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通过《象棋的故事》看茨威格的小说创作

通过《象棋的故事》看茨威格的小说创作

【书评】通过《象棋的故事》看茨威格的小说创作


  如果让我挑选一部最能代表斯蒂芬·茨威格的创作风格的小说作品,那么我会挑选《象棋的故事》。它发表于茨威格死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它继承了茨威格一贯的写作手法与写作内容,可以说这是他一生中小说作品的浓缩版。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这部作品来简要地分析一下茨威格的小说创作。

  一、关于“人”的主题

  “人”的话题是从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就已经被人们广泛谈起。一般地认为是关于的人权力的学说。同样这个主题也横贯在了茨威格的小说创作中。但他并不是仅仅用于启蒙,启蒙的意义在他那里已经很薄弱了。人的主题被茨威格赋予了双层的含义,一方面是对“人性”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对“人的本性”(也就是人的本能)的发掘。这两方面在《象棋的故事》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一)对“人性”的关注

  这里的“人性”同启蒙运动中“人”的学说相一致,也就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最起码的权利的维护,比如生存的权利、繁衍的权利等。当这些权利受到威胁后,人本身的地位就受到了威胁。但它不能和启蒙运动中的“人”的主题完全契合,这主要是由作家所处的时代环境所致。

  茨威格是犹太人,生活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战争的原因促使他对人性的认识更加深了一步。于是他作品中的人性总是和战争联系在一起的。战争不仅仅是对人生存权利的破坏,更重要的是在战争的状态下以及在邪恶的军事统治下,人的精神世界受到了极端的压制和迫害,从而达到了一种扭曲的状态,精神一旦被扭曲了,人也就会达到一种混乱的状态,人也就不能称之为人了,又何谈人性?

  正是茨威格看到了战争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破坏,所以他的小说大多是反对战争的。同时他又从另一个方面来消解战争,剖析那些战争狂。茨威格认为,“在普通民众的战争狂热中,较少有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更多是不同程度的夹杂着爱国主义和放纵受压抑的本能。”这不仅看到战争对人性的压制,也看到了那些战争狂们进行的战争实际上是一种发泄,而无尽的发泄也是精神扭曲的结果。战争无论是从正面还是反面,无论是从它的参加者还是从它的受害者,都只能是对人本身的迫害,并且这种迫害很大程度是根植在精神世界中的,都是对人性的压抑。在这一点上,《象棋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象棋的故事》中B博士就是如此,纳粹分子企图用无穷无尽的时间和空间的空虚来摧毁人的灵魂和意志,从而达到令其招供的目的。虽然B以顽强的毅力和非凡的智慧粉碎了纳粹的阴谋,但我们却看到了在高度的空虚下B博士灵魂的苦闷与心灵的扭曲。当一天中的所有时间与象棋结缘之后达到了短暂的缓和,但缓和之后又是一种极度的紧张。“只有象棋”和“只有空虚”的差别也不大,同样免不了受到精神的扭曲。虽然是B博士拥有了高超的棋艺,但他却永远摆脱不了象棋对他心灵的压抑,以至于在下棋的过程中差一点就又一次达到精神错乱的状态。

  在这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让我们看到了战争对人心灵的扭曲,揭露了纳粹分子对人性的忽略。作者呼吁的是和平,是正常的人性,是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达到的和谐一致。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茨威格对人性的关注是基于人性受到威胁的状态下的,他对此提出的反抗就是消除战争。因此,在“人”的权利又一次受到威胁之后,茨威格终于无法忍受,在二战开始没多久就自杀了。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茨威格对“人性”的关注也是和“种的灭亡”联系在一起的。身为犹太人,茨威格同样受到来自纳粹的生命威胁,于是他从欧洲流落到巴西。在他的作品中,对犹太人的生死,以及对整个犹太民族的命运的忧虑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也是和“人性”中的人的生存的权利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他早期的作品《雪中》就有明显的体现。《雪中》描写了一群面对着纳粹分子的赶尽杀绝只能逃走的犹太人,而就在他们逃走的过程中遇到了大风雪,最终全都冻死在了荒原之中。“首奴役者将自己的幸与不幸不是归因于自身,便是归因于上帝,对第三者不报任何奢望。”“他们心中对死亡的恐惧变成了心如死灰、无望的顺从。”从这些语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茨威格心中深深的忧虑,也许这不仅仅是对犹太人的命运,对于当时的整个人类也是恰当的。

