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长平一战之后,赵国只有李牧可用,为何赵王还要杀死李牧?

晃晃在线


赵王迁杀李牧,自毁长城,这个事迹广为流传。可是,为何即便后人了解了这段历史,类似的悲剧却不断上演?

如果只是简单归因于赵王的愚蠢,却不能试着理解赵王的思路,深究其错误原因,那即使学了这段历史,又怎能避免类似的错误呢?

让我们回顾一下李牧被杀的前因后果,探寻赵王钱“愚蠢”举动背后的原因。

李牧与赵王迁母子的梁子早已结下

赵王迁的母亲,被称为赵悼娼后,本是一个娼妓,而且嫁给了赵国一个宗室。在该宗室死后,一度寡居。赵悼襄王贪恋她的美色,决定立她为后。

李牧的悲剧,从这场宫斗开始。

这种事情引起了李牧的强烈反对。出身底这种问题就不说了,关键人家本来是你家宗室的妻子,你这么娶过来立后显然有问题!

可是,由于郭开的支持,立后之事还是发生了。随后,赵悼娼后构陷太子,使原太子赵嘉被废,赵迁被立为太子。

在赵国灭亡后,赵国士大夫怨恨赵悼娼后,将她全家杀掉。由此可见,赵国士大夫是从来没有接受她的,自然,也不会接受赵王迁。

因此,赵王迁对于老臣们,天然是不信任的。

盛产名将的赵国,没有李牧,似乎一样可以打胜仗

由于赵王迁不被士大夫支持,他急切地需要培植自己的武将!

赵王迁的做法,实际上是延续了他老爸的做法。而他老爸,确实曾经找到过替代人选。

在赵国与燕国的战争中,首先是李牧为将击败了燕国。在李牧得罪王后之后,赵王以年近八十岁的老将庞煖为将,也击败了燕国,并斩杀燕国名将剧辛。随后,庞煖还组织起了战国时代的最后一次合纵,这次合纵虽然没有取胜,但却赢得了诸侯的支持,魏国甚至把邺给了赵国,使得赵国一度有复兴之像。


也许赵王相信,盛产名将的赵国自然有人可以替代李牧!可是,整个统治集团都与你不合,你去哪里找良将呢?

需要强调的是,庞煖虽然当时成名已久,但独立指挥作战,却几乎没有。当时燕军将领辛剧在得知赵国以庞煖为将时,曾说“庞煖易与也”!但庞煖却一战而胜,在赵王看来,这不能不说是赵王慧眼识人吧!

或许,在赵王迁看来,盛产名将的赵国,离了李牧,也不是没人可用。

昏招总是在僵局

赵王起先想启用庞煖的副将扈辙。这个扈辙早年学过儒学,又长期跟随廉颇、庞煖作战,儒学+兵法经验,活脱脱就是当年的吴起嘛。

结果,一战而败,十万大军尽丧!

没奈何,国难思良将,又请出李牧来。

李牧出手确实不同。他和司马尚连续在肥后、番吾击败秦军,稳定了局势。

随后,秦王兵分两路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出动的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

无论是此时面对李牧,还是后来面对项燕,王翦用兵持重,在僵持中寻找局势的有利变化。

君王干涉军队,导致悲剧的,大多发生在这种僵局阶段:

乐毅伐齐,下城七十二,在最后两城僵持不下时,被离间,强燕就此打回原形;

信陵君合纵,兵入函谷关,相持中,魏王不安,一代贤明、魏国最后的希望纵酒而终;

哥舒翰守潼关,锁住安禄山,僵持中,唐玄宗勒令出战,盛唐一去不返;

许多君王都在僵局中做出神来之笔,导致国破军丧的悲剧。

因此,主动制造僵局,然后用间取胜,是对君臣互疑一方的常见招数!

最后的选择

秦国早已经培养了一个更加强大的间谍网络。秦王嬴政在废吕不韦时,大大强化了该网络。

谎言的本质,是把别人不相信的话,拆分成了若干句别人愿意相信的话,一句句讲了出来,最后混上一两句合乎逻辑的假话,一击必杀!

这个专业网络抓住机会,散播谣言。

1、李牧手握重兵,而且与敌僵持;

2、李牧用兵“君命有所不受”,可说跋扈吧!

