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为什么在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与金国议和?

一德格天1


公元1141年(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月,在金朝的武力逼迫下,宋、金达成合约:宋向金称臣,金帝册立宋高宗赵构为皇帝;宋朝每年向金交纳岁币银25万两,绢25万匹;东至淮水、西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以北地区归金。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绍兴议和”。



这个屈辱的条约换回的是金送回赵构之父宋徽宗赵佶的灵柩和赵构的母亲韦氏。

至此,宋、金对峙的局面形成,有了南宋一百五十三年的半壁江山。

因而,史家将宋高宗赵构与夏少康、周宣王、东汉光武帝、东晋元帝、唐肃宗并称为“中兴之主”。

宋高宗赵构系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徽宗宣和三年进封康王。

据史书记载:赵构资性慧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挽弓至一石五斗。

也就是说赵构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皇子,这在宋徽宗三十多个儿子中是唯一的。

公元1125年10月,金军大举南侵,金军统帅宗望统领的东路军在北宋叛将郭药师引导下,直取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

宋徽宗赵佶接报,连忙下了个《罪己诏》,承认了自己的一些过错,想以此挽回民心。金兵长驱直入,逼近汴京。

徽宗又怕又急,拉着一个大臣的手说:“没想到金国人这样对待我。”话没说完,一口气塞住了喉咙,昏倒在床前。

被救醒后,他伸手要纸和笔,写了“传位于皇太子”几个字。

同年12月,他宣布退位,自称“太上皇”,让位于太子赵桓(钦宗),带着蔡京、童贯等贼臣,借口烧香仓皇逃往安徽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

第二年4月,围攻汴京的金兵被李纲击退北返,赵佶才回到汴京。

宋钦宗遣使议和,割地赔款,金人要求派一亲王做人质,赵构见兄弟们无人吭声,主动请缨前往。

赵构在金营中镇定自如、从容不迫,和金太子比射三发三中,金人怀疑赵构是冒牌亲王,要求更换人质,赵构得以脱身。

北宋灭亡时,赵构在徽宗三十二子中脱颖而出,以“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荣登帝位。可见赵构并非等闲之辈,也算“文武全才”。那么,赵构为何要接受丧权辱国的“绍兴议和”呢?



担心再度亡国。

赵构继位之后,南宋军民抗金热情空前高涨,特别是岳飞、韩世忠、张俊等抗金将领节节胜利,出现了“郾城大捷”、“黄天荡大捷”等良好局面。

越是这样赵构越是担心,就当时宋金势力来看,南宋充其量只能回到北宋与辽那种划地为界相安无事的时代,这也是时人的一个“最高目标”。

如果是这样,抗金将领们必位高权重,各领一方,形成一个个“藩镇”。赵构深知,他的祖先赵匡胤是怎样借助手中兵权夺取后周江山的。

与其再度亡国,不如偏安一隅。

再者,如果抗金战争惨败,金人再度兵临京师,势必重蹈徽、钦二帝覆辙,成为俘虏。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赵构不会考虑不到这个问题。



难以消灭金朝。

宋朝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来,鉴于历史教训,采用“杯酒释兵权”“派文官任节度使”等方法,解除了石守信等一大批开国功臣的兵权,杜绝了像五代那样帝王废立频繁的现象发生,保住了大宋江山。

但是,由于历代宋帝严格遵循赵匡胤定下的“重文轻武”家法,致使宋朝武备松弛,到北宋末南宋初则出现了“朝中无将”的悲凉现状,尽管有岳飞等几位将领,但毕竟是凤毛麟角,在朝廷中不占主流。

此时的金则刚刚灭亡了辽,武力充沛,所以才有了“靖康之变”。

凭当时的南宋武装很难与金抗衡。这一点,应该是赵构的先见之明。

历史告诉我们,南宋的第二代皇帝宋孝宗、第四代皇帝宋宁宗都力主抗金,但最终还是没有打败金,不得不一次次地“议和”维持残局,直到蒙古灭金才结束宋金战争。

赵匡胤的“重文轻武”家法,维护了宋初的统治,但给后代留下的却是苟且偷生。



迎回被囚母后。

北宋灭亡后,徽、钦二帝及后宫嫔妃三千余人全部做了金朝的俘虏。其中较为尊贵的后宫嫔妃有徽宗皇后郑氏,钦宗皇后朱氏,高宗母韦氏,高宗嫡室邢氏。

徽宗、郑氏、邢氏在被俘后十年内先后去世,高宗母亲韦氏则成了其日夜思念的唯一亲人。

“绍兴议和”中宋高宗唯一的条件就是归还徽宗、郑氏、邢氏灵柩和母亲韦氏。

据史书记载,高宗曾言:“朕得天下,却不能保亲人,如今立誓,归朕太后(韦氏),朕不耻和。”

