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日军第4旅团经常被提到,历史中它真的存在吗?它的战斗力究竟如何呢?

四节虾


《亮剑》中的日军第四旅团是真实存在的,不过正确的叫法应该是日本陆军独立第四混成旅团。

亮剑里的日军第一军司令官筱冢义男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海军组成了联合舰队,而日本陆军编成内的最高编制单位是总军。到八一五日本投降时,日本共有海陆兵力720余万人。其中,海军各舰队及海军航空兵150万,特警及地方警队25万人。

陆军中,在日本国内,日本陆军大本营下:以东京为中心编有第一总军,以广岛为中心编有第二总军,共辖五个方面军。还有一个航空总军,编四个航空军,八个飞行师团。日本国内的部队,大多是由1945年紧急动员的二百五十万人(很多是十几岁的娃娃兵)和从中国战场抽调的部分精锐部队,以及原驻守日本国内的部队组成。

第一总军司令官杉山元元帅。九一八事变时任陆军次官,积极扩大侵略战争。七七事变时任陆军大臣,后来华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日本投降后畏罪自杀。



日本在日本本土以外还编有三个总军,分别是:在我国东北的(司令部长春)关东军(含驻朝鲜的第十七方面军),共计70万人。由于日本深陷中国泥潭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原来日本最精锐的关东军纷纷被抽调加入战争,后期的关东军已经基本上是由新动员和编成的新师团组成,战斗力与原先不可同日而语。苏军进入东北后,除八万余人战死,其余大部分向苏军投降,驻朝鲜的第十七方面军向美军投降。

最后一任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签署停止抵抗、解除武装的命令



在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的日本南方军,其中,在菲律宾的十四方面军向美军投降,在越南北部的三十八军向中国投降,其余地区的五十余万日军向英国投降。

在中国内地战场的是日本最早编成的总军中国派遣军,最后共有128万日军向我国投降,包括隶属南方军的三十八军和隶属日本国内的驻台湾的第十方面军。

日本陆军在总军之下编有若干方面军,方面军下编若干军,军下编若干师团及若干独立混成旅团,师团下辖两个旅团,每个旅团辖两个联队。但是,日军的独立混成旅团与师团下辖的旅团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内部编制也不相同。

徐州会战后,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官畑俊六与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



要理解这些就要先从日军的师团说起。

师团

甲种师团

日本明治维新后,实行征兵制,1888年日本将六个按照地域划分的镇台改称番号一至六的师团,1891年为警卫皇宫又从各地精选士兵组建了近卫师团。这七个甲午战争前成立的师团一直被日军认为是第一等师团,人员、装备优先保障。

日俄战争前后日本又成立了从第7到第20的十四个师团,这类师团被日军认为是第二等师团。后在日本“大正裁军”时又撤编了四个,这样,剩下的十个师团与原先的七个一等师团就构成了侵华战争前的十七个常设师团。

这十七个师团编有两个步兵旅团,每个旅团辖两个步兵联队,每个联队编三个步兵大队。同时编有一个工兵联队,一个炮兵联队,一个锱重联队,一个骑兵联队及其他后勤支援保障部队,战时满编达到2.8万人左右。在日军中称甲种师团。

除近卫师团外,其余十六个师团都先后参加了侵华战争。

第一总军司令官畑俊六,曾任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指挥日军攻陷徐州、武汉,41年后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44年指挥了日军最大规模的进攻--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晋升元帅。后被判无期徒刑。



特设师团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这时候,日本除了恢复原先撤编的13,15,17,18师团外,大多数的常设师团立即由一变二,即各师团派出上级主要军官,将各自的师管区的退伍军人组成的预备役----“在乡军人”重新征召入伍。新组建的师团在原常设师团基础上加100,这种师团被称为“特设师团”。拥有七个联队,满员24000人。这样,在1938年时,日军的师团数迅速从17个翻了一番达到34个。

