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长平之战由李牧指挥,结局会怎样?

飞凡7372455


换李牧为主将应该会要好很多,赵括不是平庸之辈,他出身将门,熟读兵书,并多次跟随他父亲赵奢出征,绝非后世所传纸上谈兵之徒。长平一战,虽然几十万赵军被困几十天,并没有发生哗变,并且给了秦军不小的打击就可见赵括的领兵能力不差!

那为啥换李牧会要好很多呢?原因在于经验和影响力,长平之战时李牧已经身经百战,名满天下,只是在常人看来李牧尚守不善攻,而赵王因为经不起消耗需要速战速决!所以不启用李牧做长平的主帅。说李牧善守不善攻其实是错误的,从他一战斩首匈奴十万的战绩就能看出李牧并非不善攻。李牧非常清除,战机需要等待,战机不成熟贸然出击就是一场赌博,很多人说在长平战场上赵国的国力不允许李牧等待战机,必须出击!所以李牧还是赵括都差不多,不是个人能力问题,而是秦赵两国国力不同导致战败!

其实不尽然。

一,赵国受不了的是几十万军队的消耗,而如果李牧挂帅,将军队数量减少到三分之一呢?孙子兵法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避之。白起、李牧同为名将,李牧守城所需军队可以比白起少很多。人数少了粮草需求自然就少了,等待秦军疲惫再寻机杀敌不是不可能,而且赵军以骑兵闻名天下,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力都有很大的优势!

二,长平之战,秦国虽然战胜,也是惨胜。所以秦赵之间的国力差距其实并没有那么大,而且其中的关键点是秦军对赵军形成了包围,断了赵军的粮道;即便是这样,秦国为了战胜赵国,动员国内15岁以上男丁全部参战,动员令是在包围圈形成之后下达的,试想,以李牧的经验,就算要进攻又怎么可能给白起留下包饺子的机会?没有形成包围圈,秦王绝不可能亲自动员全国之力,这已经在赌国运了,没有个七八成把握怎么会去实施呢?

三,以李牧的影响力,白起不可能用70万人去包围赵国的45万人。指挥大兵团作战确实需要经验,白起欺负赵括实战经验不足,特别是大兵团作战,而李牧指挥过的战役在数量级别上要远超赵括。白起就算冒险用70万去包围李牧的45万赵军,他也不一定消化得了。

当然,赵国要反败为胜也是蛮难的,最终的结局可能会是两败俱伤,各自发展数年之后再战!


希诺软件


李牧是赵国最伟大的军事将领,他的军事能力要强过廉颇。廉颇如果没有被换下,秦国不能赢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如果是李牧来指挥长平之战,秦国更无胜算。

第一,为什么说李牧的水平比廉颇高

赵国在胡服骑射军事变革后,对秦国有过三次胜战(这里不算邯郸保卫战),其中李牧指挥了两战,赵奢指挥一战。李牧这两战,比赵奢的那一战,要艰难得多。赵奢的时代,是赵国军力鼎盛的时代,而李牧的时代,是经历长平之战后的衰落时代。因此,李牧之胜利,较赵奢更为不易。

据《战国策》的记载,赵奢破秦师于阏与,赵国出动二十万大军,在兵力上是以多打少。而李牧时代,赵军与秦军交锋,是以寡击众,以弱击强,故而胜利更难得。在阏与之战时,廉颇认为阏与道路险阻,难以救援,而赵奢则力排众议,认为两军相遇勇者胜。最后,赵奢率领20万大军救援阏与,大破秦师。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在军事能力上,说廉颇是不如赵奢的,更不如李牧。

我总结如下:李牧是以弱击强,打败秦军两次;赵奢是以多打少,打败秦军一次;廉颇是两军相当,在长平与秦军打了个平手。

第二,李牧的用兵原则,注定他是秦军之克星

李牧带兵打仗,有非常独到的一套方法。

他在北方战区练兵时,做了以下四件事:

一、习骑射。这是坚持赵武灵王的军事路线,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必须发展骑兵。我们在长平之战的史料中,没有看到关于赵国骑兵的任何记载。相反,倒是看到白起动用两万五千名骑兵,截断赵军的粮道。如果李牧来指挥长平之战,赵国的骑兵力量会大大增强,哪容秦军骑兵轻松截断粮道呢?