3、李牧和众士大夫反对赵王迁;

4、赵国国力弱,李牧虽然几次取胜,但损耗也不小,正好赵国刚发生地震,已经无力支撑僵局了!

每一句话都是真话!

最后加上一句假话,李牧正在阴谋谋反!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正好,赵王一直相信赵国不只李牧一个良将!

赵王让人换下李牧!(还没有要杀李牧)

但李牧抗命,结果遭到拘捕,斩杀!



李牧没有像当初廉颇一样的乖乖从命,我认为,他应该也意识到,他的离去,意味着赵国的灭亡吧!只是以如此激烈的方式进行反抗,君臣互疑的程度可见一斑了!

最后替代李牧的人,是自己总是赵葱,和从齐国投过来的聚颜。看来,赵王迁在最后赌一把了,他不信任的,不只是李牧,而是整个赵国的大夫集团!

君臣之间,上下级之间,互相有些疑虑,再正常不过了。

秦王嬴政对手握六十万大军的王翦难道就没有疑虑吗?

唐肃宗对天下威望与实力无以复加的郭子仪难道就没有疑虑吗?

不是嬴政、唐肃宗心胸大,而是王翦、郭子仪会避嫌!

我见过许多有本事的人,愿意与自己的下属、同事亲密无间,却“不屑于”和领导过于亲密,总觉得自己本事大,不需要“巴结”老板。

戒备心,是人所共有的。你只有正视戒备心,才可能化解他!

否则,悲剧很可能还是不断上演。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秦国善于使用“离间计”,常常利用谋略来混乱敌国的朝堂。“离间计”对于别的国家不怎么管用,但是对赵国来说却百试百灵。长平之战、灭赵之战,两次离间计的成功,老赵家就亡国啦。

老赢家和老赵家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啊!

要说赵王迁,如果仅仅是用“昏庸”来解释,还不够,也达不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学习目的。我们尝试从权力斗争角度去了解他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国内反对赵王迁的士大夫力量很大,他谁都不敢相信,他只相信也只能相信郭开

赵王迁的母亲,有点姿色手段,为了给儿子铺路,吹了吹枕头风,公子嘉的“太子之位”就被吹成泡沫。

这种曾经与君王争夺大位的宗室公子,在对手坐稳位置之后,往往最好的结果也是一杯毒酒了事。但是到邯郸破灭的那一刻,公子嘉都还没有被处理掉,说明赵王迁还没有完全把控朝庭的话语权。

他重用奸相郭开,就是为了逐渐架空那些反对他的人,来达到加强王权的目的,这种“集权”的脚步,还只是在进行中,秦国的大军就打上门来了。

邯郸灭亡之后,赵悼娼后一家被士大夫杀死,可见,反对的力量还是很大的。只是老秦人打上门来,大家不得不保持着一个微妙的平衡而已。

邯郸未灭之前,公子嘉可能已经出逃到代地,或者正在跑路的途中


秦既虏迁,赵之亡大夫共立嘉为王,王代六岁,秦进兵破嘉,遂灭赵以为郡。——《史记—赵世家》

这就有疑点了,邯郸都破了,一切都在秦军的控制当中,连赵王迁和他的那些四梁八柱都突围不出来。

史上记载,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公子嘉几百家臣,就能杀出邯郸,并且还能穿越战场,跑到代地,我觉得是不可能的。

我个人觉得在邯郸大势已去之前,公子嘉就被人营救出来了。这个“人”是秦人,或者是赵人,或者是秦人赵人合力都可以说得通。

秦国需要放出公子嘉,然后施放离间计,赵王就会怀疑李牧会不会与公子嘉而谋争夺王统,而赵人忠于公子嘉的人也需要救出公子嘉,送往代地。那事情就大条了,一个中心为忠,两个中心为患。

公子嘉+李牧会等于什么?对于赵王迁来说,秦国的离间计,就是收军权最好的借口

赵国也是名将辈出,却不能保住国祚,时也命也。自廉颇、乐毅、庞媛一一逝去,李牧逐渐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李牧与秦军交手,就在番吾、宜安、漳水长城等战场,大破秦国悍将桓齮、杨端和、蒙武。自长平、邯郸之战以来,赵国疲弱,却以一国之力取得对秦战争两次重大胜利。而秦国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皆被李牧化腐朽为神奇的手段所翻盘。李牧两战封神,名动天下。

