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馬光遠:中國缺“芯”是因為人人都愛房地產?

昨天的文章《中國為什麼一直缺乏重大創新?》引發的熱烈討論有點讓我始料未及,後臺留言評論超過了幾千條,而且大多屬於理性的思考,情緒化的留言並不多。

對於中國缺乏重大創新的原因,我在文章中談及金融的落後、創新體系的缺乏,在追求“快”和“規模”的思維下企業根本無暇顧及創新,以及我們缺乏一個可以包容“胡思亂想”的環境。後臺的評論提到了中國“追求正確答案的教育”,以及官僚體制的問題。當然,幾乎30%的評論都談到房地產對創新的影響。比如,有網友很尖銳地指出:“全面焦慮,急於成功,又缺乏對創新的保護和激勵,這些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房地產才是真正的原因,當你從研究室出來,你發現你房子買不起了,租金貴了,你能不焦慮,你能不急著成功!問題背後的問題,你只看到了人們焦慮,急於成功,你沒說清楚背後的真正原因,就是衣食住行!”,有很多留言認為,房價暴漲引發的財富效應和焦慮是導致中國沒有重大創新的主要原因之一。

馬光遠:中國缺“芯”是因為人人都愛房地產?

其實,在上篇文章中,談及缺乏重大創新與炒房的關係。在我看來,中國缺乏重大創新和炒房肯定有一定關係。抄錄如下:

缺乏真正的創新和炒房有沒有關係?肯定有。中外都如此,比如,美國經濟學家菲爾普斯就認為,房地產投資過度一定會抑制創新,因為“房地產吸納了本可以投資在生產力提升、創新、醫藥技術、軟件或可替代能源領域的資金,而這些領域,能夠在未來真正推動美國經濟增長”。因此,他指出,“要想恢復經濟活力,再次實現增長,美國人需要克服對房子的酷愛。”他的這話對中國也是適用的,也就是說,如果中國政府像愛房地產一樣去愛創新,中國成為創新型國家,還是很有希望的。

但是,我也在文章中指出,就當下中國缺乏創新的因素而言,炒房只是影響創新的一個不怎麼重要的因素。全面焦慮,急於成功,又缺乏對創新的保護和激勵,這些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我承認炒房引發的財富效應對創新的負面影響,但這種負面影響真的是中國缺乏重大創新的根本原因嗎?很顯然,這是一種情緒,因為如果仔細分析和觀察,你會發現,把中國缺乏重大創新歸結於“炒房”,既沒有必然的邏輯,又缺乏事實支持。

馬光遠:中國缺“芯”是因為人人都愛房地產?

首先,中國房地產市場從1998年開始,不過短短20年的週期,房價第一次真正上漲是在2003年之後,期間房價經歷過幾次波動。但是,中國缺乏重大創新並不是因為房價開始暴漲的時候出現的。近代以來,中國一直缺乏重大創新,改革開放以來,重大的科技創新一直沒有得到突破。目前的數據並不支持“房價影響了創新”,反而,我們看到的事實是,在過去20年的時間裡,數據明白無誤的顯示,中國的創新指標是大大提高了,而不是退步了,中國在全球的創新指數排名是提高了,而不是下降了。專利申請數,科技論文發表和引用數,以及一些比較有影響力的技術層面的突破,包括中國製造業的技術水平,也是在過去20年中呈現一個上升的勢頭,而不是下滑的態勢。這是基本事實,說房地產,房價的暴漲是導致中國缺乏重大創新的觀點無疑沒有事實和數據支持,這是非常遺憾的。

其次,有人認為,在房價暴漲的情況下,很多人不願意從事科研工作,因為炒一套房子賺的錢比窮哈哈搞科研多多了。有些科研人員研究一輩子,也研究不出一套房子的錢。在房價暴漲的情況下,大家寧可炒房也不會去搞科研。高房價影響科研人員的心態,這沒錯。但說很多科研人員不搞科研去炒房,很顯然,也和事實不相符。事實上,在過去20年的中國財富週期中,房地產是財富的風口,但科技也是財富的風口的觀點,包括互聯網、大數據等等科技領域的財富效應一點不亞於炒房,而且眾所周知,中國賺錢的很多互聯網企業都是抄襲別人的技術,即使抄襲,也賺了大錢,如果真的在重大科技領域取得突破,那是可以暴富的,房子根本不是什麼問題。比如袁隆平,這輩子還愁房子問題嗎?2017年胡潤財富排行榜前10名中,科技富豪超過了4名,中國富豪排行榜並不全是房地產的天下。客觀而言,過去20年既是炒房致富的時代,但也是科技致富的時代。而且,事實是,我們很少看到科研人員放棄科研去炒房。在科研隊伍中,真正買得起大房子的都是科研搞得不錯的,而不是不搞科研去炒房的。又是一個想當然。