二、谨烽火。在通讯手段落后的古代,烽火台是重要的军事通讯手段,烽火台具有侦察敌情,通知预警的功能。一旦发现有敌人入侵,烽火台燃起狼烟,邻近的烽火台见到信号后,也燃起狼烟,这样通过一个个烽火台的狼烟传递,军事统帅就可以对战场的形势了如指掌。

三、多间谍。烽火台具有传递情报的功能,但这是一种被动的方式,并不能主动掌握敌人的动向。李牧是情报战的大师,他用兵的原则之一,便是极其重视间谍的作用,在敌人内部收集情报,主动掌握敌军的战略决策,侦察敌人的兵力分布及将领用兵作战的特点,以达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目的。反观赵括,连对方换了主将这么重要的情报都一无所知,在情报战上就是个盲人。


四、厚遇战士。李牧把军市赋税所得都得于士兵身上,绝不中饱私囊,不克扣军饷,每天都要宰杀几头牛以犒劳战士,战士乐为其所用。反观赵括,用赵母对赵王说的话:“赵括刚被任命为上将军,就摆显威风,军官们没有一个敢抬头正视他一眼。大王所赏赐的金银丝帛,他都拿回家藏着,还整天留意哪里的田地房屋便宜,价格合适就买下它。”这就是思想境界的差距。

凭着以上四点,李牧就足以成为秦军的克星。

第三,李牧擅长打大兵团作战

说到李牧,我就想到人民解放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粟裕,粟裕去世时,中央军委给他的评价说:尤其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李牧也是如此,无论是击破匈奴之战,还是击破秦师之战,李牧都展现他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卓越才华。

首先,他注重各兵种协同作战。比如在破匈奴之战中,李牧麾下部队,有四大兵种,分别是步兵、骑兵、车兵、弓弩兵。在不同的区域,各兵种的优势是不同的,比如山地,步兵、骑兵就占利,而车兵就不利;比如在平原,车兵就可以纵情驰骋,攻守兼备。长距离攻击,弓弩兵就有优势。可以说,李牧对各兵种的协同作战,玩得烂熟于胸了。

其次,李牧重视诱敌深入。李牧用兵,与白起是比较接近的。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就是采取诱敌深入之计,围歼赵括兵团。如果白起遇到的李牧,而不是赵括呢?两人的能力伯仲之间,无论谁要诱敌进入伏击圈,都没那么容易。

其三,李牧与白起一样,善于战术欺骗,用假情报来误导敌人。白起围歼赵括,是战术欺骗的杰作,李牧围歼匈奴兵团,同样是军事欺骗的杰作。因此,让李牧来指挥长平之战,秦军是根本找不到破绽的。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在长平之战时,李牧还只是无名之辈。我们假设的李牧与白起之战,是两人在巅峰期的对决,而不是默默无闻的李牧对阵大名鼎鼎的白起。因为李牧用兵与白起颇为相似,不排除他曾经深入钻研白起的用兵之道,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君山话史


  在下怀着沉痛的心情告诉大家,没有用!长平之战赵国换谁上都没用,而且凭心而论,在赵国这方面,没有哪个将领比赵括更适合当主帅了!是的,你没听错,赵括确实是此战主帅的不二人选。

  长平之战,赵国方面最初的主帅是老将廉颇,秦军主帅是左庶长王龁,廉颇欺王龁年轻,“小儿王龁乳臭未干,老夫誓斩丫于马下!”于是全军出击,摆出了进攻的姿态,然而双方在玉溪河一交手,秦军步骑混合骁勇异常,赵军损兵折将,廉颇只得退守空仓岭,尔后担心被秦军抄了后路,一退再退,直至百里石长城这才扎住阵脚,任凭王龁百般骂阵,就是坚守不出,“老匹夫你下来”"小儿你上来"……秦军只得强行攻关,就此秦赵两军进入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双方僵持了大半年,赵国有点顶不住了,几十万大军在前线作战,对于粮草的消耗是个天文数字,赵国商业发达,而农耕却远弱于秦,眼看着粮草消耗殆尽,赵孝成王心急如焚,到邻国重金购粮,尼玛,燕齐等国很傲娇,不卖!这下赵孝成王坐不住了,一再电令廉颇出击速战速决,而方面军总司令廉颇仗着资历老“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就是不出兵!长此以往,就算秦军攻不破赵军防线,丫的粮草也供不上,一样会不战自溃,温水煮青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所以廉颇的坚守战略根本行不通!

