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11號線,拖了“散裝”江北的後腿?

11號線,拖了“散裝”江北的後腿?

11號線,拖了“散裝”江北的後腿?

1

“號外!江北新區2019年GDP突破1800億!按此增速,預計4-5年超越江寧,成為南京第一經濟大區!”

近日,某貼吧內,一位叫“落花杏壇”的網友不無興奮地憧憬著“江北宇宙中心”的崛起。不過,也有人直截了當地“懟”樓主:“請注意,這是因為摘了浦口和六合的桃子而已!”

事實上,自從2015年國家級江北新區設立後,南京人如今再提到江北,一般都說共有三個區:江北新區(直管區)、浦口區、六合區。

江北新區(直管區)憑藉“老大”的中心地位,將浦口、六合兩區強行擠壓到兩側邊緣。當然,還有一個棲霞區的八卦洲,也直接吞併了。遠期是否計劃打造江北版的“富人島”?還需時間驗證。

11号线,拖了“散装”江北的后腿?
11号线,拖了“散装”江北的后腿?

雖說“出道即巔峰”,理應讓人豔羨。但這兩天,江北人民卻開心不起來。或者說,心情down到了極點。

因為,那條規劃了N年未建的、全長27公里的地鐵11號線(相當於江北新區的“1號線”),今年又“放鴿子”了。要知道,從2018-2020年,11號線的開工時間被硬生生推遲了3次。至於未來何時開工,看來還要繼續等待。只是,江北人民經不起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11號線,究竟是生不逢時,還是另有苦衷?它真的拖了1800億江北新區騰飛的後腿嗎?

2

上個月底,坊間傳出一個已被證實的壞消息:南京江北新區管委會表示,地鐵11號線一期在2020年內“暫無開工計劃”。

這也意味著:繼去年12月25日官宣緊急終止11號線一期PPP項目招標後,這條全長27公里的“江北頭號大動脈”幾乎陷入半停滯的階段,何時迎來重生未可知。

反觀另一條過江的地鐵4號線二期,雖然同時被“踢出”PPP朋友圈。但已被明確列入2020年南京市城建計劃,力爭9月開工。將由江北新區負責自籌資金,改為傳統模式建設(即“政府出資本金+銀行貸款”)。

從面向社會招採的PPP項目,變為需要政府鉅額籌款兜底。橫向對比之下,慘遭擱淺的11號線,它的命運似乎更讓人關注。

11号线,拖了“散装”江北的后腿?

據悉,地鐵11號線建設“遇阻”的一大原因,是涉及佔用永久基本農田(位於江浦與橋林之間),土地置換調整的審批過程大約需要兩年。

因此,有人推斷:11號線或在3年內無法開工。而在官方的原先計劃中,該條線路“預計在2023年底建成通車”。

11号线,拖了“散装”江北的后腿?

也有人弱弱地提出疑問:既生瑜,何生亮?為何明知道在江浦與橋林之間保留了大片永久性的基本農田,為何又要建一條長度接近30公里的地鐵,去強行穿越那片“荒無人煙的田野”,或者說是無人區?

翻開11號線一期的線路總平圖,我們可以看到:它是一條貫穿江北新區南北走向的一條骨幹線路,串聯起橋北、浦口老鎮、江北中央商務區CBD、隧道口片區、青奧片區、研創園片區、三橋片區,直達橋林新城北部。建成後可與S8南延線、4號線二期、3號線、10號線、S3號線等線路換乘。

11号线,拖了“散装”江北的后腿?

