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蘇聯戰爭期間的黑麵包,明顯就是用糧食邊角料製成的,為何會受到人們如此歡迎呢?

軍武視界


蘇聯戰爭期間有一種“黑麵包”,用糧食邊角料做成,卻很受歡迎!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在吃的方面也越來越好,現在人們對食物的要求還是很高的,不僅要好吃,還要有營養,但是以前的條件很艱苦,大家平時很難吃飽,更別提吃得好了!蘇聯戰爭期間,有一種黑麵包,這種黑麵包是用糧食邊角料做成的,味道應該不是很好,但在當時還是很受歡迎,這是為什麼呢?

蘇聯戰爭時的黑麵包是俄羅斯大列巴的前身,但是二戰期間的黑麵包比現在的大列巴還要硬,吃到嘴裡還有股發酸的味道,第1次吃的人會以為這種麵包已經變質了,這種麵包咀嚼過後還需要藉助水才能嚥下去!就是這樣一種味道奇怪的麵包在二戰的時候卻很受歡迎。

蘇聯作為一個人口大國,雖然土地眾多,但是大部分土地都不適合用來耕種,所以在伙食上面較其他國家來說還是要差一點的,雖然比當時的中國要好一點,但是也沒好到哪裡去,美軍吃牛肉罐頭、糖果、巧克力的時候,蘇聯的士兵只能吃黑麵包,雖然不好吃,但好在它抗餓啊!

在一次又一次的戰鬥過程中,蘇聯的士兵們就是靠著這種黑麵包挺過來的,這些麵包雖然不好吃,但是很抗餓,能讓戰士們保持體力,同時也保持戰鬥力,因為它不好吃,所以吃的時候要切成片,就著湯或者是水一塊嚥下去!由此可知,這種黑麵包的難吃程度。不過除了抗餓,這種黑麵包還有一個優點就是耐儲存。

在寒冷的天氣裡,普通糧食沒辦法長期保存,黑麵包就比較耐儲存了,而且這種黑麵包不僅飽腹感強,營養價值也很高,吃了以後還很容易消化,到後期最艱難的時候,糧食不夠百姓和士兵們吃,所以就10個士兵吃一條麵包,有的黑麵包裡面還要摻麩糠,有些會直接摻木屑!條件真的是很艱苦了啊。

饑荒年代的時候,很多人餓得受不了就會直接吃草根啃樹皮,所以說木屑也是可以吃的,而且摻了木屑的黑麵包,吃了以後飽腹感會更強,也正是靠著這黑麵包,蘇聯人最終抗戰勝利,所以說俄羅斯人對黑麵包有著特殊的情感,黑麵包直到現在也是俄羅斯的經典國民口糧!對此,大家有什麼其他的看法嗎?你們吃過黑麵包嗎?覺得好吃嗎?


蔥油餅不帶蔥


黑麵包也叫黑列巴。

蘇德戰爭初期 由於烏克蘭地區淪陷,導致蘇聯失去了絕大部分的糧食來源,蘇聯人民連土豆都吃不上,(土豆也是屬於主食)在這種極為艱苦的條件下,當兵打仗起碼還有口飯吃。

黑麵包配方很簡單,由黑麵粉製作而成,之所以那麼黑,是因為裡面還摻著木頭屑和鋸末,(木頭屑是可以吃的,因為難消化,所以很充飢。)


可不要小瞧它 這玩意救了幾十萬人性命。 我以前在書上面看到 黑麵包通常要烤制好幾天,(我估計這玩意比板磚還硬。)

後來美國參戰了,援助各個盟國大量的肉罐頭,這些罐頭和黑麵包也就成了蘇聯士兵的主食,大大改善了蘇軍生活水平。

黑列巴不但救了幾十萬人生命,正是它維持著蘇聯千萬軍隊的戰鬥力,可以說這玩意在二戰中作用比T—34坦克作用還大了。

唉 想想我們中國士兵抗戰期間吃的食物,(哪裡有什麼吃的,都是吃樹皮野草😭)先烈們一個個瘦骨嶙峋,但即使這樣我們依然堅持抗戰到最後勝利!唉 淚目。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 我們青年一定要好好學習 報效國家 不要再讓祖國和人民受辱 讓我們向無數先烈們致敬!