  国难思良将,紧急关头赵孝成王想起了名将赵奢的公子赵括,此君将门虎子,熟读兵书通晓战策,且得到了客居赵国的名将乐毅和田单的大力举荐,没两把刷子能入得田乐两大名将的法眼?于是根本不用秦国方面的什么反间计,赵孝成王已然用年轻热血的赵括换下了老迈的廉颇。

  赵括也不负重任,上任伊始就着手筹划一场与秦军间的总决战,形势也逼迫得赵国必须梭哈,押上全部的身家豪赌一场!胜则一战成名,败者马革裹尸,古往今来不敢冒险的军事家都不是优秀的军事家,于是赵括出击了,而秦国也猥琐地临阵换帅,悄悄调上了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武安君白起

  于是长平大战最后的决战拉开了大幕,赵军渡过丹河直扑秦军阵地,面对初出茅庐的赵括咄咄逼人的攻势,年逾古稀的沙场老鸟白起不敢托大,而是订下了一条毒计,计将安出?诸君且听我细细道来———

  秦军在一路后撤的同时,很阴险地派出一只两万多人的轻骑从太行道杀出,截断了赵军主力和后勤部队的联络。麻痹的,找不到当时的地图……否则聪颖的观众们看一下就一目了然了。但是这个不重要,也就是说当时秦军截断赵军后路的军队才区区几万人而已!而赵括的主力却有数十万之众,故而秦军将赵括的主力军勉强包围住的同时,号称秦国第一军神的白起也是胆战心惊,“馅大皮薄”随时都有被猛将赵括突破击溃的危险。

  好在这时候秦昭襄王出手了!亲自挂帅,征调河内十五岁以上的男丁,运用人海战术,死死地顶住了赵军后退突围的路线。所以这时候的赵括其实不是面对一个白起,而是白起再加上秦昭襄王,单单一个白起根本困不住赵括!

  有观众看到这里就纳闷了,秦国的国君能以倾国之力亲自出征,那赵国的国君在干球捏?难道是荒淫的昏君不成?当然不是,赵孝成王也很想派兵进行反包围,但是坑爹的问题来了,赵国这时候有后顾之忧,北有匈奴旁有燕国,这两货随时想在背后插赵国一刀,大家颇为看好的李牧正苦哈哈地防守着匈奴人呢,赵国无法做到举全国之兵来打这场长平战役,所以赵孝成王很无奈地坐邯郸的王宫内,默默地祈祷列祖列宗的庇祐。赵武灵王在天之灵也相当捉急,恨不能亲自带兵胡服骑射,最终身陷绝境的赵括选择了肖申克般的自救,不断地向秦军发起冲锋,这时赵括的策略就是“即使劳资光荣地倒下,你丫也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果然,长平之战后,秦军也是损失惨重,到了“兵疲粮尽”的地步!


  长平战罢,赵军四十余万精锐尽墨,而秦军倾全国六十余万之兵也伤亡过半,试问古往今来,谁能身处在包围圈中还能如此大面积地杀伤敌军?是一句腐儒式的轻飘飘的纸上谈兵能做得到的吗?一场关乎国运的大型战役,与其说较量的是双方军事家的谋略,倒不如说比拼的是双方的综合国力,“时也,命也”赵国就差了强秦半筹,于是就败了,唉,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欲听其它故事且听下回分解…

