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赵将李牧为什么宁愿选择死也不去反了赵王迁?

太白说历史


赵将李牧和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李牧攻必克,战必胜,创造了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奇迹,也打破了虎狼之师--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了对秦围歼战的大胜记录。李牧用兵轻车熟路,从无败绩。题主发问:像这样一位常胜将军为什么宁愿选择死也不反赵王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说明题主为这位军事家的被害感到痛心、为赵国的灭亡感到惋惜。李牧为赵国出身入死,战功赫赫,之所以不反赵王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前两代赵王对他有知遇之恩;二是因为他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节。假如他反了代王迁,代迁自立,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间至少要延迟十年。

李牧(?--前229)嬴姓李氏,赵国柏仁(邢台市隆尧县)人,因为他为人忠实,善于用兵打仗,深得赵孝成王的信任。因为赵孝成王的信任,李牧长期据守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在那里,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史;防区内城市租税都纳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李牧也很尽心尽责,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骑马射箭,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侦察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根据战情需要,他订出规章制度:“匈奴如果入境,要尽快集合人马退入营寨防守,有胆敢捕捉或与敌交战者斩首”。李牧按这样的固守策略过了几年,人马物质毫发无损。但是匈奴却认为李牧胆小,就连李牧的部下官兵也瞧不起自已的主将。赵孝成王多次责备李牧,李牧依旧我行我素。赵王大怒,将李牧召回,改派勇将代他领兵。勇将统兵一年多时间里,只要匈奴来犯,就领兵出战,结果次次失败,并且伤亡惨重,导致边境上无法进行耕种和放牧活动。赵王只好将李牧官复原职。谁知,李牧坚称有病,闭门不出。赵王再次派人请他出任领兵。李牧说:“大王如果一定要抬举我,我仍然像以前那样做,才敢上任”,赵王马上应允。

李牧重回边境,还照过去方针办。匈奴人习惯靠抢掠生活,面对李牧的部署,好几年都没收获,但是他们始终认为李牧胆小怯战。边境官兵被李牧养得兵强马壮,却无仗可打,个个跃跃欲试。李牧见火侯已到,精选战车1300辆,战马13000匹,勇士50000人,射手10万人,进行强化训练,同时让人大量放牧牲畜,扮作放牧的人漫山遍野。匈奴为试探虚实,派少数骑兵入侵,李牧假装败退,把几千人丢给匈奴。匈奴单于看到这种情况,认为赵军确实不堪一击,就率领主力部队进攻,李牧设下口袋阵,待敌人完全入阵,两翼兵马包抄反击,匈奴大败,被杀者十多万人马,单于带着残兵败将狼狈逃窜。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赵悼襄王即位。这个赵悼襄王是个昏庸之辈,有两件事可以看出他的为人:第一件事是听信奷臣郭开的谗言,将乐乘替换名将廉颇。大将军廉颇一怒之下领兵攻击乐乘,乐乘不经打,很快被打跑了。廉颇带领部下投奔了魏国。第二件事是将倡姬纳入后宫,并封为王后。倡姬本是下等倡妓,因为生得美艳,被赵公子收纳。不久,赵公子死后,倡姬成了寡妇,赵悼襄王贪恋倡姬美色,不顾伦理道德,将她纳入后宫,日夜宠爱。倡姬很有本事,一下就生了个儿子,名叫迁。赵悼襄王原本有王后,生下公子嘉并被立为太子。现在有妖媚的倡姬依偎,欲立倡姬为王后、公子迁为太子。李牧身为臣子,深感责任重大,他以“此女出身不正,扰乱宗室血脉,能导致社稷倾覆”为由劝说赵悼襄王不要纳她为后,赵悼襄王不听,还引起倡姬记恨。不过,尽管李牧说话逆耳,赵悼襄王仍然委以兵权器重他。

公元前243年,赵王派李牧攻打燕国,李牧迅速攻下燕国的武遂、方城。公元前235年,赵悼襄王去世,赵王迁继位。公元前234年,秦国大将桓齮攻取赵的平阳、武城,又在武遂杀死赵将扈辄,灭赵军10万。前233年,桓齮领军东出上党,翻太行山从北路深入赵国后方,占领赤丽、宜安,兵锋所向,直指邯郸,赵都危在旦夕。赵王迁急忙将李牧从代地召回,令他率部南下,并且授权指挥全体赵军扺御秦军。李牧到内地后,并不急于与对方交战。他认为秦军士气正旺,如仓促应战,不利赵军。李牧先将所部与内地赵军汇合后,选择在宜安附近安营扎寨,筑垒对峙,拒不出战。桓齮看出,这是廉颇拒王龁用过的计策。如今秦军远道而来,不宜久战,应引蛇出动,待其离开营垒再歼而灭之。桓齮当即立断,率领主力部队进攻巴下。赵将赵葱见巴下危急,建议火速驰援,李牧道:“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强令大军按兵不动。

