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大清朝滅亡至今107年,皇陵依然有人守護,守陵人的生活現今如何?

沈偉鵬


其實在這個時代裡,又哪裡有什麼守陵人依然守護著清朝的皇陵,那些曾經忠誠的守陵人在歷史的變遷下,早已樹倒猢猻散,都各自去奔波自己的前程了。

清朝的守陵人

我們都知道清朝歷史中一共修建了三處陵園,第一處就是位於現如今瀋陽附近的關外三陵,那裡安葬著的是清朝入關前的君主、先祖。

第二處就是位於現如今唐山附近的清東陵,這裡下葬著的是清朝入關後一大半的皇帝以及妃嬪。


第三處就是位於現如今保定附近的清西陵,這裡下葬著的是自雍正皇帝后另一半的皇帝以及妃嬪。

在修建這三處陵園的時候,清朝皇帝為了保障安全,特意調遣了一些軍隊前來駐紮以及一部分的旗人百姓過來生活,由此,就構成了最初的守陵人群體。

守陵人的身份對於這些人來說就如同世代相傳的鐵飯碗一般,會生生世世地追隨在他們以及他們子孫的身上,只要清王朝不滅亡,那麼他們的子孫中就必須有一部分人守在這些皇陵旁,為清朝皇室守衛著他們的祖先陵寢。

當然,作為回報,清政府會給予這些守陵人們極高的待遇,在吃穿住行方,他們是從來不需要操心的。

就這樣,那些守陵人們逐漸在清朝三大皇陵旁發展出了他們的村莊、漸漸在當地繁衍壯大起來。

清朝滅亡後守陵人仍舊存在

在很多人的想法中,都覺得這些守陵人是在清朝剛滅亡的時候就消散於歷史之中的。

但實際上並不是。

在清朝滅亡的時候,清政府和袁世凱簽訂了和平退位的《清室優待條約》,在這份條約的保障下,溥儀保留了他在故宮的居住權、每年能從北洋政府手中拿到400萬塊大洋的補貼。


同時,北洋政府也保證了會繼續維持對清朝皇室宗廟、祖陵的保護。

在他們對清朝祖陵進行保護時候,他們並沒有特意往清朝的祖陵中派駐新的士兵,而是繼續沿用了清朝的守陵人們,繼續給他們發工資、讓他們幫忙把守清朝皇陵。

守陵人歷史的消散

這種狀況直到了1924年才發生了改變。

在1924年的時候,馮玉祥奪取了北京的控制大權,在他奪權之後,他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把溥儀以及居住在紫禁城中的太監、宮女們趕出了紫禁城。


而在溥儀之後,馮玉祥則繼續把矛頭轉移向了其他北洋政府和清朝簽訂的條約,斷絕了那些原本發給守陵人們的工資。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隨著工資的中止,清朝皇陵的守陵人才突然消失在了歷史之中。

在1928年孫殿英盜清東陵的時候,孫殿英就未曾碰到過守陵人的阻擋,直接率領軍隊佔領了清東陵。

當時,因為孫殿英對清東陵不夠熟悉,他們甚至還找來了曾經當過清東陵守陵人的附近村民。

讓他們告訴自己乾隆、康熙、慈禧陵寢的地道位置,在他們的告知下,用炸藥給炸開了乾隆、康熙、慈禧陵墓的地宮通道。

在孫殿英事件之後,清東陵和清西陵在民國期間又連續遭受到了多股勢力的洗劫,在這個過程中,同樣沒有任何守陵人站出來阻攔。

從這種種方面我們就可以知道,清朝皇陵的守陵人早就在民國時期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又何來現如今一直沒有消失的說法?

