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爲「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千百年來無人能超越!

唐代宗大曆二年(公元767年)秋,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但地方軍閥相互爭奪地盤,紛爭不斷,百姓不勝其擾。杜甫打算去嚴武那裡充當幕僚,依託嚴武,暫且容身。

可惜沒多久嚴武就病逝了,杜甫只好離開經營五六年的成都草堂,從水路南下去夔門,可卻因病纏身,在雲安耽誤了幾個月後才到夔州。當時,要不是當地官員照顧,杜甫在雲安都很難久留。這幾年,他身體非常不好,生活非常困苦。

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千百年來無人能超越!

時事苦難,家道艱辛,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個人又壯志未酬,垂垂老矣,體弱多病,一切都像濃雲似的壓在心頭。

為了排遣心中鬱悶,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憑欄遠望,百感交集,平生種種映入眼前,隨著滾滾江水激盪奔湧。無邊落木猶如往事畫面沙沙飄落,一瞬即是一生。蕭瑟的秋江景色,觸發了身世飄零的萬千感慨,滲入了老病孤愁的感傷。

就是在這樣的感傷中,杜甫寫下了這首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亭濁酒杯。

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千百年來無人能超越!

這首詩就是五十六歲的老人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秋江景色傾訴著老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催人淚下,動人心絃。

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無邊”、“不盡”再加上落葉的“蕭蕭”之聲,長江的“滾滾”之勢,其狀物之功,出神入化。

更重要的是,詩人激盪不已的心情和無邊惆悵隨著落葉和江水一發不可收拾。葉落意味著一年將盡,容易引起人們韶光易逝的感覺。或許,這又加重了詩人的愁思,多年飄泊無依的生涯何時才是盡頭……

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千百年來無人能超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