更多精彩的独家内幕,敬请关注云汉原创说战国!哈哈哈…


云汉


对赵国来说长平之战是个死局。

长平之战爆发在公元前260年,此时赵国有350万人口,秦国有500万人口。古代各国之间生产力差距不大,人口比例差不多就是GDP比例,但秦国实行的是郡县制,所有郡县都要向国家上缴赋税,而赵国此时还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比如鼎鼎大名的平原君,他的封地就不怎么向中央交赋税。赵奢当年就做过税吏,他做税吏时最大的功绩就是说服王公大臣向中央缴税。到了惠文王时期赵国看似强大,但是财政能力其实已经大不如前,尤其是赵武灵王把代地分封出去,造成赵国财政实力大大削减。所以赵国名义上经济总量相当于秦国的60%到70%,但国家实际掌握的财政能力却连秦国的一半都不到。

再来说长平之战。老将廉颇采用坚守不出的战法,想要拖垮秦军,从战术来讲这个方法不错,但从经济上来讲,只有350万人口的赵国要供养20多万军队在前线和秦军对峙,以秦赵两国的实力到底谁先会被拖垮已经十分明显了。所以赵王才会派赵括曾兵前线,就是想用压倒性的兵力优势速战速决,要不然一旦赵国财政破产前线士兵没有军粮也会土崩瓦解,还不如大战一场,即使失败也能重创秦国为赵国赢得喘息的时间。实际上后来赵国赢得邯郸保卫战也印证了这一点。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长平之战就是一场秦国拖得起而赵国拖不起的战争,而秦将白起又设好了埋伏,赵国只能靠骑兵的优势赌一把,这种情况下谁来指挥战争其实已经不重要了,这时候一个先锋或许比一元大将更适合这个注定失败的战场吧。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拙见,欢迎斧正。






071634119


长平之战,可谓是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历史性大决战。

战争进行到最后,以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而告终。从此赵国便从当时顶尖的军事强国,跌落成了一个二、三流的国家,被灭亡也只是时间上的事情了。

很多喜欢赵国的总会赶到遗憾,认为长平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赵括的指挥不当。如果能够换一位统帅,说不定就会有不一样的结局。而李牧,似乎就成了指挥长平之战的的最佳人选。

诚然。

李牧身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赵国最后的一位将星,其用兵的能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李牧真正适合来指挥长平之战吗?这就要从李牧的用兵风格来分析。

大败匈奴

李牧的军事生涯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驻守在代地的雁门郡,为赵国抵御北方的少数民族。

在于匈奴作战的过程中,李牧就秉承着一个原则,就是坚壁清野,死守不出。每日杀猪宰羊,犒赏士兵,训练这些士兵杀敌之术。可一旦北方的匈奴来袭,李牧便下令回防,谁敢擅自出战,立斩不饶。

这种情况就导致匈奴每次都能肆意劫掠,但却根本劫掠不到什么东西,只能空手而回。几年时间下来,虽然没有什么实际的损失,但却留下赵军胆小畏战的名声,让赵王感觉到很没面子,就找人代替了李牧的位置。

可这样一来,代郡损失惨重,赵王只能再次任命李牧出镇雁门郡。结果李牧依旧如故,匈奴便越发的轻视李牧,轻视雁门郡的赵军。而赵军内部呢,每日都吃香的喝辣的,但却一仗不打,以至于士兵们的求战意愿非常高。

李牧见时机成熟,便一边派人在草原上放牧,吸引匈奴来袭;一边却调集了十五万大军,就等匈奴主动钻进包围圈。

匈奴早就习惯了赵军的不抵抗政策,因此毫无防备的率军前来,结果正遇上李牧早就准备好的大军。一战之下,匈奴各部损失惨重,死的死,降得降。此后十余年间,匈奴再不敢踏入赵境一步。

肥之战

肥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33年,秦王政十四年,可以说是李牧真正的成名战。

早在秦王政十三年,秦军就在阳平之战大败赵军。十四年初,秦将桓齮就挟大胜之威,再次领兵北上,越过太行山脉,直击赵国后方,一战斩首赵军十余万人,兵锋直指赵国都城邯郸。当时在位的赵王迁赶紧命李牧率军南下,抵御桓齮的进攻。

李牧抵达前线之后,认为秦军此时气势如虹,不宜直接进行决战,便原地坚守,拒不与秦军交战。而桓齮认为,秦军远道而来,必须速战速决,于是在几次求战不得之后,桓齮便率领主力前去进攻肥下,妄图诱使李牧率军援救肥下。

