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們的安史之亂:一切只怪那個做過中介的胖子

每個故事裡都會有一個胖子。

公元755年,一個在邊貿市場做過中介的胖子,改寫了李唐王朝的歷史,胖子的名字,叫安祿山。

安祿山來自大唐北部邊境營州,在北境的複雜環境中,這個出身社會底層的小人物艱難求生,掌握了六種蕃族語言,互市交易時,安祿山為來自不同部族的商人提供服務,賺點佣金過日子。

除了幹中介,安祿山還做起偷羊的勾當,案發之後,御史大夫、幽州節度使張守珪要將他亂棍打死。生死一線,安祿山問張守珪:“大夫難道不想滅兩個蕃族嗎?為何要殺我。”

這句話確實應該寫入史書,邊地青年安祿山一語道破唐玄宗後期的國策:開邊。

诗人们的安史之乱:一切只怪那个做过中介的胖子

安祿山

老資格的軍官張守珪節度幽州,就是衝著開疆擴土去的,他需要軍功,也看準這個有案底的胡人能帶給他軍功。他任命安祿山為裨將,並將他收為義子。

幾年後,張守珪部將假傳詔命,戰事失利,張為了掩蓋敗績,向前來調查的官員行賄,事情敗露,張被降職處理。詩人高適正遊歷北境,寫詩諷刺道:“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張守珪死的那一年,安祿山以戰功出任平盧兵馬使,開始接收義父的政治遺產,也繼承了義父升官發財的手腕,就此開啟快速升遷的步伐。安祿山謀求升官的手段簡潔明瞭:立功,送禮。

安祿山擁有常人難以企及的靈活身段,他利用手頭的軍隊,狠狠打擊那些不服從的部落,拿人頭到朝廷報功,向玄宗皇帝身邊的親信行賄,換取更多的政治資源。為了博皇帝開心,身材臃腫的安祿山在御前跳起胡旋舞,步態輕盈,誰都看得出來,性情灑脫的玄宗皇帝,喜歡上了這個城府極深的胖子。

诗人们的安史之乱:一切只怪那个做过中介的胖子

胡旋舞

暴戾、靈活、忠誠,安祿山滾雪球一樣積聚勢力,不到二十年時間,他已經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成為帝國首屈一指的藩鎮。

多次往來長安范陽之間,安祿山窺破了盛唐外強中乾的底細,五十二歲這年冬天,他率麾下十五萬大軍一路打向洛陽和長安,半年時間裡,名將高仙芝、封長清、哥舒翰這些活在詩歌裡的傳奇人物,一個個被打得大敗,和盛唐一起,失去了昔日耀目的光芒。

在安祿山起兵造反之前,長安和大唐王朝只有一個主人,玄宗皇帝李隆基。而七十歲的李隆基只有一個弱點,那就是老了。

在龍椅上坐了四十多年的李隆基只信任四個人:愛妃楊玉環,心腹高力士,宰相楊國忠,還有為他守衛北境的大將安祿山。

诗人们的安史之乱:一切只怪那个做过中介的胖子

昔日寵將安祿山一路殺來,李隆基是憤怒還是失望,不得而知,他的反應太像一個老人,他忘記了這是誰的天下,誰的江山,他轉身就跑,當然沒忘記帶上他的宰相,他的愛妃。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三十七歲的楊玉環死於馬嵬驛,形勢面前,天子也保不住愛情。

诗人们的安史之乱:一切只怪那个做过中介的胖子

楊貴妃畫像(日本畫家細田栄之繪)

戰爭以一種公平的形式盡顯殘酷:顏杲卿堅守常山,城破,死。哥舒翰被俘虜,死。高仙芝、封長清大敗,被監軍誣陷,死。

安祿山改變了所有人的命運。好在詩人們還活著,或者,暫時活著。

盛唐,也因此活在了他們的詩歌裡。

長年鎮守西域的封長清返回長安時,將幕僚岑參留在了北庭都護府,岑參由此逃過一劫。

監察御史高適跟隨哥舒翰守衛潼關,哥舒翰戰敗,安排他入朝向玄宗解釋失敗緣由,高適也逃過一劫。

長安淪陷,詩人王維來不及逃走,被拘押起來,好在安祿山見過世面,深諳大唐國情,需要一幫人來給他撐面子,這位開元十九年的狀元郎,被逼無奈,做了偽官。

小角色杜甫無人理會,躲在長安城裡,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

在唐玄宗面前打過一陣醬油的李白,早早就躲到了當塗、宣城一帶。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王昌齡貶謫湘西,紮實做了幾年縣尉,安史之亂髮生時,他沒在中原。