但,細心人不難發現:11號線一期擬建的20座車站中,至少有4座車站穿過的區域人煙稀少,有的是待開發板塊,有的甚至是“無人區”。它們全部集中在南段,分別為:

馬騾圩站、石塘公園站、綠水灣站、行知路站。如果繼續北上至廟東路,幾乎佔據11號線一期總里程的三分之一。

越往南走,越荒涼。這,是11號線先天規劃上的軟肋。尤其在“長途自駕車、短途電瓶車”為主的江北新區,這條線路假設能在2023年通車,客流量預測註定也不會太高。

郊野公園、待搬遷的廠區、三橋高速、還有無法挪動的永久性農田。讓人難免懷疑:它通車後,真的能達到“初期日均40萬人次,遠期日均88萬人次”?

3

讓我們回到一開始的問題:11號線是不是有點生不逢時了?或者說在現階段,誰對11號線的需求最急迫?

答案其實是:江北研創園預計引入的數萬白領。因為,從4年前第一個啟動項目孵鷹大廈交付開始,他們就無比強烈地期盼園區能有一條地鐵,可以早日直通10號線,再換乘“進城”。

而作為江北新區南北中軸線唯一的主幹線,11號線早已在研創園及紫金高新社區規劃了至少3座車站:珠江南,廟東路,行知路。規劃考量不可謂不超前,但實際上,近期辦公人口的導入確實有限。至於居住人口導入,先看看周圍的安置房再說吧。

11号线,拖了“散装”江北的后腿?

畢竟,在長江對岸,還有河西新城科技園、南部新城軟件谷等一眾同類競品園區拼命“搶奪人才”。說到底,南京各種打著科技園區的產城同質化太嚴重了。

都說11號線就是江北的1號線。可是今天,讓我們再重新審視這條擱淺的11號線,與南京地鐵1號線2005年第一次將老城區與高起點的河西奧體打通“任督二脈”相比,是不是缺少了點什麼?

沒錯,在11號線的兩端,最缺少的恰恰就是“再造一個城市新中心”的手筆定調。因為江北核心區CBD的“居中規劃”,造成11號線的“兩頭輕”。而與S3號線在馬騾圩站的無縫對接,也只是變相南延至橋林而已。

請問,一個跟三橋、五橋板塊搶奪製造業的橋林衛星城,和十五年前“再造新南京”的奧體,在分量上怎麼比?

值得一提的是,N年前的老版11號線最初是打算沿著浦珠路主幹道敷設。但新版11號線,卻“改道”近20公里的浦濱路。後者是江北新區最長的次幹道,也就是11號線大部分重疊的“本體”。

更要命的是,因為無法脫離浦濱路,11號線沿途並不經過青奧體育公園、綠水灣溼地公園、CBD江岸線等重量級“濱江風光區”。那麼,未來除了CBD中央商務區、研創園兩大區域的辦公人口外、這條地鐵的基礎客流量還能進一步保證嗎?

難怪,有業內人士指出:江北新區的長條形城市發展框架,猶如被拉長的“牛肉拉麵”。一個圓盤或許有中心,但一根棍子註定沒有中心。更何況,江北新區的每個子板塊,在很長時間內,都“被迫”通過每一條過江通道,直接或間接受到江南的強烈影響。

如果用八個字概括,其實就是:“人氣不足,江南牽扯”。

4

對於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國家級江北新區來說,江南也是必須要依靠的。

別的不談,單說在房地產市場,亦是如此。

想想看,過去十年,江北樓市有多少商品房,是被投資客買走了?其中除了安徽、蘇北客群外,還有江南地區的強勁購買力。顯然,這些都不容忽視。

也有很多人是在江南工作,但因為房價太貴,只能選擇限價3萬以內的江北安家。還有一些“老南京”,因為早年錯過了投資奧體的紅利,現在又忙不迭地想趕上江北核心區這趟車。

人口導入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絕非一朝一夕可以達成。而地鐵規劃,一定是審時度勢,反覆論證的科學過程。什麼時候能開工?什麼時候可以投產?投產後是不是必須虧本運營很多年?一切都要計算。

所以,被迫擱淺的11號線,真的拖累了“散裝”的江北新區?還是江北新區的城市能級與種種規劃矛盾,拖累了11號線?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