第三,美國、日本、我們的臺灣也經歷過房地產泡沫和房價暴漲,但這些國家和地區從來沒有因為高房價影響了創新。日本經歷了兩次房地產泡沫,但日本在兩次房地產泡沫前後在產業和科技領域都取得了重大進步,日本科技和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其實就是在70年代到90年代奠基的,這個時代,恰好是日本泡沫經濟時代。

馬光遠:中國缺“芯”是因為人人都愛房地產?

當然,必須指出,我寫這個文章不是為高房價辯護,因為我承認,高房價對中國國民心態的影響是負面的,浮躁、焦慮心態的形成和高房價導致的扭曲的財富觀與世界觀不無關係。但是,把中國“缺芯”的板子打在房地產的屁股上肯定是打錯了屁股。中國缺乏重大科技創新突破,是整個創新的生態出了問題,是整個創新的系統出了問題,除了我上篇文章中講到的金融、創新機制、思想市場、追求快的浮躁心態,還有網友提到的教育問題。當然,還有科研資金的分配問題,以及看領導臉色選擇重大攻關項目的功利機制,還有尋租叢生的科研成果的評價機制,以及在科研資金的流向上重國企輕民企的歧視心理。中國的重大科研項目,有多少交給了民企去做?

這裡必須談談官僚體制對創新的影響。我不做引申,我引用費正清談中國集權社會的話即可:中國社會在中央高度壟斷政府的組織之下,其官僚體系幾乎在所有大型的行政、軍事、宗教和經濟活動中都起著主導作用,所以對私人企業的支持未曾建立起來過;另一個方面,極其奢華、壯麗的宮廷、陵墓和巨型工程,如大運河萬里長城,似乎在證明,如果石頭多的話,這種專制的政治組織會從石頭中榨出更多的血來。當然,費正清指的是古代和近代中國。在官僚主導創新的情況下,官員的喜好會成為創新的風向標,今天這個官員喜歡大數據,給大數據的資金就多,科研人員蜂擁而上追大數據;明天,另一個官員喜歡人工智能,大數據立即就會被拋棄,人工智能會成為科研人員的寵兒。一個圍繞著官員的喜歡追逐熱點的科研選擇機制,是不可能做出重大創新和突破的。

當然,還有急功近利的心態。中國人在任何問題上太著急,太功利,太急於短期出成果了,而且太希望領導認可這些成果了。整個社會氛圍都以快為上,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耳邊宣揚的都是什麼“這個時代在拋棄你的時候,甚至連一聲再見都來不及說”的觀點,一個創業者如果三年還沒有成功,就會被淘汰。在這種變態式的追求快的社會環境下,細工慢活的重大科技創新是不可能活下來的,能夠不被遺忘經常緬懷和祭奠已經實屬萬幸。

慢下來吧!中國人,也許我們該看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裡德曼的《謝謝你遲到》,這本書的副標題是“以慢致勝,破題未來格局”。弗裡德曼的核心觀點是,摩爾定律、全球化和氣候變化的同時加速使得當下的時代進入了一個“加速時代”,面對這麼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我們需要經常摁一下暫停鍵,暫停一下並不代表結束,而是重新開始。“放慢速度,提供了反思和思索的空間和場所”。“對中國這樣一個在21世紀發展如此迅速的國家而言,每隔一段時間就暫停片刻非常重要。這樣不但不會讓她落後,反而能夠確保她為自己所取得的每一個進步都打造一個堅實的基礎。”事實上,決定中國創新未來的,不是資本和科技,而是我們的心智和價值觀。慢下來,放鬆自己,反思過去走過的路,這樣才能在一個加速度的時代真正快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