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你煩不煩啊?”每一個被孩子嫌煩的母親,都沒學會“適可而止”

我們每個家庭都會有一個以上愛嘮叨的家長。還記得在你寫作業時不停地說“你的字還得加強,橫不平豎不直。”“你握筆的方式不對啊!”“挺直腰背才能寫出好字。”……“出門得多穿點,衣服穿上了嗎?”

終於我們在忍耐中爆發,“你煩不煩啊?”,孩子的這一句話終於刺痛了家長的心。但是事實上每次嫌棄家長煩,其實都是被家長硬生生逼出來的不是嗎?

好像我們都早已習慣了這種父母的“關愛”方式,反覆提醒我們,家長認為這樣是對我們的關愛,可是對於孩子來說,真的是百利而無一害嗎?孩子就會完全理解家長嗎?就會感受到家長的愛意嗎?

不知家長是否想過嘮嘮叨叨也會讓孩子產生厭煩,也會不利於家長教育孩子,要學會適可而止了。

什麼是適可而止呢?指的就是做事情要恰到好處,或者勸誡別人做事不要太過火候,不要咄咄逼人,有時候孩子真的會有心理負擔,孩子一但爆發,家長也會覺得傷心難過,其實也是一種矛盾。

家長如果換成孩子的話,您是否也覺得嘮嘮叨叨並沒有用,而且會讓人暴躁和煩悶,適度的關心和提醒,而不是沒完沒了。那麼,我們家長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該如何不變成“唐僧”呢?如何適可而止呢?

“你煩不煩啊?”每一個被孩子嫌煩的母親,都沒學會“適可而止”

1.家長愛嘮叨對孩子有哪些影響呢

嘮叨指人說話重複或圍繞一個道理說差不多的話。而心理學上也有一個名詞,叫“超限效應”,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就是說:你越是對孩子嘮叨,你說的話就越沒有意義。所以,嘮叨往往都是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a.會讓孩子失去耐心

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美國作家馬克吐溫一次去教堂聽演講,牧師講的非常好,他聽得也是特別振奮,所以他決定捐出一筆錢。

然後,又過了好久,牧師好像無休止的演講,馬克吐溫終於受不了了,最後走的時候還帶走了兩塊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一味的重複,對孩子嘮叨,孩子反而會失去耐心,聽不進去,最終故意和家長反著來。

b.不利於家長和孩子交流

嘮叨就好像是奇特的心理防禦,要通過不停地說讓孩子牢記,一但孩子插話,就覺得是反抗,就要通過不停地嘮叨增加自己的氣勢。

這種交流方式屬於單向交流,孩子也許會聽的遍數多了就屏蔽了,會讓孩子有家長不尊重不認同他(她)的感受,更不利於交流。

“你煩不煩啊?”每一個被孩子嫌煩的母親,都沒學會“適可而止”

c.不利於和諧的親子關係

嘮叨本身帶有指責的意味,而且是不斷重複,時間較持久的指責,孩子就會產生暴躁和焦慮的心理,一但孩子心理承受不住就會有危險至極的行為——離家出走,到時候家長追悔莫及!同時嘮叨還會讓孩子承受很多壓力,孩子也不想被人指責,所以孩子會生活的很累,對父母產生厭煩,不利於和諧的親子關係。

2.為什麼家長要學會適可而止?

a.孩子會有不被信任的感覺

嘮叨本身就含有消極情緒,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和不滿的一種發洩久而久之,父母就會把對孩子的不自信思想傳輸給孩子,孩子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甚至還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形成,對孩子一生都會起到重大作用的。

b.孩子感覺不自由

父母對孩子嘮叨,明顯是父母佔了上風向,孩子就會有一種壓迫感,感覺自己被限制,不自由。家長認為是在為孩子好,其實已經對孩子心靈上造成了傷害。

都聽過“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孩子時間久了一定會把對父母的不滿意發洩出去,尤其是孩子處於青春期的叛逆階段,家長要注意對孩子的教育提醒要適可而止。

“你煩不煩啊?”每一個被孩子嫌煩的母親,都沒學會“適可而止”

c.孩子的能力會變差

還有一種孩子是這樣的,由於小時候需要父母照顧,以至於以後習慣了,也沒有長大後渴望獨立渴望自由的想法,對父母特別依賴。

出了問題,也不會找自己的原因,歸因於父母身上,缺乏責任感,同時孩子的依賴性過強的話,孩子就會不勤奮,變得懶惰,不利於孩子能力的養成和提升。

3.家長如何做到不嘮叨,適可而止?

a.剋制過度的關心

家長要學會剋制過度的關心,只是適當地起到叮囑作用就可以。媽媽對孩子不聞不問是不可能的,過度關心又會讓孩子產生反感,試著讓孩子主動去聽媽媽的話。

例如媽媽只說一遍:“天冷了,明天要多穿衣服!”孩子不聽出門的話,回來感冒了只有孩子自己負責,慢慢地他(她)就會聽媽媽的話,哪怕是一遍。

“你煩不煩啊?”每一個被孩子嫌煩的母親,都沒學會“適可而止”

b.分散對孩子的專注

家長可以給孩子更多更自由的空間去創造,而家長照顧好孩子的衣食起居外,也可以培養一下自己的小興趣,分散一下對孩子的專注,這樣對父母對孩子都有好處,利於形成和諧融洽的家庭關係。

c.家長要以身作則

爸爸和媽媽相處時,也難免一方會嘮叨,比如媽媽嘮叨爸爸時,爸爸有不耐煩的表現,孩子就會學著爸爸的口氣和方式來討厭媽媽的嘮叨,所以家長也要以身作則,減少嘮叨。

d.把嘮叨換成建議

當父母想要參與孩子的事情時,不如把大段的嘮叨換成建議的口吻,這樣說話既簡潔明瞭又會讓孩子擁有選擇權,孩子會覺得自己受到尊重,效果要更好一些。

“你煩不煩啊?”每一個被孩子嫌煩的母親,都沒學會“適可而止”

當然,本文只是根據目前家庭中存在的嘮叨的普遍現象進行分析,旨在避免讓家長的嘮叨對孩子造成傷害。本文分析了家長愛嘮叨所產生的影響,促使家長們及時改變。

然後從孩子的角度分析了為什麼家長的嘮叨要適可而止,讓家長真正瞭解孩子的需求,過多關心的不必要。

最後,本文給出了有效的建議,希望家長能夠及時改正嘮叨,給孩子更多的空間,減少對孩子的傷害。

家長們學會如何適可而止地關心孩子了嗎?讀了本文後您有什麼收穫和感受呢?歡迎來和更多的家長一起來討論吧!

關注椰子媽媽,關注更多育嬰知識。您所想要了解的,剛好是我所專業的,我將盡我所能分享更多育兒知識,喜歡就請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