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為什麼在節節勝利的情況下與金國議和?

一德格天1


公元1141年(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月,在金朝的武力逼迫下,宋、金達成合約:宋向金稱臣,金帝冊立宋高宗趙構為皇帝;宋朝每年向金交納歲幣銀25萬兩,絹25萬匹;東至淮水、西至大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以北地區歸金。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紹興議和”。



這個屈辱的條約換回的是金送回趙構之父宋徽宗趙佶的靈柩和趙構的母親韋氏。

至此,宋、金對峙的局面形成,有了南宋一百五十三年的半壁江山。

因而,史家將宋高宗趙構與夏少康、周宣王、東漢光武帝、東晉元帝、唐肅宗並稱為“中興之主”。

宋高宗趙構系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徽宗宣和三年進封康王。

據史書記載:趙構資性慧悟,博學強記,讀書日誦千餘言,挽弓至一石五斗。

也就是說趙構是一位文武雙全的皇子,這在宋徽宗三十多個兒子中是唯一的。

公元1125年10月,金軍大舉南侵,金軍統帥宗望統領的東路軍在北宋叛將郭藥師引導下,直取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開封。

宋徽宗趙佶接報,連忙下了個《罪己詔》,承認了自己的一些過錯,想以此挽回民心。金兵長驅直入,逼近汴京。

徽宗又怕又急,拉著一個大臣的手說:“沒想到金國人這樣對待我。”話沒說完,一口氣塞住了喉嚨,昏倒在床前。

被救醒後,他伸手要紙和筆,寫了“傳位於皇太子”幾個字。

同年12月,他宣佈退位,自稱“太上皇”,讓位於太子趙桓(欽宗),帶著蔡京、童貫等賊臣,藉口燒香倉皇逃往安徽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

第二年4月,圍攻汴京的金兵被李綱擊退北返,趙佶才回到汴京。

宋欽宗遣使議和,割地賠款,金人要求派一親王做人質,趙構見兄弟們無人吭聲,主動請纓前往。

趙構在金營中鎮定自如、從容不迫,和金太子比射三發三中,金人懷疑趙構是冒牌親王,要求更換人質,趙構得以脫身。

北宋滅亡時,趙構在徽宗三十二子中脫穎而出,以“天下兵馬大元帥”之職榮登帝位。可見趙構並非等閒之輩,也算“文武全才”。那麼,趙構為何要接受喪權辱國的“紹興議和”呢?



擔心再度亡國。

趙構繼位之後,南宋軍民抗金熱情空前高漲,特別是岳飛、韓世忠、張俊等抗金將領節節勝利,出現了“郾城大捷”、“黃天蕩大捷”等良好局面。

越是這樣趙構越是擔心,就當時宋金勢力來看,南宋充其量只能回到北宋與遼那種劃地為界相安無事的時代,這也是時人的一個“最高目標”。

如果是這樣,抗金將領們必位高權重,各領一方,形成一個個“藩鎮”。趙構深知,他的祖先趙匡胤是怎樣藉助手中兵權奪取後周江山的。

與其再度亡國,不如偏安一隅。

再者,如果抗金戰爭慘敗,金人再度兵臨京師,勢必重蹈徽、欽二帝覆轍,成為俘虜。

“前車之鑑,後事之師”,趙構不會考慮不到這個問題。



難以消滅金朝。

宋朝自宋太祖趙匡胤開國以來,鑑於歷史教訓,採用“杯酒釋兵權”“派文官任節度使”等方法,解除了石守信等一大批開國功臣的兵權,杜絕了像五代那樣帝王廢立頻繁的現象發生,保住了大宋江山。

但是,由於歷代宋帝嚴格遵循趙匡胤定下的“重文輕武”家法,致使宋朝武備鬆弛,到北宋末南宋初則出現了“朝中無將”的悲涼現狀,儘管有岳飛等幾位將領,但畢竟是鳳毛麟角,在朝廷中不佔主流。

