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李牧不被赵王赐死,你觉得他和白起谁会赢?为什么?

海大公爵


个人觉得白起会赢!倒不是说李牧不好,而是白起用兵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用兵从来重复同一个战法,兵无常势水无常行这句话就是他说出来的!也就是说,你要找到白起的弱点你找不出来!你要猜想白起接下来想要做什么那是做不到的!在打仗中,李牧偏稳重,且疑心大,只是他还算大胆,并不会像廉颇那样过于保守,但这也是一个特点,如果被白起抓住,那也是会被针对的,当然,这一点只是一个小问题。真正的大问题在后面。

白起用兵的第二个点,白起的大局观,他会利用战场之外的因素服务战争,比如,在鄢郢之战中,两万秦军发动斩首行动,打掉楚国王庭卫队,直接削弱了楚国王室对诸侯大臣的控制力,楚国空有二十多万大军反而选择观望,这是一种政治战。相反,在这一点上面李牧比较专心于战场,很少分心于政治。比如,李牧不是死于战场,他是死于政治场的。当然,白起自己也死于政治,倒也不便评价。

第三点,白起的另外一个专长,他擅长于外交!倒不是说白起去当外交官,而是他在战场上的打击分寸很能把握,比如哪些部队应该全歼,哪些应该故意放走,哪些国家可以引为援军,哪些国家应该往死里打,都拿捏得挺好。这也是战场之外的因素!比如,在五国伐齐大战中,他率军在济西牵制住齐军,让其他四国军队趁虚进攻齐国,却又故意放跑齐军,让齐国与列国结仇不失复国之本,又不至于太强威胁秦国,这些间接为后来的秦国统一,齐国见死不救起了承接。

当然,就兵论兵而言,两人应该打平手,毕竟都是没弱点的人。如果非让他们打仗的话,可能对峙十年,谁也动不了谁,最终谁的国力撑不住首先退兵那就不好说了!


优己


白起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并不是浪得虚名,为什么,因为秦国的军功制决定了,一个将军要想领兵,必须是有军功在身的,不然你手下爵位比你大,军功比你高,就尴尬了,白起是从小兵当起,一步一步坐上大将军。

后人说起白起的战例,大部分是长平之战,说是因为国力原因,这都是屁话,虽然白起出生的年代秦国国力就很强大,但是别忘了,国力强大并不能说明战力强大,齐国,赵国,楚国,魏国,当时也可以成为强国,尚有一战之力,秦惠王时期,秦国对于东方各国也是没有办法,但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个平衡,那个人就是白起,白起作为秦国将军四十年,四十年前,东方各国赵楚魏都还是强国记住,他们都是强国。

公元前293年,表演开始,伊厥之战,白起十万左右,杀死韩赵魏三国联军24万,斩杀主将犀武,白起成名。

前292年,白起发兵攻魏,夺61城。

前291年,攻下恒城。

前286年,打赵国,夺下光狼城。

前281年,白起伐楚,七万人,从当今陕西河南交界地出发,到279年,三年时间,杀楚军35万,从陕西河南交界地,打到洞庭湖,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尽归秦国,楚国从此小绵羊。

前274年。华阳之战,韩赵魏联军,斩首十五万。

前265年,打韩国,攻陷五成,斩首五万。

前264年,攻取南阳太行道。第二年韩国献17成给赵国,秦国发病赵国,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前260年长平之战结束。

斩杀赵国45万。

看到这里,33年间,11场大战,三场是跟当时强国对决,大部分是以少胜多,最能代表白起风格的我想不是长平,应该是伊厥之战,鄢郢之战这两战,巧妙运用歼灭战思维,穷追猛打,不给对方喘息机会,几乎达到了古代战争指挥的最高境界,每次战法都不重样,每次都能因敌之异采取不同战法而取胜,赵楚魏韩三国,在白起前都是秦国劲敌,但是白起之后,楚国被打到安徽一带,韩国几乎灭国,赵国被赶到河北,魏国,也被打到了河南东部。就这地盘,秦国统一天下,已经没有太大障碍了。

