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在农村曾红极一时的“辈分取名”,为何现在也不流行?过时了吗?

语堂


其实说白了还是当今社会城市化,打工化等亲情关系淡薄,宗族观念疏远导致的,以前在农村,十里八乡,什么亲戚都走,注重大家族观念,而现在都只是城市里的小家观念,一栋楼一层楼,各回各家,各关各门,互不认识互不招呼,习惯便成了自然,于是导致了农村一样的跟风,亲戚慢慢的不走动,邻里慢慢疏远,除非有啥大事,一般都少来往了,家上现代人观念也比以前独立,讲个性,所以反映到下一代取名,自然也会各顾各的,谁还管你是不是一家族的


七叶虫儿飞


我们中国人按辈份取名由来已久,至少在宋朝时期就有按字辈起名的,以后就逐渐发展并盛行,一直到民国时期都长盛不衰,并非红极一时。只有建国后的一段时间不怎么时兴,应该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吧!但改革开放后又开始兴起,现在正处于全盛时期,无数的姓氏宗族、许许多的人们都在为族谱的续修而尽心工作,为寻根问祖而努力奔波。越来越不流行这话又从何说起呢!

按字辈起名是为了使长幼有序,不致紊乱。我国大多数家族都有字辈,尤其是一些大姓家族。字辈大多是一首诗,为四言、五言、七言。如监利县高氏九嗣联宗的字辈为:

毅展宏图景,

思源祖业彰。

泽恩联衍庆,

典浩训臻良。

君品常熹显,

巍科乐靖康。

一个家族同一个祖先,不能乱了辈分,否则,对不起祖先。

大家都知道,一般比较大的家族都有七八代人当世。家族往往有年龄相仿的人,辈分却相差几代,如果没有字辈就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对方。对于那些没有亲戚关系的人们,我们可以随便称呼,或称师傅、先生、女士、同志,也可根据年龄来称呼,对于年龄差不多的人就称兄弟姐妹,大一二十岁的人就称叔叔阿姨,大三四十岁的人就称爷爷奶奶。可是,同一个家族的人就不能随便称呼了,必须按照辈分,该叫什么就得叫什么。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需要传承下去,不能随便更改。

为使子孙不致紊乱,以字辈取名是祖先们的智慧,不仅以前流行,现在流行,将来还会流行。


开拓的世界491


不流行了,过时了。理由如下:

按辈分取名源于中国传统的血统宗亲制。儒家思想传承这一制度,儒家不承认人死后有灵魂再生之说,认为一个人不死的方法就是把血脉传承下去,子女的血液中流淌着父母传给的血脉,一个人结了婚,生了儿子,就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所以,特别重视传宗接代工作。不是有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吗?如果一个男人结了婚生不出儿子,那就是最大的不孝。

为了保证生儿子,儒家还创立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男人讨了妻子不能生儿子,政府就允许他纳小妾,一个不行就二个,三个,直到生下一个儿子来,传承血脉,传宗接代,也叫传香火。

这样一来,每个大家族,有钱人都想把血脉和财富一直传承下去,直到千秋万代。为了记录传承过程就得编族谱,建宗族祠堂,建立祖坟埋葬地等一系列配套的东西。其中按辈分取名字,目的就是要把这些人的名字写在族谱里,死后供在祠堂里,埋葬在祖坟中,如果有人违法乱纪被处死,就会把他的名字从族谱,祠堂里删除,不准埋在祖坟的墓地里。

中国人自从汉武帝把儒家思想列为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之后,儒家主张的宗亲血统制,一夫一妻多妾制,族谱,祠堂,祖坟等组合起来,成为一种完整的封建礼仪。中国最完整族谱是孔子家的,从孔子到现在已经是76代了,族谱完整。

2000多年来,中国人就是按这种礼仪生活着,时间一长就内化为一种习惯和习俗,生活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的中国人,天生就认为这是一种合理的东西。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废除了这一制度,认为是封建迷信,一直加以反对,时间又过去了几十年,城市人已经进入到现代化时代,完成废弃了这一传统。但是很多农村老辈人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坚守着这一传统习俗,坚持修族谱,重建祠堂等复古行为。






