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北宋時的GDP是世界上最高的,為什麼很快就被少數民族滅了?

玉剛哥哥


幾個方面考慮;大環境:當時是北方民族冷兵器最強盛時期,他們的戰馬可以說是所向無敵。於是才有了世界最大版圖的國家元。北宋內因,重文輕武的統治國策。是趙匡胤太祖所定。所以這兩個大方向決定了之後的歷史。



希望田野上的花生


首先,題主說北宋很快被少數民族滅亡了。我覺得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北宋在失去北方天險(長城防線,陰山---燕山一線)的前提下,享國167年,已經不算短了。秦朝(14年)、隋朝(38年)、晉朝(155年),都沒有他長。

細想一下,你會發現一個規律:亂世之後的大一統,壽命都很短。例如:戰國之後的秦朝,三國之後的晉朝,南北朝之後的隋朝。北宋是在五代十國,建立的。

而且,北宋之後還有南宋。南宋在當時,也是宋朝。後代史學家為了區分,才在前面加了“南“”北”作為前綴。南宋和北宋都是宋朝,是宋朝的兩個階段。在當時人看來,宋朝的壽命其實是“歷十八帝,享國319年”。這個記錄,比唐、明、清都長壽!

GDP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狀況如何的最佳指標。但是,經濟好,不代表這個國家軍事實力就一定強。

拿我國舉例。我們在世界範圍內的GDP排名是第二,綜合國力排名也是世界第二。但是,在軍事排名中,我們只能到第三名。

在軍事排名第二名的俄羅斯,其GDP排名才到第11名!雖然他經濟不好,但是,依靠強大的軍工實力,還是能排到第二名!我們這個第三名,也自認在軍事上真是跟第二名有差距。這主要是因為,俄羅斯的軍工企業比我們強大。而我們經濟好,是因為輕工業發達。但是,輕工業不好轉化成戰鬥力,在提升軍事實力上的加分,很有限。

宋朝的GDP,據說在當時是世界第一。但是,在冷兵器時代,大家的兵器製作水平是差不多的。宋朝經濟再發達,也不可能買個VIP,給刀劍加上加成傷害。而且,幽雲十六州被石敬瑭送給遊牧民族後,宋朝還沒有天險可守。原來,農耕政權一直仰仗的燕山-陰山防線,已經成了遼金的國土了。

更殘酷的是,宋朝缺少馬匹,騎兵也不行。要想靠步兵和遊牧民族打野戰,真是痴太殘酷了。所以,宋朝一直處於守勢,被動挨打。不過,宋朝的武力值並不低,邊境發生的大部分戰爭,宋朝都打贏了。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題主好

宋朝作為我過歷史上,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時代,其經濟GDP的總量為265.5億美元 [5] ,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但是宋朝的軍事制度卻存在很大的問答。

“獨特的軍事體制”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建立之初為防止出現像的唐朝那樣的藩鎮割據,就將各個地方守將的兵權都收入中央,同時也進一步的加強了君權,後來又將藩鎮的兵力全部收入中央附近,來保護京城,這就造成了“守內虛外”的情況,

為了防止各地鎮守的藩將出現發展自己個人實力,而威脅中央的情況,頻繁調動各地將領在各地任職,這就造成了每次打仗時候“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情況。每次對外戰爭的時候就無法形成強大的戰鬥,各地藩鎮守將人心不齊,導致各地少數民族趁虛而入也是宋朝被滅的重要原因。

臃腫繁瑣的官僚體制,官員剋扣軍餉也是經常發生的事情,這就行形成了宋朝獨有的體質毛病,冗官冗兵冗費,嚴重限制宋朝政治體制做事的效率,無法進行精兵簡政。

戰略失誤,宋朝將燕雲十六州丟失後,沒有了能夠限少數民族進入平原的關卡,這使得本來就具有騎兵的優勢的少數民族具有了適合自己戰場,而宋朝依舊是以騎兵為主,騎兵天生暴打部隊,沒有了戰爭優勢。


小歷史課堂


北宋時的國民生產總值高居世界榜首,但卻滅於少數民族之手。以我不太成熟的歷史知識,雖掛一漏萬,但也想以我有限的認識,與諸位共同探討一下!

