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高適:五十歲怎麼了?逆襲的人生沒有早晚

舊唐書說:“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不過,這位人生贏家也不是一直都一帆風順的。

開元十一年,正是大唐長安的盛時,萬千風華,集於一城。

年輕的高適,卻灰頭土臉地流落長安城中,俯仰貴宦,淹蹇潦倒。

高適:五十歲怎麼了?逆襲的人生沒有早晚

高適出生於渤海蓨(今河北景縣南),渤海高氏素有“天下之高出渤海”之稱,是北方的名門望族。

曾祖商佑,唐時官至宕州別駕,祖父高侃,為高宗時名將,官左監門衛大將軍。父高從文,“位終韶州長史”。

可惜父親英年早逝,家道中落,高適少年窮困,卻胸懷大志,立志建功立業,振興家族。

他的性格自小就是拓落不羈,不屑通過常規科考入仕。弱冠之年,他西遊長安求仕,拜謁諸侯顯宦,捧上文章,企盼一鳴驚人,實現抱負。

可惜縱然他自認為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偌大的長安城卻知己寥落,無人賞識。

高適滿懷失望地在《別韋參軍》中感嘆:

白璧皆言賜近臣,布衣不得幹明主。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時也,運也,命也,

非吾之所能也!

在長安蹉跎一年時光後,高適東去梁宋,自此時起,直到開元十九年,他一直客居宋州,以躬耕漁釣為生。

高適最後回望了一眼夕陽下的長安,巍峨壯闊的城牆只給他留下一道長長的黑影。這座城池裡有人歌盡了悲歡離合,自己不過是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高適沉默不語將這一道黑影走完,而這一走,就是三十年的光陰。

那個青澀少年意氣風發的身影,似乎還留在背後,一遍一遍地高吟:

二十解書劍,西遊長安城。

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

高適在宋州十年,託身畎畝之間,不能聞達權貴。

他寫《田家春望》:

出門何所見,春色滿平蕪。

可嘆無知己,高陽一酒徒。

他寫《閒居》:

柳色驚心事,春風厭索居。

方知一杯酒,猶勝百家書。

冬去春來,柳樹抽枝,芳草如茵,這融融春色在高適眼裡只是驚心動魄。

年年復年年,自己依然孑然一身,一事無成,怎麼能不焦急呢?

恰逢契丹叛亂擾邊,信安王李禕率領軍隊討伐。高適聞訊,立即北上,希望進入信安王李禕的幕府,一展宏圖。

唐代地方藩鎮勢力日益滋長,幕府林立。文人在科舉仕途艱難的情況下,投奔待遇好,機會多的幕府已是常態。李白、杜甫、韓愈等皆做過幕府。

高適北至薊門,東出盧龍塞。

大漠瀚海,長煙落日,衰草連天,如同狂草一般寫意而豪放。

秋風獵獵,旌旗飛舞,祖輩們馳騁沙場,轉戰南北的馬蹄聲似乎從空中隱隱出來,揮長劍,靖邊疆,殺敵寇,安社稷的熱血像長風一般充斥了高適的胸懷。

他對著長風朗吟道:

北上登薊門,茫茫見沙漠。

倚劍對風塵,慨然思衛霍。

雖然此番未得信安王賞識,他依然決意投筆從戎,在邊境參軍,參與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戰事。

這段北遊燕趙的經歷催使高適寫下大量邊塞詩,豪邁雄闊,悲歌慷慨,使他此後與岑參堪稱為唐代邊塞詩人的代表,並稱為“高岑”。

高適:五十歲怎麼了?逆襲的人生沒有早晚

兩年後高適自薊北南歸,繼續隱居躬耕。

開元二十三年(735),高適三十二歲,到長安赴試,這次還是落榜未中。不過他此時的心境已隨十年間的坎坷漂泊而修煉成熟,他廣交好友,同張旭、顏真卿交遊,與王昌齡、王之渙旗亭畫壁。

他的詩名在此期間傳遍長安,也成了流行歌壇梨園的扛把子。

開元二十六年(738),張守珪部將趙堪等矯命,逼平盧軍使擊契丹餘部,先勝後敗,守珪隱敗狀而妄奏功。

高適在邊塞就親眼目睹過普通士兵的辛苦,張守珪這些將軍貪功好利,驕逸輕敵,使士兵白白葬送性命。

感慨之中,他寫下生平最負盛名的邊塞詩《燕歌行》: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高適:五十歲怎麼了?逆襲的人生沒有早晚

之後,高適回到睢陽,又開始漫長的隱居生活,或躬耕讀書,或漫遊各地,或同名士交遊。

天寶三年(744),李白同杜甫在宋州與高適相遇,三人同遊梁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天寶六年(747),吏部尚書房琯被貶出朝,門客董庭蘭也離開長安。是年冬,董庭蘭與高適會於睢陽,高適寫了《別董大》與他作別: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天寶八年(749),高適受睢陽太守張九皋幫助,做了個九品小官,第一次步入仕途,然而高適並不滿意。

他在《封丘縣》中寫道:

只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

拜迎官長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儘管只是一個小小的封丘尉,卻既要對長官卑躬屈膝,又要對黎民百姓作威作福,高適常常為此羞愧自責,一年後便辭官歸隱。

既然長風之志未泯,那就繼續蟄伏,繼續等吧!