我不想有任何贬低李牧的意思,只是李牧的战例太少,如果能连胜20场,起码也可以与白起一比,以少胜多,围歼战,攻坚战,长途奔袭掏心窝,正面硬刚,白起都能掌握,如果李牧也能以少胜多来几次灭国级别的大决战,也能表演出战法的多杨性并取胜,才能说服众人,但很可惜,七万打七百公里的壮举,整个战国也只有白起了。


秋塘夜雨


这个问题是真的挺有意思的,但是如果这真的不考虑实际情况把两个人安排在一块打一战,看看谁更厉害的话,那么就要从以下的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了。

白起剧照


第一,从主将的个人能力以及性格上来看,无论是李牧还是白起个人能力都是非常强的,也不好说谁更强,是都很强,至少他两是可以互作强劲对手的。而从个人性格上来看,两个人打战的风格都是以稳为主,虽说白起喜欢采用小部骑兵突进到后方截断敌军,再正面压制的战法,但是终究他还是打的主要的还是歼灭战,而歼灭战说白了还是以势以实力压制,而李牧更不用说,打匈奴就是非常稳的,打不过就不打,打得过就直接歼灭,所以说两个人打战都是主要以稳的那种打法,这种打法对于他两人来说没什么说谁更厉害的。

第二,从部队的战斗力上来看,秦国大多以步兵为主,骑兵辅之,李牧带的多是骑兵,也有步兵,真的打起来的时候,在正面战场可能是骑兵的优势更加的明显,但是秦军的步兵军阵也不是吃素的,骑兵也不一定就是说能把他冲散。

第三从后勤上来说,秦国,赵国在运粮距离上其实在秦国占据河东,拥有水运之利后,就差不多了,而秦国显然要比赵国更加具有持久战斗的能力,所以这块秦国要强一点。

总的来说,两个人如果碰上了打一战,肯定主要是还实打实的实力对拼,毕竟两个人都不是什么蠢人,唯有正面硬碰,而我觉得秦国在正面实力上还是要比赵国强的,不过最终也只会是一场惨烈的消耗战,无论谁最后打赢了,其实也都是输了。而如果说一个攻一个守,那这本身就是场不公平的比较。


历史微探索


李牧是被赵王赐死的,同样白起也是被秦王处死的。他们两个都是那个时代最为杰出的将领,但是,李牧还是比不过白起的。

战国四大名将,秦国有两个,白起和王翦,赵国有两个李牧和廉颇。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白起在四大名将之中,他的军事才能是属于顶尖水平的。王翦和李牧,廉颇,他们是差不多的。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我们说一组数据,大家应该就可以明白了,整个战国时期,发生的所有的战役加在一起,死亡的人数是一百九十万人,而被白起一人杀掉的就有一百一十万。

就杀人而言,白起杀掉的人比王翦、李牧和廉颇的总数还要多。

所以说,白起是四大名将之中,最为顶尖的一个。白起尤其是擅长打攻坚战,而且他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将军。