例如国军在“万家岭”战役中打击的106师团,就是由第六师团派出主要军官和第六师团的预备役人员组成。由于军马不够,这些师团往往只编一个骑兵大队甚至不编。

乙种师团

随着日本对华侵略战争的扩大,日军觉得34个师团不够用,于是,1938年到1941年又编了序号21--50新建师团(三联队制),序号50以后的“补充师团”(三联队制)。这类师团主要是采取从日军常设师团中抽调一个联队作为基干再征集补充兵的方式组成,也有直接从独立混成旅团扩编而成。不再采取二旅团四联队制,而是采取了一个师团三个步兵联队,工、炮各一个联队,加上师团的非战斗人员,兵员一般在1.5万人左右。序号21--57的师团在日军中称为乙种师团,被视为四等部队。

由于军官都是从常设师团抽调,而且又编入了一个常设师团的联队作为骨干,征召的兵员也年轻,因此其战斗力要高于第三等师团。如国军第二次远征军在收复滇西的战役中,面对的就是56师团。其加强了航空,战车等部队,兵员达两万以上,战斗力反而比万家岭的106师团强。

增设师团

太平洋战争后,日军感到已有的51个师团又不够用了。于是,从混成旅团扩编或从老部队抽调骨干作基础,建立了大量的增设师团,序号大多是60--100和120之后。这类师团编两个旅团,取消联队,每个旅团辖四个步兵大队,其他兵种只有大队,缺乏重装备。由于缺乏炮兵,骑兵,锱重,因而野战力量不强,作为“治安师团”使用。1942年后编成的为丙类师团,1945年后编成的为丁类师团。

兵员1.2万人左右。新征召的兵员年龄从16岁----45岁。在日军中属于第五等师团。由于其军官和战斗骨干都有战斗经验,一般也能组织有效作战。但是一旦军官、骨干被打死后,那些少年兵、老头兵的战斗意志往往消失。

至日本投降前,日本陆军作战师团达169个,增设师团成为主要成份。

侵略华北的日本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官,太平洋战争后任南方军总司令寺内寿一元帅,1946年在从新加坡押往东京接受审判的路上病死。



混成旅团

日军的混成旅团有临时编组和非临时编组两种。

临时编组

如“九一八”事变时,日军第20师团抽调了两个联队,再配以炮、骑、工、锱部队组成混成第39旅团侵入东北。

“七七”事变后,关东军第一师团抽调第二旅团部队组成混成第二旅团,第二师团抽调部队组成混成第15旅团,混成第3旅团,第十七师团抽调部队组成混成第13旅团参加侵华战争。1938年6月这些部队归建关东军。

非临时编组

日本扩大侵华后,由于感到重炮和汽车较多的师团不太适应后方的占领和应对游击战,为了因应在中国的战争扩大化和长期化,陆续从各师团抽调军官、士官组成骨干编成了多个独立混成旅团,充当占领区的治安作战任务。其作战目标主要为八路军、新四军和部分在敌后的国军。

一般一个独立混成旅团编有五个步兵大队,一个山、野炮大队(三个中队),旅团通信队、工兵队、辎重队等,总兵力五千人左右。

由于日本侵略战争不断扩大,日军的一些独立混成旅团扩编成为师团,而同时,新的独立混成旅团仍然在不断的编成。太平洋战争前,日军编成了23个混成旅团,到日本投降时共编成了104个独立混成旅团,其中改编成师团的有26个。

曾下达“三光”命令,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的冈村宁次大将,由于被常凯申庇护,竟然未成为战犯未受审判。



战斗力

日本的十七个常设师团无疑应排战斗力的第一方阵。其中尤以最早的七个师团为最。

但是,由于日本是以地域成军,这样,兵员来自东京的第一师团和来自大阪的第四师团,因生活条件较好,商业发达,民风不强悍,结果战斗力一般。而精选各地精兵组成的近卫师团,由于养尊处优,一直受照顾未参加恶战,战斗力也未能体现。最凶悍的就是来自贫穷地区的第2,3,5,6师团。

38年后重建的四个师团以及序号21--57的的乙类师团战斗力处于第二方阵。同时,还应包括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组建的23个混成旅团(有些扩编为乙类、丙类师团)。