秦军主力开往巴下,营中兵力薄弱;加上连日来赵军拒不出战,给人胆小怕事的印象,因此防守松懈。李牧借机攻占秦军大营,俘获大量人马和物质。李牧料桓齮必然回救老巢,分一部分兵力正面拦击秦军,再将精锐部队设伏于两翼。待正面部队与敌人交战后,两翼发起猛攻,秦军摸不着头脑,被打得昏头转向,只恨爹妈少生了两条腿。此战秦军大败,史称肥之战。李牧因救赵有功,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29年,赵国代地地震,造成大面积饥荒,加上连年争战,国力衰弱不堪。秦王赢政乘机以王翦为主、杨端和为辅率兵几十万进攻邯郸,赵王迁任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扺御秦军。王翦深知,与李牧过招难以取胜,遂派奷细入邯郸,贿赂奷臣郭开。让郭开散布谣言,说李牧勾结秦军,准备叛变赵国。赵王迁听信郭开谗言,派宗室赵葱和由齐国投奔而来的颜聚接替李牧和司马尚。李牧认为赵葱和颜聚,并非秦军主将王翦的对手,赵军换将无异自毁长城,因此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拒绝交出兵权。谁知,赵王迁早已布下圈套,将李牧秘密逮捕,移送王宫。赵王迁(实际上可能是倡后操纵)逼令李牧自杀,李牧为了感化赵王迁辩明忠奷,拯救赵国,提出要在宫外自杀,免得鲜血污染了宫殿。待他走下阙台,望北拜望赵王以后,引剑自杀。可惜他的良苦用心没有起到作用,司马尚被弃之不用,仍然让赵葱、颜聚这两个根本没有什么军事才能的人统兵打仗。

公元前228年,王翦率军猛攻,赵军不敌,东阳地区被占领,赵葱死于乱军之中,颜聚逃走。距离李牧被杀仅仅过了三个月,赵王迁及颜聚被俘。赵国大夫恨死了祸国殃民的倡后,灭其三族以平民愤,同时拥护公子嘉逃往代地称王。公元前222年,秦平代地,俘公子嘉,赵国灭亡。

李牧自从赵王迁继位以后,因为反对过倡姫立后,就知道今后在赵国难以善终。如果凭借手中之兵反戈一击,则倡后母子早已见了阎王,何至于后来被捕身死?问题是李牧不愿背负弑君夺主的恶名;另外,赵国连年征战,天灾人祸,早已不堪重负,如若发动政变,必有流血牺牲,这种内部自相残杀的事,李牧是不愿做的。他的全部精力全部用于抗击秦国,挽救赵国,至于战场凶险,以及赵王迁的迫害,己不在考虑之列,意即早将生死置之度外。


春秋风云


李牧(?-前229),嬴姓,李氏,名牧。汉族,战国时期赵国柏仁人(今邢台隆尧),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李牧战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千字文》:“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并得到武安君的封号。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3个月后赵国即灭亡。

李牧生为赵国大将,对赵国自是忠心耿耿。但是李牧并非愚忠之辈。

接到赵王的命令后,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

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只过了三个月,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乘势急攻,大败赵军,平定东阳地区(约今河北邢台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

可以说,李牧根本没有造反的机会,赵王直接派人将其斩杀。而李牧一向独立,真正忠于的是赵国而非赵王,所以被赵王视为眼中钉,只不过一直没有机会。

赵王冤杀李牧,很快早到了报应,三个月后国破。




自己的暖阳


名将李牧是含冤被杀的!和岳飞之死相似。分析李牧宁愿被无辜冤杀而不谋反,其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这个最主要:因为李牧具备忠臣良将的人品素质!要知道在他被杀之前,李牧可是手握兵权,而且所部将士军兵都非常佩服听从李牧的!这可是赵国当时仅有的精锐部队了,如果李牧想要谋反,可以说是易如反掌。然而李牧却选择了慷慨赴死!不能不让人既扼腕叹息而又敬佩万分!真正的忠臣良将为!其实李牧从为将之始,就忠心耿耿地为赵王看家护院把守北方边境,从没有任何不良意念。第一次因为只守不战,被赵孝成王免去兵权,李牧没有任何抱怨。到了后来接任将领数次被匈奴击败,赵孝成王才再三起用李牧,李牧就一个条件: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大王要用我可以,但是边防战略得按照我的办,我才去!后来才有了一次歼灭匈奴数万人马的大胜仗!匈奴不敢南下弯弓,才有北方边境的安宁。可见李牧就是一心一意地为赵王打工,既没有单干打算,也没有跳槽计划。

