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日本军队的支队,总计拥有多少官兵,为何很难被全歼?

王静小忆


抗战时期日军最有名的支队,是由湾湾籍士兵组成的波田支队。



这些假鬼子比真鬼子还要狠,冈村宁次在回忆录中曾这样评价他们。

“对中国军队作战异常勇敢进入武汉以后,纪律太差,奸淫抢劫行为较为严重。但执行肃清任务,果敢坚决,堪称华中派遣军的尖刀部队,皇军精英枝之花。”

支队是日军临时编制,一般为执行特殊任务而组建。主要是从主力野战师团抽调,支队下辖2~3个联队,另外再配制一些其他部队,兵力合计8000~15000人。

日军支队相当于中国军队的一个普通师,但武器装备要强不少。

以波田支队为例,它原本是湾湾守备旅,军官都是日本人,抗战爆发后,湾湾守备旅被改编成支队,派往中国战场。


这支部队的第一任支队长是重藤千秋少将,所以前期叫重藤支队。

重藤支队下辖两个步兵联队、一个山炮联队、两个卫生队、一个临时车队、两个输送监视队及一个高射炮队,总兵力14000多人。

重藤支队在武汉会战前,支队长由波田重一接任,所以又改名为波田支队。波田支队的战绩就不说了,武汉会战发挥很好。

日军的支队是为特殊战斗任务而设立,所以编制有很大差别。

比如安冈支队,这个支队级别比波田支队高,属于机械化部队,支队长是安岗正臣中将。


安冈支队下辖两个坦克联队、一个步兵大队、一个炮兵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自动车联队及一个高射炮中队。

但这又不是固定编制,日、苏诺门坎战役时,安冈支队被调往前线增援23师团。

为了和苏联打一场坦克大战,安冈支队增加了一个坦克联队、一个步兵大队、两个野炮兵中队、一个高射炮中队等等。

日军支队为何难全歼?我们看看安冈支队参加诺门坎战役的大概过程。

苏联为了歼灭23师团、安冈支队,调集了一个集团军,下辖三个步兵师、一个坦克旅、三个装甲汽车旅及一个伞兵旅。


双方兵力对比苏联占据绝对优势:步兵是日军的两倍,炮兵三倍,坦克、装甲车五倍以上。

结果是日军的坦克、装甲车、大炮等重武器被苏军全部摧毁,23师团和安冈支队伤亡率高达80%,观战的德国武官评价说:日军虽然处于劣势,但战术水平太差,只擅长肉搏战。

如果这场战争放到中国战场,国军1个集团军能否打出这样的战果?答案显而易见,为什么不能,主要还不是我们没有苏联那么大家当。

所以并不是日军支队多难打,还是我们武器装备跟人家相差太大。



花木童说史


武汉会战期间,日寇第11军编成内有个“波田支队”,推进迅速,作风凶悍,由日军“台湾守备司令部”所辖之第1、第2联队、山炮兵联队和卫生队、汽车队和输送监视队(辎重兵)共14000余人组成(内含部分台湾籍士兵),以支队长波田重一少将命名,曾经攻克长江天险田家镇要塞,1938年10月27日该部占领汉阳,支队长波田随即因功晋升中将,出任第19师团长,货真价实的罪恶部队,暂不多评。



(抗日名将张自忠)

日军的支队并非正式编制,而是为了特定战役任务临时组建的混成部队,类似于纳粹德军二战后期的“战斗群”建制,兵力规模则在师团以下、大队以上,具体编成根据战役需要设定,一俟战役结束即行归建,“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正因为是临时组建,因此没有正式的序列番号,多以部队长的名字称谓,比如这个波田支队在之前的淞沪会战期间,指挥官是重藤千秋少将,所以1937年8月称“重藤支队”,武汉会战后波田高升,新任指挥官为饭田祥二郎少将,1939年则改称“饭田支队”,再以后整编为“台湾混成旅团”,就不再是临时性的支队了。

第五师团在华北作战中,也曾经抽出第9旅团加强后组成“国崎支队”,南下参与南京大屠杀。



(南京防卫司令唐生智)

在与国民党中央军的大规模野战中,日军的“支队”基本为旅团甚至加强旅团级的兵力,主要原因是日军在华兵力不足、占领区广大,有时完全抽调一整个师团参战颇显力不从心,于是就将担负占领军任务的师团抽调精锐组成支队配属给主要战役方向。