此時的金則剛剛滅亡了遼,武力充沛,所以才有了“靖康之變”。

憑當時的南宋武裝很難與金抗衡。這一點,應該是趙構的先見之明。

歷史告訴我們,南宋的第二代皇帝宋孝宗、第四代皇帝宋寧宗都力主抗金,但最終還是沒有打敗金,不得不一次次地“議和”維持殘局,直到蒙古滅金才結束宋金戰爭。

趙匡胤的“重文輕武”家法,維護了宋初的統治,但給後代留下的卻是苟且偷生。



迎回被囚母后。

北宋滅亡後,徽、欽二帝及後宮嬪妃三千餘人全部做了金朝的俘虜。其中較為尊貴的後宮嬪妃有徽宗皇后鄭氏,欽宗皇后朱氏,高宗母韋氏,高宗嫡室邢氏。

徽宗、鄭氏、邢氏在被俘後十年內先後去世,高宗母親韋氏則成了其日夜思念的唯一親人。

“紹興議和”中宋高宗唯一的條件就是歸還徽宗、鄭氏、邢氏靈柩和母親韋氏。

據史書記載,高宗曾言:“朕得天下,卻不能保親人,如今立誓,歸朕太后(韋氏),朕不恥和。”

趙構的孝心令人感動,但以此為條件喪權辱國就不應該了。



讓人民少遭塗炭。

歷史上任何一個統治者,都離不開人民的支持。

宋高宗趙構作為封建君主,也絕不會視人民為無物。任何一場戰爭,不論誰勝誰負,受苦受難的必定是廣大人民群眾。

趙構知道北宋與遼、北宋與金、南宋與金歷時百餘年的戰爭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什麼樣的災難,正所謂“一將成名萬骨枯”。

當然,封建帝王只要能維護自己的統治,人民的疾苦自然會被放在後邊。

然而,趙構也深深明白,憑當時的軍備與金戰下去不會有什麼好的結果。

如此,何不議和,使人民少遭塗炭,自己還會樹立一個愛民的“光輝”形象呢。

所以才會有了岳飛“郾城大捷”節節勝利後,宋高宗仍12道金牌將其召回,而後與金議和的事發生~


此李小龍非彼李小龍



順昌大捷

“所部八字軍才三萬七千人,將發,益殿司三千人,皆攜其孥,將駐於汴,家留順昌”
“錡兵不盈二萬,出戰僅五千人”(兩段史料來源《宋史》)

這兩句話前面一句話是說劉錡帶著37000多人,但是後面一句話直接說劉錡的軍隊人數不過兩萬,出戰人數只有5000。開戰之前軍隊人數銳減,那麼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劉錡長期吃空餉,另一種可能就是人跑了。前者吃空餉這件事不稀奇,南宋軍頭幹這種事很常見,後者是因為宋朝採用的募兵制,也就是招募流民當兵。流民當兵就為那兩個錢,現在要人家拼命,人家不跑才怪。這兩個我們暫且不說,我們至少能得到一點就是南宋軍隊實際出戰人數要少於報的編制人數。

後世史書描述的是劉錡打贏了順昌之戰,但是目前的史料都十分含糊,史書沒有明確標明殺敵多少。而有關《金史》竟然都沒有記載劉錡的出場,《金史》中唯一一次記載還是在天會八年,是在順昌之戰的十年前出場。很多人說《金史》可能是為了避免皇帝丟臉,所以並沒有記載這一場敗仗,但是《金史 卷九八 列傳三六》記載:飛(岳飛)之威名戰功暴於南北。那麼《金史》屏蔽一個劉錡反而大肆鼓吹岳飛,這不是相互矛盾嗎?

史書沒有記載順昌大捷中劉錡殺敵多少,那麼我姑且不細究這個問題,那麼根據之後金國發動的戰爭來看,這場戰役顯然沒有傷及根本,也沒有到“流血漂櫓”的地步。之後我們再看下面的戰爭,再研究一下南宋的勝利。

