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为什么赵国大将李牧一死,赵国立马就亡了?

lon145579360


李牧再厉害也只是一个人,赵国人尚武,去掉一个李牧对于赵军来说并不是不可替代。但是阵斩李牧却犯了兵家大忌。一个是临阵换帅本身就是乱弹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指挥风格,李牧的作战风格就是修筑野战工事跟对方磨,整个战国里也就秦国白起是这么打仗的,李牧师从于白起,就没有一个人可以在那种情况下替代李牧并用李牧的指挥风格来打仗。而临时换一个人来,新的作战方法肯定是要通过一段时间来应对熟练的,所以从这一点上也可以证明赵括并非真的那么草包,同样是临阵换帅,赵括还能指挥得挺溜的。

其次是斩杀李牧让人心寒,将士们无心替赵王卖命,投降秦国对将士们实际上并没有区别。李牧执掌兵权已经二十几年了,属于多朝元老,但是他依然逃不过赵王的猜忌,还被人一刀砍了脑袋,这个下场对于所有与他一同奋战沙场的战士战友来说肯定是接受不了的。他们觉得为这种赵王打仗没有前途,拒绝再为赵国王室打仗,整支赵军的民心军心都散了。战场上瞬息万变,稍微一点失误都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优己


实情并不是李牧一死赵国立马就亡了,而是李牧死不死赵国都立马要亡了,只不过李牧一死赵国亡得更快一点而已。

到了战国末年,秦赵的差距是国家实力的巨大差距,已经不是武将的个人能力可以弥补的了。何况虽然李牧确实很牛,但秦国的将才一大把一大把,李牧只能保证在一条战线上胜过秦军,不能保证其他战线的武将也胜过秦军。

所以就在李牧指挥肥之战前,秦国已经在平阳之战斩杀赵军十万;李牧指挥番吾之战时,防守南面的司马尚十分吃紧。到秦军大举灭赵时,赵国刚经历大地震和大饥荒,国力进一步削弱,而秦军由王翦统帅,发兵数十万,此时赵国不论是否李牧统兵,其实都很难守住了。只不过如果李牧不死,王翦还要费一番周章,用反间计杀死李牧以后,秦军三个月就大破赵军,攻陷邯郸,灭了赵国。

赵国的颓势,是由其地缘决定的。当初三家分晋,魏得山河,赵得良马,韩得精铁。赵国地处北方,牧地多于农地,所以其良马甚多,骑兵很精强,但同时粮食产量不足,国力较弱。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也不过是改善了赵军骑兵的战斗力,对国力则没有明显的改善。反观秦国,有一个肥沃的关中平原,国力的潜力远较赵国为大,粮食产量也远较赵国为高。

因此在长平之战中,廉颇和秦军对拼消耗,赵国拼不起。赵孝成王换赵括为帅,听信谗言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赵国的国力拼不起消耗,粮食产量比秦军少太多。

因此,决定国运的长平之战以赵国失败告终,而之后秦军的连番进攻早已将赵国国力压榨得涓滴不剩。李牧临危受命能够取得两场战斗的胜利,已经是奇迹中的奇迹,指望他能够挽狂澜于既倒,一直救赵国的性命,不太现实。

要是没有被杀,李牧可能会跟项燕的人生轨迹差不多,即战胜秦军后,仍然被秦军击败,而且都是被王翦。


文史宴


国家想要兴旺,必须要重用人才,李牧是赵国最后一个名将,可以说他的存在,能让赵国晚几年灭亡,但是,他一旦被处死,赵国立刻就会跨下来。

因为此刻的赵国,已经不是刚经过胡服骑射时候的赵国了。这时候的赵国是经过长平之战后,最为弱小的时期。

这样的一个国家,在没有一个名将,没有一个明君,亡国也就是在咫尺之间。

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后期,赵国是唯一一个和秦国相匹敌的国家。而且两个国家,也是战国七雄之中,人才最多的。

战国四大名将,秦国有两个,赵国也有了两个,他们分别是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

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白起和廉颇都有参加,但是,这两个名将,并没有发生直接的征战。白起是在廉颇被撤走之后,带领秦军打败赵括和坑杀了四十万赵军的。