北宋自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代周承繼大統後,吸取五代十國的教訓,嚴防邊鎮武將坐大,危及皇權。政權穩定後,以"杯酒釋兵權”的權謀,讓統兵大將以兵符換富貴、蓄姬妾、並廣置田產,以尊養、奢華、澆滅了武將的血性。太宗趙光義繼位後,把尊文抑武的策略一以貫之的承繼。將帥征討禦敵,不臨沙場,卻在宮中遙制陣型。太宗雖也知兵法、識戰陣,但剛愎自用的"隔空”指揮,極大限制了陣前將士的發揮。勝是小勝,敗必大敗。太宗曾御駕親征,意圖收歸燕雲十六州,初小勝、後慘敗。危機時乘驢車敗逃,心膽俱裂,從此再無親征念頭。

少數民族政權在與北宋的軍事較量中,佔據優勢是不爭的事實。北宋以文官統兵,限制了武將的極積性及臨陣發揮,這也是令後世垢病的因素。

但不能忽略的客觀因素即是:北宋勢力始終未達燕雲十六州以北、及西域的天然養馬場。戰馬在質量、數量上都不及少數民族的騎兵部隊,這也客觀上限制了北宋軍隊的戰鬥力。

試想,戰場上數萬宋軍,騎兵數量有限,雖步兵眾多,但機動性不佳。在面對方騎兵部隊時,己方騎兵少,無絕對勝算,不敢涉險。而步兵又難及時跟進。所以北宋軍隊在佔優勢可小勝,很難打殲滅戰。但敗時,有限的騎兵與步兵很難協調,難於同進退,其戰場態勢也不難預料。

縱上所述,一個王朝的GDp的多少、與軍隊的戰鬥力,不是成正比的。北宋軍隊在與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中、被滅掉,也是難於避免的事情了。


午夜夢醒18


宋朝所謂的高GDP其實就是一群不瞭解歷史的文人吹捧的。

首先,宋朝所謂的生活質量高,其實主要指的是汴京城的生活質量,更近一步說,是汴京城中趙氏一族的生活好,而不是老百姓的生活好。宋朝有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紀錄歷朝歷代都沒有超過宋朝,這就是從宋太祖開始,農民起義以不斷,直到北宋滅亡,農民起義還存在。

宋朝不僅稅負重,而且農業稅繁多,最著名的就是“支移”和“折變”。支移:就是農民交了稅糧以後,還要運到官府指定的地方,如果不幹,那就交錢,運費按運輸距離算。可以說“支移”比原稅糧還要高數倍。折變:就是指交稅的時候,應該交糧食和布匹,但是官府要你折成現錢交,但是其中的稅率是官府制定的。比如:先把糧折成錢,再把錢折成絹,這樣折來折去,一匹布就折成了幾匹,那吃虧的就只有百姓了。當時南宋的布帛折成錢,開始是一匹兩貫,後來改成了六貫,在後來就折成了十貫。就這樣布帛的稅率就上升了大約五倍左右。有時候官府沒錢了,還會加稅,還沒到秋收時,就要收秋稅,這就是所謂的“預催”;今年已經交稅了,但因為國家沒錢,你就要提前交明年的,這就是所謂的“預借”。

士大夫活的快活,但百姓卻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以至於江浙這種魚米之鄉都存在溺嬰屢禁不止的現象。生活困難到連經濟最發達的江浙一帶的老百姓,生下的孩子,為了不讓他們受罪,直接就拿到河裡溺死了。這個還是宋朝建立一百年左右的社會現狀,還沒到宋朝末期。如果像宋朝這種朝代不滅亡,那真是天理不容。