默哀😢


卡爾哥哥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簡單說說。

黑麵包是蘇聯甚至沙俄軍隊的唯一選擇,原因不復雜。

第一,黑麵包的飽腹感強。

薩沙為了減肥,常年吃黑麵包。

黑麵包是用黑麥麵粉製作,包含有大量纖維和少量脂肪。黑麥麵包最大的特點是消化較慢,飽腹感很強。

大家同樣吃一塊麵包,吃黑麵包的人可能遲幾個小時才會感到肚餓。

作為軍糧來說,黑麵包是非常適合的。

畢竟,軍人需要這種消化較慢,能夠均勻提供熱量的食物。

德軍重兵圍困的900天裡,列寧格勒施行嚴格的配給制,平民每天只能得到125克黑麵包。

大家都知道,列寧格勒餓死了很多人,但仍然剩下一半人口。

正常來說,僅僅只有125可麵包,時間又長達3年,寒冷的列寧格勒根本不可能有活人。

然而,就是黑麵包保證了還有不少人能活下來。

第二,黑麵包更有營養。

白麵包其實只是口感好,營養並不豐富。

目前西方很多白人已經不怎麼吃白麵包,因為不夠營養。

相反,黑麵包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生物酶,對士兵的身體更好。

黑麵包是更好的食物。

第三,黑麵包的保存時間較長。

白麵包一旦烘烤好,需要在短時間吃光,不然很容易變質。

這不符合作戰的需求。

因為軍糧供應不穩定,可能存在很多天士兵得不到補給,只能依靠自己的食物堅持。

白麵包堅持不了幾天,就變質不能吃了。

而黑麵包則不同,它可以保存很長時間,也更符合需要。

可惜,雖然有千般好,但有一個致命缺點,就是:難吃。

黑麵包極為難吃,普通中國人根本無法入口。

當時留學德國的季羨林先生回憶:“我們中國人本來吃肉不多,我們所謂‘主食’實際上是西方人的‘副食’。黃油從前我們根本不吃。所以在德國人開始沉不住氣的時候,我還優哉遊哉,處之泰然。但是,到了我的“主食”麵包和土豆限量供應的時候,我才感到有點不妙了。麵包少且不說,實質更可怕。完全不知道里面摻了什麼東西。有人說是魚粉,無從否認或證實。反正是隻要放上一天,第二天便有腥臭味。而且吃了,能在肚子裡製造氣體”


薩沙


哈爾濱“秋林公司”的俄式列巴,是目前國內大規模生產的、最接近俄式口味兒的食物,因為它本來就是俄裔到了哈爾濱之後採用俄羅斯傳統工藝製做的美食,但是這種美食需要您吃至少四五個之後才能適應它的味道!由於是傳統工藝它使用“老麵肥”當發酵劑,小麥粉當中還略加一點燕麥或者蕎麥...等其它麥種(摻量很少)混合後製成坯料發酵十幾個小時以上,再進入到木碳爐當中烘烤...那麼,它到底是啥味道呢?總體來說酵母菌發酵的味道比較濃烈(對腸胃好處很大)、口味略酸略鹹,甚至略有些發苦,但是習慣這個味道之後會喜歡上它...但這種麵包叫“白列巴”,大概相當於我們中國的饅頭,相比較之下“黑列巴”就是窩頭。


俄羅斯“黑列巴”,也就是俄國的“窩頭”!現在營養學家說它健康、營養、膳食纖維多...甚至可以“刮油”減肥,建議多吃...那是因為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不說是天天大魚大肉也差不多,都是逢年過節胖三斤那夥人,但是它畢竟是“窩頭”!連續吃上一個月再看看?保證見到肘子能吃上一整個,減肥計劃泡湯。

還不用說俄羅斯,即便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祖輩的食物當中都沒有多少細糧,天天吃窩頭!夢想著天天吃大米白麵...俄羅斯也是一樣,誰不想天天吃“白列巴”?可問題是小麥產量很低只有富人才能吃得起,老百姓收穫的小麥不夠全家人吃,只能是小麥不脫殼、不脫麥麩,整麥磨粉...但這也不夠吃,還需要加上一些:黑麥、燕麥...等雜糧(按照我們的理解就是“雜合面”),一起磨粉後烘烤成麵包,也就是“黑列巴”,就這種東西俄國人成年累月的吃,就和我們祖輩盼著逢年過節吃幾頓“白列巴”的心情一樣!