结果李牧不但没有回援,反而趁桓齮率领大军离开之机,出兵猛攻秦军后方大营。秦军士兵早就习惯了赵军坚守不出,哪想到赵军会突然进攻?再加上秦军主力不在,一战之下,秦军大营尽数落入赵军之手,粮草辎重取之无数。

大营失陷消息传出,李牧料定桓齮必会率军回援,便在大营两翼部署重兵,只留少量兵马正面对抗秦军。而桓齮得到消息之后,果然率军回援,一头就扎进了李牧布好的口袋里,一战之下,秦军近乎全军覆没。主将桓齮畏罪潜逃,终身没再返回秦国。

井陉关之战

井陉关之战,是李牧一生中最后一场战役,可以算得上是李牧最后的辉煌。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五年,韩国刚刚灭亡不久。此时赵国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国内人心浮动,秦王嬴政趁此几乎,派出两路大军攻赵,企图一举灭亡赵国。

秦将王翦起兵三十万,从上地出发,直逼井陉关下。

而李牧,当时就坐镇井陉关内。

李牧的思路非常清晰,组织麾下赵军严守井陉关,不让秦军越雷池一步。王翦是何等人物,不用我多说,想必大家也很了解。就这样一位当世名将,被李牧活生生挡在井陉关下,难以再进一步。

只可惜,这次的李牧还没有等到秦军出现破绽,就被昏庸的赵王迁撤职查办,死于非命。

结语

通过上面几次战役,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

李牧的作战风格,就是敌不动,我不动。敌一动,我伺机而动。我不会主动与你交战,但只要你露出破绽,那我会毫不犹豫抓住,直到你全线崩盘为止。

或许这与赵国后期处于劣势有关,以至于李牧并不敢主动出击。但长平之战的局势,其实也是赵军处于劣势,李牧断然不会主动出击,一定也会坚壁清野,等待秦军的破绽。

那么问题就来了。

赵孝成王为什么要换掉廉颇?

秦人散布谣言,固然是一方面的因素。但更大的原因,是赵孝成王欲求速战,而廉颇的坚守政策,显然是违背了孝成王这一需求。而李牧的策略,在前期与廉颇其实是大同小异。因此就算是换上了李牧,最终也会被孝成王换下来,激进的赵括依旧会登上历史的舞台。

所以,即使长平之战由李牧指挥,也难逃失败的厄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十一》

《赵国名将——李牧》


盗帅夜留香YE


双方都是举国之兵,都在寻求决战。秦国孤注一掷,前期被打趴的其他国家都在观望,如果退兵,不仅是前功尽弃,更会助长合纵士气,继而导致新一轮的联合抗秦。而赵国后勤告罄,无人无粮,外无援兵,更加急迫。拖则垮的现实,逼迫赵国决策机构不断给前线赵军施加压力,而作为刚被权力核心机构提拔为统帅的赵括(不听话的廉颇刚被一撸到底,家族正被筹划清算,这一点必定会影响其决策),只能以绝对服从的姿态坚决落实上级指示——寻机决战,速战速决。

廉颇的龟缩,等来的只会是弹尽粮绝、饥寒交迫,待到士气低落到极点,军心涣散、全军溃败也只是时间问题。这一点,不难看到,赵国决策机构也不会想不到,这就促成逼迫前线速战的直接杀手。可能赵王和他的权贵们还在期望杀敌八百、自损一千,最好两败俱伤,各自鸣金收兵的幻想能实现。赵括在前线战场是如何决策的,我们无从得知,而从坚决服从、带头冲锋、战死沙场可以看出,赵括,还算有些勇气,而用“纸上谈兵”给赵括盖棺定论、甚至全面否定,我觉得,这是不公平的。