比如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第11军司令园部和一郞将驻宜昌的内山英太郎第13师团的早渊旅团抽出,加强炮兵后组成“早渊支队”配合第3、第6等主力师团南犯长沙,被九战区薛岳和六战区陈诚联手打将回去之后,早渊所部又重新归建第13师团,支队名字取消。此战期间同时还组建了荒木、江藤、平野等支队,多是从华中和华东各师团抽调兵力组成,以弥补进攻兵力的短缺。



(衡阳保卫战第十军方先觉)

而在与华北的八路军或国民党杂牌军的作战中,由于对手的强弱不同,日军又经常以一个联队或几个大队为基干组建负责扫荡任务的“支队”,此间兵力和火力都大打折扣,配属的炮兵等也较弱。比如由关东军组建增援华北的“大泉支队”,只是以第2师团的一个大队加强部分骑兵后组成,兵力不足1500人,支队长大泉基少佐;再如由独立第三守备队抽调精锐组成的“堤支队”,也不过是堤不夹贵中佐指挥的2000来人,兵力火力肯定低于一个旅团。

因此,日军的支队在正面战场是比较难啃的,基本是旅团以上师团以下的兵力,综合战斗力足可对顶中央军的一个军,支队长军衔至少是少将或大佐,确实难打;在抗日敌后战场则是大队以上旅团以下的兵力,整体战斗力不如中央军的一个师,支队长军衔从少佐到大佐,完全根据基干部队的规模决定,并非庞然大物。


度度狼gg


日军的支队,就是德军的战斗群这个概念,兵力从几百人到上万人不等。基本都是抽调一些步兵,再加强一些工兵,机枪,炮兵和通信兵组成。

比如,台儿庄战役的日军坂本支队,就由6个步兵大队两个野炮兵大队组成。濑谷支队包括,独立机关枪第10大队;独立轻装甲车第10、第12中队;野炮兵第10联队6个中队;野战重炮兵第1旅团之第2联队两个大队;中国驻屯野炮兵第3大队(15公分口径榴弹炮兵两个中队);临时野炮兵中队,工兵1个中队,兵站汽车1个中队。

福荣支队包括,63联队之第2大队,野炮兵1个大队。其实,百团大战关家脑的冈崎大队,也是支队,严格说叫,冈崎支队。包括,支队长为第37步兵团参谋冈崎谦受步兵中佐步兵第225联队第3中队 将校5名,下士官兵150名。 步兵第226联队第2大队(大队长今富光藏步兵少佐) 将校25名,下士官兵792名。步兵第227联队第6中队 将校5名,下士官兵146名,其它部队 将校2名,下士官兵101名,共计 将校37名,下士官兵1189名。

因第1军各铁路沿线的兵力不足,于是从驻山西运城的第37师团各单位抽调部队组建成冈崎支队参加扫荡。进入关家脑战场的是500多人,并不是整个支队都参加了战斗。

日军非常喜欢根据任务的不同,编制,各式各样的支队,规模从几百人到上万人都有。装备从重装炮兵到轻步兵性质支队都有。


深度军事


这里以百团大战中围歼冈崎支队为例!

此战排兵布阵上也有失误。 769,772,总部特务团被用来攻击关家垴,决死一纵队用来攻击柳树垴。 进攻发起后,决死一纵38团攻克柳树垴,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在与25团交接阵地时遇到日军反冲击,柳树垴又被日军夺去。此后决死一纵虽然多次组织进攻,由于火力和配合因素,没能再夺回柳树垴。 决死一纵队是新加入八路的部队,如果此战派那三个主力团来攻击柳树垴,在遇到日军反冲击时,老八路当不至于像新部队那样陷入混乱而被日军反击下去。

769团攻击路线是一个20米高悬崖,崖顶是个坡度较陡的坎与垴顶相连,虽然登上悬崖,但是却被日军机枪压在坎下。772攻击路线是条几十公分宽的窄路,只能打掉一个连再上一个连继续冲击。部队也打红了眼,战士们为了给战友报仇,拼命攻击。此二路地形不利,用火力佯攻最好。但是却派了最强的两个团。老八路的传统,最难最重的任务自己扛,相对轻松的让给新部队。 应加强南面特务团方向。南面坡度较缓,有一排窑洞。得知日军占领关家垴后,由于彭总刚签发命令,士气正高,左权只得布置特务团提前一小时发动偷袭。但是二营虽然偷袭冲上垴顶,日军却是在垴顶周边没布置多少兵力,垴顶中心平地却部署了机枪阵地,冲上一批被打掉一批。