宋朝所謂的GDP高,絕對不是老百姓眼中的善政,只不過封建王朝的老百姓沒有話語權罷了,話語權都掌握在官僚士大夫階級手中,貪汙再多,只要不造反,性命就可保,可以說宋朝的士大夫是活的醉逍遙的,士大夫就代表了宋朝的GDP了。


公元前


這個問題小編來回答一下吧。北宋時期的GDP考證發現佔當時全世界GDP的22%。而且北宋的經濟實力更是強過唐朝。這邊小編要說一個冷知識哦。而且據後來考證北宋的勝率也是遠遠高於唐朝的。

這個大家可能很難理解。但確實如此。畢竟宋朝面對的是極其強大的外患。對方都是比自己軍事實力強比較多的少數民族。而小編認為最關鍵的一點是失去了燕雲十六州。

導致中原地區失去了原本可以依靠地形阻擋少數民族的機會。少數民族極其擅長騎馬, 經常會南下騷擾。

然而宋朝受困於他們的政治體制。因為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立下了規矩,就是重文輕武。那我宋朝經濟能有如此發展,也是因為重文輕武。

甚至出現了宋仁宗與朝臣共治天下的局面。當然一件事都有它的相對性。有利的地方就一定會有弊的地方。宋朝的軍隊雖然多,但是缺乏有能力的武將帶領出徵。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岳飛。民族英雄岳飛多次成功擊退金軍。但被宋高宗趙構強制叫回。又被奸臣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

然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宋朝的一條規矩就是不殺文人。這就是宋朝對待文人跟對待武將的區別。這也是宋朝為什麼會被少數民族消滅的原因。當然宋朝也不乏有著名的將領像文天祥啊,岳飛等。


最強大的我們


這個問題說明了只發展經濟是個錯誤的政策。

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經濟很重要,但科技軍事才是關鍵,相對來說經濟只是科技軍事的輔助。

北宋的經濟不錯,但對於國家來說,這是捨本逐末,經濟必須為軍事科技服務,如果當時能把錢用在改進武備,研究更先進的武器、戰法。組建訓練士兵,用募兵制招募職業軍人,提高軍人福利地位。至少從腐敗的遼國拿回燕雲是沒問題的。

北宋經濟繁榮,文人士大夫當政,整個國家都沒有鐵血雄健的意志。一個國家實際領導人的風格對國家意志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士大夫主導的國家註定在軍事上的薄弱。

在北宋中後期,除了狄青,相信大家基本上都不能叫出其他北宋武將的名字了。打仗這東西,主要靠的還是戰場上排兵佈陣和臨場應對,所謂戰略方針再好,但戰術不行,再牛的戰略也是紙上談兵。而戰術這東西,恰恰就要靠武將的臨場發揮。

以古推今,可以看出毛主席當年發動大生產運動的遠見了,用舉國的力量發展軍事科技,先後造出火箭、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等等。這才為改革開放後經濟的騰飛墊定了一個穩定的基礎。這也可以從朝鮮和韓國的發展軌跡來看,短期韓國明顯更強大,經濟更發達,但如果把時間拉長到100年往上,我覺得朝鮮會比韓國更強大,也更容易成為一個主權國家。當然,我的強大指綜合實力,而非單指經濟。


自斷雙足的鳥


宋朝時期包括北宋和南宋時期的經濟都是非常繁榮的,繁榮程度超過了前面的唐朝,它的繁榮也是後來的明清所不能及的。

而就是這麼一個富裕的時代,卻飽受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北宋最終被金朝滅亡,南宋最終被元朝滅亡。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如下:

第一是地理原因,後梁石敬塘因造反處於危難中,為求援於契丹而將中原的屏障燕雲十六州獻給了契丹,認契丹王為父,從而求得了契丹人的幫助,當上了後梁的皇帝,而他也被稱為兒皇帝。而北宋再建立以後,燕雲十六州還是在契丹人的手裡。失去了重要的燕雲十六州的掩護,北宋便在與遼的對峙中處於地理的劣勢。

第二是宋朝的制度的原因,宋代重文輕武,軍事制度也是畸形的。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趙匡胤本身也是武將出身,他也害怕他的身邊也有武將像他一樣,恃權奪位,所以就有了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宋朝皇帝重文輕武,武將在朝中的地位也很低。宋朝軍隊的統兵權和調兵權也是分離的,將領負責統兵,樞密院負責調兵,沒有樞密院的命令是絕對調不動兵馬的,這也基本避免了起兵謀反的發生,再加上宋朝的武將的調動比較大,所以宋朝出現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情況。宋朝多有文臣領兵,很多有才能的武將被限制。武將的實力被削弱了,而當大敵來臨的時候,宋朝的制度便會限制了武將帶兵保家衛國,而宋朝的文臣又不懂打仗。所以在面對外敵時常常一敗再敗。

第三宋代的奸臣多。皇帝昏庸無能,奸臣為爭權奪利,不惜陷害保家衛國的將軍,甚至勾結敵國,就像秦檜等。宋朝有有名的楊家將和岳家軍,他們能征善戰,讓敵人也聞風喪膽。但是他們卻擺脫不了被奸臣陷害,被皇帝猜疑的而最終死在自己人的手裡。





藍胖子203141137


縱觀北宋,雖然經濟獲得較大的發展,但是最終積弱成疾被東北女真族所建立的金滅國。其原因有以下兩點:

首先,從北宋的內政來說,由於開國皇帝張匡胤是通過擁兵自重,篡奪了後周的政權。所以北宋建立後宋太祖即杯酒釋兵權,奪掉了開國大將們的兵權。自此宋朝一直採取不信任武將,外出打仗多是文臣。它的崇文抑武導致北宋幾乎沒有厲害的武將。

其次,五代十國時期中原王朝喪屍了幽雲十六州,使得中原王朝北方無險可守。遊牧民族可以輕易的憑藉騎兵,快速直驅南下到黃河邊。

第三,西北地區的喪失使得宋朝失去了優質的馬來源地,也就沒有可能組建強大的騎兵去和少數民族的騎兵抗衡。

最後,從漢朝開始,邊疆的少數民族和中原地區的交流加大。加上西晉以後的南北朝,唐之後的五代十國,都加速了民族的融合。也使得少數民族逐漸掌握了更多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他們不再只是打劫,而是仿效中原王朝開始建立真正的國家。這也使得宋朝面臨的對手比以前中原王朝所面對的更要強悍。更顯得北宋的積弱。

綜上所述,北宋在經濟、科技方面確實做出了極大的進步。但是北宋面臨著西夏,遼,金三個少數民族的連年戰爭,加上北宋先天不足(失去幽雲十六州、河湟等地),加上後天發育也不充分(崇文抑武),北宋被少數民族滅國也就在情理中了。






小何讀歷史


說到北宋的滅亡,很多人都會感到惋惜,好好的大宋,怎麼說亡就亡了呢?北宋從盛世到滅亡,只用了三年時間,為什麼會這麼快呢?這就要說一說北宋的弱點:軍事實力不強。跟繁榮的經濟相比,北宋的軍事實力確實有點捉衿見肘,而北宋軍事實力弱並不是短時間造成的,而是國家長期抑制的結果,那北宋是如何抑制軍事的呢?