诗人们的安史之乱:一切只怪那个做过中介的胖子

安史之亂形勢圖

小時候很害怕悲劇,家中有一本殘破的唐詩,看到“杜陵野老吞聲哭”,趕緊翻過,“千里江陵一日還”,好,多讀幾遍。

世情往往如此。

現在才知道,這些詩,都沉重。

高適和岑參在西域歷練多年,從節度使掌書記做起,成為邊塞詩人中的中流砥柱,他們畢竟不是去戰場上寫詩的,戎馬生涯累積的豐厚經驗,在亂世很快派上用場。

曾經的節度使掌書記高適去向玄宗皇帝彙報工作,深受賞識,高書記從此時來運轉,他跟著玄宗皇帝逃亡,日漸得到重用。

756年,就在唐玄宗西逃時,太子李亨向北逃到朔方,在靈武稱帝,遙遵玄宗為太上皇。老得拎不清的唐玄宗還不知道太子稱帝的事,他不顧高適等人的勸阻,下了一道詔令:讓諸皇子兼領天下節度使。

皇十六子永王李璘最得意,一人兼領四道節度使,成了江陵郡大都督。江陵地處長江中游,直通帝國最富庶的江淮地區,中原戰亂,其他地區都還在正常運轉,江陵物資山積,永王李璘父子到江陵之後,招募重兵,打起了制霸一方的主意。

自太宗時代開始,李唐皇室就有窩裡斗的傳統,新皇帝肅宗李亨心急火燎地召集郭子儀等人重組軍隊打反攻,得知弟弟李璘的所作所為,下敕要他趕緊回成都陪著老皇帝,李璘不理會,一心想把江淮地區吃到肚子裡。

诗人们的安史之乱:一切只怪那个做过中介的胖子

李白

這年十二月,永王打著東巡旗號,率大軍沿江而下,避亂廬山的李白進入李璘軍營,做了一輩子國師夢的他,洋洋灑灑寫下《永王東巡歌》: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以前不懂質疑和焦慮的時候,只覺得李白這首詩好,現在有些明白了,敵人在北邊,永王東巡做什麼?

肅宗皇帝忍無可忍,攘外必先安內,於情於理,他都得騰出手來,先收拾這個威脅到他國家命脈的弟弟。

诗人们的安史之乱:一切只怪那个做过中介的胖子

唐肅宗

在唐朝,做一個詩人並不難,難的是要有大局觀。

最有大局觀的,還是高書記。近距離讀懂玄宗皇帝之後,高適轉投肅宗皇帝,肅宗委派給他的新差使是淮南節度使,安排他去打擊的對象,正是老友李白稱頌的永王李璘。

757年春,李璘父子兵敗被殺,五十多歲的李白在潯陽下獄,所幸為人所救,沒有吃多少苦頭,他滿腦子仍想著在新皇帝那裡引起重視,請賞識他的官員寫了推薦信,理所當然無人搭理。

這一年發生了很多事。正月,雙目失明(也許是糖尿病導致的)的安祿山被侍從刺殺,北境軍事集團的領導權轉到他的兒子安慶緒手中,因為這一變故,差點被要了老命的唐王朝得以稍稍喘息。

安祿山之死,使得戰局稍稍鬆懈,蓬頭垢面的杜甫冒險逃離長安,赴鳳翔投奔肅宗,被授予左拾遺職務,詩人岑參從西域東歸,在杜甫等人的舉薦下,當上了右補闕。

诗人们的安史之乱:一切只怪那个做过中介的胖子

杜甫

皇帝家事即國事,先是李白攪和了進去,接著輪到了杜甫。玄宗皇帝派大臣房綰到兒子身邊輔佐,肅宗開始還很重視,後來房綰領軍接連大敗,肅宗皇帝一怒之下要罷免房綰,杜甫上書切諫,皇帝差點連他一起收拾,儘管有宰相張鎬援手,杜甫卻就此淡出朝局。