面对死局,这注定是个悲剧。换作李牧,是选择廉颇一样,死拖崩盘?还是保全家族、服从赵王、以死报国?何去何从,怕是李牧本人也会三思吧?(这里有个猜测:与秦决战,李牧不可能不被列入主帅考虑范围,很有可能李牧看破局势、借词推脱,而这也为其后续悲剧埋下伏笔。李牧功成一身、国之砥柱,不是死于战场,而是死于听信谗言的赵王迁,这简直是个笑话。在封建专制的时代,听话+功绩=封侯拜相,长平之战时的不听话也就注定其不再被王室信任,“李牧死、赵国亡”不会再是李牧能力的象征,反而成为其悲剧一生的有力佐证)


kylinda


假如长平之战由李牧指挥,是有可能翻盘消灭几十万秦军的。

但有话在先,无论由哪一个将军指挥,必须要在军事上有胜利的可能性,即他必须找到取胜的战役方向和战役对策。

那么,以当时的秦赵军事形势,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赵国才能取胜呢?

大部分条友都认为赵国接收上党与秦对峙以来,廉颇筑城长期与秦对峙防守的办法会首先拖垮赵国,而赵括接手代替廉颇为主将后的对策及后面的失败,不是因为他纸上谈兵,而是没有别的办法,换上谁结果都一样,最终赵国都会失败。我认为如暂不考虑其他方面因素,仅从军事策略方面研究,赵国方面是有可能消灭入侵的几十万秦军的。

首先,与敌长期对峙,并不能歼灭秦军有生力量。几十万赵军聚在边境上长平一线,丧失了机动性,且极大地消耗了运输的粮草。这种办法是不可取的。

其次,秦军重兵来攻,象赵括上任主将之后,竟然将几十万大军轻动逐利更是万万不可。就算突袭或包抄追击,也只能用小股部队,大部队需要考虑的是保障平稳,碾压推进。这也算是赵括没有实战经验的一个问题。再有,和敌人兵力硬冲硬打硬刚,不管兵力对比如何,都不是古今名将的最佳选择,尤其是那些以少胜多的名将。

那么,除去上面两条路,还有第三种选择,而且李牧曾经出色运用过。

虚化长平防线,抛出诱饵,吸引秦军向邯郸进攻。实际上,秦国大后方的秦王和应侯都是希望打下邯郸的,秦军主将不能不听命。

赵军在本国境内作战,四十万不可聚成一团,应分兵几路,互相策应。

坚壁清野,烧草藏粮,诱敌深入,向邯郸缓进,从正面利用有利地形条件沿途阻击,目标是予敌以迟滞杀伤。

沿秦军兵锋两侧分两路向两翼展开,时不时从两翼骚扰秦军侧翼,

赵军分出主力攻击秦军后方的运输线与联络线,伺机佯攻函谷关,而此时秦国国内兵力空虚。此意图在大造声势,使扑向邯郸的秦军犹疑不定,类同孙膑的围魏救赵之计。

总体格局类似抗战时长沙会战期间薛岳将军的“天炉战法”,也象极了李牧在赵国北境大规模诱歼匈奴的战例。不同的是,诱击匈奴的主要诱敌深入范围在匈奴地域和赵国边境接壤区,而引诱秦军的范围只能设在赵国边境至邯郸之间。

不和强敌硬刚,秦军是重甲强弩步骑兵,运动相对缓慢;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事变革后,以骑兵战力甲天下,故赵军应轻装骑兵为主,辅以步兵,机动灵活与秦军打有限接触战,以骚扰迟缓杀伤敌人为目标,为邯郸沿线作好准备争取时间,也为全面决战准备条件。

基本战争布局思想如上,由于诱敌深入到本国内部,赵军可就近筹粮,缺粮问题就不会突出了;反而秦军的粮草运输路程更长,缺粮会更严重。众所周知,古代陆路运送粮草,在途中的消耗要远大于送达的部分。所以孙子说: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至于秦军主将白起具体如何应对,赵军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按照上述构想积极采取措施。

至少,这种战法有较大之可能胜利。后来的历史类似事件有,如1812年,强悍横扫欧洲的法皇拿破仑几十万军队大举进攻俄国,沙皇的将军库图佐夫对战拿破仑,诱敌深入拖至寒冬,火烧莫斯科之后,趁敌疲弱强势反击,将敌人杀得丢盔弃甲。还有不少战例可资证明。