这一战的伤害,对于赵国来说是伤筋动骨的。

赵国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实力和秦国叫板了。也是这一战之后,赵国和秦国各自损失了一个名将,赵国的廉颇被排挤走了,秦国的白起,被秦昭襄王逼迫自杀了。

所以秦国的名将只剩下王翦了,赵国的名将只剩下李牧了。

当嬴政要统一天下的时候,赵国依然是秦国不能小觑的对象,毕竟李牧在赵国依然很有威望,可以说只要李牧在,秦国在短时间内是拿不下赵国的。

当秦国名将王翦来到赵国的时候,他也不敢擅自进攻赵国,因为他明白李牧的实力。他也清楚想要快速拿下赵国,务必保证不要和李牧硬拼。

不能硬拼,这时候王翦就不得不考虑使用离间计了。

因为赵王是个糊涂虫,他就吃离间计。当年打秦赵打长平之战的时候,秦国就是利用的反间计,让士兵散布谣言,最后能通过赵王,把名将廉颇给换走,结果赵王真的听信了谣言,撤走了廉颇,换上了秦国梦寐以求的没有任何战绩的赵括将军。

最后赵国就是坏在赵括的手里,四十万赵军全部被坑杀了。

这一次王翦就是想故伎重演,他花了重金,买通了赵王身边最为宠幸的小人郭开。

然后郭开在赵王身边大说李牧的坏话。

他说李牧其实已经投降了秦国,正和秦国在密谋,要灭掉赵国呢,灭掉赵国之后,李牧好当赵王。

没想到昏庸的赵王,连调查都不调查一下,他就派人,把李牧给悄悄的做掉了。李牧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为何而死的。

李牧一死,王翦带着大军到了赵国都城邯郸,顷刻之间就把赵国给灭了。

说真的一个优秀的将领,对于一支军队来说,关乎到整个队伍的信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因为李牧死了,赵国的士兵丧失了信心,当他们在和秦国打仗的时候,心里根本没有必胜的把握了,所以,吃败仗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这就是为什么李牧一死,赵国就亡的原因。


史学达人


一、信心。阵前杀勋将良将,而且是一战灭秦军10万地兵威四海地勋将,所有士卒将帅信心会立即大溃。成功也死,败也死,通敌则可能不死。于是,整个军事防线会出现大量漏洞、瞬间崩溃。



二、效能

1、名将地优势是军事资源整合能力强,从而让赵国有限地军事资源快速击败了秦军。再加上军民对名将地信念,对胜利和生存地渴望,会把勇气和动力全部集中于李牧身上……于是,军事效能达到最大,瞬间歼灭了强大地秦军10万。

2、失去李牧,军事效能迅速从100降到10。这种情况下,赵军再也不是对手。


三、军事机会。只有这样地勋将名将才能发现更多地军事机会,将有限地军事资源换取奇大地胜利机会。因此,失去了李牧就等于失去了军事机会与更多地胜利可能,因为这样地名将不世出……


hao33合亲1斤兵


实际上到了公元前229年,赵国早已就是风雨飘摇,由如无根之浮萍,随时都有倾覆之险。

其实早在赵孝成王在位之时,长平一战,赵国的有生力量就已经消耗殆尽了。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毕竟赵国曾经是唯一一个比肩秦国的军事强国,纵然在长平损失了数十万青壮,但根基尚在,至少还可以吊打燕国。

只可惜,赵孝成王虽然不昏,但确实庸庸碌碌,虽然在长平之战后守住了赵国,保住了祖宗基业,但也让赵国的局势没有明显的好转,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而且,赵孝成王选得继承人也差得无以复加。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赵悼襄王。