赵构的孝心令人感动,但以此为条件丧权辱国就不应该了。



让人民少遭涂炭。

历史上任何一个统治者,都离不开人民的支持。

宋高宗赵构作为封建君主,也绝不会视人民为无物。任何一场战争,不论谁胜谁负,受苦受难的必定是广大人民群众。

赵构知道北宋与辽、北宋与金、南宋与金历时百余年的战争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什么样的灾难,正所谓“一将成名万骨枯”。

当然,封建帝王只要能维护自己的统治,人民的疾苦自然会被放在后边。

然而,赵构也深深明白,凭当时的军备与金战下去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如此,何不议和,使人民少遭涂炭,自己还会树立一个爱民的“光辉”形象呢。

所以才会有了岳飞“郾城大捷”节节胜利后,宋高宗仍12道金牌将其召回,而后与金议和的事发生~


此李小龙非彼李小龙



顺昌大捷

“所部八字军才三万七千人,将发,益殿司三千人,皆携其孥,将驻于汴,家留顺昌”
“锜兵不盈二万,出战仅五千人”(两段史料来源《宋史》)

这两句话前面一句话是说刘锜带着37000多人,但是后面一句话直接说刘锜的军队人数不过两万,出战人数只有5000。开战之前军队人数锐减,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刘锜长期吃空饷,另一种可能就是人跑了。前者吃空饷这件事不稀奇,南宋军头干这种事很常见,后者是因为宋朝采用的募兵制,也就是招募流民当兵。流民当兵就为那两个钱,现在要人家拼命,人家不跑才怪。这两个我们暂且不说,我们至少能得到一点就是南宋军队实际出战人数要少于报的编制人数。

后世史书描述的是刘锜打赢了顺昌之战,但是目前的史料都十分含糊,史书没有明确标明杀敌多少。而有关《金史》竟然都没有记载刘锜的出场,《金史》中唯一一次记载还是在天会八年,是在顺昌之战的十年前出场。很多人说《金史》可能是为了避免皇帝丢脸,所以并没有记载这一场败仗,但是《金史 卷九八 列传三六》记载:飞(岳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那么《金史》屏蔽一个刘锜反而大肆鼓吹岳飞,这不是相互矛盾吗?

史书没有记载顺昌大捷中刘锜杀敌多少,那么我姑且不细究这个问题,那么根据之后金国发动的战争来看,这场战役显然没有伤及根本,也没有到“流血漂橹”的地步。之后我们再看下面的战争,再研究一下南宋的胜利。

黄天荡之战

“舟军歼焉,世忠仅能自免”《金史》
梁红玉“上书弹劾忠武失机纵敌,请朝廷加罪”《杨国夫人传》

这两句话是黄天荡之战结束后金国和南宋的记载,首先金国记载简单明了,韩世忠所部除了韩世忠其他的几乎全军覆没。而且南宋史书记载韩世忠的夫人上书请罪,很明显意思就是打了败仗请求朝廷治罪。那么黄天荡之战,韩世忠兵力为8000左右,这八千人几乎全军覆没,而事关金国的损失却并没有记载。至于金国是不是有十万兵力其实并不重要,因为金国也并没有损失多少,也没有成建制的损失。但是南宋军队却是成建制的损失,至少韩世忠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朱仙镇大捷

朱仙镇大捷说的就是岳飞的军队用500人大破金兀术,但是也没有记载杀敌多少,甚至都没有记载岳飞让谁派兵出战的。《中兴十三处战功录》、《会编》和《要录》甚至都没有记载这一场战争,只有《金佗稡编》中记载了这一战,所以朱仙镇之战存在与否还是一个谜,但是能得到的消息是这一场大战中金国还是没有成建制的覆灭。


颍昌之战、郾城之战

这两场战役是岳飞比较出名的战役,但是中兴十三处战功中并没有一项是岳飞的。很多人说赵构和秦桧诬陷岳飞的,但是要知道中兴十三处战功是宋孝宗提出的,而宋孝宗就是给岳飞平反的人,也是封岳飞为“武穆”王的人。那么又有矛盾了,岳飞的战功到底真实还是虚构?给岳飞平反的皇帝不认可岳飞的功绩,这又是什么情况?里面涉及东西很多,我们不细究了,但是我们能得到结论的是南宋并不重视岳飞的战绩。但是我们仔细研究岳飞的战绩,发现金国同样没有成建制的覆灭,岳飞也没有杀敌过万的战绩。

《金佗粹编》大肆吹捧南宋当时的胜利,但是并没有写杀敌多少,而且很多事情都涉嫌虚构。按照历史习惯,史为孤证不可信,那么此时战绩就是存疑的状态。《金佗粹编》曾经说岳飞家乡发大水,但是邓广铭查了当时的水文资料发现并没有发大水,之后在《岳飞传》直接说《金佗粹编》在这件事造假了,《金佗粹编》和邓广铭的《岳飞传》还是有些出入的。