飞飞猫说话


文丨李怡


我记得在我们那里大概从八十年代以后就不流行按辈分取名字了。我八七年出生,八零年之前出生的很多小孩都是按辈分取名字的。主要原因是按辈分取名束缚了人们对自己宝宝名字的选择范围。

我是河南南阳方城李氏的一支。辈分是按“均、西、天、恩、万、年、永、昭”来论资排辈的。我爷爷是属于“西”字辈,父亲“天”字辈,我“恩”字辈。父亲和爷爷的名字里都含有辈分,从我和哥哥这里开始就没有在用了。



为什么现在都不按辈分去取名字了呢?主要归纳有一下几点。

  1. 在网上听过这么一句话。现在的婆婆最可怜,当媳妇儿时听婆婆的,现在当婆婆了却要听媳妇儿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现在的时代变了,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很多人的思想还受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做事都比较“循规蹈矩”。现在的时代新人,思想和行为都更加自由。
  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在给孩子起名字时,很大一部分人都是通过网络搜索进行筛选甄别。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取一个有寓意内涵又朗朗上口与众不同的名字。但在之前辈分都是放在名字的中间,这样人们在取名字时就就大大缩小了自己的选择范围。
  3. 按辈分去取名字的话都是三个字的名字,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喜欢两个字的名字,这样的选择时就会直接去掉辈分。我和哥哥的名字就是这样。

辈分的由来

在很久以前,那个时候大多数人都不识字。通常给自己的子孙起的名字都比较简单。比如像大毛,二毛;大狗,二狗等。同名的人也比较多,后来一些比较聪明的读书人,见每个家族都有一个祠堂,祠堂门口都会有副对联,所以就以他为名字的中间字来论资排辈起名字。所以他的最终目的是未来取名字,对辈分的划分并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随着这个方法推广开来后,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家族都逐渐有了自己的辈分区分方式。



关于名字

通常人们都会有两个名字。一个大名,一个乳名。

乳名通常是在家里的时候家人对自己起的一个比较亲密的名字。

大名是步入学校之后开始用的名字。

给孩子取名字我觉得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你一定可以给孩子取一个好名字。

  1. 名字需有内涵。
  2. 名字尽量不要与其它实物和人有谐音。
  3. 字最好是四声,这样喊起来声音是向外的,叫这会郎朗上口。

小结

名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名字变化也反应着社会文化的变化。

辈分应该放在心里,名字要起自己喜欢的。

你们那里是怎么论资排辈的欢迎留言交流。


关注我,期待追梦路上与你同行。


诚挚人生为梦启航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字的变化莫测演变,见证了中国的发展迅速。在中国辈分大小是很重要的,从名字的咬文嚼字开始分别。

就拿我们这里来说吧,我们这里的村庄不大,人也多,只要是长久在村里居住的当地人,都必须从起名字论大小辈分,我们村里都是姓李的,爷爷辈是三个字,我爸必须是两个字,我是三个字,我的孩子又是两个字,就我而论我在村里的辈分不大,三十多岁了叫一个本家十来岁的叫老爷,太尴尬了,不叫吧,让长辈说我不懂事,叫吧,他又老是笑话我,说等给我娶个老奶,赚我便宜。还有一种取名字是按字论辈分大小的,比如隔壁村都是姓孟的,第二个字必须按老祖宗留下来的家谱字迹,第三个字就看父母的意思起了,也就是说,孩子的名字三个字,父母只能做主最后一个字,据我了解,孟令~,孟祥~,孟维~等等(本人对这门姓氏不大了解,大家了解意思即可,不便深究),这些都是按家谱叫的名字,有上岁数的老人一看对方叫啥名字便知道他的辈分了,知道该怎么称呼了。