窮人苦中作樂,還把俄羅斯的“窩頭”也分成了等級或者品牌效應,據說最好吃的“黑列巴”是“博羅季諾黑列巴”(現在也是俄羅斯第一面包,但製做工藝和用料遠比當年強百倍)據說是1812年拿破崙皇帝率領大軍入侵俄羅斯時,在莫斯科西郊的博羅季諾村與俄軍交戰,博羅季諾修道院的修女們(洋庵洋尼姑)把“法香籽”(歐芹)加入到“雜合面”裡烘烤出一種味道特別的黑麵包(正宗的“法棍麵包”裡也加法香籽),深受俄軍戰士的一致好評...由此“博羅季諾黑列巴”一舉成名。
列寧格勒保衛戰中蘇聯百姓每天僅供應125克黑列巴!還得平票供應,圖片裡那張紙就是麵包票,每天都要去食品發放點領取...125克是什麼概念?就是三兩都不到,而且這種黑麵包裡面摻了15~25%鋸末子,甚至是某種礦石粉!其目的是不易消化,讓“黑麵包”多在腸胃裡停留一段時間,有脹腹感不至於一會就餓了,但是這種東西不但配給量極少,還根本沒有營養,在872天的被圍困時間裡,列寧格勒軍民餓死的人數有幾十萬之多!

有人說蘇軍進入到德國境內出現一些軍紀敗壞的事情,這事兒也好理解,這根本就是國恨家仇,怎麼可能讓普通士兵忘卻這些?不去實施報復?
美國援助給蘇聯的“斯帕姆午餐肉”上面的商標已經印製成了俄文。

實際不單單是列寧格勒,德國入侵蘇聯的2個月的時間烏克蘭就被德軍佔領,而蘇聯失去了“糧倉”!並且青年男女都報名參戰了,農場也沒人種地...出現全國性的糧食緊張狀況,特別是高蛋白、高脂肪類副食,戰士在前線打仗每天都吃“黑列巴”沒有營養哪來的體力?為了消滅共同的敵人德國(至於戰後敵對是另外一回事兒)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向蘇聯緊急提供食物,除了“斯帕姆午餐肉”外,肥豬肉罐頭更受到蘇軍戰士的歡迎。


美國罐頭生產企業的女工正在分割豬肉。




豬肉分割完成後需要調味和醃製,然後才能罐裝蒸熟。
流水線作業,將醃製完的豬肉分裝
罐內還要稱重 ,然後進大型蒸鍋成熟,冷卻!成品裝箱打包運往蘇聯。

罐頭裡的內容就是圖片裡的這樣,用香葉、黑胡椒、鹽...調味,勺子裡白色膏狀物體就是凝結的豬油,蘇聯地處寒帶地區在這裡生活需要吃大量的高脂肪食物禦寒,美國人也知道蘇聯人的生活習慣,所以大量的生產肥豬肉罐頭支援蘇聯。

美國的食品援助確實是幫了蘇聯的大忙,最起碼前線的戰士在吃黑列巴之時也能吃上幾塊肥肉可以補充很大的能量。
麵包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基本上都是圖片裡的“高級甜點”,最差也是早餐切片的“吐司麵包”,而蘇聯人吃的黑列巴與這大相徑庭!根本就是口感粗礫、味道不佳、難以下嚥的東西,由於小麥產量低、播種面積小不是大多數人都能吃到白麵的,底層人民只能是想方設法的加一些其它雜糧填飽肚子罷了,不吃這還能吃啥?根本就是食物短缺的問題,咋沒聽說過:加拿大黑麵包、美國黑麵包、澳大利亞黑麵包...?因為這些國家都是糧食生產大國,不缺乏小麥這種基礎糧食。

無獨有偶,德國也有黑麵包,與俄羅斯黑麵包幾乎一樣,德國沒工業化之前普通百姓也吃這東西,當進入到工業化之後老百姓的口味也提高了,想在吃黑麵包時抹上蜂蜜改善口味(甜味兒會帶來幸福感),但德國出產不了多少蜂蜜,後來德國人發明了“人造蜂蜜”,也就是用蔗糖(德國也沒甘蔗,只能甜菜製取)果糖加一點葡萄糖經過稠化後的一種替代食品。


皇家橡樹1972


蘇軍的黑麵包其實叫黑列巴,俄羅斯的麵包兩個顯著特點,一個是大,一個是硬。老家那邊,不少俄羅斯風情的東西,印象比較深的就是蘇聯的汽水,格瓦斯,相當棒了,雖說和現在的飲料兩回事吧,但是現在依舊回味無窮。但是至於列巴,沒什麼好感,又黑又硬。