在現如今,清朝三大皇家陵園所在地附近雖然還生活著不少守陵人的後代,但他們也僅是習慣了當地的生活、沒有其他的地方可以去這才留在了那些皇陵附近,並不是說他們留在當地就一定還承擔著守陵人的職責。

現在大家在去到清東陵、清西陵、關外三陵參觀的時候,所能看到的大多數是被花錢請來的保安,說是守陵人,倒也勉強稱得上。


孤客生


公元1912年大清朝滅亡,距今已經滅亡有109年之久了,難道說從封建時代跨入近現代,歷經100多年的清東陵至今還能有守陵人在守護著陵墓嘛?如果換成古代,也許大家還可能相信一點兒,但是畢竟如今都是日新月異的現代了,說的清楚一點兒,哪裡還有什麼真的守陵人,至於題目當中的清東陵,109年的現在,只是被當做旅遊景點來看待,題目中所謂的守陵人,想必也是現代化穿著制服的保安人員吧?不過再往前追溯幾十年,清東陵果真是有守陵人的。



封建時期的守陵人基本上都是以世代相傳為主要形式的,所以說守陵的一般都是一個守陵家族或者是與陵墓中人有著血緣關係的家族群體。古代對於死後禮節可以說是十分講究的,地位越高,死後講究的規格也就越高,而講究最為規格的,當帝王莫屬了。清代之前的多數朝代,自商朝以來,基本上都是採取“活人殉葬”的陪葬方式來充當守陵,我其實很不理解這種方式。而清朝的守陵人,便悉數都採取活人守墓。雖然說是守陵人,但是清朝對守陵人的要求卻是很高,一般都是滿清貴族或者是八旗子弟。

清朝滅亡之前的守陵人固然是待遇極高的,也正是由於極好的“守陵待遇”才使得守陵人始終時代相隨,據說,乾隆時期的守陵人衛隊曾經高達3000餘人,清朝時期的守陵工作主要是由內務府所管理。

但是公元1912年清朝凐滅後,封建時代的一切都遠去了,清陵的守陵人也就自然而然逐漸消失了。原本溥儀剛剛宣佈退位時還居住在紫禁城,對於守陵人的俸祿還是給的起的,但是後來馮玉祥大搞政變,將溥儀趕出紫禁城後,守陵人也就隨即斷了收入,便先後離開了清陵,四處尋找新的容身之所。

但其實此時的清陵還是有部分守陵人的,年輕力壯的守陵人選擇外出打工,而年紀較大的老者便選擇繼續留下守護陵墓,只不過隨著時代的改革、時間的更新,這些守陵人都搬遷到了距離陵墓較近的地方,我想在他們心目中,還是有一份對祖宗油然而生的親切感吧!2015年的一天,某地記者前往清東陵旁邊的永陵鎮去拜訪守陵人的後人,在這裡他們有幸遇到了守陵人後代趙德新,在趙德新的講述下,記者瞭解到了更多的守陵人的知識。而趙德新本人,現在也是一名默默無聞的農村老者,過著極其平凡的生活。



其實在溥儀宣佈退位之後,中華民國政府曾經也應允過溥儀派遣軍隊守護清朝陵墓,溥儀沒有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之前還好,袁世凱遵守諾言,派兵駐守皇陵。但是後來隨著溥儀命運的多舛以及北洋軍閥政權的交替,最終使得清東陵和清西陵淪落為“無人問津”之地。以至於後來清東陵被民國大盜孫殿英所洗劫一空。


小鎮月明


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是誰給守陵人在發工資?

自古以來,中國都有著厚葬之風。古人事死如事生,認為人死後,靈魂會前往另一個世界生活。而另一個世界的居所,就是自己下葬時的陵墓。所以不管窮富,人死後都會往棺槨中塞一些財物,而這些東西也導致歷朝歷代盜墓案件頻發。皇帝作為全天下最富有的人,死後的皇陵中更是塞滿了奇珍異寶。為了防止皇陵被盜,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會安排守陵人。

滿清統治者入關後,積極學習中原文化,所以很多皇帝一上臺就開始給自己選陵墓。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是順治,順治皇帝的孝陵始建於順治十八年,也是清東陵中的第一座皇陵。後來清東陵又陸續安葬了康熙的孝誠仁皇后、康熙的祖母孝莊皇太后、康熙、乾隆、道光等皇帝。為何清朝皇陵又分東西陵之說呢?這是都是雍正皇帝搞出來的事。雍正繼位後原本打算在清東陵給自己修座陵墓,後來藉口九鳳朝陽山風水不佳,穴中之土還帶砂石,便重新在河北易縣泰寧山下選了寶地,修了泰陵。