首先來說一下北宋抑制軍事的原因

北宋“抑武”的原因,跟建國之前長期戰亂,政權頻繁更迭的大分裂時期有很大關係,這個時期就是“五代十國”。在這一時期,中央政權體系崩塌,誰掌握了實際軍權,誰就能當皇帝。當時很流行的一句話就是“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耳”,而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也是靠掌握實際兵權從而當上了皇帝。

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在後周政權只剩孤兒寡母的情況下,他利用帶兵出征的機會,在軍營中成為了皇帝。那問題就來了,既然趙匡胤自己就是利用軍權奪取政權的,那在他當上皇帝之後,會怎麼對待軍權呢?肯定是抑制了,所以才有了之後“杯酒釋兵權”的事件。

其實在開國皇帝趙匡胤時期,北宋的軍事實力並不差,北宋軍事的衰落,實際上是從第二任皇帝趙光義時期開始的。導致北宋軍事衰落的政策性原因主要有兩點,一個是抑武,一個是募兵,下面就來說一下這兩個政策。

首先來說抑武

我們過去說北宋是“輕武”,就是輕視武將,其實這個說法不太準確。“抑武”是抑制武將,並不是輕視,而是全方位的抑制,甚至抑制到了軍隊主將不能做決策的程度。給大家舉個例子就明白了,在宋太宗趙光義時期,將領率軍出征之前,皇帝會給將領一幅陣圖,讓將領在戰場中依靠陣圖來佈置軍隊。

按理來說,戰場上如何部署軍隊,應該是由將領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進行決策,而不是交給遠在京城,連戰場都沒見過的皇帝。而且如果將領在戰場上作戰的時候,如果不按照陣圖來執行,即便是打了勝仗,也要被治罪,如果按照陣圖來執行,即便是戰爭打輸了,也不會被追究責任。這樣北宋的武將就像是皇帝的提線木偶一樣,其權力被嚴格限制了。其他還有類似派遣監軍的方法,那就更多了。武將連戰場決策權都沒有,可見北宋並不只是輕視武將這麼簡單了。

北宋武將不僅權力被限制,就連政治地位也被嚴重貶低。當時但凡有主見,會打仗,敢打仗的軍事將領,都會遭到文官集團的排擠,狄青就是最典型的受害者。狄青是一個靠軍功從普通士兵,一步步升到樞密使的官員。北宋軍事官員最高的職位就是樞密使,地位很高,權力也很大。但在當時文官集團看來,狄青以純軍功當上樞密使,那就表明朝廷是鼓勵軍功的。這樣文官集團就坐不住了,紛紛上書要求皇帝罷免狄青,甚至還不惜散佈狄青要叛變的謠言。

狄青迫於無奈,主動辭去了樞密使的職位,要求朝廷把自己外調出去。本以為這樣就能消停了,但事情還沒完,狄青外調之後,朝廷仍然派人去監視他,這樣狄青心灰意冷,最後抑鬱而終。因抑武的原因,北宋能做到樞密使的武將,大都很低調,甚至唯唯諾諾。

再來講一下募兵制

導致北宋軍事弱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兵制”,北宋軍隊有個特點,就是數量多,戰鬥力差。有多差呢,在北宋與西夏的靈州之戰中,北宋30萬大軍被數萬西夏軍隊所擊敗。軍隊戰鬥力低下,跟當時的軍事制度有很大關係。正常情況下,古代國家軍隊的作用就是攻城略地和保家衛國,但在北宋,軍隊還承擔著另外一項任務,就是解決社會不穩定問題。

北宋有個特殊情況就是流民很多,這是因為北宋之前的五代長期戰亂,社會整體非常不穩定,為了躲避戰亂,很多人背井離鄉,成了流民。在以往朝代對於流民的解決辦法,就是重新分配土地,當這種方法在北宋行不通。因為北宋土地面積遠比不上之前的漢、唐,而後來人口又比之前朝代多,所以重新分配土地並不是最好的選擇。為了安置流民,朝廷只好把他們招募為軍隊。當時民間流傳一句話叫“豎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因此,北宋的士兵第一需求,不是保家衛國,而是為了餬口。