其實俄羅斯麵包倒也不是什麼邊角料,就是特定的戰爭環境下,真就拿不出什麼像樣的東西了,只能拿出來那做工和原材料都不咋地的列巴來了,本來的列巴,對於俄羅斯人來說,還不錯,雖說我是不喜歡吧,我更喜歡那種軟軟的,有點奶油味的麵包。

二戰期間,對於蘇軍飲食的印象就是土豆燒牛肉,非常蘇聯的一道菜,以前看過俄羅斯族大媽做過,沒看會。更多的前線蘇軍,就只有那一小塊黑麵包。相比之下,美軍的後勤供給就不錯了,一大堆各式各樣的口糧,還有肉吃,有咖啡喝,居然還有可樂,每人每天一包煙的供給。蘇軍可沒那麼好的命,蘇聯地大物博,但是,蘇軍戰爭年代的伙食真就不咋地。


我們先看麵包,對我們來講,麵包其實就是個零食,無論是最初引進還是現在,依舊改變不了麵包是零食的命運。但事實上歐洲的麵包和我們眼裡的麵包並不一樣,對於歐洲人美洲人來說,麵包是主食,所以,他們對面包的造詣是比我們要深厚的。我們做麵包唯一的一個前提就是好吃,他們做麵包第一個大前提是吃飽肚子。就現在麵包店裡那些麵包,不花個七八十塊,我是 吃不飽肚子,而他們的麵包不同,他們的麵包就是為了讓人吃飽肚子的。

小時候,我爸就和我說,美國人吃麵包的,他們麵包是飯。當時不理解,因為我拿著小賣部的麵包根本就吃不飽。以前上大學時,和室友講全麥麵包,他說吃過,我說你吃的那些,還是改變不了它是零食的地位。直到後來拿到了俄羅斯的麵包,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糙,糙就意味著一樣,這東西能填飽肚子。這就和家裡煮飯一樣,水放多了放少了不一樣,水放多了,吃一碗,和水放少了,吃一碗的感覺完全不同。


戰時俄羅斯的列巴,無非就是普通的列巴里面加點其他的東西填充一下,直接導致列巴更硬。但是更硬,代表的就是更能填飽肚子。其實打仗的時候,不要想什麼營養均衡了,吃飽了才是王道,畢竟,戰場不是你家後花園。

戰時蘇聯,物資緊缺,別說列寧格勒了,就是莫斯科,一樣吃不飽飯。正常做列巴的東西不夠用,只能填充一些其他的東西了。


軍武文齋


二戰時期的黑麵包可是為蘇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如果沒有黑麵包,蘇聯的傷亡要比現在大的多,光是被德軍圍城的那段時間,沒有黑麵包,餓死的人會更多。

託網購的福,可以在家裡買到全世界的東西,曾經在網上買過黑列巴和白列巴,一條麵包是500g,據說好的黑麵包切開是不會掉渣的,但是我買的有一點渣,但是卻很溼。



我媽媽形容就是切開感覺好像不太熟,而且吃起來很渣,很散,就像自己蒸的大白饅頭涼掉之後擱了幾天那樣,而且他還又酸又鹹,家裡沒人吃,我只能就著菜吃,講真,是真不太好吃,感覺越練越黏,和饅頭還真不太一樣。

我會買是因為這個是粗糧,可以減肥飽腹,當然,嘗一下俄羅斯著名美食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雖然這味道不太合我胃口。

這種食物出現在德國和蘇聯,主要還是因為這兩個地方小麥產量,不足以使他們果腹,他們沒辦法將小麥脫皮磨粉,那太浪費了,單純的吃糠口號又不好,更沒有什麼營養,所以乾脆就直接帶皮磨了。



而這種食物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也不那麼容易得到,為什麼呢?

由於一開始蘇聯節節敗退,無奈之下,斯大林選擇了“堅壁清野”的焦土政策,即在德軍打過來之前,將所有可能用到的物資全部毀壞,包括房屋也都燒掉了,這也就造成了後來德軍的悲慘境遇。

德國軍隊和當年法國的拿破崙軍隊一樣,都遇到了蘇聯的極寒天氣,物資因為氣溫低而運輸車無法啟動遲遲送不到前線,士兵們吃不飽穿不暖,連個可以擋風雪的房子都沒有,許多人活活凍死在了蘇聯那片土地上。



其實黑麵包做起來還挺麻煩的,需要整整發酵兩天,真正的黑麵包口感還不錯,剛烤出來的時候底部是硬邦邦的,切開之後就比較軟,由於有多種酶,這樣就有助於消化,有的麵包還放了一些香料,味道聞起來很香。