乾隆繼位後就有點犯難,自己死後是跟爺爺葬一塊兒呢,還是跟父親葬一塊兒?後來他想了個法子,那就是歷代皇帝分開葬東西陵。比如他死後葬在東陵,那他兒子嘉慶死後就葬在西陵,之後依次類推。為了守護這麼些座皇陵,清朝皇室也是下了本錢。不僅讓一些八旗子弟搬到皇陵附近居住,而且還免了守陵人的賦稅和徭役。

這守陵人一般是父死子繼,世代守護皇陵。按說這職業根本沒前途,為何清朝滅亡後還有人繼續守陵呢?是誰在給他們開工資?其實經過幾百年的時間,守陵人對滿清皇室早已沒那麼忠誠。當溥儀被馮玉祥從紫禁城剛出來後,滿清遺老貴族也忙著跑路。為了防止祖宗被挖墳,所以那些滿清貴族便湊了一些錢給守陵人。按說,守陵人拿人錢財,給人消災。但他們畢竟是普通百姓,被孫殿英的槍桿子指著,誰還會為已經過氣的滿清皇室賣命。所以在溥儀逃到東北後,清東陵就發生了盜墓事件。


送歷史個救生圈


在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期隆裕皇太后在內外交困、四面楚歌的情況下,無奈對外頒下一道旨意---正式宣佈宣統皇帝退位,自此之後清王朝被徹底覆滅,我國延續多年的封建帝王統治徹底結束,


大清朝滅亡至今107年,清朝皇帝們的陵墓,至今的確仍有人在看守,但大多是官方所派的值守人員。



清朝的皇陵大體分散在3處地方,其中包括清東陵、清西陵以及盛京三陵,在清朝統治存續期間,在位的皇帝為維持皇家無上的尊嚴和榮耀,大多會採取很多方法來保護和修繕皇陵,例如設立專門的軍隊和職能部門。


最早的守陵人


大多由當時的直隸綠營五鎮之一的馬蘭鎮總兵,負責派兵守護,另外他們還為此專門設立了皇陵的管理機構,其中除了在禮部和工部以及內務府等處設置專門管理部門外,在各個皇陵內部,亦會特別設置專職的衙門,例如清東陵便有專門的東陵承辦事務衙門。

清朝期間負責看守皇陵的人,大多是經過內部仔細挑選的,而且因為其職能特殊,他們的官職是需要世襲的,即在父親退休或者去世後,長子需要世襲職位,代替長輩繼續負責看守皇陵。清政府為了鼓勵和嘉獎守衛皇陵的家族,大多會許諾其家族內,除長子需要負責守陵之外,其他的兒子可有機會進入宮中任職,除此之外,在待遇方面,他們除了可以收到由朝廷發放的優厚俸祿之外,他們也可以通過養蠶織絲綢等皇陵產業來增加收入。

清朝覆滅後的守陵人


在清朝徹底覆滅之後,守陵人隊伍亦隨之發生了很大變化,當時的國民政府,本來承諾願繼續派人守護皇陵,並在財政中設置專門的款項,按時撥付薪水給守陵人,但後來隨著各地軍閥混戰,國內戰亂紛飛,守陵的事項自然也被長久擱置。

但是當時的某些愛新覺羅氏後裔,不想先輩陵墓被外人染指,便親自承擔起了為祖宗守墓的責任,最終結果卻依然並沒有攔住盜墓者。


眾所周知,在1928年,國民黨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孫殿英為籌集軍費和滿足私慾,竟然率軍隊盜掘了清東陵,其中從慈禧墓中盜出了大量財物和珍寶,但也有很多文物因此被破壞,當時國際之間,一片譁然。


國民時期的守陵人


溥儀等人致電蔣介石國民政府,要求他派人保護皇陵。對於這個要求,國民政府無法拒絕,花錢僱人去皇陵,但做的也就是一些打掃打掃衛生的事,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作用。一些遺老遺少不滿國民政府敷衍的做法,便自己搬家到了皇陵旁邊的村子裡,和這裡的村民一起守護皇陵。當然,這裡的村子也不簡單,村民更不簡單。