只要他敢打的仗,就没有打不赢的。

赵国的李牧虽说也不错,但是,李牧打仗主要是以防守为主,而且李牧的主要战绩是对抗北方强大的匈奴。

《史记》上对李牧的作战,有详细的描写。就是他对抗匈奴的时候,从来不主动找匈奴打仗,只要匈奴来侵犯赵国,他就绝不会让匈奴得到好处。

因此,匈奴来犯赵国的时候,常常也是损失惨重的。但是,只要匈奴离开赵国的领土,李牧就不追他们去了。

一般李牧打的就是这种仗,这样的李牧,这样的作战方式,赵王其实对他是极其的不满的。

所以,赵王还是把李牧给免了官,让他回家了。

新上任接替李牧的官员,因为吸取了李牧的教训,所以,他们就主动去找匈奴来打,结果是败的一塌涂地。

不仅仅如此,新上任的官员,不但经常吃败仗,而且匈奴来犯赵国的时候,他们也抵抗不住。

所以,赵王不得以,又开始请李牧来防守赵国的边境。

李牧还是老样子,匈奴来我就迎战,匈奴不来,我就买牛买酒犒劳三军。对于这样的方式,赵王没有办法,只能接受。能听从李牧的了。

对于赵王来说,只要匈奴不侵犯赵国的百姓,李牧能对抗的了他就足以了。

所以,你看李牧就是这样的一个将军,当然了李牧擅长防守,并不代表他打不了攻坚战。其实他的攻坚战打的也是不错的。

到了赵国灭亡前夕,长平之战后,李牧还是被调走去抵抗秦国了。这时候李牧还是打了很多胜仗的。

但是,李牧交手的对手不是白起,因为那时候的白起已经被赵王处死了。

所以说,假如白起没有死,和李牧相遇了,我觉得白起的胜算还是很大的。还是那一句话,白起只要敢打的仗,他就没有打输过。

白起还有一个外号叫“人屠”,这说明他打的仗很多,杀的人很多。

若是他觉得没有把握打赢的战役,他压根就不上场。当然了这些都是假设,毕竟,现实中李牧对阵的是王翦,李牧在面对王翦的时候,被王翦的离间计给离间了。

小人郭开在赵王的面前,诋毁李牧,说李牧的坏话,最终李牧也就被杀了。李牧被杀之后,没有多久,赵国也就亡国了。


汉史趣闻


首先要纠正问题的错误,白起去世于前257年,李牧去世于前229年,两人并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李牧的对手应该是王翦、王贲父子,统一六国基本是他们作为主将的。

李牧能不能打败王翦王贲?从军事才能说,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被合称“战国四大名将”,应该都是有极高军事天赋的。但是,其他国家就没有名将吗?在秦灭楚战争里,楚将项燕能把秦将李信二十万军队击退,也是个非常出众的人物,但是这些人表现的机会太少。包括齐国,齐国在当时是最富庶的,战国前中期也打了不少出色的战争,如齐将匡章攻入函谷关。但他们的功业包括廉颇、李牧,都不如白起、王翦。

说到底,这根本还是秦国和六国的体制差异决定的。军事不是两个武将pk,实际上是两国国力的竞争。而秦国相对六国来说,专制王权最强,奖赏也最分明,这就能最大程度调动起国内的人财物以及兵将的积极性,所以秦军也就成为一支虎狼之师。这绝对不是说白起、王翦两人的军事才能一定超过廉颇、李牧,而是秦国政治体制对六国是碾压的。经济文化最发达的齐国可能没将才吗?居然兵不血刃直接投降秦军了!

不过相对其他五国,赵国的进取心又是最强的。四大名将赵国能居其二,绝非偶然。自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攻灭中山以后,确实给赵国注入一支新鲜动力。对于赵王来说,中山故地的贵族势力较小,相对来说王权就更加强大。赵国能投入规模和秦国发动长平之战,对于楚齐是无法想象的。那么廉颇、李牧,在某一两场战争,还是有可能赢白起、王翦的,但也根本改变不了定局。只要秦国不像秦二世这样败家,赵国失败还是会失败。


林屋公子


其实王翦能用离间计破坏李牧和赵王之间的信任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李牧的作战方式中有一条: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一旦君王怀疑将领拥兵自重,那么等待这位将领的只有死亡,因此李牧也不意外。所以说,如果李牧不被赐死,那么和白起的作战很有可能战成平手。

两人的作战战术

李牧在战国末期是赵国唯一一个可以力挽狂澜的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李牧一生屡立战功,未尝败绩(这一点和白起很像),他的作战特点是:攻防兼备,能够顺应战场上的瞬息万变从而制定更加详略的作战计划(从肥之战中可以特现出来),善养士卒,与士卒的关系非常好,只要有好吃的必定分给士兵,并且严格要求手下的士兵不要侵扰百姓,同时他也强调“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将权的独立性(这也是他被赵王误杀的根本原因)。可以说李牧是兵家百年难得一遇的奇才啊!