黃天蕩之戰

“舟軍殲焉,世忠僅能自免”《金史》
梁紅玉“上書彈劾忠武失機縱敵,請朝廷加罪”《楊國夫人傳》

這兩句話是黃天蕩之戰結束後金國和南宋的記載,首先金國記載簡單明瞭,韓世忠所部除了韓世忠其他的幾乎全軍覆沒。而且南宋史書記載韓世忠的夫人上書請罪,很明顯意思就是打了敗仗請求朝廷治罪。那麼黃天蕩之戰,韓世忠兵力為8000左右,這八千人幾乎全軍覆沒,而事關金國的損失卻並沒有記載。至於金國是不是有十萬兵力其實並不重要,因為金國也並沒有損失多少,也沒有成建制的損失。但是南宋軍隊卻是成建制的損失,至少韓世忠的部隊幾乎全軍覆沒。


朱仙鎮大捷

朱仙鎮大捷說的就是岳飛的軍隊用500人大破金兀朮,但是也沒有記載殺敵多少,甚至都沒有記載岳飛讓誰派兵出戰的。《中興十三處戰功錄》、《會編》和《要錄》甚至都沒有記載這一場戰爭,只有《金佗稡編》中記載了這一戰,所以朱仙鎮之戰存在與否還是一個謎,但是能得到的消息是這一場大戰中金國還是沒有成建制的覆滅。


潁昌之戰、郾城之戰

這兩場戰役是岳飛比較出名的戰役,但是中興十三處戰功中並沒有一項是岳飛的。很多人說趙構和秦檜誣陷岳飛的,但是要知道中興十三處戰功是宋孝宗提出的,而宋孝宗就是給岳飛平反的人,也是封岳飛為“武穆”王的人。那麼又有矛盾了,岳飛的戰功到底真實還是虛構?給岳飛平反的皇帝不認可岳飛的功績,這又是什麼情況?裡面涉及東西很多,我們不細究了,但是我們能得到結論的是南宋並不重視岳飛的戰績。但是我們仔細研究岳飛的戰績,發現金國同樣沒有成建制的覆滅,岳飛也沒有殺敵過萬的戰績。

《金佗粹編》大肆吹捧南宋當時的勝利,但是並沒有寫殺敵多少,而且很多事情都涉嫌虛構。按照歷史習慣,史為孤證不可信,那麼此時戰績就是存疑的狀態。《金佗粹編》曾經說岳飛家鄉發大水,但是鄧廣銘查了當時的水文資料發現並沒有發大水,之後在《岳飛傳》直接說《金佗粹編》在這件事造假了,《金佗粹編》和鄧廣銘的《岳飛傳》還是有些出入的。


柘皋之戰

柘皋之戰之戰是南宋命運的轉折點,因為南宋在這場戰爭之後就成了主和派,這一場戰爭給南宋的打擊太大了。南宋6萬精銳也就是中央軍成建制的全軍覆沒,但是有疑點的是,金國經歷了那麼多“敗仗”而南宋“節節勝利”,為什麼金國還能挑起這樣的大戰?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金國之前經歷的敗仗並沒有傷及根本,而南宋之前的節節勝利也並沒有成建制打擊金軍。


結言

那麼綜上所述,我們發現南宋並沒有成建制的打擊金國軍隊,反而自己成建制的覆滅軍隊。那麼所謂的“節節勝利”用在這裡還合適嗎?殺敵一百兩百,這樣的戰爭還算是大獲全勝嗎?很多時候我們不要去看宣傳怎麼樣,我們去看看殺敵人數怎麼樣。而且還要看看發動戰爭的頻率來做決定,南宋前腳剛說了大獲全勝,但是轉眼金國就掀起大規模戰爭,那麼南宋之前說的話不打臉嗎?在南宋節節勝利的情況下金國發動大規模戰爭,一舉殲滅南宋中央軍,那麼到底是南宋弱還是金國強?如果金國強,那麼怎麼會有節節敗退?如果南宋弱,怎麼會成建制的全軍覆沒?


江郎說史


胡說八道!你以為你都知道的廉恥,一代中興之主,熟讀聖賢之書的皇帝不知道禮儀廉恥,能打的過,會去籤二十年的屈辱合約?不要用自己的狹隘眼光去揣測帝王權術,你是望不到一代帝王項背的!