現如今在清陵附近依舊能夠看到這些村子,他們的祖先不是八旗子弟就是皇室貴族。

那這些人還有工資嗎?誰給他們發工資呢?和其他的村民一樣,這裡的村民也是需要自己勞動的,畢竟清朝滅亡107年了,不勞動早就餓死了。對於國家來說,這裡的村民和其他地方的村民沒有區別,只不過是離清代陵墓近了一些,自然是沒有工資的。


但事實上,“看守”清朝皇陵的,除了這些村名,還有一些人。


現在守陵人基本上都是官方所派的值班人員,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在這些皇陵被現代歷史學家們挖掘出來,進行保護現場的一些歷史還原。


路之意


大家知道,清朝的皇陵一共有三處:清東陵、清西陵和關外三陵。

其中,關外三陵分別是努爾哈赤的福陵、努爾哈赤祖先的永陵,以及皇太極的昭陵。清東陵為順治帝的孝陵、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豐的定陵和同治的惠陵;清西陵則是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緒的崇陵。

對於古人來說,尤其是皇帝們,是非常重視死後的事宜,所以在他們死後,其陵墓不僅修建得富麗堂皇,還有很多豐厚得陪葬品。

與此同時,為確保皇陵的安全,防止有人打這些陪葬品的主意,皇帝通常還會設有專門的護陵衛隊,來守護清朝的皇陵。

在清朝入關之前,皇陵的守陵人多是“國戚舅姨子孫”,所謂的國戚舅姨子孫,指的是與皇家有姻親關係的宗族,當時守護關外三陵的基本是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的舅父、姨母的子孫;等到清東陵和清西陵時,則大都由愛新覺羅子孫負責,其護衛也都是精挑細選的八旗子弟。



據史書上記載,清朝的護陵衛隊,最高峰時有近三千人。當然,他們並不是簡單地看護陵寢,清代守陵有著一套完整的體系,守陵人除了看護陵墓,還需要準備祭品。

並且,守陵人分工明確,有人專職飼養牛羊,有的專職釀酒,每個人一輩子只幹自己的那一件事,世代相傳。

在這種背景下,在清東陵和清西陵附近,逐漸形成了一些以守陵人為主的村落,他們世代生息,以守陵為生,間或種植農田,自種自吃。但是,等到1912年清政府滅亡後,守陵人隊伍亦隨之發生了很大變化。

最初,在袁世凱和清政府簽訂的《清室優待條約》中,北洋政府承諾會繼續維持對清朝皇室宗廟、祖陵的保護,繼續沿用清朝的守陵人,繼續給他們發工資、讓他們幫忙把守清朝皇陵。此時的守陵人,依然算得上是一份拿著固定工資的公務員職位。

但等到1924年的時候,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不僅將溥儀以及居住在紫禁城中的太監、宮女們趕出紫禁城,還廢除掉北洋政府和清朝簽訂優待條約,不再給那些守陵人發工資。於是,這些守陵人紛紛淪為失業人口,他們為了生計,很多人開始離開另謀出路。



不過,有部分老年人,他們已經習慣這裡的生活,自己也耕種有部分田地,所以他們並沒有選擇離開,而是繼續在這裡守護;還有某些愛新覺羅氏後裔,不想先輩陵墓被外人染指,所以主動承擔起為祖宗守墓的責任。

但是,他們的努力最終還是白費,在1928年,國民黨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孫殿英為籌集軍費和滿足私慾,直接率軍隊盜掘了清東陵。與此同時,隨著軍閥混戰時代的開啟,清西陵也先後被盜墓賊們洗劫一空。

自此,所謂的守陵,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當時這些守陵人所能做的,就是時常進來打掃下陵墓的環境衛生,修建一下雜草,或者在節日的時候,進來搞一搞祭祀活動,緬懷一下先祖們。

等到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撥錢重新整修了清皇陵,還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那些留下來的守陵人,也沒辦法再進行祭祀活動,甚至就是連打掃衛生,都不需要他們。所以等到他們的後代人時,已經沒有所謂的守陵人這種說法,他們只是生活在陵墓附近的普通居民而已。

