不懂軍事的人,諸葛亮可能佩服他,並且時常找他談話嗎?

有個例子能證明馬謖很有軍事才華,諸葛亮南征的時候,馬謖提出過著名的十六字方針,即“攻下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最終平定南蠻。馬謖真的是笨蛋嗎?


老林讀史


這與諸葛亮用人的習性有關。諸葛亮雖為三軍主帥,卻是一文弱書生。他憑的是精通兵法,善謀戰略,雄辯而多才,靠智慧指揮千軍萬馬。

所以,他選拔帥才偏向於文人,如:向寵,楊儀,蔣琬等。那些能打架的,只能用作副將。恰巧,馬謖對兵法、戰略誇誇其談,與諸葛亮興趣相投,受到了賞識,諸葛亮也有意栽培他。

機會來了,第一次北伐成功,諸葛亮很高興,魏明帝曹睿害怕了,御駕親征前線督戰。街亭,位於蜀、魏兩國大軍交戰必經之處。咽喉要道,派誰去守呢?諸葛亮正尋思呢,馬謖主動請纓。

正中諸葛亮下懷,因為馬謖精通兵法,但未立寸功。讓他去守街亭,正好是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另外也可實踐一下他的理論。馬謖也看出了丞相之意,猴急得簽下軍令狀。

為了馬謖能立功,諸葛亮作了周密佈署:安排穩重的王平為副將,高翔駐列柳城策應,猛將魏延接應。本來萬無一失,

可馬謖是個錘子,臨陣發昏,書呆子氣十足,不聽副將王平勸阻,強行把兵佈置到路邊山坡上。魏大軍一到,掐斷了水源,不費吹灰之力,拿下了街亭。

總之,街亭之敗,馬謖死板教條,紙上談兵負主要責任;諸葛亮用人失誤打眼,負次要責任。鑑定完畢,請好友們討論。


楂楂紅


世人多知,曹操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求賢若渴之心,劉備有“三顧茅廬”的求賢之舉。

然而,當劉備大敗於夷陵之戰時,蜀漢的中堅力量幾乎損失殆盡,蜀漢瞬間陷入“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人才斷層窘境,

對於立志“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諸葛亮來說,豈能不知人才才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於是,諸葛亮在建興六年(228年)二月的第一次北伐時,首先想到的應該是給予新人更多的成長機會。這一做法,一如劉備入川時不帶關羽、張飛、趙雲等老部下,反而帶著新加入的黃忠和魏延是一樣的道理。

再說,後世企業人才隊伍建設不就走得是“內培和外招”兩條主要路線嗎。

之後,從諸葛亮對馬謖說要“當道紮寨”的交待看,他應該對街亭的地理位置極為了解,也認為馬謖足以勝任此次阻擊張郃的任務。所以,諸葛亮才會力排重議,重用馬謖而不是趙雲、魏廷等老將。

但是,作為諸葛亮親信的馬謖,又豈會不知諸葛亮的良苦用心。或許,基於這一點,馬謖更想擊敗張郃的援軍,用以回報諸葛亮的知遇之恩,而不是安步就搬地於要當道要道紮營,只為阻擋住張郃。

正所謂:“理想是豐滿的,而現實卻是骨幹的。”於是,初次帶兵的馬謖犯下了“心浮氣躁”的領兵大忌,一相情願地實施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並於側山紮寨。結果,紮營于山頭的蜀軍卻被張郃大軍團團包圍,並被斷其水道,進而使蜀軍軍心大亂,最終造成蜀漢第一次北伐大業的無攻而返。

然而,當時諸葛亮的北伐策略是先領隴右,建立隴右北伐“根據地”,退可守,進可攻,完全掌握北伐的主動權。隨後只需拿下郿縣,便可兵鋒直指關中,既可以隴右盛產駿馬的特點,消除蜀漢騎兵的短板,也可以關中大平原的優勢屯田積糧,最終解決蜀漢北伐翻山越嶺運送糧草的這個最大困難。

關鍵,當時也已佔領了隴右的絕大部分城池,只要馬謖能夠阻擋住張郃援軍數日,隴右必將全部落入諸葛亮之手。只是馬謖街亭的失敗,讓這一切都化為了泡影。

因此,無論於公,還是於私,諸葛亮對於丟失街亭的馬謖都極為痛心。當想起劉備臨終遺言:“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時,就更加的傷痛不已。

也因此,後世才留下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典故。

雖然,諸葛亮在使用馬謖的問題上落下了人生的詬病,但他指定的接班人蔣琬和費禕卻沒有讓他失望,就連他收服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敏於軍事,既有膽義,又深解兵意”的姜伯約,也被他加以重用,第二次北伐時,就讓姜維領軍“虎步兵五六千人”,最終姜維也沒有讓諸葛亮失望,並挑起了蜀漢北伐的大梁。只是由於後主劉禪昏庸,重用宦官黃皓,將他逼到了遠離前線的沓中,這才給曹魏製造了滅蜀的罕見良機,並造成蜀漢的亡國。

這應該就是諸葛亮重用馬謖守街亭,而不用其他將領的始末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