(李牧)

白起在秦国内被称为战神,国外被称为人屠,战功赫赫,一生也从无败绩是一位令山东六国士兵闻风丧胆的存在。他的作战特点是:精确进行战前料算,不论敌我双方军事、政治、国家态势甚至第三方可能采取的应对手段等等皆有精确料算,无一不中,能未战即可知胜败,还有就是打歼灭战,不在于城池的得失而是在于歼灭敌方的有生力量。擅长野战,常常能诱敌深入,从而形成围敌之势,取得胜利。

(白起剧照)

实战模拟

从上面的比较或许可以得出李牧的军事才能更胜一筹,李牧和白起作战那么战局应该有如下的可能性:

白起采用诱敌之策,李牧假装上当,然后派主力攻打白起的大本营,然后再埋伏白起的回援兵,取得胜利的几率很大(根 据肥之战进行的战略部署)。但白起也不是吃素了,定能迅速重整旗鼓,再次和李牧形成对峙。因为双方武将都是奇才,但粮草方面赵国不如秦国,同时双方的君王也大不相同:赵王昏聩、多疑、贪得无厌,秦王胸怀大志、能取能舍。只要范睢在实行离间计利用李牧的“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离间君臣的关系,定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李牧被赵王斩杀剧照)

结语:很多时候,决定一场战争胜利的条件,不仅仅取决于武将的能力,还有君主、国情、国力等共同支持的。如果抛开这一切,李牧的能力略胜白起一筹!


淡墨青史


又是一个关公战秦琼的问题。题主应该说是假设李牧和和白起打谁会赢。而不是说李牧不死,和白起打谁会赢。

要知道白起是在李牧之前死的。长平之战结束之后,秦昭襄王要白起举兵伐赵,结果白起认为不是好时机,伐赵必败,再秦昭襄王再三的命令之下,白起依然不出兵,最后在公元前257年被秦昭襄王赐死。


再看看李牧,公元前229年也是被人陷害,赵王赐死。李牧在白起死的时候还没有担任赵国的主要军职,还在打酱油。李牧在公元前246年,才开始在赵国崭露头角。所以说李牧和白起是不可能相遇的。

但是不得不说两个人都是战神,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们两个应该是最厉害的,也是粉丝最多的。

白起一生无败绩,要知道整个战国时期战死的也就两百多万人,白起一人斩杀一百余万人,长平之战直接坑杀45万赵军,是何等的气魄。

李牧前期基本上就是在北方和匈奴打,而且也是大破匈奴,后来秦国伐赵,赵王不得已将李牧调回,主要负责对秦作战。李牧也确实让秦国损失巨大,最后不得已秦国用反间计,让赵王赐死李牧。


个人觉得这两个人都有所长,白起主要是指挥大军团作战厉害,就是说的在家就能决胜千里之外,而且秦军秦国商鞅变法之后,确实依然成为战国最强大的。

但是李牧呢,这时候的赵国可是摇摇欲坠,经过长平之战,赵国损失45万大军,又来又和燕国打,之后又是邯郸保卫战打了三年。在这之后,赵国能过存活下来已经是奇迹了,而且在李牧的统领之下,还能大破匈奴,之后又能抵御秦军。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牧能够抵御秦国的虎狼之师确实厉害。

如果李牧早生几十年,和白起在长平之战相遇,相信历史就不是现在的历史了。


中国历史研究所


如果李牧不被赵王赐死,李牧能不能打赢秦国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是,白起绝不会胜利,因为那时候的白起已经死去了。

若是李牧没有被赵王赐死,和他决一死战的人是秦将王翦,而不是白起。

战国有四大名将,他们分别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其中前两个是秦国人,后两个是赵国人。

那么问题来了,这大四名将究竟谁最厉害呢?

你还别说他们四个还真交过手,最起码廉颇和白起交过手,王翦和李牧交过手,下面我们具体来说一下,这四大名将是如何打仗的?