只不過,隨著近十來年中國旅遊事業的蓬勃發展,清皇陵一度成為全世界都非常出名的旅遊景點,這讓那些居住在這附近的居民看到了商機,於是他們中很多人開始打出守陵人的口號,還搞出所謂的祭祀活動,說自己世代在此守護。當然,他們也沒有完全說謊。

與此同時,當地的官員們和商人們,為吸引更多人來參觀旅遊,也開始豐富旅遊項目,於是在一些重大節日,也推出所謂的皇陵祭祀活動,還特意找來許多守陵人的後人們參與,總而言之,就是通過各種故事來包裝。這些,也就是所謂的清朝滅亡107年後,清皇陵還有守陵人守護的真相。


我是趙帥鍋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哎!滿清那守陵人真沒啥好說的,您想啊,滿清攏共十二位皇帝,入關後的就有十位,除了最後的溥儀之外,所有皇帝都有自己個陵寢。

滿打滿算就九個皇陵,結果被挖了六個,除了開頭的順治孝陵,雍正的泰陵和道光的慕陵,其他的全讓人給挖了,而且挖了可不止一次,裡面的東西被人家摸的光溜溜的,啥也不剩。

說道這裡,有小夥伴要問了:“為嘛這三家,被手下留情了呢?”

這是因為順治的孝陵還依照滿清入關前的習俗實行的是火葬,好東西一把火隨著主人都燒乾淨了,而且按照順治的要求人家不厚葬,所以這地除了地宮中被安放的三骨灰罈之外(其中兩個是順治的老婆),啥也沒有,所以躲過一劫。

至於雍正的泰陵,這有點意思,開頭髮現他那寶城琉璃影上有一個盜洞,有好些年了都。進入到近代,學術界那些個戴眼鏡的人這就要開挖這陵墓。

其實俺也很好奇這陵墓裡邊埋的雍正,他那腦瓜是不是像民間傳說一樣被人摘了去,下葬的時候沒辦法用金子頂替了一個大腦瓜。

但這陵墓順著盜洞往下一挖,得,這才發現這盜洞也就挖了兩米,下邊是原來的封土。

各位專家蹲那一琢磨:“泰陵似乎沒有被整過?咱還挖不挖了!”

當時在咱大華夏有一項規定,這墓沒有被盜挖,就不允許挖掘。這事就進入了死局,一幫人吵吵半天,撩挑子不幹了,把傢伙事一收拾,順手把那盜洞給埋了,就沒挖。

那麼雍正的泰陵為嘛能逃過一劫呢?有人說,這雍正一輩子扣扣索索的,那叫個摳門,他這陵墓裡邊其實啥也沒有,沒人願意廢那勁。

再有那道光的慕陵沒有被盜,但根據道光修建的規格,兩次建陵超過了四百四十萬兩,超過了西陵的如何一座墳頭。別看這皇帝一輩子扣扣索索的,穿個衣服都整倆補丁,但修這陵墓您可以理解為超豪華套房,裡邊的東西應該不少。但他的運氣不是一般的好,這就躲過了被洗劫的命運。

所以就按照他這樣子,這滿清的守陵人有沒有都一樣。開頭的時候守墳頭這工作都是不被待見的皇親國戚,或者幹了啥混蛋事,受到懲罰被貶到這墳頭上當保安。

後來這又加入了沒落的八旗子弟,或者幹了啥壞事的八旗大臣,這就相當於發配,發到這裡。

所以您想要讓這幫人用心給您守陵,這想多了吧。當然滿清對這幫人還是比較好的,這幫人的後人都是享有七品官待遇的主。

但就算是再豐厚的待遇,都沒能拉住這幫人的心,最有力的證據就是,每回開挖的時候,基本上都有這幫子守陵人的痕跡。

咱做個比較和他挨的最近的是大明朝,人家大明的皇陵除了小郭子建議開挖的倒黴孩子萬曆,其他都沒有人被盜掘過,這真沒法比。

返回頭咱在往前瞅瞅,咱皇帝的開山鼻祖秦始皇,人家的陵墓這都多少年了,到現在都沒有被挖過。當然那兵馬俑的陪葬坑不能算,那是因為都露出來了,您不來個保護性挖掘,全的完蛋不是。