但是打仗的時候沒那麼講就,就是沒有脫皮的小麥磨成粉後,還得加進去一些鋸末用來充當糧食烤麵包。

即使這樣,艱難的時候,很多蘇軍只能通過出賣自己的私人物品來換取麵包吃,包括戒指,手錶,但是換來一條麵包,還要十個人來分做一天的口糧。



現在因為穩定和平的環境 ,所以黑麵包也有更多的品種供我們選擇,有燕麥的,黑胡椒的,還有黑白雙色的,一條500g,平均價格在6塊到7塊左右,價格不貴,想要嚐鮮的可以買一條來試試。


琅琊利劍


在戰時條件下,生產早到破壞,糧食緊缺的情況下,如果還能挑食的話,恐怕蘇德戰爭蘇聯方面也不可能打的那麼辛苦。


什麼意思呢?蘇德戰爭時期,在部隊中的確流行黑麵包,但不是喜歡吃,而是沒得選,戰爭初期糧食尚且充足,大家也都還有去皮後磨成粉做的麵包吃。

但是隨著戰爭的深入,開始只是和著麩皮,也就是小麥不去皮直接磨成粉做麵包,再往下不磨粉糧食也不夠吃,怎麼辦呢?

那就只能吃混合面,混合面都有什麼呢?燕麥粉、高粱粉以及碎木屑都是其組成成分,黑麵包由此而生,這樣的東西要是長期吃,個個都得便秘,腸胃出問題。

因此不是大家喜歡吃,而是沒得選,即使於這樣的黑麵包也不是足量供應隨便造,在戰爭最激烈的時候,每個人大概每天的供應量就在一百二十五克。

最極端的情況下整條條麵包足夠十餘人的口糧,沒辦法,客觀情況在那擺這,不是個人所能抉擇的,個人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客觀條件下做出對整個戰爭最有力的事情,然後活下來。


不過,黑麵包自身的一些特點也決定了其做為蘇軍口糧的不可替代性,那就是這玩意雖然糙了點硬了點,但吃下去卻非常頂飽,而且撐得時間長。

邊角料並沒有什麼,因為對面的德軍連像樣的口糧都沒有,哪怕是為數不多的蘇聯黑麵包,那也是望眼欲穿羨慕嫉妒恨。

黑麵包已然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X因素,畢竟人在餓肚子的情況下,戰鬥力是極其受影響的得黑麵包者勝,並不是一句空話。

吃什麼東西好吃不好吃,那得看在什麼情況下吃,老一輩的人都不喜歡吃窩窩頭,但是再看現代的人,把原來的粗糧當成一種有益的膳食纖維對待。

頓頓恨不得都搞兩個,為什麼,有益健康唄,雖然粗了點糙了點,但卻有利益腸胃和身體健康,當然真要是頓頓吃天天吃,誰也受不了。


歡迎都是在一定的範圍內,有一定的限度,命都快沒了,還在乎吃啥?


歷史三日談


說到蘇聯的黑麵包,或許可以說其和伏特加一樣出名吧。這個可以說是蘇聯的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食物。

戰爭時期黑麵包

蘇聯在歷史上的二戰時期,他們面對著來自德國的進攻其實過得十分的艱難,無論是士兵還是普通人家,而且由於蘇聯本身就容易面對著來自糧食上面的問題,在戰爭時期,這種狀況也就更加的明顯了。



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其實果脯也是成為了一個不能面對的問題了,幾乎所有的可以吃的東西都不會浪費,而黑麵包的產生也是與這個有關。而且黑麵包的誕生其實是在德國,因為他們對食物的依賴更加的嚴重,蘇聯也是後來應時事而變化的。


黑麵包是用食品的邊角料做出來的,其中還會添加一些其他的東西。這對於食物匱乏的蘇聯來說,無疑增加了糧食的利用率,而在那個許多人都吃不飽飯年代,黑麵包也是一個很好的依靠。

裹腹

其實要說黑麵包,真的不好吃,或許就和一些人對豆汁兒的看法一樣,當然,如果要是經常吃,或者習慣了,也許也就是別有一番滋味,但是不得不說,黑麵包的裹腹感真的很明顯,也就是俗話說的管飽。


在戰爭的時候,黑麵包裡還會加上一些木屑之類的東西,其味道想必更加的獨特,但是依舊很多人夢寐以求,那是為什麼呢?