白起和廉颇打的那一仗,就是秦赵打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前期,也就是廉颇做主帅的时候,秦国并不能把赵国怎么样,秦国反而陷入到赵国的泥潭,不能自拔。但是战事已经进行了几年了,想让秦国撤军,似乎他们又不愿意。

不得已他们只能用反间计了,因为秦国用了反间计,把主将廉颇给换走了,接替廉颇的主将是赵国的赵括,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就是因为赵括的上场,致使廉颇和白起的交战终止了。我们也就不知道到底是廉颇厉害还是白起厉害了。

长平之战,最终赵国失败,四十多万赵军被白起坑杀了。可是好景不长,白起回到秦国没多久,就被秦昭襄王给杀死了。

赵国的廉颇,这时候也已经远走他乡,不在问世事了。白起和廉颇两位百战名将,就这样在历史的舞台上谢幕了。

我们再看王翦和李牧。

李牧之所以厉害是他防御匈奴比较厉害,他和匈奴交战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以防守为主,而且他的军令十分的严厉,他曾下令作为他的士兵,绝对不能擅自去杀匈奴,否则军法处置。

同时李牧对他的部下,也是十分好的,他一般都会把赵王给他的封赏买成牛,然后在军营里请他的士兵吃肉喝酒,所以,他的士兵也很乐意听他的话。

要知道李牧防守城池,不和匈奴交战。这也是一种进攻的方式,最起码只要李牧在这里,匈奴就不能进犯赵国的子民。

李牧的这种作为,被当时很多朝中的大臣所不齿,所以他经常被人诬告不作为,不得已赵王把他的官给罢了,然后换了个能打的将领去接替他去了。

刚换去的将领很想有一番作为,所以,他就主动的去出击攻打匈奴去了,结果可想而知,屡战屡败,再战再败,连防守都防守不住,这时候在边境的赵国百姓就受苦了。

赵王不得不换上李牧,让李牧重新前去上任。李牧来到这里还是杀牛喝酒,防备匈奴。

当然李牧也不是不敢和匈奴交战,只要有把握能打胜仗,他还是会主动出击的。李牧曾经就有一举歼灭匈奴十几万人的壮举。

李牧的厉害之处就是,我不打你,你也休想在我面前占便宜,但是,我要打你,就会让你痛不欲生。

到了秦国王翦来打赵国都城邯郸的时候,李牧就被调去和王翦作战去了。

王翦知道李牧在这里的时候,他意识到,战事可能不会进行的太顺利。这时候的王翦还是不敢轻举妄动的,因为他没有能战胜李牧的把握。

所以,这时候王翦也开始使用反间计了,他买通了赵国的宠臣郭开,郭开就在赵王迁的面前大肆的说李牧的坏话。

时日一长,郭开的谎话奏效了,赵王迁就秘密的把李牧给杀害了。

李牧一死,王翦率领着大军就把赵国给灭了。然后王翦灭掉赵国后又灭掉了楚国,他还联合自己的儿子灭掉了齐国。

可以说四大名将中,结局最好的就是这个王翦了。但是王翦始终是没和李牧交手的。


史学达人


白起是武庙十哲之一,而李牧不是。白起一战而定天下强弱之势,李牧左支右挡不能挽回国家败亡之局。兵者,国之大事,兵凶战危,一战失国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站在了将军的那个官位,就要对战争的结果负责。以结果而论,白起一战成就了秦国一统,李牧虽极具军事才华,多次战胜后却仍不免被赵王赐诏杀死。

秦军之所以反间计能够屡屡奏效,这与赵国将领的任用制度有很大关系。李牧曾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可谓是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权力之大,甚于后世唐朝的节度使。李牧在雁门一带休养士卒,数年间得到战车1300辆,精选的战马13000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50000人,善射的士兵100000人。当时的赵国军民崇尚气力,经过“胡服骑射”之后,胡风很盛。李牧能以边地一郡之力,不劳国家分毫,训练出得力士卒达15万人,可见其本人军政全才,这也为后来李牧入朝为官打下了基础。公元前246年,李牧设伏一战击斩匈奴10多万人,再乘势灭襜褴,打败东胡,收降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李牧剧照)