长平虽败。

但赵军之中尚有廉颇、乐乘这两个顶梁柱,北方代郡还有中生代将领李牧,只要好好发展下去,就算不能重现赵军的荣光,也能恢复大半。

可是这位悼襄王偏不。

后宫里宠信妓女悼娼后,朝堂上重用奸臣郭开。

郭开几句话,就调拨得廉颇、乐乘两员大将兵戎相见,最终双双出走他国。

悼娼后几句话,就让悼襄王废掉了原本的太子公子嘉,转而立了悼娼后的儿子公子迁,也就是在历史上比老爹更混蛋的赵幽缪王。

反正赵孝成王留下一个百废待兴的赵国,经过悼襄王这么一折腾,直接就变得千疮百孔了。

悼襄王一死,王位传到了幽缪王手里。

好嘛。

这位幽缪王本身就是不学无术,再加上年龄小,无比听信自己的母亲悼娼后和老师郭开,结果导致赵国直接接近崩溃的边缘了。

偏偏这个时候,有赶上了国内大旱。

饥荒之年,民不聊生,秦军也就是看中这个机会,趁机进军。

可以说在这个时候。

如果没有李牧,王翦的三十万大军一定就会势如破竹,在极短的时间内踏平邯郸。

但赵国还有一个李牧。

他率领着赵国硕果仅存的兵马,进驻了井陉关,将王翦的三十万大军死死拦在了井陉关外,让秦军完全不能越雷池一步。

此时的李牧对于赵国而言。

那真就是

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放眼整个赵国,有能力阻挡秦军的,只有李牧一个人了。

如果赵王迁能够毫无保留的信任李牧,并且出掉朝中以郭开为首的奸佞,我相信赵国还能续命几年,甚至十几年。

只可以,

这个赵王迁没有本事不说,还生性多疑。

秦国派人重演长平之事,在邯郸散布谣言,李牧就被赵迁弄死了。

一同被弄死的,还有李牧一手提拔起来的大将司马尚。

这就相当于诸葛亮死得时候,姜维也一起死了。

这一下,赵国彻底没有会打仗的人了。

再加上朝中还有以郭开为首的好几个被秦国收买的重臣做内应,赵国想不灭亡,我看都难。


盗帅夜留香YE


赵国不是等到李牧一死就迅速灭亡,赵国的灭亡过程时间很长,长平之战距离赵国灭亡不过四十年时间,自从那一战以后赵国就已经元气大伤,秦国却没停止的继续发动邯郸之战,虽然这一战赵国将秦国打的大败,但是秦军围攻赵国首都邯郸四月之久,早已把赵国的兵源和粮食挤干。

还没等赵国喘息,燕国的丞相栗腹将赵国的情报带回燕国,提议说:“赵国的壮丁多死于长平,遗孤仍未张达,可趁机夺取赵国。”于是燕喜王派大军南下进攻赵国,命栗腹率军进攻鄗城,卿秦率军进攻代地。赵王再度任用廉颇为大将,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俘虏了卿秦、乐闲,之后又包围了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

李牧就算在活下去也无法回天,秦国灭赵的战略是利用燕国牵制赵国北方,再由上党地区跨过太行山西进。同时,秦国又灭了韩国,大军可以由赵国南部进攻,对赵国形成多面夹击。李牧最后拜将抵御秦军之时,秦军已在平阳之战歼灭赵军十万部队,赵国的军事实力在当时已相当的虚弱。当时的政治局势是魏国和楚国也相当虚弱,楚国被秦国打到迁都,魏国也遭遇过大败。

赵国只能找齐国救援,但齐国当年也被乐毅打残废,一直没能恢复。最终在秦国的挑拨下,赵齐也没能联合。很显然赵国的灭亡不是一名良将可以挽救,秦国取胜于战略布局,是《孙子兵法》中最重要的庙算。当时赵国缺乏的是真正的战略家,如果有一名懂战略且口才出众的人在最后十年里联合赵齐燕魏楚,或可还有一战。韩国首当其冲就别指望能由活路了。

李牧能挽救的是战场上一两场胜负,但他今年击败了秦军,明年秦军还会再来。而秦军一旦击败了赵军,国力则无有生力量给予补充,秦始皇执意要打消耗战,李牧也不可能撑的了多少年,况且当时赵国境内还发生大地震和大饥荒,双重打击下赵国也不过仅剩一口气。李牧恰逢死在赵国灭亡前几年,对全国士气也确实有打击。


苏沉船


大厦将倾,非一人之力能力挽狂澜,李牧的死确实加速了赵国的灭亡,但李牧不死也阻止不了赵国的灭亡,顶多让赵国多存在几年。毕竟,赵国,自长平之战后,已是今非昔比,没有明君,缺少能臣,君臣不睦,将相不和,国力空虚。