不知道有沒有人聽過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當年,因為國際上的一些原因,還有我們自己的問題,那一次災害實在是讓人難以忘記,想想,即使是樹皮,那都得搶著才能搞得到,更別說黑麵包了。


還有歷史上的易子相食的故事。餓極了的時候,真的是什麼都可能發生,有黑麵包吃,真的可以說是十分幸福的了吧。


一寸三分


黑麵包可不是用邊角料製成的,它是用黑麥粉或者麥麩做成的,由於質地較硬,口感不是很好,一般來講不是人們的首選品。

不過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瓷實,耐消化,抗餓,因此在食物短缺的情況下,黑麵包的重要性就體現了出來。


在列寧格勒戰役期間,蘇聯起初的供應是非常充足的。但隨著圍城長時間的圍城,致使城內的食物供給出現了嚴重問題,於是黑麵包就成了主要食物供給。

到最後,連黑麵包都供應不足了,蘇聯人就在黑麵包中摻雜了許多鋸木屑,口感可想而知。不過這是當時城內唯一可以得到的食物,所以人們也就顧不得那麼多了。

而就是這摻雜了鋸木屑的黑麵包也不能長時間滿足人們的需求。蘇聯為此嚴格控制黑麵包的配給,規定每人每天只能吃125克。最終靠著這添加了邊角料的黑麵包,蘇聯人獲得了列寧格勒戰役的勝利。

可見這黑麵包不僅抗餓,還有人們所必須的營養,再加上它便於製作和儲存,因此黑麵包便成為戰時蘇軍最主要的食物供給品,大受蘇軍歡迎。

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一些餓肚子的蘇軍不惜用手錶或其他貴重物品來交換黑麵包。極端時期,一整條黑麵包還是10個蘇軍一天的口糧。可以說,是黑麵包維持了蘇軍的戰鬥力。

看到這裡,我就想起了志願軍戰士的主要口糧——炒麵。極端條件下,志願軍戰士用雪水就著炒麵下嚥,硬是在極端不利的條件下打贏了抗美援朝戰爭。美國人看到炒麵時不禁納悶,這在美國連牲口都不吃的東西竟然是志願軍的口糧。

所以相比之下,蘇聯的黑麵包要比炒麵好多了。


石頭說歷史


不是受歡迎,而是沒得吃,不得不吃罷了。

首先是在我們要看一下當時蘇聯主要的糧食產地和糧食生產情況。不論二戰前還是冷戰當中,蘇聯主要的糧食生產地區來自於烏克蘭,經濟作物主要來源於高加索地區和中亞地區,而蘇聯本身因為自身地理環境的問題,農業比較依賴於歐洲水土肥沃的區域,亞洲部分的農業產值比較低,而且很大程度上仰仗天氣,豐年和災年之間的糧食產量差距甚至到了一半一半的地步。

即便沒有二戰,蘇聯糧食產量豐年和欠年之間的差距也極大

二戰開打之後,蘇聯首當其衝喪失了東歐糧倉,也就是烏克蘭,在之後的戰鬥當中又開始針對歐洲部分的糧食生產區進行主要的爭奪戰,而德國為了獲得蘇聯的糧食產地和外高加索地區的大油田,也在一直對蘇聯歐洲部分和高加速地區進行持續的打擊。在這種情況下,蘇聯的糧食產地本身就受到了破壞,產量下降也是理所應當。

而且在二戰當中,蘇聯大量從事農業生產的男性青壯年勞動力應徵入伍,男性死亡近千萬人,剩下的男性和女性要主要從事軍工方面的生產,支援前線,這也進一步增加了糧食短缺的現狀。

比如政委高喊“烏拉”衝鋒之後就犧牲了

另一方面,蘇軍對於糧食配給一來不夠重視,而來受限於客觀條件,尤其是在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等幾個圍城戰中,德軍嚴密封鎖,蘇軍有限的給養都被用於運送槍支彈藥等重要戰鬥物質,食物往往被安排在此要位置,這進一步加劇的食物的短缺。近衛軍32步兵第師女戰士薩巴達·謝爾蓋耶夫娜中尉的回憶錄表示:“我們吃的不好,我們一天僅允許獲得一丁點麵包,偶爾才會有幾個土豆,我們每晚都要艱難行軍七個小時,有時路很崎嶇,甚至還要負重行軍。”

所以說在那種情況下,摻了木屑的黑麵包已經是很不錯的伙食了,畢竟打仗首先先得活下去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