三营攻击窑洞时,没成想日军把窑洞都掏通了,整排窑洞相连成了一个完备的体系。往往是打下一个窑洞消灭一挺机枪,在攻击下一个窑洞时原先的窑洞又有日军机枪射击。再加上柳树垴日军的火力背后袭击,暴露在外的特务团遭受重大伤亡。 因此,作为配角的柳树垴才是关键。拿下柳树垴后再专心从南坡攻击,虽然日军打通了窑洞,我军依然能一个个的把窑洞攻克。之后集中迫击炮轰击垴顶,再冲上去展开白刃战。 虽然这样费时,但是两天时间应该足够了。

就算这场战役伤亡再大,彭总的决策都是正确的。一,区区一个支队,竟然敢深入根据地,太嚣张。不打,可能导致敌人更猖狂,到处开花,我八路军就难以组织聚歼,因为敌人支援会更快。八路军需要的部队更多。二是,如果不果断打击,兵工厂可能被发现,这将是巨大的损失。三是,必须打的原因,就是淬炼部队,不然以后遇到这总攻坚战,会损失更多。综上所述,彭总决策是正确的!

一员名将,最基本的素质,不应该因怒而战,应该知地利吧,应该知双方武器优劣吧,应该度伤亡吧。关家垴之战,指挥员缺乏最基本的军事常识,放其走而于路伏击才是上策。山地作战专家陈光大将没在,陈光不仅善于带兵带猛将,而且善于爆破、坑道、迂回等,一个朝鲜反斜面作战折磨美军够呛,如果是陈光在集总,带一个主力团足够全歼山琦大队。

当时,彭总的看法没错,如果让日寇轻轻松松进出,肯定会有大麻烦的。何况,已经形成了以多打少的局面,没有理由不打。至于开打之后,已经没有选择余地了。而且,基本打掉了敌人大多数军官,只剩下百分之十的余敌,实际上就是打垮了敌人。客观的说,从军事角度来看,八路军已经大获全胜了,再要求全歼难免有点吹毛求疵了。毕竟100分不是那么简单的。

四个小时竟构筑成了完备的防御阵地,足见日军步兵的军事素质和娴熟的土工作业技术。一般把步兵的五大技术归为射击、刺杀、投弹、游泳和土工作业。关家垴的地形易守难攻,正好有利于日军步兵发挥长处。九二重机枪、歪把子、三八大盖、掷弹筒和九二步兵炮都是具有远距离杀伤力的武器,想靠近都很困难。

日军一个支队应该接有一万左右,即一个主力联队(或两个),另加强了什么炮兵大队,工兵大队,骑兵,辎重部队等,战斗力非常强大,如波田支队。各参战部队在开战初期行动不够迅速果断,没有抓紧时间迅速接敌,给了日军准备时间进行撤退和构筑工事。由于没能凶猛狠的迅速接敌,没能发挥我军运动战优势从而在野战中消灭敌人,被迫打成了攻坚战。

敌人首先查获了我们战略意图,主动选择了战场,至使敌人火力优势得到发扬,而我军大兵团展不开,缺乏攻坚的经验和装备问题突显。这一仗与其反思作战本身,不如反思在战略上主动的情况下,为什么没能实现在我们选择的战场上、于我们有利的战斗模式上、和敌人决战。


历史深度揭秘


二战时期,师团是日本陆军最重要的作战单位编制,往下就有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和分队,日本陆军军队编制非常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将日军的编制,简单地与其他军队对应起来,因为人数包括装备都对不上号,因此说日本军队具备日本特色。

在松沪会战、长沙会战、武汉会战等规模相当大的战役中,日军需要数个师团的兵力才能对付国军数十万守备军队,因此日军就临时组织起军的编制,一个军可以有好几个师团组成,从中将师团长中挑选一人担任中将军长。

事实上日军的军长,相当于国军好几个军组成的集团军军长,一般日军齐装满员的一个师团约2.8万人,相当于国军一个军的兵力。

但有时在组织战役中,需要加强某个方向的兵力,可能师团兵力太多,旅团、联队等编制人数又不够等,日军会临时组织支队这样一种作战单位,注意这是非固定的作战单位,一般战役或战斗结束以后,支队就马上解散了,各归原建制单位,具备灵活性和机动性的特点,执行作战任务时弹性非常大。

有些支队由五、六个联队组成,兵力有1.5万人以上,有的只是一、二个联队组成,兵力仅数千人,有的甚至只是一个大队一千余人组成,总之,编成是非常灵活的,没有固定的作战人数,每次都会根据执行任务的不同而定夺参战人数。