柘皋之战

柘皋之战之战是南宋命运的转折点,因为南宋在这场战争之后就成了主和派,这一场战争给南宋的打击太大了。南宋6万精锐也就是中央军成建制的全军覆没,但是有疑点的是,金国经历了那么多“败仗”而南宋“节节胜利”,为什么金国还能挑起这样的大战?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金国之前经历的败仗并没有伤及根本,而南宋之前的节节胜利也并没有成建制打击金军。


结言

那么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南宋并没有成建制的打击金国军队,反而自己成建制的覆灭军队。那么所谓的“节节胜利”用在这里还合适吗?杀敌一百两百,这样的战争还算是大获全胜吗?很多时候我们不要去看宣传怎么样,我们去看看杀敌人数怎么样。而且还要看看发动战争的频率来做决定,南宋前脚刚说了大获全胜,但是转眼金国就掀起大规模战争,那么南宋之前说的话不打脸吗?在南宋节节胜利的情况下金国发动大规模战争,一举歼灭南宋中央军,那么到底是南宋弱还是金国强?如果金国强,那么怎么会有节节败退?如果南宋弱,怎么会成建制的全军覆没?


江郎说史


胡说八道!你以为你都知道的廉耻,一代中兴之主,熟读圣贤之书的皇帝不知道礼仪廉耻,能打的过,会去签二十年的屈辱合约?不要用自己的狭隘眼光去揣测帝王权术,你是望不到一代帝王项背的!

民国大师吕思勉及民国著名史学家陈龚禄对赵构及岳飞的评价得出与大众完全不同的结论,北京大学教授邓广铭经过实地考察,也得出朱仙镇大捷为虚假虚假历史。

陈恭禄(1900-1966),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专家。

在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课程。1934年完成了近60万字的巨著《中国近代史》,被列为大学丛书之一。

1936年重回金陵大学任教,为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1963年底,撰成《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对中国近代史史料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和系统介绍、评价。

"文革"后,1979年南京大学历史系召开了隆重的陈恭禄先生追悼会,恢复了他著名历史学家的名誉。

陈恭禄先生是中国近代史学科草创时期重要的先驱者之一,陈恭禄是20世纪30、40年代以学术为职业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者,是一个典型的学院知识分子,他试图站在学者的立场上客观地叙述中国近代史,以著作来表白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以学术来影响中国现代政治的发展。主观上他不傍依于任何党派,在客观上却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

陈恭禄1944年出版的《中国通史》,评价宋高宗:高宗备受艰苦,崇尚节俭,享受远不及大将。听政至勤,幼年曾受良好之教育,爱好书字,大政之决定常为慎重考虑之结果,唯以祖宗之法为精审详备,不欲有所变更。其收大将兵权,恢复旧制,为其一例。高宗深谋远虑,过于其后诸帝。

吕思勉民国大师同样结论,南宋诸将韩世忠`、张俊、吴玠、岳飞等因为赵构放权放钱,权利及行事风格形同军阀,飞扬跋扈,各自为政,不听指挥,无法形成有效合力,再战再败。

至于岳飞,确是冤死,但同收大将兵权以恢复旧制的大背景有关。先是金人深入淮南,形势危急,高宗诏岳飞赴援,飞不出兵,朝廷深以为憾。大将骄横,成为严重之问题。后召大将并赴行在,及至,罢其兵权,出于韩世忠、岳飞意料之外,其部将至欲为变,即张宪意图政变,岳飞以此冤死。所以张宪是岳飞之死的罪人。

赵构是一个很有能力,有严格自律,有严格纪律的能人。

比如高宗禅位,历史上有几个皇帝强壮之年让出至高无上的权利的,他的胸怀超过绝大部分人的胸怀,他的胸怀深不可测,不是鼠目寸光之辈可以洞察的,是他让宋得以延续一百五十多年。

至于有人说他方便逃跑,只不过这类人连井底之蛙都不如,伟人的想法也是你能理解万一的?

