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讓孩子說:“我錯了,我再也不敢了”,這句話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種情況,當孩子犯錯後,父母都會嚴厲的問孩子:你錯沒錯,你下回還敢不敢了

。這時孩子一般都會一臉委屈的說:我知道錯了,我再也不敢了。

可是,孩子說知道錯了,但是他真的知道了嗎?我看並不一定把。很多父母單純的以為,只要孩子犯錯後說“我知道錯了”,或者“我再也不敢了”就是知道錯誤的所在了,事情並非如此。

他們在承認錯誤後,往往能堅持一會或者一兩天不犯錯,可是過後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因為他們根本就沒記住,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錯誤所在。

讓孩子說:“我錯了,我再也不敢了”,這句話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孩子在犯錯後,承認錯誤時有兩種心理狀態。

一、 是他們迫於父母的壓力,不得已承認錯誤,但他們並不知道錯誤的所在。

二、 是他們想盡快的承認錯誤,好擺脫父母對自己的懲罰和糾纏,同樣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的錯誤。

另一方面,孩子在犯錯後,還會經常犯同一樣錯誤,是因為他們自制力差,並不能通過一次錯誤就改正過來,所以就形成了“慣犯”。

還有一部分的孩子比較“嘴硬”,他們明知道犯錯誤了,但就是不肯承認。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孩子有自己的思維,他認為自己的出發點,或者目的沒錯,只是過程沒有做好,所以他們不肯認錯。

那麼,面對孩子這一系列的犯錯“問題”上,我們父母應該怎麼解決呢?如果是單純的強迫孩子認錯是沒用的,我們應該用一些方法讓孩子從根本上知道錯誤的所在。

讓孩子說:“我錯了,我再也不敢了”,這句話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讓孩子知道“我錯了,對不起”的含義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他所說的“我錯了”、“對不起”,真正的意義,並不是簡單的用嘴說出來就算了,要讓他明白因為什麼才能說出來這句話。

如果他不同意自己錯了,要讓他說服你,與你講明白因為什麼才會犯錯,而他自己的目的是什麼,這樣當他講出來後,父母在根據事情的本質進行引導,讓他知道他錯在哪裡,然後在讓他認錯,

這樣,孩子就能夠真正的知道自己錯在哪裡,而不是不明所以的說一句“我錯了”或者“對不起”。

讓孩子說:“我錯了,我再也不敢了”,這句話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儘量選擇原諒孩子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孩子犯錯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們沒有必要大驚小怪的,對於一些不重要的事情,我們大可原諒他,這樣能夠獲得孩子對你的好感。

只要不是原則上的一些問題,你不妨原諒他試試,相信父母一定會獲得意外的收穫。


找到本質上的原因

父母在孩子犯錯後,往往不會給孩子說話的機會,直接就會進行責罵教訓,有時候甚至會冤枉孩子。

我們應該先冷靜下來,弄清楚事情的經過,如果孩子確實沒有犯錯,或者是出於好的想法,只是過程中沒做好,我們不僅不能懲罰他,還要對孩子進行鼓勵。

這樣,即避免了冤枉孩子,也鼓勵了孩子勇於去做更多的事情。

讓孩子說:“我錯了,我再也不敢了”,這句話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讓孩子接受錯誤帶來的結果

很多時候在孩子犯錯後,雖然父母對孩子進行了教育,但最後的後果卻是父母幫忙承受,這會讓孩子感受不到因為自己的錯誤帶來的後果。

所以,我們應該在孩子犯錯後,讓他自己承受後果,以此來讓他記憶深刻,這樣他以後在遇到同樣的事情時,就會想到之前所承受的後果。

這比你每次跟著孩子後面“叨叨”有用的多。


冷靜下來事後處理

我們都知道人在生氣憤怒時,頭腦是不理智的,我們當看到孩子犯錯後,一時生氣就會做出一些傷害到他的事情,或者傷害到孩子的語言。

我們應該在生氣時先冷靜下來,或者暫時避開,等事情過後情緒穩定了,再針對孩子做的事情進行教育。但一定要做到“對事不對人”,通過事情讓孩子知道他的錯誤所在。

讓孩子說:“我錯了,我再也不敢了”,這句話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其實,大部分孩子在犯錯後,心理也愧疚也會不好受,有些事情也會影響到他的自信心,我父母也應該在孩子犯錯後,給他一定的空間,讓他進行自我修復

對於打擊到孩子自信心的事情,父母要進行鼓勵和疏導。讓他把不好的地方改正掉,好的保留下來,這樣,他就不會對自己失去自信。

而我們父母的目的其實也很簡單,只是在孩子犯錯後,讓他知道錯誤本身應該有怎樣的意義,而不是懲罰他,如果我們只知道一味的懲罰孩子,就背離了教育孩子的初衷。



大家好,我是奶媽說成長,多次獲得青雲計劃獎勵,並且專注於0-15歲孩子成長方面的諸多困擾、難題,有這方面疑惑的家長,可以關注,或者留言,我看到會給您解答,希望我的文章能夠給您帶來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