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從“高產”到“優質”農業大省河南的春耕新圖景

新華社鄭州3月7日電 題:從“高產”到“優質” 農業大省河南的春耕新圖景

新華社記者孫清清

驚蟄過,仲春到。沃野千里的中原大地上8550萬畝冬小麥返青吐綠,生機盎然。疫情之下,農民一邊防疫,一邊按時抓好春管春耕。令人欣喜的是部分地區小麥還長在田裡,但是一幅一二三產融合、“糧頭食尾”的新圖景已經繪就。

在“中原糧倉”河南省駐馬店市的遂平縣優質小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集中連片的冬小麥一望無際。“飛手”杜雙操作兩臺無人機,給遂平縣綠野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麥田打藥。在手持終端上,杜雙輸入地塊信息後,點擊植保作業APP,無人機按照設定航線,自動噴灑農藥。

一旁的綠野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姚新領兩眼盯著無人機。在切身感受到科技賦能農業生產的同時,他更高興的是合作社1000畝優質專用小麥早早有了買家。

“合作社流轉的2600畝耕地全部種了小麥,其中優質專用小麥有1800畝。”姚新領說,合作社的1000畝優質專用小麥還長在田裡,已經與克明面業股份有限公司簽了訂單,未來由企業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收購。

克明面業股份有限公司種植中心經理葛勝修介紹,公司採取“公司+種植戶+政府”模式進行小麥訂單種植,在駐馬店市的小麥訂單面積從2017年的3550畝增至去年的5.5萬畝,3年增加了15倍,而今年計劃發展小麥訂單面積10萬畝。

“小麥專種、專收、專儲、專用才更有效益和競爭力。”葛勝修說,公司現有的4個優質專用小麥品種對應的麵粉、掛麵等品類多達數百個,線上、線下銷售,實現一二三產深度融合。

長期以來,農業“大而不強”“糧倉不優”一直是河南省夏糧生產的短板。近年來,河南省以“糧頭食尾”推進小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從“高產”到“優質”,是河南小麥種植結構調整的真實寫照。近年來,河南不斷優化糧食生產結構,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由2016年的600萬畝發展到今年的1350萬畝。去年,河南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的訂單率高達90%。

在河南省新蔡縣麥佳食品有限公司,小麥精深加工成20多種專用麵粉,後續產出饅頭、麵條、速凍水餃、燒麥等80多個品種的食品,其中饅頭根據花色、口感等的不同就有10多個品種,成品通過冷鏈運輸進入省內外60多家零售企業進行銷售。

“我們企業就建在縣城邊的農田旁,臨近小麥主產區,上游與農民合作發展了萬畝優質小麥基地,下游憑藉企業的加工和零售業務,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糧頭食尾’讓消費端與生產端緊密對接。”麥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志良說。

今年,河南省進一步調優小麥種植結構,全省小麥長勢良好,預示著又一個豐收年。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劉保倉介紹,今年河南全省小麥種植面積達8550萬畝,與上年基本持平,目前全省小麥長勢良好,其中一二類苗比例達87.2%,比上年增加1.8%,比常年增加4.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