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许多孩子被“毁”了,家长却不知道

有人说要“毁”掉一个孩子,给他一部手机足矣。这话虽然有些夸大,有些言过其实,甚至危言耸听,但认真思考也不无其中的大道理。

孩子之所以称之为孩子,因为他们就像小树苗一样每天都在成长,因此他们才具有“可塑性”。可塑性是什么?打个比方说吧,所谓的“可塑性”就像一块橡皮泥,你可以用它随心所欲地捏出许许多多不同的造型。

盆景具有欣赏的价值,那是因为园艺师们的匠心杰作;但是盆景终究是盆景,它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栋梁之材。

孩子就像一棵成长的树苗,你可以把它塑成美丽的盆景,你也可以把它培育成栋梁之材。

一部手机足以“毁”掉一个孩子,强调的应该是手机对未成年人所具有的“诱惑性”——低俗、黄毒和暴力游戏最容易把孩子引入歧途,甚至“坑杀”。

许多孩子被“毁”了,家长却不知道

由于教育的大环境下,现在全国各地针对孩子的培训班、辅导班、托管学校等民办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但其中良莠不齐,有些孩子被不良教育机构“毁”了,家长却还蒙在鼓里。

为了赚钱,“坑”你没商量

教育本来是一种公益事业,奉献和爱心是最基本原则。教书育人者应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无私的品格,因为教师不是制造实物的工匠,而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当教育与赚钱挂上钩后,教育也就或多或少变味了。

为了多招学生多赚钱,那些不良教育机构会使出各种招数挖“坑”。场所豪华装修,夸大的广告宣传是他们招揽孩子的贯招。他们会从场地如何环境优美、舒适;师资如何雄厚;教师如何专心、贴心等方面大肆渲染、宣传。

然而,实际情况真如他们所宣传的那样吗?真的师资雄厚吗?真的专心、贴心地对待学生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总是试图用最少的钱去获取最大的利润。

那些不良教育机构聘用的老师大多是在校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大多是出来赚生活费或零花钱的,他们所获得的报酬是很低的。当然,我们不能否定这些大学生中不乏有能力有水平的,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教学经验。

教育是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的。教师不同于师傅,师傅只要能传授技艺就可以了;教师是要“传道、授业、解惑”的。所以教师不但要为人师表,一个好的老师一定是一个有专业知识,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并且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的。随随便便招一个在校大学生就是老师,就能教好学生,这你也会信任?

许多孩子被“毁”了,家长却不知道

笔者有一个远房亲戚给我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他们家有一个可爱乖巧的女儿,九岁,读小学三年级,语文、数学和英语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都是及格挨个边的。从二年级开始他们就把女儿送到一家民办教育机构辅导班去学习,因为语文、数学和英语都补,每个月都要花大几千上万元的。钱是花了,可是补了一年下来也没见宝贝女儿的成绩好起来。女儿学校老师总是三天两头地给他们挂电话“打报告”,搞得他们好是烦恼。他们去询问辅导班的老师和老板,为什么女儿的成绩总是提不上去。老师和老板给他们回答的结果大致差不多,都说是“幼儿园和一年级的基础没有打好”。

一气之下,他们不送女儿去辅导班了。女儿在家待了一个多月,正好她隔壁家有一个孩子刚大学毕业还没有找到工作,他们就请这个大学生给孩子一对一辅导。辅导了半个学期,结果是成绩也不见得提高。

讲到这里,我这位远房亲戚似乎很生气。她说:“难道我家的宝贝女儿天生就笨,朽木不可雕吗?”我告诉她:“不是的,孩子都是一样的。依我看,应该是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对,辅导班的老师和你隔壁家的大学生都是一样的,可能都不是学教育专业的,又没有教学经验,有力也使不上,就更谈不上因材施教了。再加上辅导班的老师和老板主要是为了赚钱,跟事业心是摸不着边的。”

我这位远房亲戚听后恍然大悟,说以后还是自己多陪陪孩子也许更管用。

许多孩子被“毁”了,家长却不知道

唯利是图是根本,误导孩子不担责

那些不良教育机构误导孩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急功近利,猜题押题,误导孩子。

那些不良教育机构以猜题和押题来提高孩子的成绩,不但不以为耻,反而自以为荣,甚至以此来吹嘘和提升知名度。

学生应该学习本领拥抱知识。一个优秀的学生应该是基础牢靠,具有真才实学的,不怕考也考不倒的。如果老师不是认真地去教育学生脚踏实地去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是用侥幸的心理去猜题押题,无异于在学生的心理上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学生就会认为原来学习也可以走捷径,还用得着那么苦那么累去学习吗?殊不知,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打开一道“邪门”就会慢慢地关上一道“善门”,后果有多严重就可想而知了!

二、言语、肢体误导,无意间促使孩子“早熟”。

人们喜欢看明星,其中一点就是因为明星敢“露”甚至敢“裸”,才博得大家的眼球。那些无良民办教育机构的老师和老板有些没有接受规范的师德教育,所以有些老师在肢体衣着上不符合规范甚至于比明星还敢“露”,这样无形中对孩子潜移默化;还有他们在与孩子们交谈时“无所顾忌”,经常涉及一些“色情”、“言情‘’、“爱情””的话语,无意间促使孩子“早熟”。

许多孩子被“毁”了,家长却不知道

笔者曾经在一个民办教育机构就亲历过这样一件事。

那是星期三的一个晚上,四年级的作文课是从晚上7点到9点。课程结束后家长们都来接孩子了。其中有两个男生约摸十三、四岁,在学校的前台等待着要接的孩子。当两个女生从二楼教室下来时,前台负责接待的女老师似乎很兴奋地说:“你们两个可真幸福,每次都有男朋友来接。”当时我听到前台女老师的话语真的有些懵了,心里想:那两个男生不是她们的兄弟,而是她们的“男朋友”。可是她们才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呀!前台老师竟然还和她们的“男朋友”混得那么熟。

三、误导孩子对校外教育机构的依赖性

那些不良民办教育机构为了赚钱总是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把孩子们一年复一年地留下来。

我们人类的三大缺陷“懒惰、贪婪和恐惧”是与生俱来的。人的每一次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与“懒惰、贪婪和恐惧”斗争的结果。

大家知道婴儿断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那是因为婴儿已经习惯了饿了就吸奶的生活。同样的,一个孩子进了不良民办教育机构学习,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那样的学习方式。那些不良教育机构只要回避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同时赋予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并时常用物资奖励去刺激。只要做到这些让孩子们就范,一年复一年的留下来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注意,这里强调的是“自学能力”。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获得自学能力,就像人体没有免疫力一样,为了生存就只能去寻求它方的保护。同样的,孩子没有获得自学能力,也就自然要寻求外界对自己学习课程的保护——这个保护神就是他已经习惯了的不良民办教育机构。一旦孩子离开了它就会无所适从,无形中形成一个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一种“恐惧感”。

所以,家长们把孩子送到校外民办教育机构去学习一定要攃亮眼睛,多方考查,以免误入不良民办教育机构“毁”了孩子。其实,成就孩子最好还是依靠“学校——家庭”直通车,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身心健康地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