這麼做確實解決了流民問題,但是卻造成了一些很壞的影響。第一,軍隊數量越來越大,北宋初期,為了安置流民,實行募兵,當時軍隊有20萬左右;但是到了中後期,北宋依然延續這種募兵的方法,軍隊數量就迅速膨脹到了100萬以上,這就給當時朝廷財政造成了很大的負擔。第二,軍隊整體素質偏低,既然北宋招募軍隊的性質變了,那應招而來的人也就變了。除了流民之外,大多數社會閒散人員、地痞流氓,甚至土匪強盜,也都被招募進了軍隊。許多盜賊進了軍隊以後,搖身一變就成了朝廷大員。在真實歷史中,我們所熟悉的梁山宋江,他們叛亂的目的就是為了受招安,吃皇糧。這是導致北宋軍事羸弱的第二個原因。

北宋軍事羸弱導致無法收復戰略要地燕雲十六州

軍事羸弱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北宋“歲幣外交”的外交策略。北宋從開國之初,就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這個地區大致就在今天的河北和山西北部地區。在古代,燕雲地區的是抵抗遊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但是,這麼重要的戰略要地被後晉時期的君主石敬瑭讓給了遼國,因為當時他想要得到遼國的支持。這讓出去之後,北宋自此就失去了戰略屏障。只能依靠黃河作為防禦,敵軍一旦渡過黃河,都城汴梁就危在旦夕了。

因為燕雲地區在遼國的控制之下,所以北宋和遼國就形成了天然的對立形式。當時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採取的戰略是先南後北的政策,就是先統一南方“十國”,然後再去收復北方的“燕雲”。在統一南方十國的過程還是很順利的,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就全完統一了,但宋太祖趙匡胤沒等到要收復燕雲地區的時候,就先去世了,即位的是他的弟弟趙光義。

趙光義即位後沒多久,就開始征討遼國,但是先後征討了三次,都以失敗而告終,之後雙方進行了長達25年的戰爭狀態,一直到“澶淵之盟”才結束。這個過程其實充分暴露了北宋在政策上的衝突,就是一方面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另一方面因軍事羸弱,而無法達成目標。北宋的國力就在這種衝突中被虛耗,最終結果就是在無奈之下,被迫承認遼國佔有燕雲十六州的合法性。

北宋軍事羸弱如何影響北宋發的國運

北宋時期,中國東北部的女真族勢力逐漸強大,並建立了金國。當時金國為了消滅遼國,和北宋約定雙方夾擊遼國,勝利之後,遼國的燕雲十六州歸屬給北宋,這個約定就是“海上之盟”。但是戰爭開始後,北宋的軍隊很不給力,去進攻已經走下坡路的遼國,居然還被遼軍打的大敗,後來燕雲十六州還是被金國打下來的。宋徽宗也很無奈,就派人和金國再三交涉,最後付了一大筆錢,金國才勉強同意把燕雲十六州中的其中一個幽州移交給宋朝。

在宋、金聯合滅遼的過程中,金國一些將領就已經看出來北宋在軍事上的軟弱,併產生了侵略北宋的想法。後來因為一個叛軍將領事件,正好讓金國找到一個侵略北宋的藉口,這個叛軍就是張覺。他原本在遼國做官,但是金兵攻打遼國的時候,他投降了金國,但是金國內部有謠言稱,張覺這個人靠不住,他早晚要反叛。張覺對此很不安,再加上他本身就是漢人,於是就又投降了北宋,而且北宋還很高興的接納了張覺,這下就闖了大禍,導致金國大軍直接南下攻打北宋。金國前後一共兩次攻宋,在第二次攻打北宋時,金軍直接把宋徽宗、欽宗給俘虜了,北宋隨之滅亡,這也被稱之為“靖康之變”。

北宋從盛世到亡國,也就短短數年時間,不得不說,這與北宋軍事贏弱有很大的關係,北宋軍事問題在金軍南下的過程中集中爆發,從而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