咸阳遥看邯郸,他们轻轻一推,本来抱团取暖、守护国祚的两个人就滑向了不同的轨道。

收兵权所引发的血案

李牧不可轻动,但“代北军”却可以摇一摇、晃一晃。

天下人都认为武安君是六国的救世主,他可以挡住秦国东向的脚步。我们都知道这些,赵王不是蠢人,他不可能不懂,杀死李牧,影响太大,搞不好就是整个“代北军”的崩溃。

按我的理解,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夺军权可不是那么容易,肯定先是可以将李牧软禁起来,以此来挟迫代北军作战,等到赵葱、颜聚把控军队,再徐图后计也不迟。

赵王迁只是想要那只“代北军”,他以为只要有了“代北军”,国祚还可以延续。形势误判之下,李牧却被杀死了,赵国也灭了。李牧反抗被杀死,这是谁下的命令,是赵王还是郭开?都不重要了。

惜哉,碰到这样的君王,是李牧的不幸,也是时代的悲哀!

总起说来,战国时代的背景下,谦颇、李牧再威名赫赫,也是赵家的看家护卫而已。廉颇跑得快,跑掉了,而李牧没有跑掉,被杀死了。

赵国不可惜,只是可惜了那些“燕赵慷慨悲歌之士”,他们曾经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舍生忘死,为君王高呼酣战。结果却是国已破,家已亡,一切也尘归尘,土归土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兄弟恩德因财失,父子情怀为利休。”权力会让人蒙蔽双眼。看历史书上那些君王放出的昏招,有时候都会让人瞠目结舌。以史为鉴,我们要记住,心若无私天地宽。


溺于心海2019


李牧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在战国末期秦国灭赵战争中,李牧临危受命,屡次挫败秦军进攻,特别是在肥后之战中围歼秦军,被封为武安君,统率赵国全部军队,堪称赵国的顶梁柱。无奈的是,在李牧与秦军处于僵持阶段的关键时刻,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认为李牧要投降秦国,派宗室赵葱取代李牧的指挥权,并借机斩杀李牧。自古以来,君主自毁干城,导致国家衰落灭亡的事例屡见不鲜,李牧被杀不是孤例,李牧之于赵王迁,就像檀道济之于宋文帝,袁崇焕之于崇祯帝一样。那么,如果只是把赵王迁自毁干城的原因归结为听信了权臣郭开的谗言而做愚蠢之举,未免过于简单草率。事实上,赵王迁也知道李牧是国之良将,特别是在全力对抗秦军的关键时刻,能够促使赵王迁作出这样临阵换将甚至处死军中主将的非常举动,无疑是李牧早已失去了赵王迁的信任,郭开的谗言和秦国间谍的离间计不过加速和坚定了赵王迁的决定。赵王之所以要罢免乃至杀死李牧的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赵王迁出身卑微,得不到赵国统治阶层包括李牧的认可

赵王迁是赵悼襄王的儿子,其母赵悼娼后出身娼妓,原来是赵国宗室成员的家室,后来一度寡居,因为年轻貌美,被悼襄王纳入后宫立为王后。如果到此为止就罢了,赵王迁的母亲凭借自己的宠爱游说赵王构陷太子赵嘉,使得赵嘉被废,赵王迁被立为储君,最终成为赵王。赵王迁才能比较平庸,爱好美色,治国理政并不在行。正是赵王迁身上有这样的缺陷,赵国宗室和士大夫贵族包括李牧在内对赵王迁不太认可,对公子嘉表示同情。赵王迁也深知这一点,对传统意义上的赵国统治阶层并不信任,更热衷于提拔像郭开这样得到自己认可的臣子,这就为赵王迁日后罢免乃至处死李牧埋下了伏笔。

郭开的卖主求荣和秦国的反间计,加速了李牧被杀的结局

郭开是赵王迁最受宠的臣子,一贯妒贤嫉能,曾经构陷老将廉颇,唆使赵王以乐乘取代廉颇的军权,廉颇怒而进攻乐乘,并带着部下投奔魏国。当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率军与李牧司马尚对垒僵持不下之际,秦国使用反间计,派遣细作潜入邯郸,重金收买权臣郭开,郭开打量国家形势,认为赵国必亡,不如自己暗地里投降秦国,反正赵国灭亡又不影响自己在秦国得到高官,就一力劝说赵王迁解除李牧的职务,派遣自己更信任的军事将领取代李牧。赵王迁本来就对李牧就有疑惑,郭开的谗言和秦国的反间计不过是坚定了赵王除掉李牧的决心。