這墓打開頭到現在,那守陵人都在,現在都形成一個村落了都。

這改朝換代都多少代了,歷經的戰亂那叫個海了去了,但秦始皇陵那地宮真真的就是沒有被盜過,這是因為秦始皇陵的守陵人是蒙家軍的後人——蒙常山。

其實就在他的手上,秦始皇陵就經歷過最大一次浩劫。那腦瓜頂硬的邦邦響的項羽,不就劫掠過秦始皇陵嗎?

當年蒙常山帶著自家八百子弟和項羽懟。蒙常山面對項羽的大兵那叫個巍然不動:“想要動秦始皇陵,行啊!從爺們的身上踏過去!”

項羽想要招降,得到的卻是一支迎面飛來的羽箭,這就已經抱著必死的決心了。

得,開打吧,八百人的隊伍根本就懟不過,畢竟項羽面對秦兵幾十萬的大軍都沒有敗嗎?

結果這時候突然就颳起了大風,這大風結束後項羽轉頭就走了。

那麼項羽在大風裡遇到了啥?咱也不清楚,據說是化身成千上萬守衛秦始皇陵的陰兵,這說的有點玄乎了,但總之項羽想要鞭屍的願望總歸是落空了。

就這麼幾千年下來,窺視秦始皇寶藏的海了去了,可就是沒人動得了人家的地宮。這就和老懞家的功勞有關,就算是到了現在,人家老懞家每過二十年,把家裡頭的大小子都叫來,行族長的權利,安排下一個二十年的守陵人。

就這傳統擱到現在都沒有變過,這才是真真的世代守護。

至於您說的滿清的守陵人,你快拉到吧,早散了,現在所謂的守陵人都是吃公家飯的保安,這幫人也許每年都不重樣。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自古以來,歷代王朝都將守護陵寢作為大事來對待,清朝也不例外。

清朝統治將近三百年,入關後共有9位皇帝葬在了清東陵和清西陵。為了守護皇帝們的陵寢,清朝特別在河北遵化安排了守陵人世代戍守。

清朝皇陵的機構分為兩部分:防衛和管理。

前者由八旗和綠營構成,負責保護陵寢、龍脈的安全。後者則負責祭祀活動,由內務府管轄。這些群體,共同構成了守陵人的體系。


在清朝時期,守陵人世代皆為清朝守陵,而且享有優越的待遇。

例如,雍正七年(1731)皇帝曾經對守陵的大臣說,“賞爾等銀二萬兩……或買地畝,或開設當鋪,滋生利息銀至五千兩”後,守陵兵丁家的紅白事,就可以從這裡撥款了。

清朝滅亡後,守陵人的生活有何改變呢?

肯定是沒錢了;與此同時,守陵人也擺脫了清朝皇室的束縛。為了籌謀生計,他們有些人就對陵寢的樹木動起了腦筋,如砍樹賣給木材商人。這在過去是不可能的。

但即便如此,也沒辦法徹底解決生計問題,所以很多人都淪為了土匪、工人、小販。直到1949年解放後,守陵人的命運才迎來新生。

現在還有守陵人嗎?當然沒有了。這點毫無疑問。凡是說自己守陵的,無非都是旅遊騙人的產業罷了。


HuiNanHistory


清朝於1912年正式宣告退出歷史的舞臺,退出以後由於有優待政策,民國政府還幫清朝修建的最後一座帝陵,那便是光緒皇帝的崇陵。這座帝陵不僅是清朝的最後一座帝陵,也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座帝陵。

(崇陵)

清朝一共經歷了12個皇帝,入關以後十個皇帝,去了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皇帝沒有修建帝陵,也就是說現在一共有九座帝陵。

這九座帝陵分別在遵化清東陵五座,易縣清西陵四座。

清東陵分別是順治皇帝的孝陵,康熙皇帝的景陵,乾隆皇帝的裕陵,咸豐皇帝的定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