现在在我们这里仍是按辈分给孩子取名字的。


小李子在农村


即便是现在还有会有很多的姓氏分枝会按辈分取名,比如说我的爱人就是“毓”字辈,而与她是同辈分的孩子也都是在名字中会有一个“毓”字。我爱人的老家是山东,她的老爷爷还有回山东找家谱的想法。但是现在规规矩矩的按辈分取名的确被很多的人家忽视了。比如说我父亲是“敏”字辈,我的爷爷是“玉”字辈,但是到我这全都是单字的名字,我的两个叔辈妹妹的名字也都是单字的名字,也不安家谱上辈分取名字了。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我根本就没见过我们这一支的家谱,因为我的祖上是河北的。

1、家族早已分散、失去联系。实现在很多人给孩子取名不按家谱的辈分取名,主要还是在于现在人走的太远、家族分离的太久和太远。而且,同一家族的兄弟姐妹可能早已分开几十年,早已断了联系。即便是想按家谱的辈分给孩子取名字,也不知道到底是按什么“字”取。比如说我爷爷是在闯关东的时候独自从河北来到的吉林,来到吉林之后就在没回过河北老家。这样的话,联系中断、家谱不能继续,还怎么按统一的辈分来定下这一辈用哪个“字”,还怎么“按辈分取名”呢?而且,这种情况在我们北方非常的普遍,特别是在闯关东之后的阶段,连年的战乱,很多家族都已经打散、打乱、远走高飞,都已经断了联系,而家谱只有一份,还怎么能够那么统一呢?

2、新时代孩子对家族的关心变淡。对于现在来说,在我们北方地区家族的概念又淡了很多。特别是90后和之后出生的孩子,目标都是远离东北、去远方发展。依靠名字中的那个“辈分”的字来判断是否是亲戚、是否同一辈分也没那么重要了。反而在南方这种传统保留的比较好,特别是很多的南方地区都有宗族祠堂,目的也在于这个家族能够继续流传下去、同家族的人能够和谐发展、团结发展。

3、计划生育的影响。计划生育曾经是基本国策,一家只要一个娃。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您家是个女孩子的话,就不能在家谱上延续您的这一分枝了,也就意味着您的这一分枝在家谱上就断了,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也是很普遍的。所以,我感觉计划生育的政策对现代人的家族概念的淡漠有着一定的影响,也是造成现在很多人取名不按家谱上的辈分取名的一个原因。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寒地水稻种植技术


现在的年轻人对家族延续的传承没有老辈人看重,觉得可有可无。以前人生孩子比较多,儿子好几个的话,按辈分起名,中间的字是一样的,别人一听就是亲兄弟,我爷爷和他的五个弟弟就是按辈分起名的,名字最后一个字是荣华富贵金玉,代表了我太爷爷希望家族兴盛繁荣的美好寓意。

年轻人不用备份起名还有一个原因,辈分起名很多比较土气,带有以前的时代特色,现在很多人给孩子起名讲究标新立异,金木水火土等等要素,所以按辈分起名逐渐被淘汰了。


山涧那眼清泉


按辈分取名字在某些地方比较流行,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家族没有按辈分取,都是自己取自己家的,只要不重名重姓就行,我记得有一个规矩,就是晚辈不用重长辈的姓,我就是重了一个本家姑姑的一个字,导致那个奶奶经常找我爸妈让我改名字,只不过当时已经上学改不过来了。我大学毕业的时候见到她,她还唠叨这件事😂


小齐544764612


年前疫情还没现在这么严重的时候,我就已经回老家了。

在家呆了一两天之后,有一天出去串门,听到了这样的一段对话:

A:xx叔,家谱你还放着没?改天我去看看。
B:嗯,在我那放着呢,回去我找找,有时间你来我家看吧。
这时候有一个路人C插嘴了一句:都啥年代了,还看家谱呢,我都早忘了。
A又说:咦!还是得记着,尽管现在都不按那取名字了,但总得知道自己的儿孙是哪一辈的人吧。