李牧功高震主,洁身自好,虽无造反之心,却有造反的能力

战国后期,特别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之后,赵国的军队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驻守北部边疆雁门郡代郡的边军;另一部分是处于赵国腹地的主力军队。在公元前234年开始,秦军多次进攻赵国,揭开了灭赵战争的序幕。公元前233年,桓齮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进攻赵的后方,直向邯郸进军,形势危急。赵王迁从代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在接连取得宜安和肥后之战的胜利后,李牧不但掌握了赵国所有的军队,而且俨然成为赵国的擎天柱救世主,这不得不引起赵王迁的忌惮和猜忌。正在这个时候,许多赵国宗室贵族不满赵王迁的统治,打算发动政变推翻赵王迁,迎立公子嘉为赵王,并联络李牧希望得到他的军事策应,李牧虽对赵王迁有所不满,但在此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不愿参与推翻赵王迁的密谋,但李牧有没有造反的决心和意愿不重要,对赵王迁来说,最重要的是国家的军队不能掌握在自己不信任的将领手里,因此罢免囚禁诛杀李牧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李牧被杀,使得赵国丧失了最后的抵抗希望。李牧死后三个月,秦军就击败接替李牧的赵葱颜聚率领的赵军,进而攻陷邯郸,俘获赵王迁,权臣郭开如愿得到了秦国上卿的位置,但在请假回国搬运财物的时候死于盗贼之手,甚至还有传闻说是李牧的部将假扮盗贼杀死了郭开。赵王迁被俘后被送往房陵深山囚禁,其母赵悼娼后一家被赵国士大夫杀死。而在邯郸城破之前,公子嘉“率宗室数百北上”来到代郡,建立代国政权,继续抵抗秦军,直至公元前222年,秦军俘获公子嘉,赵国彻底灭亡。赵国民间传言,李牧死,赵国亡,一言成谶!


沧海拾遗录


说到李牧,我就会想到一句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加上奸佞之人郭开的谗言和赵王迁的昏庸,是造成李牧悲剧的三大原因。

专断—李牧

李牧早年在抵御匈奴的时候,初期采取了“坚守不出,诱敌深入”的策略,但是并不被赵王所认同,因此被免去了职务赋闲在家。后来其他将领贸然出击,被匈奴人击败,赵王万般无奈只好启用李牧,但李牧表示自己不去,理由是自己如果出征,要赵王对自己的军事策略不要横加干涉,也就是要专断之权。



赵王当时没有别的选择,因此只好答应了李牧的要求,尽管李牧击败了匈奴获得大胜,但是赵王的心里对于李牧已经心存芥蒂了。

奸佞—郭开

赵王迁是赵国最后一位君主,他品行不端,重用奸佞之徒郭开。这位郭开简直就是秦人的间谍一般的存在,他先是逼走了廉颇,又编造了廉颇老迈无能,已经难堪大用的谎言,让廉颇只能客死异乡。


在李牧被杀这件事上,郭开也立下了大功,他先是接受了秦人的重金,而后编造了李牧和司马尚企图造反的谎言。赵王迁对于郭开的话深信不疑,立即下令用赵葱去取代李牧的位置。李牧则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理由,拒不执行命令,奈何李大将军纵横天下,却想不到自己会阴沟里翻船,被赵王迁派人秘密逮捕后就地格杀。

昏庸—赵王

做为旁观者,都认为李牧是赵国抵御秦国的唯一希望。但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身处其中的人却不这么认为,尤其是在赵王迁的心中,李牧不过是个居功自傲、包藏祸心、违抗王命的将军,不杀李牧自己的威信何在!