战时,会用支队最高指挥官的名字来命名支队,譬如,1938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国军和日军在鲁南地区进行了空前残酷激烈的台儿庄战役,参战的日军除了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和矶谷廉介第10师团等主力以外,还包括濑谷支队,装备有火炮60余门、战车34辆,共1.3万余兵力,其战斗力不容小觑。

支队长由濑谷启担任,此人原是第33旅团少将旅团长,下辖步兵第10和第63联队,野炮第10联队、野战重炮第2联队,第10独立机枪大队、独立战车第10和第12中队等。

综上,抗战时期,日本陆军支队属于非常识编制,是为完成某一特定作战任务,而临时抽调编组的部队,规模大小不一,规模最大为旅团级甚至超过旅团级,但人数少于师团级,最小甚至仅为中队级。


国平军史


关于这个支队,我在这之前的一篇日军编制的文章里面曾经说过,这是属于日本人作战时期一个特殊的编制,也可以称作为作战编制,并非一般的部队编制。

在普通的时候,日本人的编制也就是新兵训练的时候的编制,差不多也就大家经常听见的小队,中队,大队,联队,旅团,师团……在这其中会存在一些特殊的部队,编制可能出现的时候大家会吓一跳,说这个部队编制怎么从来都没有听说过,但这就是日本人为了满足各个地区不同的作战需求所诞生出来的部队编制。

支队就是其中之一,支队是怎么来的?它是由一个日本师团或者是旅团总支部队数量较为庞大的一支部队里面分离出来一只部队,然后以这一支部队作为主心骨,配备以少量的特种机动作战力量形成的一支强悍的突击力量。

这一只作战力量通常会在一支部队的作战行动里面,根据接下来作战任务所提前设立出来的一支部队,这支部队的名字,通常都会由这一只部队的指挥官来命名。

由于这一支力量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一支部队,所以这支部队通常战斗力强悍,突击力量强,尤其根据不同的作战需求,他的各方面的能力都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在面对不同的作战任务的时候,这一只临时组建起来的日军小部队会按照这些特殊的任务,完美并且坚决的执行这些任务,由于这些任务是要配合主力部队一同行动的,(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所以这一歇部队在作战失败以后也有机会和主力部队靠拢,有这些士兵作战意志顽强,很难将其做到全歼,所以即便击败这一只队伍,对方的军队也很难做到完全的将这支部队给留下来。

没有人会傻到说把这一支力量的部队的规模给定型,这关乎到的是这一支支队存在下去的意义,如果这一支部队定型了,那完全可以在日本人的部队编制上面再加一栏,日本人的支队究竟有多少兵员?

但是从日本人对于实际情况的理解来看,日本人讲究的那就是物尽其致,一分钱掰成两半来花什么意思?日本人绝对不希望出现资源浪费,也就是原本交给1000人完成的任务,你硬加2000人,这是什么?这就是卑鄙的浪费!

在中国战场上面,这些代号为支队的日本,不对曾经给中国军队带来过无穷无尽的灾难,由于中国战场上面国民党正面军队作战死板,而且不懂得如何去纵深防御,所以,造成的结果便是日军的大部队在前线牵制的时候,这些小部队往往能够做到奇袭或者是突然拿下中国军队的战略要点,扼杀中国军队接下来的抵抗意志和抵抗的能力。

当然这种事情也有例外,比如说台儿庄战役的时候,中国军队曾经正面击败过一支日本支队,这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情况之下,在日本人完善的战略规划下,也很难应付这些令和作战,并且作风强悍的日本支队。


漩涡鸣人yy


侵华日军中的支队是一个临时编制,是根据作战任务的不同从师团抽调部队临时组建的。首先说一下重藤支队。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为了增援日军上海派遣军,日军台湾军以台湾步兵第1、第2联队和台湾山炮兵2个中队组建成支队,由台湾守备司令重藤千秋少将担任支队长,因此称为“重藤支队”,同时也叫“台湾旅团”。按照《熊本兵团史》第二册记载该支队兵员来自于九州及熊本县,部队战斗力强悍!

