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匠器打磨匠心——學生記者聽成都漆器廠廠長王嶽峰說漆器

匠器打磨匠心

——聽成都漆器廠廠長王嶽峰說漆器

中國漆為之用,已經有近萬年的歷史。漆器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任憑時光如梭,沉澱歲月留下的痕跡。即便剝去華美的外衣,留下的也是最質樸的本真以及最包容的智慧。

但對於漆器,大多數人知器物的精美,卻沒有了解到製作漆器背後的發展。

記者在廠中見到了漆器技藝大師如何打造漆器,與年輕一代的漆器技藝傳承人交流,在與廠長的對話中感受到了成都漆器工匠精神和非遺文化的傳承,更看到他們乃至年輕一代對非遺文化藝術的創新與發揚了。

作為一個已有63年曆史的老廠,漆器廠建廠的頭20年製作的漆器並不多,因為中間經歷了幾次歷史上的轉變。但是後來40年的漆器都仍保存著,這些漆器經過盤點SKU量(庫存量單位)大概都在1000左右。

匠器打磨匠心——學生記者聽成都漆器廠廠長王嶽峰說漆器

眼觀當下

“這三五年來,我們的其他非遺產品的朋友們都很羨慕我們呢。”廠長王嶽峰高興地向記者介紹道。

因為近些年來,漆器廠中的年輕力量越來越多,就業形勢與前些年相比好得多。現在通過三五年對一線員工的招募、培訓,現在基本穩定下來的一線人員隊伍,三分之二是80後,三分之一是90後,這是一個大數字。同時,廠長介紹到:“我們也很清楚的一個問題的是,在我們的一線二線的隊伍裡面,中間是斷的。50、60後在前面,而80、90後在後面,70後這一個階段是斷的。而這三五年,正是年輕人多參與進來的時期。”

現在人們在物質生活提升的同時,也越來越追求精神質量,追求情懷。“要沉得住氣才是最重要的。”廠長如是說。

推陳出新

“關於文創產品,漆器廠也在想辦法努力創新。大家想到的點子,漆器廠方面都在嘗試。”對於產品創新這一方面,王嶽峰廠長說道。

對於文創,廠長的認為社會的普遍認知是,文化創意產品它更親民、更便宜、更日常、甚至更符合25歲以下甚至15歲以下的一些有消費習慣和能力的人,這是對於文創的一般的理解。而另外一種理解,他認為這不僅是一個剛開始的文化產業,這是文化的產品在當下的表達,在5000年前的表達可以是一個青銅器,在2000年可能是漆器,在1000年來可能是景德鎮燒製出來的青花······

故那個時候基於文化的創意性的表達,在王廠長等漆器廠工人看來,廣義上來講都是文創,所以它並不天然的是一種低廉的東西。見到了很多基於傳統,基於當代的理解,對於文化創意的,更高端的表達。現在漆器廠也在做,包括當代美術與漆器工藝的結合,漆器廠會嘗試用漆藝的材料語言和他們的藝術相結合。

在問及關於和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時,廠長告訴記者:“我們的想法很多,一直都有。”他向記者介紹,漆器廠現在更多的是內部的聯合會,兩個國家級非遺都在內部,一個金銀花絲,一個成都漆器,他們之間的互動比較多。而跟外部的團隊,有幾個大的,主要是國家級項目,有深入探討過幾次。但是因為最後都不是項目對項目,可能是機構跟機構或者公司跟公司,他們最後會落實到商務的合作上去。在這個方面,因為大家都比較忙,所以這一個進度低於各行的預期。不過各行都在不斷地嘗試,所以在不遠的將來應該會達到一個很好的預期。

匠器打磨匠心——學生記者聽成都漆器廠廠長王嶽峰說漆器

未來發展

談到漆器發展,始終不能駛離未來這一軌跡。當下,很多人不瞭解漆器,不知道漆器廠在哪,那麼在信息化時代,如何讓人們通過現代化技術關注漆器以及漆器的發展,這便是一個關鍵的問題。

王廠長笑著說道:“現在,不要說新的成都人,就連老成都人都不知道漆器的所在地。我經常開玩笑說,之前60年,我們不僅漆器做得好,還有一個工作做得好——保密工作。”

據瞭解,漆器廠初建時,做了40年的出口創匯,之後卻還面臨著15年的停產半停產工作,漆器廠其中有55年是不跟外界打交道的。

“我們的大門一直是敞開的,不過之前沒有人感興趣。”廠長談道,“在這一方面,我對於這個要求並不高,不一定讓所有的成都人都瞭解,我們更關心的是,明天是否比今天有更多人知道,明年是否比今年有更多人知道,而且知道的人是有效人群。什麼叫有效人群?其一,他是目標消費群體。其二,是潛在消費人群。其三,就是對目標消費群體和潛在消費人群有影響的人。”

在廠長看來,他們說的傳統從來不是宋元明清,說的傳統而是每一個都應該傳承,每一方面都有相同。現在所謂的傳統更多的是讓被打斷的東西續上。所以設計傳統,不是重新去設計宋元明清的東西,甚至是戰國秦漢的東西。而是讓設計真正地關注當下,關注當今中國跟日韓、跟歐美相同點和不同點,這個時候的產品設計才呈現出應該有的面貌。

但現在很多傳統是脫離的,是飄起來的,一說傳統去博物館,一說生活就去宜家、無印良品。但其實宜家代表的更多是北歐的生活,而無印良品則是日本當代的都市生活,那麼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又是體現在哪裡的呢?

廠長回答道:“我們的生活不在他們那,我們的生活就在這兒。所以這個回答上,我們更應該強調續什麼傳統的問題。”

不忘初心

與記者談到對於現在漆器的發展的感受時,王廠長告訴記者:“我本人是14年來的,我們團隊剛來的時候發現,所有的銷售推廣當時叫做八個字:自說自話,自娛自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哪兒有非遺的展會去哪兒,哪裡有工友的交流會去哪,沒了。而且這些話不是我們說的,而是我們的前輩們說的,他們覺得每次去這些地方本來也沒有什麼意思,但是不去別人會議論成都漆器還在不在了,這就很尷尬,很雞肋了。”

所以對於遇到的問題,廠長表示也在努力解決。他對記者說,漆器廠首要的要打破之前尷尬的場面,更多地是與不是這個圈子的人交流,更年輕的、更有實力的、更有影響力的,我們來做一個團結。”

對於漆器廠來說,首先打破這個舒適圈是他們乾的一件事情。第二件事情就是,因為宣傳推廣,一般被放在一個結晶裡邊,它是在銷售費用裡面的市場費用。

“我們說老實話我們沒有那麼多錢,國家給我們的補助也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多,我們的銷售也沒有大家以為的那麼好,因為它是在一個復甦的過程。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量入為出。”同時,廠長向記者介紹道,他的第二個要求很簡單,就是先多幹不花錢的事,少幹要花錢的事。

而第三個方面,對於他乃至整個漆器廠來說,就是願意抓住每一個機會。因為這是一個交流學習的心態,不是一個傳授的心態和推廣的心態。王嶽峰廠長談到,在這個過程中,漆器廠的手工藝人們埋了一些“種子”,可能在一年兩年甚至三年之後才會發芽。但是當有朝一日發現所有的土地都開始冒芽的,就怕會手忙腳亂,想著能不能多隻手來應付。

“我想,很多同學開始關注漆器的時候,就是我們的‘小嫩芽’都開始冒出來的時候。”廠長如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