说赵王迁昏庸无能并不过分,君不明臣则有能亦无为!有这样的君主,李牧的结局就可想而知了。直到亡国的时候,赵王迁才意识到李牧是国之栋梁,而郭开是祸国殃民的奸佞之辈。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对大臣将军而言,帝王认为你可用你就可用,帝王认为你不可用你就不可用。我们现在看来李牧确实是赵国后期的长城,但当时赵王并不认为李牧是长城,他只关心宠幸嫔妃,不关心国家大事,国家大事有郭开处理。赵国实权人物郭开认可李牧的军事才能,但是他认为李牧不肯为他所用,所以故意打压李牧。郭开认为赵国早晚必亡,与其血战秦国而亡,不如杀李牧而献降,投降后受罪的是赵国王室,他郭开还是能荣华富贵,于是郭开以赵王迁的名义诛杀了李牧。

赵王迁是转胡太后的儿子,此子治国能力没有,但是十分喜欢妇人,赵国女子纷纷学习媚术以侍奉赵王迁,以此获得荣华富贵。赵王迁的兄弟赵嘉是一位能力出众的王子,但是因为母亲不受宠,因此没有成为赵王。赵嘉与军中一班老将意图利用武力推翻赵王迁,但是李牧没有同意跟赵嘉合作。赵国军队分为南北二军,南军以步兵为主对抗六国,北军与骑兵为主对抗匈奴,李牧击败匈奴后成为赵国大将军,统帅南北二军共同对抗秦国。

赵国有兵争的传统,领兵大将经常遭到王室猜忌,而军队也经常参与到王室的夺权之中。廉颇跟乐乘交恶后,领军围攻邯郸,战败后率军投靠魏国,而廉颇率领的军队就是北军。李牧以北军大将身份统帅南北二军,自然受到南军将军们的猜忌,也受到赵王迁的猜忌,层层猜忌是秦国离间计能成功的关键。

郭开跟严嵩一样,李牧跟戚继光一样,当年戚继光能抗倭成功,离不开严嵩的支持,而严嵩支持戚继光的原因在于戚继光也被看作是严党。李牧志向高洁,他不愿意跟郭开同流合污,也不愿意跟赵嘉一起造反,更不愿意投降秦国,所以大家都害他,没有人帮他。李牧死后,赵国大军由赵葱、颜聚统帅抗秦,赵军被秦军一战击破,郭开则开城投降,赵嘉率部分人逃亡代地建立代国。李牧死,赵国亡,果然成真。


大秦铁鹰剑士


真正的历史都活在历史的尘埃里。纵观古今中外,良臣将相无外乎都是冤枉之死,从屈原投江、精忠岳飞、护国袁崇焕等等无不是惨死在流言蜚语。最是无情帝王家、不怕明枪却怕暗箭、最后就是个人价值太高,且看惜花一一道来。

一、最是无情帝王家

“学得文武艺,买的帝王家”。到处了古代贤人志士们多少的辛酸泪,与身不由己。古代帝王最为最高权力的掌控者,对于其位的谋求在层出不穷。看看各种的宫斗戏,就知道帝王之家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而李牧由于被赵王派去监视其人,发现了其有谋反之心。加入秦国奸细从中作梗,与李牧自身的一些举动让其成为对赵王迁威胁最为严重的人。让赵王有了不得不动手之心。加之,在赵王心中除了李牧还有,赵国还有其他可以替换李牧之人。

二、不怕明枪却怕暗箭

得胜归来,群臣朝和。出于国家礼仪外,在更深层次就是各方的利益。在《鹿鼎记》08版中就有描写,施琅将军在收复台湾后,班师回朝的时候。却只带些台湾土特产回去,而韦小宝却提醒他,其回去给各类京官的各类礼物准备了多少,施琅却什么也没准备,而韦小宝却为其准备百万辆的白银。后来施琅才可在管道上一路平步青云,可想暗箭是多么可怕的一件的事情。李牧在每次得胜归来,以前的国君庇护下,使其名气越来越大。现在却不同了,最信任的国君没有了,与现在的国君又有一些不合,可想多少人准备着落井下石呢?

三、个人价值太高

功高震主,人怕出名猪怕壮。就是这个道理,在对外的战争,李牧只要出场就是胜利。感觉赵国除了李牧就没有其他人了。使得其他同僚们没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可行其影响了多少人的利益。在李牧优秀的时候,都是各种的巴结。然而其身上的一些缺点就会被人们用放大镜进行观看,而最后,就是不战死在疆场上,而是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一方面为李牧之死感到惋惜,一方面李牧惨死是必然的。君王的不信任,同僚的落井下石,最终造就了其悲催命运。