42年之后组建的丙种师团,独立混成旅团与101----120之间的特设师团当属于第三梯队。虽然特色师团38年就组建,但是由于其兵员和基层军官都是退伍的预备役,基本都已经娶妻生子,有了自己的家业,因而战斗意志不强。但是,相比较日军其他部队,对普通百姓,抢劫、强奸、杀人就数这些人坏。

战斗力最弱的就是战争后期,特别是1945年后组建的丁种师团和混成旅团。

日军早期编成的独立混成旅团,由于是从常设师团抽调骨干而编成,虽然减少了炮兵、锱重,但是适合山地作战。而且战斗意志顽强,战斗技能优秀,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回到题目本身。

日本中国派遣军下辖华北方面军,华中方面军(后撤销),华南方面军(后撤销),第六方面军,其中,华北方面军下辖第一军、第二军、蒙疆驻屯军,而独立混成第四旅团是作为日军第一军的直属部队。

该部队于1938年2月组建。从组建时间上就能看出,这是日军最早组建的一批混成旅团,其战斗力当属于日军第二档。

1943年扩编为第62师团。该师团即属于日军的丙类师团,师团下辖63,64两个旅团,八个步兵大队。1944年调入冲绳,1945年6月,在美军进攻冲绳的战役中全军覆没。

《血战钢锯岭》里,美军面对的就是由独立混成第四旅团扩编而成的第62师团



在冲绳给美军造成大量伤亡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该部日军战斗力的强悍。


我淡如菊


日军有两个第四旅团,一个就是第四旅团,还有一个叫“独立混成第四旅团”,多了“独立混成”四个字,意义完全不一样。第四旅团是原第二师团,即仙台师团下辖部队,当时日本只有七个常备师团,日俄战争扩编,以第四旅团为基干,编成第八师团,第四旅团番号亦被带入第八师团,后关东军又以第八师团为主,编成关东军第三军,在39年末,第八师团由四单位调整为三单位师团,成立直辖三个步兵联队的第八步兵团,所以,这个第四旅团的番号,在39年底,就消失了。那么李云龙在山西一直打的,就只能是独立混成第四旅团,历史上有这支部队,日本人在石家庄组建这支部队后,它作为华北方面军直辖部队,参加过徐州会战,然后被调到山西,隶属日军第一军,负责正太路治安警备工作,下辖独立步兵第11到第15大队,以及旅团炮兵队、工兵队、通讯队。大约有5600余人,独立混成旅团都没有联队编制,是警备治安部队。


虽然在训练和装备上,优于中国军队,如独立混成第四旅团,可以压制国民党两个正规编制的师级单位,但在日本军队中,确实只是二流警备部队。独立混成旅团的变成,一般就是由野战主力部队,抽调一个中队为骨干,用预备役人员补充成一个大队,再合并出五个步兵大队,一个炮兵工兵通讯兵合成大队,就编成一个独立旅团。第四旅团,是关东军精锐,关特演部队之一,独立混成第四旅团,就是非常普通的铁路警备队,二战期间日军陆军最强部队大部分时间一直没怎么动用,就在东北傻等着防备苏联进攻,后期才调换出来投放到太平洋战场。二流的主力野战部队,大部分时间都在长江中游地区与国民党中央军正面战场攻防。华北已经算日军后方,多用三流的警备部队,这个三流部队里,还分两种,一种就是战力一般的地方驻防警备部队,还有就是直属华北方面军的机动部队,这支机动部队固然比不上主力野战部队,但也是从警备部队中选拔抽掉出来的最精锐打击力量,由方面军直属直接指挥,战斗素质确实要强于一般的驻防部队。我八路军在华北地区的抗日工作,愿打能打肯打,但是受累于缺乏后勤保障,在训练和装备上差距过大,大家都知道,训练不是知道怎么训就可以的,高强度的训练,必需要有充分的营养保障,八路军当时的情况是不饿死人都不敢保证,饿着肚子怎么上量训练?