问题就是当时赵国上下敢不敢将强秦之军引诱至邯郸城下,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甚至将邯郸烧毁,作为包袱扔给秦军。历史上长平之战后沒多久,仅一年多时间,秦军就趁赵国沒缓过劲来,攻到了邯郸城下。值此危急时刻,赵国不但挺住,而且有力地促成国际形势变化,其他诸侯国从自身安全考虑,不得不纷纷救赵。

因此,设想如果赵国没有长平之战有生力量的重大损失,而提前一年将秦军主力诱至邯郸城下消灭掉,会怎么样。

所以,我认为:如果赵国政治(很糟)能服从于战时需要,并且由李牧作赵国主将的话,很有可能在邯郸城下歼灭秦军主力。但是历史不容假设,说不定白起也会不打无把握之仗因提前一年抗命而被拿下了。


风动藤动铜铃动


答,世上的事,没有后来的,如果,如果没有此次 瘟疫,人们会深度反思吗???如果,如果,,小草想说的是,如果有那么一些人,不贪口欲,杀生,多一点慈悲,怜悯。善良。会有这次的,天怒人怨吗???正如,佛家所说,因果循环永无止境,尘世间的人啊!!现在该自我深度救赎了,反思了,真是,罪过,罪过,南无阿弥陀佛。


小草4870v


赵国的廉颇打不赢秦军,就用乌龟战术和秦军死扛,国家粮食耗不起,终究要败。可借鉴明朝袁崇焕修城池打造完美乌龟壳的防不住皇太极,马奇诺防线都防不住德军。赵括的爸爸赵奢名言两军相争勇者胜,可把他父子归纳到项羽式的勇战派,白起利用坚固的秦营壁垒挡住赵军的勇猛进攻,再用奇兵切断赵军的补给,最后全国总动员干掉赵军。可见只有勇猛是不行的,白起的奇兵类同于韩信的拔旗易帜,说明白起理解用兵之道:以正为主以奇为辅的道理,不能二愣一样的冲冲冲。陷入绝境的赵军如同韩信的背水一战,士兵人人为生存而战,多次发动自杀式冲锋,也杀了很多秦军。若此时有人在秦军后方拔旗易帜,或在秦军后方火烧连营,或在秦军后方水淹七军…赵军就能赢,可惜的是什么都没有。大家很多人说赵国派谁去都没用,我不认可这样的说法。派韩信去一定会赢,可惜韩信没出生。其实让廉颇正面挡住秦军如同刘邦挡住项羽,赵括带兵行韩信灭魏破赵之法是本次战役的正解。没粮的赵军能坚持45天,我相信赵括假使有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用兵之道,在秦军的后方搞出动静来,赵国完全可胜。


匆匆15051


谁来了也白搭!

长平之战一开始只是秦国主动进攻,赵国积极防御而已,但是不断增兵导致小小的长平甚至是整个上党郡聚集了一百多万人!秦军六十多万,赵国五十万,这么庞大的军事集团对垒毫无计谋可以用,只能面对面消耗,所以廉颇这种经验丰富的宿将才是稳重的首选,毕竟一开始只是局部冲突的长平之战变成了国运之战,这是双方都没有想到的!

论国力赵国虽然能和秦国硬刚,但是持久力远不如秦国!

首先秦国此时已经变身大魔王,不惧其它六国围攻,又有函谷关武关在手,基本盘关中可以高枕无忧!

北方义渠人已经俯首称臣,可以把所有兵力集中在长平!况且秦国耕战体制完全可以供应大军军需!后勤保障足够!

赵国就不行了,四面皆敌!北方燕国是世仇!东面齐国被秦国收买,别说出兵援助了,就是粮食都不肯卖!南边魏国韩国已经被秦国吓破胆,没有从后方偷袭赵国就不错了!至于楚国,它倒是可以和赵国结盟,但是它的战斗力实在不敢令人恭维,最多从侧面强制一下秦国罢了!

最要命的是赵国不产粮食,农业不行,最后输就输在后勤供应不上,压力太大,所以赵王在临阵换将,让赵括去主动进攻。

兵力劣势,后勤不足,主将经验不足,国内还瞎指挥,不输才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