惜花公子


先摆一下战国四大名将,秦国和赵国各有两位。秦的白起、王翦,以及赵国的廉颇、李牧。可以看出赵国并不缺乏良将,但是赵国这两位名将,却都折在了一位权臣——郭开手中。



郭开和宋代的高俅有一比,都是属于“术业有专攻”那种类型。共同的特点是,治国不行,但论到赢取国君的欢心,获得宠信,自是罕有对手。

郭开是赵悼襄王的伴读,因为郭开特别会逢迎拍马,两个人非常投机,赵悼襄王登位第一年,就把郭开任命为相国。这个郭开也很不简单,眼光很长远,除了把现任赵王哄的很开心,对太子赵王迁也十分上心。

赵王迁生于帝王家,从小不学好,骄横任性、人品恶劣。但是他特别喜欢和信任郭开,为什么呢?郭开教给他很多“本事”,比如怎样成为饮酒不醉的“酒仙”,如何在赌博中大杀四方当上“赌神”,怎样风花雪月玩女人,做“情圣”。因此赵王迁当了赵王后,不仅仍然任郭开当相国,还给加封了建信君。



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让大伙清楚,小人郭开在赵国的权势和他在赵王心中的地位。廉颇、李牧为国立下大功,但在赵王那里,份量远远比不上巧舌如簧的郭开。打仗赢了是本份,输了要治罪。一边是下属,另一边是心腹。郭开弄权,赵王本身也不是好鸟。

其实郭开构陷廉颇和李牧的手段,如出一辙,都是进谗,说他们勾结秦军,有不臣之心之类的。这也正是郭开聪明之处,整天和赵王混在一起,知道王们最害怕的是什么,就是将领们拥兵造反,这也是历代君王们共同的软肋。



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重兵攻赵,赵国委派李牧调边军回防,李牧曾屡败秦军,他的能耐王翦很清楚,于是使重金贿赂郭开,郭开伪造李牧给秦军的书简,诬告谋反,赵王迁大怒,下令将李牧免职,随即设计杀害。

李牧刚死,障碍铲除,王翦大军便全军出击,失去李牧的赵国不堪一击,于是郭开劝赵王鲜城投降。赵王迁被流放到房陵(房县),随后被毒死。而郭开为秦国立下大功,被封为上卿,回邯郸旧宅取宝路上,被盗贼所杀。



据说这伙“盗贼”是李牧旧部,将郭开扒光绑在树上,上千人一人一刀,活活割死,割时大喊:“为李将军报仇!”

因此说,赵国亡的真是不冤,那么好的将领不用,偏偏去信任一个奸佞自私的小人,真是天理昭昭,报应不爽。


史海寻踪


我是勃勃,我来回答。


有的事情并不是我们看起来那么简单,需要缜密的分析,长平之战后,赵国并非只有李牧,还有廉颇、庞煖。在廉颇逃走之后,还有李牧、庞煖。准确的说,是赵王迁的年代,只有李牧可用。至于为什么一定要杀死李牧,我认为有下面几个原因。


1、李牧与赵王一系一直不和,也不会处理人情世故。

从赵王迁的祖父赵王丹开始,李牧就在沙场上面拼杀,一步步从士兵当上了大将军,这是实打实的军功,但李牧个性太直,不懂的给大老板,也就是赵王丹面子。大老板命令他出击匈奴,他不肯,被撤职。然后继任者出击匈奴,损失很大。最好大老板不得不请回李牧,而李牧还要挟老板,要按照他的来做,也不会给老板台阶下,不会奉承一下大老板。最后虽然大获全胜,但是也证明一点,大老板是一个傻子,决策是错误的。这样赵王能高兴,能喜欢他吗?


大老板死后,他的儿子继位,这就更加不堪了,至少他老爸还能容忍李牧。有点眼光,这个呢,就喜欢声色犬马,还宠信郭开,把廉颇闲置了,不接回来。最后秦国进攻,他被吓到了,很快就撒手人寰了。


最后继位的赵王迁是大老板的孙子,这个就不堪了。继位的时候,赵牧到了胜仗,他说赵牧是他的白起。结果和白起的结局都一样,白起被秦王赐死,他被赵王赐死,只因为谣言说他造反。谣言只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揭示的是赵王一系从来对他就不怎么信任。