装备则是封建农业国家和一个现代工业国家的区别,八路军还是受排挤的原反对派武装力量,装备别说中央军嫡系,连势力大点的地方系部队如晋绥军、桂军,川军都不如,然而四二年侵华日军向国内做总结报告时,用的统计数字表明,当年他们收敛的敌军尸体十一万具中,共产军七万,以超一半以上,而俘虏七万三千人中,共产军则不足两万,加之数百万中国军队当中,共产军尚不足五分之一,有如此之牺牲,如此做作战意志,说明中国方面战事,作战重点需向共产方转移云云。
李云龙当然是编的,但说的历史事件基本都有原型,电视里也有大扫荡时期独立团很艰苦的岁月,亦有后来发展出八个营的壮大成长,到四三年,真正历史上的山西日军,也是被发展起来的八路军逼的到处缺人,于是部队再次扩编,把独立混成第四旅团的全部,和独立混成旅团大部,重新补充人员,编成第六十二师团,下辖第六十三、六十四旅团,所以从这时起,独立混成第四旅团番号变为第六十三旅团,独立混成第四旅团也就不复存在。而第六十二师团,四四年调离华北,驻防冲绳,在四五年冲绳战役中,全军覆没,其中也就包括第六十三旅团,全部死绝!


李三万的三万里


查据史料,日军在我国大陆的驻军中有第4旅团编制称号的有两个单位,一个是骑兵第4旅团,该旅团长期驻于山东、河南等平原地区;另一个是独立混成第4旅团,该旅团长期驻于山西境内。从《亮剑》电视剧的剧情可以看到独立团是活动于山西境内的,而且剧情里的第4旅团基本是一支步兵单位,并不是骑兵单位,所以我们就来看下独立混成第4旅团的战斗力吧。

这种独立的混成旅由1个旅团指挥部、5个步兵大队、1个山炮或野炮大队和配以相应的骑兵、工兵、通信等部队组成,总兵力在5000人左右。这种混成旅团的火力和机动性相较于一般的野战步兵旅团差许多,兵员素质也不如后者,并不适合执行正规的野战作战,主要用来执行占领区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虽然这种旅团战斗力不高,但是相对于我八路军极为低劣的武器装备而言,战斗力也是很高的,这个旅团集中行动时,我军即使集中5倍甚至10倍的兵力也难以彻底围歼敌军,这主要是由于我军严重缺乏重火力的导致攻坚能力不足。


史料记载,日军独立混成第4旅团,1938年2月在河北编成隶属第1军,1938年参加徐州会战,后驻防山西,担任正太铁路警备。所以《亮剑》中第4旅团很有可能就是指的日军独立混成第4旅团。


战略论


应该是独立第四混成旅团

亮剑里面提到了第四旅团37年在关东军,39年就解散了,不在正太线跟李云龙还有楚云飞作伴……

咱们可以说一下这个独立第四混成旅团,

独立混成第4旅团,辖五个步兵大队与一个炮兵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等,总人数约5000到6000人。步兵大队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炮兵队辖一个山炮中队与二个野炮中队。1938年2月在河北石家庄编成隶属第1军,1938年参加徐州会战,后驻防山西,担任正太铁路警备。其中在徐州会战属于是打酱油的,它的一生当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和李云龙楚云飞墨迹……

打它到了正太线以后依次参加了晋东作战、太行山脉肃正作战,五台作战,扫荡潞安周围作战等等,简单来说把,中央军、晋绥军、八路军甚至地方土匪恶霸没有他不打的……

而且战绩相当的卓越,按照日军的记录每次出门都是几千次击杀,可以说这个独立第四混成旅团手上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这个和党派无关,这支军队属于外敌。

然后说一下这支军队的战斗力情况,日军记录显示40年太原榆次也就是立第四混成旅团驻扎附近,治安情况良好,应该是战斗力还行,否则八路军晋绥军不能是这个态度……这也侧面说明一个问题,阎锡山在抗日方面是非常非常的不积极的,楚云飞确实是个合格的军人,但是这个是杜撰的的,阎锡山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日军的合作不是新闻,他出任了汪精卫南京国民政府的军事委员长。

43年独立混成第4旅团扩编为62师团,接着参加了1号作战,通过汤恩伯的反应来看62师团战斗力还是不错的,紧接着62师团参加了冲绳群岛作战,也就是电影血战钢锯岭的主角,战斗力惊人,战斗意志极为坚韧。