我是偶然间听到的,当时就在边上。可作为年轻人,对这种东西知之甚少,当时也就没有多问。因为我跟A本来也不是一个门儿的,在我们那儿,一个祖上的人,我们叫一门儿,代表着我们这些人有着一定的亲戚关系,基本上都是没出五服的。每个门儿上的人,都有自上而下传下来的家谱,一般保管在嫡系那一支,到了哪一代应该是什么辈分也是有着严格的规定,这就导致一个门儿上的同一代人,名字的前两个字是一样的。像我熟悉的我爷爷那一辈是占字辈,名字就是刘占x,当然村子里还有别的名字叫刘占什么什么的,在辈分上,我都应该叫一声爷爷。到了我爸这一辈,广字辈,相应的名字就是刘广什么什么,就我印象中我们村里名字前面是刘广的,不下于四五十个人,当然有些关系已经很远了。到了我这一辈,培字辈,90后的人,就已经开始出现不按辈分取名的现象,很普遍,我认识的周围跟我一辈的人,基本上名字都是不带培这个字,至于原因,在我觉得,大概是以下:

60后的这一代现在已经是爷爷奶奶辈的人,很多已经忘了再往下的辈分

典型的像我自己身边的这些人,我爸、我大伯,尽管他们现在还知道自己儿子这一代的辈分,但是再往下,孙子是哪一辈的,已经不知道了。究其原因,大概率是因为家谱已然找不到,我现在都没见过我们这一门上的人的家谱,我爸也没见过,也不知道在谁家放着,有没有都是个事。你说连家谱都没见过,也就不知道再往下是什么辈分,那还怎么按照辈分取名呢,这个传统自然是慢慢的就丢了。而之所以会出现像我们这样的家谱丢失的情况,背后的现实原因,应该是祖上人口的迁徙和流动,在从一个地方迁到另外一个地方的过程中,家谱丢失,辈分断代。


自1912年宣统皇帝退位,到49年建国,这中间37年的时间,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南北军阀混战,国共两党内战,东北鼠疫,八年抗战,河南饥荒,这每一件事情都可能导致百姓举家迁徙,从一个生存了很多年很多辈的地方迁徙到一个在当时能够让一家老小生存下去的地方,在这个迁徙的过程中,同属于一个祖上的不同家庭可能去往了若干个不同的地方,甚至于以后都没有了来往,这种情况就必然会导致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房支的家谱辈分传承出现真空,再经过几十年的开枝散叶,就成了如今忘记辈分没有家谱的现状了。现实使然。

我们村的一部分人,就有一些是当年从外地逃荒逃过来的,在那个脸吃饭生存都成问题的现实社会,应该就已经开始出现不按辈分取名的现象了,不是一个两个,应该是很多。名字,在当时,可能真的就只是一个代号而已。而他们的后代,虽然后来都算有文化,但是家谱和辈分,确是丢了,再也拾不起来。

90后的这一代现在已经是爸爸妈妈辈的人,更是不知道自己下一代的辈分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90后不知道自己下一代的辈分,至少我,是不知道的。我也相信,像我这样的人应该是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比重。而90后成年结婚生子之后,社会出现的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就是高度的城市化,人群高度的往城市集中生活定居。可以预见,这些90后的下一代,在几十年之后他们成年结婚在城市生活,与农村的联系越来越少,辈分的观念自然而然的也就会消失,是彻底的消失,不会再被提及。充斥在他们生活中的敬语,大概就只是剩下叔叔、阿姨这样的全民大众化的叫法了。


不知周礼


我来告诉你为啥,我家族谱文革时烧了,因为那是四旧。当时因这个可能会要了我爷爷的命,就这样几十年过去了,我再想续家谱很难了,我姑奶奶都不记得了,也有点糊涂了……

我从小就知道到家规很严,尤其对我姐姐女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吃饭,坐姿,走路,穿衣……

补充一句:与红不红没半点关系,这不是流行色,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家族兴旺的一部家史,子孙以祖上功名为荣激励后代奋发向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