2、赵王认为赵国还有将领能代替李牧,那就是庞煖,而且赵王可能有明白,就算有李牧,赵国也坚持不了几年了。


庞煖是庞涓的后代,虽然知兵,但是和李牧没得比,而且当时也是80岁高龄了,久经战阵。但是可惜的是,唯一的一次出名点的胜仗还是在李牧为副将的时候打赢的。


当时燕国二万精兵,都是李牧打跑的,果不其然,在李牧死后,庞煖无力抵挡秦国,赵国只有灭亡,也不知道赵王迁被流放到房县的时候,是一种什么心情。


而且就算李牧一直不死,赵国就不灭吗?我看不见得,打仗最终比拼的的是综合国力,赵国的国力远远不及秦国,虽然李牧善战,但能坚守多少年?5年还是10年?赵国军事、经济、民生等等方面落后,既然反正要灭,不如把李牧这个碍眼的先干掉。。人的想法最是琢磨不透。


3、很多人都缺乏耐心,君主也不例外。


其实很多战争都是君主缺乏耐心,扰乱战局输掉的。赵国灭亡这次也一样,李牧和秦军相持一年,赵国已经有些乏力了,赵王压力也很大,赵王迁无法忍受这样的情况。想打破僵局,可能也是郭开的谗言,让赵王有了胜利的幻想。他想让李牧出击,李牧肯定不会听他的。干脆就杀了李牧,换一个人上,结果输的更惨。


唐玄宗时期哥舒翰,被唐玄宗逼迫出潼关,战败而亡。白起在长平之战以后,不愿意攻打赵国,因为赵军全部是哀军,完全就是以命换命,白起不想白白送死,结果秦王逼迫,战败,后来被迫自杀。


总结一下,赵王迁早就对李牧不满,加上他认为还有人可以替代李牧,又或者是破罐子破摔,干错先干掉碍眼的,自己又急于求胜,犯下了这个错误。


职业减肥营养师


自古以来,君疑臣死,是自然规律,瓜田李下,完美组合。简单来说,赵王不信任李牧。在有实力的君王面前,臣子的权力来源于君王的信任而不是能力,即便是烂泥一旦君王信任,就能够居高位而握大权。兼听而有能力的君王的信任是参考臣子的能力,昏庸无道的君王的信任度来自自己的喜好而不是臣子的能力。

赵王迁就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王,他的信任度来源于能够奉君之恶的人。赵王迁宠信郭开,郭开收受间谍的金银珠宝,诬陷名将廉颇,导致廉颇亡身国外,有国难回的境地。赵王迁又听从郭开的建议诛杀名将李牧,赵因此也赢得很快被灭的机会。

赵国虽然君王不怎么地,但名将层出不穷。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位源于赵国,如果能够合理的运用,秦赵谁统一中国,尚在两可之间。

郭开先后整惨战国四大名将中的两位,就是仰仗赵王迁对他的信任,准确的把握了赵王迁对大将的忌惮之心,完美的整惨两员名将。

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历史,颇牧军事上的伟人,政治上的盲人。最起码是情商低下,不能够做到世事洞明的程度。看看今天许多有能力而不被使用的人,不都是情商低下,不能够洞明世事吗?人际关系的崩溃吗?看看今天许多家庭的分崩离析,不都是情感低下,不会好好的说话,把一张臭脸留给最亲的人,把笑靥留给陌生人,这样的家庭会好吗?历史是很好的教材,学习历史滋润自己。

郭开原本是赵悼襄王的伴读,凭借一张臭嘴捧得赵王欢心,为赵王后迅速升级为赵国重臣,因此,有了诬陷带兵在外、身负重任的廉颇,赵王偏听偏信派人前去取代廉颇,廉颇火了,转身攻打赵军,随后亡命魏国。

郭开构陷廉颇是因为曾经的宴会曾经的面责,从此怀恨在心。而郭开构陷李牧纯粹是拿人的手短。

赵王迁诛杀李牧,自毁长城,这个事迹广为流传,为什么类似的悲剧却不断上演?如果只是简单归因于赵王的愚蠢,却不能试着理解赵王的思路,深究其错误原因,那即使学了这段历史,又怎能避免类似的错误呢?