同樣是這一年,龍標縣尉王昌齡聽說家鄉戰亂,從湘西還鄉,道路阻隔,他途徑亳州,不知什麼原因得罪了刺史閭丘曉,閭丘曉毫不手軟,殺死了六十歲的王昌齡。這位“七絕聖手”,寫了很多邊塞詩,沒死在邊塞,反而死在自己人手上。

诗人们的安史之乱:一切只怪那个做过中介的胖子

《中國三十六詩仙圖》之王昌齡

離亳州不遠的睢陽,不怎麼寫詩的張巡正苦苦守城。安慶緒接班後,北境軍事集團的戰略改為從長安後縮,掃蕩鞏固河北、河南,同時打通江淮,徹底打碎唐王朝的命脈,睢陽就卡在這條通道上。

從正月守到十月,前後四百餘戰,城中人肉都吃光了,援軍還沒有來,城破,張巡和三十六人一同遇害,春天的時候,他曾寫過一首詩:

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

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這詩跟李白的《永王東巡歌》比起來,毫無文采可言,說的,只是苦,只是絕望。

這世間可能有報應,也可能沒有。

高適曾經被派去救睢陽,也許是來不及,也許是沒有努力。閭丘曉也被派去救睢陽,他逗留不進,援救過杜甫的宰相張鎬大怒,杖殺了閭丘曉。

臨死前,閭丘曉求饒,說自己上有老下有小,懇請饒命。張鎬反問他:“那王昌齡呢?”

張巡拿命延緩了敵軍的進攻,在他守城的最後一段時間,唐軍終於收復了長安,睢陽陷落十天之後,東都洛陽收復。

诗人们的安史之乱:一切只怪那个做过中介的胖子

王維像,取自《晩笑堂竹荘畫傳》

天子返回都城,首先清算的,是出任過偽職的文武百官們,王維也下獄接受審查,據說,寫於兩京淪陷期間的一首詩,讓他意外獲得了同情: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更朝天。

秋槐落葉空宮裡,凝碧 池頭奏管絃。

這也許只是個故事。王維的弟弟王縉平亂有功,他堅持拿自己的前途換哥哥一命,才是真實的緣由。不管怎樣,再糟糕的世界,總有人願意用想象的美好,讓它看起來溫暖一點。

在肅宗皇帝眼裡,收復兩京,形勢就已經見好,再往後,只是剷除餘孽而已。在這段艱難的日子裡,相比安祿山這些外人,他可能更記恨的,是父親玄宗皇帝,還有那個在背後捅過他一刀的弟弟。

收復長安之後,不再受皇帝信任的杜甫離開長安,出任華州司戶參軍。

牽連入永王謀逆案的李白,被流放到比龍標更遠的夜郎,直到一年後遇赦,這才有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其實是一首剛釋放的囚徒寫出來的詩,能輕鬆到哪裡去?

生命和故事都是會結束的,可歷史不會。安慶緒後來被部將史思明所殺,史思明又被兒子史朝義所殺,公元763年,史朝義走投無路,上吊自殺。安史之亂結束。

玄宗皇帝和肅宗皇帝沒能等到這一天,在前一年的四月,父子倆先後去世。同一年去世的,還有李白。

高書記和岑書記繼續在朝堂上兜兜轉轉,高適最後封了渤海縣侯,岑參官終嘉州刺史。

诗人们的安史之乱:一切只怪那个做过中介的胖子

杜甫畫像,見於《晩笑堂竹荘畫傳》

晚年杜甫孤零零地呆在南方,他寫詩懷念李白,懷念高適,懷念那段在長安的美好歲月。他的詩越寫越好,可是他懷念的人,沒有一個能讀到。

也許人一輩子就是這樣,最好的時光總在前面,大家喝喝酒,寫寫詩,臨別的時候開開心心說一句:後會有期。突然有一天,意外來臨,一切都變了。

這一切,只能怪那個胖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