民國大師呂思勉及民國著名史學家陳龔祿對趙構及岳飛的評價得出與大眾完全不同的結論,北京大學教授鄧廣銘經過實地考察,也得出朱仙鎮大捷為虛假虛假歷史。

陳恭祿(1900-1966),中國著名歷史學家,中國近代史專家。

在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課程。1934年完成了近60萬字的鉅著《中國近代史》,被列為大學叢書之一。

1936年重回金陵大學任教,為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1963年底,撰成《中國近代史資料概述》,對中國近代史史料進行了科學的分類和系統介紹、評價。

"文革"後,1979年南京大學歷史系召開了隆重的陳恭祿先生追悼會,恢復了他著名歷史學家的名譽。

陳恭祿先生是中國近代史學科草創時期重要的先驅者之一,陳恭祿是20世紀30、40年代以學術為職業的中國近代史研究者,是一個典型的學院知識分子,他試圖站在學者的立場上客觀地敘述中國近代史,以著作來表白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以學術來影響中國現代政治的發展。主觀上他不傍依於任何黨派,在客觀上卻代表了這一時期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政治觀點和政治立場。

陳恭祿1944年出版的《中國通史》,評價宋高宗:高宗備受艱苦,崇尚節儉,享受遠不及大將。聽政至勤,幼年曾受良好之教育,愛好書字,大政之決定常為慎重考慮之結果,唯以祖宗之法為精審詳備,不欲有所變更。其收大將兵權,恢復舊制,為其一例。高宗深謀遠慮,過於其後諸帝。

呂思勉民國大師同樣結論,南宋諸將韓世忠`、張俊、吳玠、岳飛等因為趙構放權放錢,權利及行事風格形同軍閥,飛揚跋扈,各自為政,不聽指揮,無法形成有效合力,再戰再敗。

至於岳飛,確是冤死,但同收大將兵權以恢復舊制的大背景有關。先是金人深入淮南,形勢危急,高宗詔岳飛赴援,飛不出兵,朝廷深以為憾。大將驕橫,成為嚴重之問題。後召大將並赴行在,及至,罷其兵權,出於韓世忠、岳飛意料之外,其部將至欲為變,即張憲意圖政變,岳飛以此冤死。所以張憲是岳飛之死的罪人。

趙構是一個很有能力,有嚴格自律,有嚴格紀律的能人。

比如高宗禪位,歷史上有幾個皇帝強壯之年讓出至高無上的權利的,他的胸懷超過絕大部分人的胸懷,他的胸懷深不可測,不是鼠目寸光之輩可以洞察的,是他讓宋得以延續一百五十多年。

至於有人說他方便逃跑,只不過這類人連井底之蛙都不如,偉人的想法也是你能理解萬一的?

紹興四年,傀儡皇帝劉豫在金兵的支持下進犯江南。宰相趙鼎決計請宋高宗御駕親征,魏矼主動請求從徵。當時劉光世、韓世忠、張俊三位大將勢均力敵、各懷私隙、不肯協作。魏矼奉命從中調停,他奔走於各軍,對將領們曉以大義,勸以大局為重、放棄私怨。在他的說服下,各將領表示願意棄前嫌、共禦敵。於是御駕親征,三軍一心,軍威大振,屢戰屢捷。


我聽楓


宋高宗心裡苦啊!哪裡有什麼“節節勝利”啊? 《黃天蕩大捷》史學家都只說前半部分,絕口不提後半部分韓世忠全軍覆沒,就韓世忠一個光桿逃出來了。《郾城大捷》史學家只吹岳飛什麼大破“柺子馬”,全殲“鐵浮屠”,絕口不提岳飛被評書裡描寫的愚蠢的金元術分割成三段,處於被圍殲的危險中,靠劉琦的救援才狼狽撤回江南,反而編造出“十二道金牌”的謊言。更是絕口不提在1140年7月所謂被岳飛消滅了主力的金元術1141年正月又攻打南宋淮河防線中,接趙構十五道支援淮西的詔書而拒不執行的岳飛坐視趙構的御林軍被殲滅的“淮西大戰”。趙構如果不議和騰出手來,整頓軍隊,南宋哪還能延續一百多年,二十四史中的《宋史》就要重新改寫了!