君王干涉军队,导致悲剧的,大多发生在这种僵局阶段:

乐毅伐齐,相持之际,遭离间,强燕被打回原形;

信陵君合纵,兵入函谷关,相持中,魏王疑惑,魏国最后的希望纵酒而终结;

哥舒守潼关,锁住安禄山,相持中,唐玄宗勒令出战,盛唐不复;

许多君王都在相持中较劲之时做出神来之笔,导致国破军丧的悲剧。

我认为,赵王迁也意识到李牧离去,意味着赵国的离灭亡不远了吧!李牧也意识到他的离开,赵国离灭亡不远了!但以如此激烈的方式进行反抗,君臣互疑的程度可见一斑了!

赵王迁在最后赌一把了,他不信任的,不只是李牧,而是整个赵国的士大夫集团!

其实,君臣之间,上下级之间,互相有些疑虑,再正常不过了。

秦王政对手握六十万大军的王翦难道就没有疑虑吗?

唐肃宗对天下威望与实力无以复加的郭子仪难道就没有疑虑吗?

不是嬴政、唐肃宗心胸大,而是王翦、郭子仪会避嫌!

我见过许多有本事的人,愿意与自己的下属、同事亲密无间,却“不屑于”和领导过于亲密,总觉得自己本事大,不需要“巴结”老板。戒备心,是人所共有的。你只有正视戒备心,才可能化解他!否则,悲剧很可能还是不断上演。

多有疏漏,敬请斧正。

不喜勿喷,谢谢合作。

谢谢悟空,谢谢头条。

祝福阅读的朋友幸福万年长。



空见33647200


简单来说,赵王不信任李牧。

在实权君主面前,大臣的权力并不来源自己的能力,而是来源于君主的信任,不管大臣能力几何,只要君主信任,就一定能身居高位、手握大权,所不同的是,明君的信任度参考了大臣能力这一因素,昏君的信任度则往往不参考,而以自己喜好为主。

下令诛杀李牧的是赵王迁,他采纳了宠臣郭开的建议,认为李牧要造反,就杀了他,没了李牧,赵国很快就亡了。

《千字文》里说“起翦颇牧,用军最精。”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由此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值得郭开骄傲的是,赵国的两位名将廉颇和李牧都倒在了他的手里,廉颇因他诬陷而逃亡国外,回赵国的机会也被郭开打破,李牧更惨,直接身死。

先后整倒两位名将,郭开凭的就是赵王对他的信任,而且他掐准了赵王对大将的忌惮之心,以此入手,成功扳倒两员大将。

郭开原本是赵悼襄王的伴读,凭借一张嘴捧得赵悼襄王欢心,在赵悼襄王登基后,迅速升级为赵国重臣,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诬陷带兵在外的廉颇造反,赵悼襄王立马派人前去取代廉颇,廉颇火了,转身攻打赵军,随后逃亡魏国。

郭开陷害廉颇的理由倒是很充分,因为廉颇曾在一次宴会上当面斥责他,郭开从此怀恨在心。而郭开跟李牧并无过节,他陷害李牧纯粹是拿人的手短。

李牧在史书上一出场就是赵国驻守雁门的将领,随后以诡异的兵法,消灭了十多万的敌军,让匈奴不敢再进犯赵国。

李牧这边声名鹊起,另一边,廉颇已经被郭开整倒了,李牧作为新生代将领,率领赵军参与诸侯征战,先后击败燕秦两国,获封武安君。

前229年,此时的赵王已经换成了赵悼襄王的儿子赵王迁,他比父亲更加昏庸,也更加享受郭开的甜言蜜语,对郭开言听计从。

这一年赵国接连发生地震、灾荒等大灾害,人心浮动,秦国趁机发动灭赵战争。

秦军兵分两路,王翦率上党军十万自北向南,杨端和领河内兵十万自南向北,欲合围邯郸。赵王迁派李牧和司马尚领兵迎战秦军。

在李牧的阻挡下,秦军不敢贸然进攻,而是跟赵国耗了起来,同时向赵国朝中散布谣言,使离间计。

离间计的核心之一就是郭开,秦国给郭开送了不少钱,郭开也算讲信用,一手收钱,一手办事,立马入朝面见赵王,诬陷李牧私通秦国,预谋叛赵。

郭开的理由很清楚,一定要咬定李牧造反,跟当初诬陷廉颇造反一样,毕竟君主最忌讳的就是武将造反,尤其是武将领大军在外的时候。

赵王迁更加干脆,直接杀了李牧,自毁长城,赵国的灭亡已经注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