总体来说第四独立混成旅团通过国军和美军的反应看,战斗力是极为惊人的。


鹿鹿带你看历史


侵华日军(也就是中国派遣军)里只有骑兵第4旅团以及独立混成第4旅团。《亮剑》里提到的第4旅团应该是独立混成第4旅团。

1938年2月日军为了加强占领区的治安力量,专门成立了一批独立混成旅团,其中华北方面军先后组建了12个独立旅团。其中独立混成第4旅团于1938年3月24日成立,管辖独立第11~第15共5个大队(每个大队810人)。专门负责石太线守备,专门扫荡八路军。

在百团大战中,独立混成第4旅团遭到八路军的重创。根据《华北方面军卫生概况昭和十四年9月~昭和十六年4月》这份侵华日军档案记录。独立混成第4旅团1940年8月阵亡48人,负伤70人,9月阵亡136人,负伤161人,10月阵亡26人,负伤84人,11月阵亡38人,负伤50人,12月阵亡5人,负伤8人,合计阵亡253人,负伤373人,合计伤亡626人。(仅供参考)

而根据《独立混成第4旅团战死名薄》记录,从1940年8月~12月共阵亡276人。(仅供参考)

在百团大战造成重创的独立混成第4旅团在补充大量兵员后,继续在山西一带守备。1943年5月,改编为第62师团:管辖第63旅团,第64旅团(8个步兵大队)。

1944年4月份的一号作战,第62师团随华北方面军主力一起进攻河南,整个作战第62师团损失轻微,其中第11大队死29人,第12大队死62人,13大队死8人,第14大队死114人,第15大队死45人,第21大队不详,第22大队死61人,第23大队死11人,总计阵亡330人(不含第21大队)。

一号作战结束后,第62师团于1944面8月调往冲绳,在冲绳战役中该师团全军覆没,结束了他们罪恶的一生。





江紫辰


本身这个问题就很无知,第一,弱智到拿中国的抗战片里的事当真事说!第二,日军的编制是师团下辖旅团,一般说到旅团一级的编制都是某师团某旅团。当然也有特例,那就是独立混成旅团,历史上独立混成第四旅团确实有,1938年成立驻防山西,太平洋爆发前的独立混成旅团基本都属于守备旅团装备主要是步兵轻便武器战斗力一般。兵力一般在5000人左右,这个不一定,战争后期甚至有旅团直辖大队取消联队编制的简编旅团!


晓林158238475


以《亮剑》所提及的内容看,这个日军第4旅团应该是历史上日军的独立混成第4旅团的基础上加工而来。

七七事变之后,随着战线的日益扩大,占领区的增加,日军组建了独立混成旅团用于占领区的治安作战,独立混成旅团的编制和日本常见的旅团不同,并无联队一级,下辖五个步兵大队、一个炮兵大队,另外配有工兵队和通信队,总兵力大约在五千人左右。和日军的野战师团相比,独立混成旅团人员较少,火力等都有所削弱,但是更为灵活,适合占领区的治安作战。

独立混成第4旅团也是其中之一,主要负责河北正定到太原铁路的警备任务,因此多次和在山西活动的八路军和晋绥军作战。这也符合李云龙和楚云飞多次和其交手的经历,不过独立混成第4旅团下属并无联队一级,所以《亮剑》里李云龙和第4旅团下属联队交战不过是剧情需要了。

正牌的第4旅团下面倒是有联队一级的编制,不过第4旅团隶属第八师团早在抗战前就被编入关东军,李云龙自然也打不到了。所以说电视剧里的第4旅团应该是历史上日军的独立混成第4旅团的基础上加工而来。

不过虽然独立混成第4旅团只是个治安作战而组建的旅团,但是抗战初期的日军兵员素质还是很高的,加上其配有的火炮、机枪等并不少,又有充足的弹药,依然是非常强大的对手。八路军虽然战斗意志高昂,但是火力薄弱,不要说大炮,迫击炮、机枪都是稀缺物资,而且弹药严重不足,所以在历史上即使只是面对日军一个大队,要想消灭它也是非常困难的。而晋绥军虽然武器弹药比八路军要好一些,但是战斗力一般,战斗意志薄弱,加上阎锡山一直态度暧昧,甚至有时候还会成为日军的帮凶,所以更加不是日军的对手。

在日军的史料里,不乏命令晋绥军协助围剿抗日根据地的内容


不沉的经远


电视剧《亮剑》中多次提到日军第4旅团,如一开始李云龙击毙的坂田联队长大佐就属于这个旅团下辖的一个联队、独立团突围时,负责扫荡的也是这个第4旅团,那么历史上这个第4旅团真的存在吗?