二,李牧是个好员工,赵孝成王却不是个好老板,甚至可以说是个昏庸的老板!不妨反推设想一下,假如赵孝成王派人来杀李牧,李牧谋反会有什么结果呢?结果可能有两个:成功和不成功。我们接着推测,

第一,谋反成功,李牧杀了使者,率军杀回国都邯郸,擒杀了奸臣郭开和赵王,自己掌控赵国,李牧能掌控治理赵国吗?别忘了,此时还有数万秦国精兵在赵国境内呢,再说了,这样谋反势必会被国人反对,外有秦国敌军内有赵国臣民反对,就算李牧谋反成功,也难逃一死!

第二,谋反不成功,李牧杀了使者率军奔回邯郸复仇,请问军队会全部跟着谋反吗?别忘了,将士虽在前线,老婆孩子家人可都在家里呢?如果赵孝成王利用将士家人来召唤将士反对李牧,怎么办?而且李牧的家人也在国内呢?将士离心,国君亲征出击,李牧能胜吗?

综合以上分析,既然谋反成功或不成功结果都是一死,不如自己慷慨赴死以保全家人!所以李牧选择了宁愿含冤受死,也不谋反赵王!

最后由感而发说两句,古往今来,名将含冤枉死者,不计其数!究其原因,无非是好员工,没遇上好老板!然而背后的真相也值得玩味,像李牧岳飞这类好员工,大都是精于专业的技术人才,这类人在其专业技术方面,虽有独到精深的本领,但是在人情世故方面往往不够圆通。其实这也好理解,一个人一生就那么些智商和精力,你在这方面得到的多了,在其他方面会的肯定少,所以这样专业技术型人才,往往没有好结果!不会拍马屁哄老板开心嘛,如果懂技术又人情世故面面俱到,嗯,那么肯定会远择单干自己当老板了。



JSDD


先反驳一下其它答主先秦没有造反概念的说法。

如果没有造反,那么赵国是怎么来的?赵国还不是其先祖造了晋国的反才立的国。

如果没有造反,那么赵王迁冤杀李牧之前,廉颇又是怎么跑到了魏国的。

再来回答问题

李牧宁愿选择死也不反了赵王迁,在这里李牧有选择死的权力,那么题目应该是根据《战国策》中的记载所提。

《战国策》在这之中刻画出的形象生动而形象,大忠诚被小人陷害而冤死刻画的淋漓尽致。

赵王迁听信谗言令李牧自尽,而李牧毫无防抗,自杀之前还在顾念自尽后的血会玷污赵王的宫殿而走到殿外自尽。

中国自古不乏忠义之士,手握兵权且能征惯战的李牧,能够慷慨赴死,只能说明其心中有忠君爱国之心。

谈谈《战国策》这段历史的记载

我不怀疑中国有忠义之士,更相信李牧的忠诚。

只是《战国策》这段记载感觉不真实。

其顾及礼仪到殿外自杀这段暂且不说,他一个敢于革新旧制的人在这时却像个老腐儒一样,遵循礼制而腐儒至极。

更重要的是李牧在历史中是一名智将的存在,为什么在赵王赐死的时候,还会去求构陷的小人,让他去向赵王迁解释求情,显得他那么的毫无政治思维,更无城府之心。

结合,《战国策》为刘向编订,在当时儒家思想已经一家独大的情况,可能这段历史的内容是被儒生给丰富起来的,其遵循礼制、忠心君王的思想极其符合儒家思想。

因此我更相信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赵王迁隐捕李牧,并处死。忠诚的李牧被赵王迁秘密逮捕并处死,纵使他有千种手段可表忠心,却断无施展其智谋手段的机会。


历史小知


朋友们别抢,这个问题我来答:

近来遇到很多类似于名将为何不反的提问,诸如白起,伍子胥。今又碰到李牧为何不反的提问?觉得有必要讨论下这个問题:

首先反问,为什么又要反呢?