绍兴四年,傀儡皇帝刘豫在金兵的支持下进犯江南。宰相赵鼎决计请宋高宗御驾亲征,魏矼主动请求从征。当时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三位大将势均力敌、各怀私隙、不肯协作。魏矼奉命从中调停,他奔走于各军,对将领们晓以大义,劝以大局为重、放弃私怨。在他的说服下,各将领表示愿意弃前嫌、共御敌。于是御驾亲征,三军一心,军威大振,屡战屡捷。


我听枫


宋高宗心里苦啊!哪里有什么“节节胜利”啊? 《黄天荡大捷》史学家都只说前半部分,绝口不提后半部分韩世忠全军覆没,就韩世忠一个光杆逃出来了。《郾城大捷》史学家只吹岳飞什么大破“拐子马”,全歼“铁浮屠”,绝口不提岳飞被评书里描写的愚蠢的金元术分割成三段,处于被围歼的危险中,靠刘琦的救援才狼狈撤回江南,反而编造出“十二道金牌”的谎言。更是绝口不提在1140年7月所谓被岳飞消灭了主力的金元术1141年正月又攻打南宋淮河防线中,接赵构十五道支援淮西的诏书而拒不执行的岳飞坐视赵构的御林军被歼灭的“淮西大战”。赵构如果不议和腾出手来,整顿军队,南宋哪还能延续一百多年,二十四史中的《宋史》就要重新改写了!


手机用户76884995676


原因有二:

一、没有必胜的把握。后来孝宗继位时,高宗就一再告诫他:战争结局,对金而言不过关系到胜负,于宋而言却关系到存亡,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为金兵曾追入江南,高宗被迫漂流海上,已被吓怕了,既然岳韩張刘等武将现在打了胜仗,见好就收最为妥善,若再打下去,万一战败,后果堪虞;

二、最重要的是,害怕打下去会造成武将兵权过重,尾大不掉的局面,要是岳飞立了大功,他的部下也仿效赵匡胤来个"陈桥兵变",如何是好?再说,岳飞说过"太祖(赵匡胤)三十二岁当节度使,我也是三十二岁当节度使",加之他早年曾拥兵脱离王彦部,这使高宗十分怀疑他有野心。若真让岳飞北伐成功,树立了巨大的威望,朝廷就控制不住他了。

因此,高宗一天连下十二道金牌,急催班师。等張俊、韩世忠、岳飞回到临安,高宗和秦桧商议,以明升暗降之法,一举收回了三大将兵权,这才松了口气。对高宗来说,宁可放弃北伐,也不可失却皇位,坐稳东南半壁江山是最最要紧的事!


阿斌270202161


我认为宋高宗赵构之所以在胜利之后选择议和应该是从这三个方面考虑。第一南宋财力不支,以当时南宋的国力而言根本不可能支持全面北伐战争。第二如果财力不支还想北伐成功,那就必须授于北伐主帅临机专断之权。人事任免权,财政税收之权,募兵之权这些权利都要给。如此一来当北伐成功之后朝庭根本无法控制北伐主帅了。南朝的刘裕不就是军功太盛权利太大改朝换代了吗?第三宋高宗赵构对战胜金国人没有信心,它认为借助胜利议和才是最好的选择!


花非花叶非叶3315


求和的行为有什么好奇怪的?

宋朝的历代君主,估计除了太祖太宗,再也找不到一个知兵的,更找不到一个没有沉浸在爷有钱的骄傲里的,而自契丹被灭之后宋朝的皇帝们没有一个不在金兵的恐吓之下瑟瑟发抖的。

赵构从金国逃得一命,已经吓破了胆,就算他成了皇帝,行的并不是勾践的卧薪尝胆,而是做个偏安一隅的缩头乌龟。

所以他对北方那个邻居有着发自本能的恐惧,所以他根本不相信所有的主战派,但他也知道只有主战派才能保住他的老命,但他也只是需要主战派保命,更怕打痛了对方,对方发飙再把他抓去北方受苦。

所以,岳飞打的越好他反而越是恐惧,而且岳飞越来越不听话,他更担心岳飞学习老祖宗玩兵变,黄袍加身,让他不用去北方一样要再做阶下囚。

于是,求和,坚决求和,那个碍事又有造反危险的岳飞,弄死,坚决弄死!


伪装135707859


节节胜利的状况不过是防御战击退了敌人,并没有大规模的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求和说明双方都没有消灭敌方的能力,不然就不会存在求和的问题了。


第十四使徒-ZEREL


你以为真能直捣黄龙吗?强大的隋朝征高句丽成功了吗?唐朝征高句丽又是怎么样的结果?就凭南宋的国力,喊喊口号还可以,能够把燕云十六州拿回来也是理论上的事。所谓节节胜利,小说演义的说法而已。实际上南宋当时能够迫使金国和谈已经不容易了,赵构的错误在于和约签订后,不能韬光养晦,继续加强军队建设,保持战斗力。没有实力做后盾的江山,是不牢靠的。


抛砖引狗叫


害怕岳飞推翻他,取而代之,取缔他做大宋王朝的新君。岳飞当时手握重兵。赵构的自私给华夏带来了灭顶之灾,间接导致了后来的蒙元入侵屠戮中原。当年西晋也是因为私心重,司马氏篡位,引起八王之乱导致五胡乱华。当权者私心重,不以天下苍生为先,只为自己坐稳江山,就悲剧了。几千万百姓被屠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