到了1938年时,重藤支队又划归日军华中派遣军,支队长由波田重一少将担任,因此也叫“波田支队”。(支队一般由数个联队、兵种部队或者大队、中队临时组建,规模没有定数。组建后一般用部队指挥官的名字为临时番号,换下任指挥官时,就用下任指挥官的名字命名。)

由于战斗力强,进攻速度极快被日军称呼为“陆上鱼雷”。

除了这个支队外,在日军进攻南京的时候,上海派遣军第16师团又命令第30旅团长佐佐木到一少将指挥第38联队,第33联队第1大队组建成佐佐木支队。兵力上该支队步兵只有4000多人,但配属了大量炮兵。除了自身的8门九二式步兵炮,4门四一式75毫米山炮,4门94式37毫米速射炮外。

还配属了独立野战重炮兵第15联队1个大队:8门105毫米加农炮,独立攻城重炮兵第2大队第1中队:4门八九式150毫米加农炮,独立重炮兵中队:1门九六式305毫米迫击炮,独立攻城重炮兵第5大队1个中队2门150毫米臼炮以及16师团的野战炮兵第22联队的8门75毫米野战炮和4门九一式榴弹炮。 这种规模的炮兵数量已经超越日军一个常规师团的火力。在南京保卫战的乌龙山炮台战斗中,佐佐木支队的105.150加农炮死死得压制住了中国军队。只有少量迫击炮的第2军团第41.48师只有招架之力,没有还手之力。

最著名的台儿庄战役,日军派出的濑谷支队和坂本支队也是,虽然两个支队兵力一共才2万人整,但配属部队很多。比如濑谷支队(第10联队,63联队)配属了驻屯军战车队,2个轻装甲车中队,野战重炮兵一个联队,支那驻屯军炮兵大队第6中队,驻屯军野战炮中队,第10师团野战炮兵第10联队一半兵力。拥有24门四年式150毫米榴弹炮,4门九六式150毫米榴弹炮,4门90式75毫米野炮炮,12门改三八式75毫米野炮,12门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

拥有大量炮兵,装甲车,战车的濑谷支队独立作战能力提升数十倍,所以开始濑谷支队先后打穿了第22集团军,第20军团防线,后在台儿庄与西北军第2集团军作战。最后国军集中10多万兵力合围台儿庄的濑谷支队和增援台儿庄的坂本支队,以兵力上的绝对优势战胜了日军,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江紫辰


二战时期,倭国陆军的所谓支队,并不是一个正式编制,多是临时任务编组。

通常情况下,倭军支队以一个步兵联队,配属若干加强部队,比如炮兵大队、骑兵中队、坦克装甲中队、辎重大队这些组成。其指挥官多以步兵联队长担任,名称也就以该联队长的姓名命名。因为倭军标准步兵联队为3800人,所以一个支队一般就是5000人左右,因为配属机动火力支援,所以支队战斗力很强。

但抗战初期的日军支队更高一些,通常由少将旅团长指挥,比如台儿庄战役中倭军第5师团的扳本支队就是21旅团长扳本指挥,辖21步兵联队大部,11步兵联队两个大队,42步兵联队一个大队,与野炮第五联队两个大队及山炮兵一个中队。这么算下来,加上医护、通讯、汽车等机构,扳本支队超过一万人,比标准日军旅团还要多。

在这里就要说明中日军队编制差异。

日军分队13人,几乎两倍于国军的班。日军小队有50多人,对应加强排或者普通连,日军中队180人等于国军营。日军大队1100人,等于团。日军联队3800人,大体超过国军旅的编制。日军旅团的8000人标准远比国军一般的师多,日军师团2万多,比大多数国军的军还多。

算上火炮与空中优势,战术差距,日军一个大队就能打得国军五六千人的师到处跑。所以要消灭一个日军5000人的支队,最少需要国军组织十万大军去包围与阻援。


四川達州


二战中的日军正式编制中并没有“支队”一说,支队是一种战时的临时编制,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战役目的而组建。

日军的正式编制中,按照级别从上往下排列,是军、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

大致说来,日军的军的规模相当于国军的集团军,师团相当于国军的一个军,旅团相当于国军的一个师,联队相当于国军的一个团,大中小队则分别对应国军的营连排。

师团的最高领导者一般会是中将,旅团则是少将,联队是大佐。

作为一支临时部队的番号,支队的规模一般是对应着旅团或联队级别的部队,领军人物大多数是少将,少数是大佐,战役结束后,支队一般会选择解散处理,从哪里来的,回到哪里去,回归到原先所属的编制。