日军步兵第4旅团确实存在过:日本最早成立的几个师团的第二师团有过第4旅团的编制,日军占领台湾之后该旅团的番号被撤销;第8师团有过第4旅团的编制,下辖第5和31两个联队,1938年之后,日军的师团实行三单位制,该旅团的建制被撤销。



电视剧中日军步兵第4旅团出现在1940年之后的山西,山西属于华北,在这里的日军属于华北方面军。日军的华北方面军确实有过第4旅团 不过不是步兵第4旅团,而是骑兵第4旅团和独立混成第4旅团。因此,电视剧《亮剑》中的日军第4旅团应该就是独立混成第4旅团。


日军的独立混成旅团一般下辖5个独立步兵大队、1个炮兵队、1个工兵队和1个通信队,总兵力约5000人。

日军的独立混成旅团在武器配备和人数上不及一般的步兵旅团,战斗力还是要高于八路军,像李云龙那样用一个团击溃日军一个联队,那是不可能的事。


历史军魂


《亮剑》日军第4旅团出镜率很高,刚开始时围攻新一团的坂田联队,就是第四旅团统辖的;山崎大队被包围时,赶来支援的是第四旅团;日军华北观摩团到来时,负责警戒的是第四旅团;大扫荡中被李云龙一枪干掉的笠原小泉,也是第四旅团的联队长。

二战日军的编制方式与中国军队有明显差异,叫法也不一样,依次为:小队,中队,大队,联队,旅团,师团。

这其中旅团的编制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师团以下,每个旅团有两个步兵联队以上,每个联队有3000至3500人,一个旅团约有7000人。还有一种叫独立混成旅团,这种旅团不属于师团领导,直属于军及 以上机关指挥,它有三个步兵联队,约有10000人。

《亮剑》中屡屡提及日军第4旅团确实存在,隶属于日本华北方面军第十二军( 司令官鹰森孝中将),全称叫做骑兵第四旅团,长期驻守华北地区,与《亮剑》的地域背景有重合之处,第四旅团下辖骑兵第25、26联队,骑炮兵第4联队180人,另外还有辎重队70人、汽车26辆,直辖卫生、通信、等单位130人,全旅团近1700人。

与步兵旅团相比,骑兵旅团人数编制较少,战斗力依赖骑兵的机动性,1942年10月,随着战车第3师团的建立,骑兵部队基本都被解散了。只有骑兵第4旅团保留到战争结束,因此也被称为日本旧帝国陆军最后的骑兵。

《亮剑》中设定的第四旅团虽然名称与历史中日军骑兵第四旅团相似,但从人员安排方面更像是一个步兵旅团或者混成旅团。日本步兵旅团战斗力十分强大,抗战初期常常5倍左右的兵力才能硬杠。忻口会战,坂田一个联队,硬是打垮了中央军的两个师!1940年百团大战关家恼战役,八路军一万多人围攻冈琦大队500人(就是亮剑中的山崎大队),血战2昼夜,仍未能达成全歼,后因日军大部队抵达被迫撤围。此战八路军伤亡2000余人,而日军只阵亡50人,伤亡149人。抗战后期,随着兵员减少,日军旅团编制也逐渐减少,有的人数甚至不满5000,战斗力也不可同日而语。



日慕乡关


巜亮剑》中的日军第四旅团经常提及,日军第四旅团隶属于筱冢义男的第一军,下边管辖着两个联队,分别是第3联队和第22联队,一个满员联队是3800人,那么两个就是7600人,再加上旅团部,辎重队,骑兵队,工兵队还有伪军等。第四旅团的总兵力将近1万,几乎是国军一个师的兵力,何况日军装备粮良,所以第四旅团战斗力非常强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