反的前提是:不公正的待遇,又或是委屈冤枉误解。不管何种理由吧!如果说,只要心里不畅快就反的话。那么从古至今的主题史记内容也就一个——反贼。

君要臣死,不得不死。说的是君王的权势,也说的是臣子的忠心。从国到家都如此,不因委屈而生反骨,不因家国不幸而生叛逆。这是忠诚,品行,操守的最好证明。不图流芳千古,但也不背反臣的骂名。这是气节,是一个民族的魂。

要知世事有正反,世物有阴阳。有正臣就有佞臣;有叛臣也有忠臣。人的价值观是不同的,各有各的选择。李牧愿意当忠臣正臣,这是他的价值观。所以不是说有权有兵就要谋反。

古往今来,多少忠臣良将。伍子胥为报吴王大恩,明知是死,也要选择留下。孔明为报刘备知遇之情,明知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也要殚精竭虑匡复汉室。岳飞眼望着朝廷的卑微与懦弱,还是要收复山河为己任。文天祥看着国破家亡,情愿一死,留取丹心照汗清。这是家国的情感,人生的信仰。死何足道:或轻于鸿毛,又或重于泰山。

人之所以是高等动物。就是因有情感!有士为知己者死,有为家国天下而死。这是仁义情怀。也有苟延残喘而活,卑躬屈膝而生。

正因为有小人的虚伪,才有君子坦荡!有了奸臣的衬托,才显出忠臣的美德。在李牧心中,想的定是,即便是死,也要做个问心无愧,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国家正所以强大,就是有一帮志同道合,共同信仰的人。赢政时期,丞相李斯,国尉尉缭,将军蒙骜蒙恬,王翦王贲父子,下有强悍英勇的士兵。全国上下就一个信念,讨伐各国,征服天下。

赵国呢,君臣不同心,左右起异心。有那心胸狡窄,鼠目寸光的君王。必有那阿谀讨好,欺上瞒下的佞臣。各怀鬼胎,相互算计。这样的国不亡,那才叫没天理。李牧大将军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落幕是迟早的事。

其实后人假设也好,猜想也罢,都是毫无意义的事。历史就是一个定格,人与事都定在某个框框里。才组成了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没有这一个个酸甜苦辣的小故事,也就没有我们闲静时的谈资。不论是李牧,白起,又或是高俅,秦桧这样的人物。那都是过去式,区别在于,前者被后人铭记祭祠,后者被唾骂嫌弃。

本篇结束!


铭豪谈史


首先说一下,先秦时期没有造反的概念,这和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理念有关。

先秦没有“造反”

造反就是被统治者试图用暴力夺取统治权。

先秦时期的政治舞台都是贵族,最多到了战国有了士的舞台,被统治者没有资格谈政治。

先秦的分封结构最讲究合法性,三家分晋必须要等到周天子承认了才算真正成为诸侯,田氏代齐也一样如此。所以不存在后来意义上的造反,如黄巢、李自成,因为得不到承认就没用,并且会被所有诸侯打击。

李牧为何不反抗

具体到李牧,不是不反抗,是被阴谋做掉了。司马迁的记载是这么写的: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也就是说,赵王派人偷袭了李牧,类似于刘邦伪游云梦偷袭了韩信,韩信没想到刘邦能干出这样的事,李牧也没想到国君能干出这样的事。因为这种事完全不符合当时人的观念,属于下三滥,贵族有自己的行事准则,这样的下三滥只有礼崩乐坏彻底不要脸的人才能干出来。

战国策里面说李牧自杀的,这不大可能。李牧和伍子胥不一样,伍子胥是客卿,在吴国没有自己的基本盘。李牧常居代地,代地的武士们忠于他,代地胡赵杂处民风彪悍,代地武士基本就是赵国战斗力的主要来源,所以李牧真的不怕邯郸的赵王。大敌当前,李牧以大局为重,没理邯郸人的胡搞。

谁知道邯郸人不光脑子不好使,还卑劣到自掘坟墓。


区块链米达斯之手


首先,李牧宁愿自杀也不反赵国是不是历史事实是有争议的。起码司马迁记得是赵王捕杀了李牧。其次,李牧即使想反,他的下属军队有没有人肯和他一起反?再次,李牧想像廉颇一样逃到国外,有没有机会逃? 历史上愚忠的人有,但是相对来说还是少数,李牧不太像愚忠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