风雨飘摇的赵国,李牧是最后一个顶梁柱。

大国衰落

赵国自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开始,迅速强大起来,军事力量强大,那时的秦国也无法与赵国抗衡。然而,与“商鞅变法”的富国强兵不同,“胡服骑射”只是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力量,却并没有提高赵国的综合国力,尤其受赵国的地理位置限制,粮食生产是个大问题。

秦国东进最大的障碍便是赵国,两国数次较量,终于在长平之战分出了胜负。

长平之战,赵国固然不该轻易接受上党郡,赵孝成王固然不该将廉颇换下来,赵括固然经验不足轻敌盲进被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然而说起根本,还是赵国的综合国力无法与秦国抗衡,粮草跟不上,消耗战根本打不起。

长平一战,让赵国损失惨重,好在平原君倾全力挽回损失,并在魏楚的支援下赶走了秦军。然而,秦国的东进之路,再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单独抗衡。

而山东六国不仅不能坚持合纵抗秦,反而时不时互相攻伐,赵国还未喘息过来,燕国就来攻打,好在廉颇还在,赶跑了燕军。

而此后的赵国不仅国力空虚,而且再也没有出现过明君,即便有良将,也难以保存,比如廉颇,再比如李牧。

李牧之死

战国四大名将:秦之白起、王翦,赵之廉颇、李牧。

李牧起先一直在赵国北境抗击匈奴,在没有能力打胜仗的时候,以防守为主,麻痹敌人,寻找突破口,终于找到机会后,大破匈奴十几万人,至此,匈奴十几年不敢再犯赵国边境。

后来回到朝中,攻燕击秦,未有败绩,成为秦国最难对付的将领。然而李牧背后的赵国却没有强大起来,反而随着连年战争,国力更加衰微。

公元前229年,赵国出现地震,饥荒,一片恐慌,秦国再次攻打赵国。

秦王政派出王翦,赵王迁派出李牧和司马尚。

秦国为确保此战的胜利,又使出了反间计,多么相似,当年长平一战,白起躲过了廉颇,今天王翦又要避开李牧。

当年陷害廉颇已老不堪一用的郭开收受秦国贿赂,又来诬陷李牧和司马尚谋反。而赵王迁信以为真。让赵葱和颜聚取代李牧和司马尚。大战在即,李牧不肯接受这个命令,结果赵王迁派人拘捕了李牧,将其杀死,司马尚也撤了职。

消息传来,秦国松了一口气,三个月后,王翦开始进攻,赵葱战死,赵王迁被俘。赵灭已。

公子嘉跑到了代地,又六年,秦灭代,赵国不复存在。


萧晓四姑娘


赵国并非是李牧的死造成的必然结果。也可以说,赵国是不是会亡,与李牧的死没有必然联系,所有的话,也只能是李牧不死,赵国亡可以延迟。

李牧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其能力自然不用说,可惜的是。良将还需君王配,君臣一心,方可成大业。李牧和白起,差不多的经历,一样令人唏嘘的结局。秦国利用反间计除掉了李牧,赵国也用反间计除掉了白起。

只不过不同的是,秦国除了白起,良将仍然很多。而赵国除了李牧,赵奢、廉颇等都未得重用。赵国亡,必然而已。



盛世打杂


中国有句古话叫自毁长城,说的就是李牧。

按理说李牧长期戍边指挥赵国骑兵,跟匈奴打仗节节胜利。一生未尝有败绩。

这样的优秀的骑兵将领,很擅长打运动战,在那个年代是很难得的将才。

而赵国的王室居然听信了秦国奸细散步的谣言,自毁了长城。

赵国做为秦统一征途上最强大的对手,终于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




耀哥讲故事


国将亡岂非一个将军能挽救大局,李牧在中国古代军事才能确实很好,战国末年四大武将。但在长平之战人屠白起坑杀赵国主力军四十五万人,这一战让纸上谈兵的赵括万年留名,使赵国往后几十年缓不过来,再加上燕国的不停骚扰让赵国得不生息,等秦国最后大举进攻赵国的时候根本不是一个大将李牧一个人能挽回结局,秦国自秦穆公时期就开始积聚大量六国人才,而此时秦国大将兵力远胜赵国,就兵圣孙武在世怕都难翻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