清西陵分別是雍正皇帝的泰陵,嘉慶皇帝的昌陵,道光皇帝的墓陵,光緒皇帝的崇陵。

(清東陵全圖)

這些皇陵,清東陵除了順治的孝陵沒有被盜,其他悉數被盜。

清西陵就反過來了,除了光緒的崇陵被盜,其他均沒有被盜。

至於為什麼那就是方方面面的事情了,有人說清東陵的風水差一點,清西陵要好一點。還有人說是因為清西陵在抗日戰爭那個混亂的年代的時候是敵後根據地由我們八路軍游擊隊的保護,所以才完好無損。

(清西陵昌陵)

至於皇陵有人保護,其實現在更多的是有國家出面在保護,那些護陵人員都是拿著工資有編制,甚至有一些是臨時僱傭的人員。

因為整個陵區到處遍佈監控,現在也不會有人傻到去盜這些目標這麼大的皇陵。

所以現在的護陵人早已不是滿族後裔,現在的護陵人只是一種工作而已。甚至於說,你想要去你可以去應聘嘛。

那些真正的護陵人在清朝時期是有著非常獨立的生活系統的。他們是不會和周圍的漢人有所交往的,他們說著一口純正的京片兒方言。每個人出生以後便拿著朝廷的俸祿,這個人一輩子做什麼事情那就是做什麼事情。

比如說有人是負責在祭祀的時候在殺牛羊的,有人是準備祭品的,有人是看護松林的,還有人是維護和修繕的,還有一些人是負責做飯的,他們的分工非常的明確,而且這個工作幾乎這一做就是這一輩子。


(守陵村鳳凰臺村)

清政府滅亡以後俸祿沒有了,這些人沒了進項,以後日子也非常難過,因為他什麼都不會,而且也沒有和外界打過交道。

剛開始的時候,這些人家裡還有一些餘糧能夠生活,到後來日子過不下去了,賣兒賣女的,逃荒的,要飯的太多太多了。

還有一些人監守自盜,開始販賣一些陵區裡的樹木,或者是一些不是特別起眼,但是能賣一些錢的一些物品。

就這樣,找個活口。後來才開始學習種地,開墾陵區周邊的一些土地,慢慢的自己能夠學會,我們漢人的一些生活方式。現在基本上已經完全漢化,和我們每一個自然村的人沒有任何的區別,只是當說起來的時候他們是滿族,是守陵人的後代,但是卻不會說滿語,更不會不會寫滿文,和任何一個村莊的農村人生活無意。

(滿族風情村)

近些年旅遊市場的火爆很多守陵人的後代做起了滿家樂,有一些滿族風情村吸引著很多人的到來。

所以他們現在的生活和我們是無異的,只是他們祖先是八旗人士,他們的姓氏現在已經完全的漢化,比如說富察氏目前姓富,瓜爾佳氏改姓關。很多人開起了滿族農家樂,吸引著很多遊客前去品嚐滿族菜。


觀復一鑑


清朝

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努爾哈赤建立大金政權的開始,皇太極後改為大清,也許大家對於清朝沒有太多的好的印象,首先他們並不是漢人,而是滿族人。其次後來清朝的統治讓我們中國倒退了一百年之久。但是不得不說康熙乾隆年間的清朝還是前所未有的強大的。


在康熙,雍正,乾隆這三朝,讓清不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軍事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清朝的前期,物產豐富,邊境無事,百姓安居樂業,他的綜合國力已經遠遠的超過了漢朝和唐朝。最重要的是清朝在統治年間統一了蒙古的一些部落,拿下了西藏和新疆的領土主權,在國家統一和領土的完整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清朝的陵墓

清朝的陵墓分為清東陵、清西陵以及盛京三陵。首先我們先來說下清東陵,清東陵中位於我們河北市,是我們國家現在存在的國模最大,最完整的一個帝王陵墓群。這裡葬著好幾位的清朝皇帝,其中有康熙、乾隆等和慈禧太后等一些皇后嬪妃。但是在民國時期,孫殿英以保護陵墓的理由將慈禧和乾隆皇帝的陵墓裡面的珠寶陪葬品全部挖走,這也是我們中國歷史上文物的一大損失。清西陵中所葬之人便有雍正皇帝,清西陵由於在民國時期時候國家就對其嚴加保護,裡面的基本上是保持著原狀。