手機用戶76884995676


原因有二:

一、沒有必勝的把握。後來孝宗繼位時,高宗就一再告誡他:戰爭結局,對金而言不過關係到勝負,於宋而言卻關係到存亡,一定要慎之又慎!因為金兵曾追入江南,高宗被迫漂流海上,已被嚇怕了,既然嶽韓張劉等武將現在打了勝仗,見好就收最為妥善,若再打下去,萬一戰敗,後果堪虞;

二、最重要的是,害怕打下去會造成武將兵權過重,尾大不掉的局面,要是岳飛立了大功,他的部下也仿效趙匡胤來個"陳橋兵變",如何是好?再說,岳飛說過"太祖(趙匡胤)三十二歲當節度使,我也是三十二歲當節度使",加之他早年曾擁兵脫離王彥部,這使高宗十分懷疑他有野心。若真讓岳飛北伐成功,樹立了巨大的威望,朝廷就控制不住他了。

因此,高宗一天連下十二道金牌,急催班師。等張俊、韓世忠、岳飛回到臨安,高宗和秦檜商議,以明升暗降之法,一舉收回了三大將兵權,這才鬆了口氣。對高宗來說,寧可放棄北伐,也不可失卻皇位,坐穩東南半壁江山是最最要緊的事!


阿斌270202161


我認為宋高宗趙構之所以在勝利之後選擇議和應該是從這三個方面考慮。第一南宋財力不支,以當時南宋的國力而言根本不可能支持全面北伐戰爭。第二如果財力不支還想北伐成功,那就必須授於北伐主帥臨機專斷之權。人事任免權,財政稅收之權,募兵之權這些權利都要給。如此一來當北伐成功之後朝庭根本無法控制北伐主帥了。南朝的劉裕不就是軍功太盛權利太大改朝換代了嗎?第三宋高宗趙構對戰勝金國人沒有信心,它認為藉助勝利議和才是最好的選擇!


花非花葉非葉3315


求和的行為有什麼好奇怪的?

宋朝的歷代君主,估計除了太祖太宗,再也找不到一個知兵的,更找不到一個沒有沉浸在爺有錢的驕傲裡的,而自契丹被滅之後宋朝的皇帝們沒有一個不在金兵的恐嚇之下瑟瑟發抖的。

趙構從金國逃得一命,已經嚇破了膽,就算他成了皇帝,行的並不是勾踐的臥薪嚐膽,而是做個偏安一隅的縮頭烏龜。

所以他對北方那個鄰居有著發自本能的恐懼,所以他根本不相信所有的主戰派,但他也知道只有主戰派才能保住他的老命,但他也只是需要主戰派保命,更怕打痛了對方,對方發飆再把他抓去北方受苦。

所以,岳飛打的越好他反而越是恐懼,而且岳飛越來越不聽話,他更擔心岳飛學習老祖宗玩兵變,黃袍加身,讓他不用去北方一樣要再做階下囚。

於是,求和,堅決求和,那個礙事又有造反危險的岳飛,弄死,堅決弄死!


偽裝135707859


節節勝利的狀況不過是防禦戰擊退了敵人,並沒有大規模的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求和說明雙方都沒有消滅敵方的能力,不然就不會存在求和的問題了。


第十四使徒-ZEREL


你以為真能直搗黃龍嗎?強大的隋朝徵高句麗成功了嗎?唐朝徵高句麗又是怎麼樣的結果?就憑南宋的國力,喊喊口號還可以,能夠把燕雲十六州拿回來也是理論上的事。所謂節節勝利,小說演義的說法而已。實際上南宋當時能夠迫使金國和談已經不容易了,趙構的錯誤在於和約簽訂後,不能韜光養晦,繼續加強軍隊建設,保持戰鬥力。沒有實力做後盾的江山,是不牢靠的。


拋磚引狗叫


害怕岳飛推翻他,取而代之,取締他做大宋王朝的新君。岳飛當時手握重兵。趙構的自私給華夏帶來了滅頂之災,間接導致了後來的蒙元入侵屠戮中原。當年西晉也是因為私心重,司馬氏篡位,引起八王之亂導致五胡亂華。當權者私心重,不以天下蒼生為先,只為自己坐穩江山,就悲劇了。幾千萬百姓被屠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