高適:五十歲怎麼了?逆襲的人生沒有早晚

天寶十二年(753),高適五十歲,受田梁丘薦舉,至哥舒翰隴右節度鎮作左驍衛兵曹,充掌書記,頗受名將哥舒翰的賞識。

高適在赴任途中,寫下《登壠》表達對哥舒翰將軍慧眼識人的感恩之情:

淺才登一命,孤劍通萬里。

豈不思故鄉,從來感知己。

他的人生自此到達了一個拐點——從落魄到位高權重,從隱逸到名動天下,扶搖直上,平步青雲。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755),安史之亂爆發。玄宗命哥舒翰出任兵馬副元帥,高適以監察御史身份,同哥舒翰守潼關。

天寶十五年(756),楊國忠日進讒言,說哥舒翰逗留不進,坐失戰機,逼迫哥舒翰貿然出關作戰,王師奔敗,哥舒受擒,潼關失守,唐玄宗倉皇逃往四川。

哥舒翰昔日同僚,或戰死殉國,或逃散各處,或臣服叛軍。

王思禮西逃安化郡,此後參與收復兩京。

而高適,一個已經五十三歲,白髮星星的老者,選擇星夜兼程,追隨倉皇出逃的唐玄宗。

高適面見玄宗,為哥舒翰辯護,痛陳潼關失守原因,唐玄宗甚為嘉許,寫詔書贊高適"立節貞峻,植躬高朗,感激懷經濟之略,紛綸贍文雅之才",拜高適為諫議大夫。

玄宗命諸王分鎮,高適切諫以為不可,果然永王於江陵反,高適分析利害,斷言永王必敗。

同年十二月,肅宗拜高適為淮南節度使、揚州大都督府長史,與江東節度使韋陟、淮南西道節度使來稹共討永王。

至德二月,永王敗亡。永王的幕僚——曾與高適同遊梁園、撫古追今的詩仙李白卻成了高適的階下囚。

此時此刻,兩人已站在了政治的對立面上,高適身處敏感的高位,只能步步小心,劃清界限,對李白的求情信充耳不聞。

李白隨即被流放夜郎,此後他同高適再無半點往來。

正當高適處理永王謀亂的事宜時,百里之外的睢陽,正發生著一場慘烈的戰役。

張巡堅守睢陽,受叛軍圍攻,城中糧盡,吃人的事漸漸蔓延。

舊唐書記載"乃括城中婦人;既盡,以男夫老小繼之,所食人口二三萬,人心終不離變",張巡也是"殺愛妾以啖軍人”,城中情況已是慘不忍睹。

水深火熱的睢陽,正是高適曾數年居住,躬耕讀書的地方。

十月,高適快馬加鞭。參加由張鎬指揮的救睢陽之戰,可惜遲了一步,睢陽已先於三日前陷落。

此後高適在敘述平生經歷的《酬裴員外以詩代書》中描述他進入睢陽的情景:

城池何蕭條,邑屋更崩摧。

縱橫荊棘叢,但見瓦礫堆。

行人無血色,戰骨多青苔。

高適曾作《酬裴員外以詩代書》給離睢陽最近的臨淮節度使賀蘭進明,希望他能夠支援睢陽。然而賀蘭進明卻冷眼旁觀,遲遲不願出兵。

史書上沒有記載睢陽死去的人中是否有高適曾經的親朋好友,只是昔日在高適筆下“春皋宜晚景,芳樹雜流霞”的睢陽,已是死氣沉沉。

開元的盛世煙雲從不屬於高適。

直到安史之亂爆發,風雲突變,高適才能一展宏圖,青雲直上,以赫赫軍功,從田園農人成為執掌一方軍政大權的節度使。

發刃於少年時的名劍,直到知命之年,鏗然出鞘,倚天持報國,畫地取雄名,天地為之久低昂。

而令人唏噓的是,在安史之亂中,高適的故園破碎,舊友反目。他所報效的大唐,因為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毀去了舊日的榮光,曾經詩歌唱和的詩友,或慘遭橫禍、或流離失所、或抑鬱而終。

平民百姓流離失所,生靈塗炭。此後高適任彭州刺史,時時因為賦稅徭役壓迫百姓而憂愁鬱結,寫詩遣懷:

驅傳及遠蕃,憂思鬱難排。

罷人紛爭訟,賦稅如山崖。

永泰元年正月(765),高適卒,時年六十二歲,諡號忠。

高適曾進封渤海縣侯,舊唐書謂之:“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盛唐之時詩人皆自稱王侯將相,而能在板蕩之際成就者,唯有一個高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