清朝陵墓的守陵人

每個朝代的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達官貴人都不會願意自己的祖先墳墓被挖掘,皇帝就更不例外了,所以皇帝都多會請一些人去為自己的祖先守陵,當然這些的守陵人也不是一般的普通人,他們大多是一些大內侍衛,武藝高強之人,這樣就可以保護皇陵,等到他們死後又讓他們的後代來守陵,子承父職,他們既可以得到朝廷的工資俸祿還可以去朝廷做官,待遇這裡是非常的優厚。

可是在清朝滅亡之後為什麼還有人願意守陵?

在清朝滅亡之後,還能在這裡看守皇陵的人就是愛新覺羅氏的後裔了,他們不希望自己祖先的墳墓被刨,於是就定居在這裡守護皇陵,經過時間的不斷流逝,這些人在這裡生活,開枝散葉,於是這裡便形成了村莊,他們把守護皇陵當成了自己的責任,並且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司徒歷史


在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中,祖墳不僅僅只是埋葬先人的場所,更是家族的記憶,是不可輕動的。

祖墳不僅給死者以歸宿感,更讓生者有了精神的寄託。曾經有一個河南周口平墳事件,因為民間抗議聲強烈,最後不得不停止。平民如此,皇家就更是如此。

在中國大地上,到處都有浩大的皇家陵墓,人們看到這些陵墓,就會想起中國歷史曾經有過的輝煌和燦爛,為了保護好這些皇家陵墓,守陵人這一特殊職業也就出現了。離我們最近的封建王朝是清朝,清帝陵也可以說是保存得最為完好的陵墓組群。

清朝皇陵分東陵和西陵,東陵15座陵園,西陵14座陵園,安葬著從順治到光緒等皇帝及慈禧等人,還有一些后妃和重要皇室成員。

如此浩大的皇陵組群,沒有人守護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守陵人的選擇極為重要。你不要以為守陵人是隨隨便便選出來的,那都是精過經心挑選的人,而且是世襲制,歷代皆為守陵人,由政府發工資的。

清守陵人政治地位高,工資收入高,工作又不累,這是一個肥差,誰不想搶著幹呢?如果清朝一直存在,那些皇陵也沒有人敢動,守陵人也就是不時去打掃一下就可以了。

由於世代守陵,在清東陵和清西陵附近,逐漸形成了一些以守陵人為主的村落,他們世代生息,以守陵為生,間或種植農田,自種自吃。一邊拿著國家的俸祿,一邊過著自己的小日子,所以這些京郊附近的村落也開始慢慢繁盛起來。

可惜的是,清朝末年,中國進入了戰亂時代,清皇陵也倒了黴。不僅有孫殿英公然盜墓的行為,這些守陵人的工資也沒有人管了。但是前面說過,中國人的祖墳不僅僅是墳,更是精神的寄託,是信仰的所在。清朝滅亡後,一些大清的遺老遺少主動來到了這裡,擔負起了守陵之責。

沒有人給工資,無所謂;沒有住的地方,就在山間搭個窩棚,能睡覺就行;沒有吃的東西,就自己種點糧食,能果腹就行。所以後來這些守陵人一個個蓬頭垢面,變得像鬼一樣,如果你晚上進山,遇到這些守陵人,能把你嚇個半死。

他們守護的不僅是皇陵,更是心中永恆的記憶,因為對他們來說,清朝一直都在,一直都沒有亡過。這裡是他們的家鄉,是他們靈魂的歸宿。

後來解放了,新中國成立了,國家撥錢重新整修了清皇陵,現在還有了專門的管理機構,不需要守陵人了。但是那些因守陵而形成的村落卻留了下來,時至今日,仍然會有當年守陵人的後代時不時上山去打掃一下。

儘管守陵已經從當年的專職變成了現在的兼職,但是那種深埋於守陵人骨髓中的意識沒有消失。大清滅亡到現在有107年了,守陵人還在,守陵的習慣還在,更重要的是,心中的那份信仰和崇敬還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