  茨威格对“人性”的关注是全面的,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人的生命的权利,更深的则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

  (二)对“人的本性”的发掘

  众所周知,茨威格深深的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弗氏的性本能等学说在他那里接受并被发展。于是茨威格对这种在“人的本性”驱使下产生的感情波动、情感冲动、欲念冲动等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他深入的观察这些本能对人行为产生的影响,这在他的作品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夜色朦胧》使他在早期的一篇中篇小说,其中他描写了一位少年在一连几个夜晚被一个莫名的女子亲吻之下产生了一系列的情感冲动。怀着对那个陌生女子的猜测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情感波动,由猜测到了热爱,由热爱有达到了迷恋,这一切都仅仅是产生于相吻那一瞬间的冲动。直到后来他发现了他由猜测而达到爱恋的女人并不是那个亲吻他的女人,证实了那仅仅是一个冲动,之后一切又恢复了正常。但那种“本能与冲动”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这一情结在《象棋的故事》中标显得更为深刻。

  在《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生来就由抵抗孤独的本能,只有将自己置于纷繁的外界环境中才能有所发展。但B博士面对的却是一片虚无的空间与时间,对他来说一切都成了空白,围绕他的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空虚。面对这种孤独,B博士动用一切的心智与其作斗争。刚开始是朗诵诗、背儿歌、背法典条文、演算算术……但就像他说的,“在空虚中,我的记忆力什么也抓不住。我已不能把思想集中在任何事情上。”这种疯狂的斗争在得到那本象棋棋谱后暂时达到了缓和,但在他将棋谱背诵了上千遍的时候,一切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于是他又“自己同自己下棋”,从一天有计划的几盘开始,一直到后来的一盘接一盘发疯似的互相挑战……在任何时候他都没有放弃动用可能的方法与空虚作着顽强的斗争。尽管他最后还是达到了一种精神错乱的状态,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博士已经将人的“抗孤独的本性”发挥到了极至。

  茨威格的对“人的本性”发掘对人学本身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他为我们文学开拓了的一个崭新的表现领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人士人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根源——人的本身。

  二、由内而外的展现

  “人”的主题是就其小说的表现内容而言的,二者一点是针对茨威格小说的小说艺术手法而言的。

  在茨威格最著名的几篇中篇小说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看不见的收藏》、《象棋的故事》等),作者采用的都是一个主人公讲故事的手法写成,全文几乎都是由一个人叙述而成的。有人称之为“内向写作”。这种“内向写作”的突出优点就是能够更好的深入任务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情感的变化,更直接的表现人物的思想状态。茨威格自己就曾经说过:“我在写作上的主要志趣,一直是想从心理的角度再现人物和他们的生活遭际。”这句话精辟的概括了他这种内向写作的意图:从内在角度反映人物的外在经历,从而凸显出整个的外在环境。

  这一点可以说于海明威的“冰山原理”构成鲜明的对比,海明威侧重于描写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直接描写人物的内心历程的变化。他的主要目的主要是让读者自身去感受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人物的内心思想、情感之类的影响,从而做出了相应的选择,而茨威格则是在心理的变化中带你去感知外在环境的变化,从而凸显整个的外部环境。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海明威是“读者的文本”,而茨威格的小说则是“作者的文本”,他们是从两个极端进行创作的,而同时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

  同样,《象棋的故事》中也具体的体现了这种“内向写作”的特点。他以一个棋手博士的自述来讲述了一个人的经历。作品对博士面对孤独的抵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作了详尽、精辟的描写,从刚开始的无助到得到棋谱后的欣喜,再到最后的绝望,在心理的变化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纳粹统治下的那个社会。如果说心灵是一口井,那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茨威格让我们通过这口井,窥见了整个的黑洞。

  茨威格这种由内而外的展现有着更强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随着心灵的波动一齐跳动,在与心灵的接触中与整个社会紧紧相依。它能吸引人,更能打动人,能让你更全面地认识这个社会。这是茨威格的现实主义小说中最具“杀伤力”的写作手段。

  茨威格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是一个由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正是由于他的存在才是我们从心灵的角度全面了解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他对“人”的关注使我们警醒,战争是一把巨大的屠刀,我们有责任避免它的再一次屠杀。同时,另一方面,茨威格对“人的本性”的描写是对“人”的主题的完善。他从生理和精神的角度完整的诠释了人的存在。这对于我们也是一种启迪,让我们在对“人”的认识上又近了一步。


通过《象棋的故事》看茨威格的小说创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