支队的名称一般会选用支队长的姓氏冠名,比如上村支队、波田支队、佐枝支队。

不同战役的不同战略目的,是决定支队规模的关键因素,假如出现在正面战场,其规模一般会大于等于旅团,因为他们要承担比较过硬的战术任务。比如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的佐枝支队,就是一个旅团加一个坦克大队的规模。

假如是出现在敌后战场的作战中,支队的规模要相对小一些,普遍会小于旅团,一般会相当于联队规模,某些特殊任务,甚至只相当于一两个大队的规模。

比较知名的关家垴战斗中,八路军出动了一万余人、相当于八个团的兵力,在彭副总司令的亲自督战下,对配置有五百多名日军的冈崎支队决意进行一场围歼战,打了两个昼夜,最终也没有完成全歼的任务,可以想象,在敌后战场上的日军支队,是一种什么样的火力存在,以及向全歼他们需要付出怎样的成本。

在正面战场上,由于武器和兵员等方面的差距,中国军队全歼日军一个联队的战役仍然属于凤毛麟趾,想要全歼一个大于联队规模的支队,其难度也可想而知。

但是在太平洋战场上,仅日本官方承认的“玉碎战”就有十五次之多,一个硫磺岛战役,日军就战损十万人,支队的规模,就显得很不够用了。


历来现实


挑起七七事变的一木清直这厮应该都比较熟悉,这厮当年担任驻屯军第一联队第三大队长,少佐军衔,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一木清直参加与了中途岛海战,担任第七师团第28联队长,配合海军登陆作战,殊不知海战日本的大败登陆作战计划也取消了,这厮暂时逃过了一劫,撤回了关岛进行休整,但中途岛海战的惨败也为一木清直挖好了“坟墓”。

在中途岛海战期间,日本为了占领战略要地莫尔兹比港,以掩护海军主力侧翼的安全,决定在所罗门群岛稍微大点的瓜岛建立机场。由于日本陆海军谁都看不起谁,海军并没有把建机场的计划告诉陆军,自负的日本人只派了少量的海警部队担任警卫任务。可谓苍天有眼,在日本即将完成瓜岛机场建设时不巧被美军发现了,美陆军一师一万八千人轻取了瓜岛及邻近的图拉吉岛。而岛屿的丢失日本大本营错误的认为美军不会在瓜岛大动干戈,兵力不过两千余人,要夺回瓜岛并非难事,于是将夺岛的任务交给了正在进攻新几内亚的第17军司令官百武晴吉。

百武晴吉并不知道海军正在瓜岛修建机场,也懵逼了,在不影响新几内亚的部署下,将夺岛的任务交给了大本营从关岛调来的一木支队及川口支队。一木支队是以第七师团第28步兵联队为基干改编而来的,总兵力2500余人,由一木清直大佐任支队长;川口支队是由第25独立混成旅团第124联队为基干改编而成的,总兵力约3000人,由川口清健少将担任支队长。

由于日本大本营判断瓜岛美军的兵力不过两千余人,自负的百武晴吉认为对美国大兵以一打二不成问题,于是以一木支队打头阵,并分成了两个梯队分批次登岛作战。第一梯队不足一千人在一木清直的率领下率先登岛,作战欲望强烈的一木清直刚登岛就向美军的一个团连续发起了三次冲锋,一个晚上一木支队第一梯队就被全歼了,支队长一木清直在受重伤后切腹自杀。

在一木支队第一梯队全军报销后,百武晴吉开始采取了“添油战术”,命令一木支队第二梯队一千余人与川口支队4200余人在川口清健少将的率领下,同时登岛向美军发起总攻。由于对瓜岛地形一无所知,川口并没有盲目执行百武晴吉的命令,而是采取了夜袭的方式对美军发起突击,在损失三分之一的兵力后,川口支队不得不下令停止了进攻。经过半个月的争夺战后,在缺乏补给的情况下,一木支队第二梯队和川口支队所剩无几,眼看着瓜岛屡战屡败,日军不得不向瓜岛增兵,从此,双方进入到了长达半年的残酷争夺战。

一木支队和川口支队都是由日军精锐部队抽调精干改编而成的,战斗力都很强而且兵力规模也大不一样,但在美军强大的火力面前都是浮云。二战日军根据战时的需要组建了不少“支队”,如编制比较大的就是以台湾守备部队改编成的重藤支队了,总兵力约1.4万人,相当于日军一个乙级师团的兵力了,武汉会战期间在波田重一的率领下(也叫波田支队)击溃了国军一个军的兵力,攻占了国军自称坚不可摧的马当要塞,对于装备落后的国军要全歼这部队几乎不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