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轻松读史之大唐(72):真正的高手对决,仗其实打得很沉闷的

轻松读史之大唐(72):真正的高手对决,仗其实打得很沉闷的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72)

窦建德置徐圆朗于不顾,掉头急匆匆往洛阳赶,是因为王世充快撑不住了。

当初,李渊派小儿子李元吉留守太原。晋北的刘武周与突厥勾结,号称‘定杨天子’,出兵南下扩张。李元吉这年才十九岁,他又不象二哥李世民,是几百年才出一个的天才,哪是对手。

后面又派了个裴寂去。这裴寂也是宾馆经理出身(晋阳宫监),但他不象王世充,既能搞接待、又能带兵。他就只凭和李渊的老关系得到重用,也是连吃败仗。

619年9月,李元吉逃回长安,李渊赖以起家的太原失守。原本计划好进军中原的,这下全被打乱。不得已,只好又辛苦李世民跑一趟。‘于是悉发关中兵以益世民所统,使击武周。

这次出征打得比较辛苦,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到620年4月,收复太原。这样,山西(那时候叫河东)形势基本得到稳固。当然,李世民收获也不小。既在功劳薄里添上一笔,又招得一员猛将尉迟敬德。正是这个尉迟敬德,屡次在关键时候为李世民立下大功。

李世民刚回长安,屁股还没坐热,又来新任务了。620年7月,李渊正式下令李世民东征。‘诏秦王世民督诸军击世充。’事关统一大业的决战,就此拉开。

李世民接到命令,准备准备,没几天(7月21日)就到了前线新安,距洛阳也就二三十公里。从这里你也可以看出:唐郑之间,强弱攻守之势是很明显的。

李世民对王世充,单从作战角度,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论勇论谋,二人都在一个水平线上。所以这个仗打得很沉闷,没有什么戏剧性的场面。王世充也搞点小动作,但都没捞到什么便宜。只有李世民亮点突出,但这段历史,后来被李世民安排人重写过一遍,所以不是那么靠得住,这里就先不介绍了。从慈涧之战、宣武之战、(千金堡)遭遇战,再到青城宫之战,一场一场拼。尤其青城宫之战,从早上七点打到下午一点,李世民的战马都被射杀。所以情况和李密当年进军洛阳差不多,还是个消耗战,属于牛顶角。双方的高下之分,主要在战场之外。

一个是领导力不一样。李世民有领袖魅力,人才队伍建设搞得好。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才大多是从对手那里挖来的,甚至很多直接就是敌人,比如刚才讲的尉迟敬德,还有后来的魏征。王世充也懂得要笼络人才,但气度不够、笼不住。真正跟着他的,就只有赖以起家的‘江淮劲卒’。

我们说,‘争’是一种能力,抢到算本事嘛。但‘不争’、或者说‘让’其实也是一种能力。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合作。没有分工合作、组成社会,哺乳纲灵长目智人种的我们,出路大概不会好于现在的猩猩。

合作就是有争有让,落实到社会,是法制道德;落实到个人,是尊人重己;落实到领导,是人尽其才。

人生最快意的,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有人说‘不对,我就爱吃喝玩乐。’那大概因为你还没走出第一步:发现自己的优长。

领导的魅力,一在爱才。看见别人的优点,好象那优点在自己身上一样开心。二在讲理。不是说一切听自己的,而是能带领大家做对的事。唐太宗一次组织小范围喝酒。大概喝得比较开心吧,小舅子长孙无忌真的有点无忌了,说:“王珪、魏征,你们俩小子原来和咱们是仇人,没想到今天也坐在一块喝酒!”这两个人是被李世民干掉的大哥李建成的手下,想当初,给李世民也找过不少麻烦。现在好容易混得不错,你说你提这事干吗呢?

唐太宗大概酒量可以,还挺清醒,马上说:“征、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我用你不是因为你忠于谁,而是因为你俩明白事理又能干。这其实就有点跳出‘人治’、以法治国的意思了。

和李世民比起来,王世充缺少那个胸怀和智慧。这其实还是个领导力问题:没有团结各方面力量的能力。

王世充的第二个问题,是偏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