李牧的辉煌战绩,通过汉朝初年匈奴对内地的强大压力的对比,使得人们对李牧的神奇战功神往不已。汉武帝时倾全国之力,以卫霍为主帅,征战十多年,才灭掉匈奴10多万人而已。可以好不夸张地说,李牧一战封神。为了奖赏李牧立下的大功,赵王让李牧入朝为相,出使秦国。

这时,赵国的力量已经大不如前了。秦国占领了上党后,在公元前247年又攻占了赵国的旧都晋阳(太原),赵国的势力被挤出了山西。韩国、魏国早已经成为秦国的附庸,与秦国一道,频频出山西、河北,进攻赵国腹地。赵国国势危急。

公元前234年,秦将桓齮趁赵王迁新立,领兵攻击赵国,在平阳、武城击败赵军,斩杀十万。秦军前锋已经突进到邯郸外围,赵王星夜急调雁门李牧带军回援邯郸。李牧收复邯郸周边州县,击败秦军,以功封武安君(白起也封这个爵位)。

此后李牧带领军队连续转战邯郸周围,在黄河、漳河附近一带转战,其时赵国的土地已经被秦军掠夺无几了,只有邯郸周围和代地还在赵国手中。秦军不停地攻打赵国,不让赵国有喘息之机。

(公元前233年,赵国土地沦丧过半)

到了公元前229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秦王嬴政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李牧在危难之时效忠国家,可是国难之时,君王的危机感特别重,很多人都叛逃了,赵王迁中了秦军的反间计,被解除兵权。

李牧独自掌军时间既久,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3个月后,赵军兵败,赵王迁被俘,赵国灭亡。

可见,李牧不管是打匈奴,还是打秦军,基本上都是以少胜多,其贡献的军事案例当然非常精彩,但是以少胜多之所以被人津津乐道,乃是以少胜多并不常见,以多胜少,以众凌寡才是正道。

李牧将兵规模,受限于赵国国力日衰,一直在20-30万人之间。战国末期的赵国已经难以再组织起超过20万人的军队了。李牧带着从雁门郡防守匈奴的边军,转战于邯郸腹地,月月接战,每次都有很多战损,却不能得到补充,一直处于胜利中,直到有一天,血流干了。

白起一生善于打歼灭战,也有以少胜多的战例。在伊阙之战中,以12万对阵韩魏联军24万,取得了阵斩敌军24万的战绩。攻破郢都之战,以数万主力直捣楚国都城,打下楚国半壁江山。在秦赵长平之战中,白起以100万倾国之兵,围困赵军主力40万人,取得全胜。白起的这些胜利,是中国古代史上少有的歼灭战的典型范例,为秦国能够在战国后期势力凌驾于所有诸侯国之上奠定了基础。

战国四大名将,起、颇、翦、牧,以起为首,排名不虚。白起的军事能力应在李牧之上,毕竟指挥100万人作战与指挥20万人作战的军事素养和能力,不能相提并论。白起和李牧的战法也有不同,这与秦国耕战立国,而赵国胡风盛行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白起更擅长于阵地战,李牧更擅长于运动战。在赵国国土纵深不够时,运动战难以施展,阵地战反而能稳扎稳打,逐步逼近赵国核心。实际上,赵国后期秦军的打法就是以阵地法逐渐蚕食赵国的领土。

在唐代时,曾评出武庙十哲。武庙供奉姜太公,张良配享,白起、韩信列左右居首,李牧未能入选。宋代评选武庙七十二将,李牧这才入选。宋人嫌恶白起杀降太多,道德上有瑕疵,宋人崇尚道学,就将白起从正殿中移到偏殿了。


而知而行的历史


首先纠正题目中的一处错误,白起死于公元前257年,李牧死于公元前229年,李牧死的时候,白起已经死了快三十年了,根本不存在着李牧和白起对决的可能性!

李牧画像

接着我再来回答这个问题。苏洵在其《六国论》里有一句:“洎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很多有人都有和苏洵同样的想法,把赵国的灭亡与李牧之死相联系。的确,李牧是战国末年非常著名的将领,曾经有过卓越的战绩,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如他那样优秀的将领并不多。但,李牧不死,赵国真的能够不亡吗?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的因素。而且,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关键性的人物,的确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历史的进程,甚至改变历史的走向。就战国末年的历史来看,假如李牧不死,战国末年的历史肯定不会如后来那样去发展。至少,在我看起来,赵国的灭亡不一定会那么快。但是,在我看来,李牧即便不死,恐怕也难以扭转赵国终将被秦国灭亡的结局。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的胜负并不仅仅拒绝与战场本身。我们来对比一下战国末年,李牧没有被杀之前的秦赵两国吧。

首先从综合国力上来对比,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逐渐确立了对东方六国的绝对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仅意味着秦国可以战胜东方六国中的任何一国,而且也意味着秦国的国力超越了东方六国的总和。东方六国也试图抱团取暖,采取合纵的策略,但每次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这不仅是东方各国离心离德的原因,也还在于他们的实力确实不如秦国。从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变法最为彻底。秦国如同一部高效运转的战车,把每一个秦国人都捆绑到这部战车之上。作为个人,我肯定不喜欢秦国的这套机制。但在战国末年的激烈竞争之中,我不得不说,秦国的机制是最高效的。

其次,就军队的战斗力来说,秦军的战斗力远在东方六国之上。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奖励耕战,后来的秦国统治者都继承了这一根本原则。秦军的战斗力不仅源于秦地百姓的尚武精神,也还在于秦国的奖励制度。在战争之中,秦军战士有利可图。每次秦军出征前,妻子会鼓励丈夫,父亲会勉励儿子,一定要在战争中夺取几颗首级。于是我们看到,秦军,如同虎狼之师!相反,赵国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强。当初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军一度战斗力可圈可点。但是,后来赵国并没有什么有效的措施来保证军队战斗力持续提升。至少,士兵们作战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积极性。更何况战国末年,赵军早就已经被秦军吓破了胆。

长平古战场

再次,就最高统帅而言,秦国也是占优势的。就我个人来说,我肯定不是秦始皇的拥趸,我讨厌秦始皇。但我们也要承认,战国末年的君主之中,秦王政的个人能力远在东方六国君主之上!李牧纵然不被杀,恐怕也事事处处受到愚蠢君主的牵制而无法发挥出其军事才能。

秦始皇

第四,我们看到战国末年的秦军,战将如云,除了老将王翦之外还有很多胜任方面之战的将帅。反过来我们看赵国,除了一个李牧,还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将领吗?一旦李牧被杀,赵国迅速崩溃。

电视剧《吕不韦传奇》中的秦庄襄王

从整体上看,战国时期大体上可以被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一是战国七雄的形成时期。二是合纵连横的时期。三是秦灭六国的时期。其中的第二个时期最为关键。第二个时期,又可以被分为魏国独大的时期,齐秦并大的时期,秦赵大战的时期。魏国在三家分晋之后,最先进性了变革,国力首先强大起来。但是,魏国处于中原四战之地,最终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一系列战争,将魏国打趴下了。魏国一蹶不振。之后,秦国和齐国开始崛起。但在齐闵王被杀之后,齐国几乎亡国。齐国后来虽然复国,但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接着进入到了秦赵大战的时期,秦昭王的时候,秦赵两国发生了多次大战。最终长平之战,赵国惨败。虽然秦国也是惨胜,但确立了秦国对东方六国的绝对优势。只不过,随后的历史,秦昭王去世,秦孝文王在位时间很短,秦庄襄王在位也仅仅三年。秦王政即位的时候只有十三岁。这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秦灭六国的步伐。等到秦王政亲政之后,他在彻底掌控了秦国内部的大权之后就开始了对东方六国摧枯拉朽式的战争。而李牧之于赵国,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