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秦始皇的父亲到底是谁?秦始皇到底姓什么?

顺溜81067974


对于秦始皇的父亲,从古至今,一直是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有相当一部分人,倾向于吕不韦是秦始皇的父亲,有很多文人又演绎了许多故事,为这件事增加了很多神秘色彩。我反对这种观点,更倾向于嬴异人才是秦始皇真正的父亲。理由之一,秦国政权从赢氏先祖被周王赐予封地开始,到秦庄襄王时期,是一个绵延数百年的王权,宫廷制度,尤其是继承人制度应该比较完善,不会出现这样大的漏洞。理由之二,古代,尤其是唐代之前,贵族是神一样的存在,一般的百姓很难有胆量做出忤逆之事。


当浮三大白


关于秦始皇的老爸,从古到今都两千多年了,还有不少人说是吕不韦,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这要是让他的“正牌老爸”秦庄襄王知道了心里该有多憋屈!

既然他老爸出场了,那我就说说他老爸。

秦始皇的老爸秦庄襄王,嬴姓,赵氏,本名异人,后来改名为楚,所以又叫子楚。

影视形象中的 赵子楚

子楚确实跟吕不韦的关系有些纠缠不清,咋回事呢?

原来呀,子楚在赵国当人质的时候,被来到赵国做买卖的吕不韦给发现了,结果整出了“奇货可居”的故事。

这位“吕老板”确实有两下子,不但帮子楚成功逃出了赵国,还帮他继承了王位。按理说忙帮到这种程度也就差不多了吧,可吕不韦觉得还不够,于是就把自己的养女赵姬嫁给了子楚。赵姬嫁给了子楚之后也很争气,竟然生下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影视形象中的 吕不韦

那么,秦始皇到底姓什么?

在人们的印象中,秦始皇姓嬴名政,这也不算错,中学的历史课本上就是这么说的。但是,这不符合那个时代的姓氏称呼习惯。

在先秦乃至上古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两个概念,姓是母系社会防止同族人联姻而产生的,氏是父系社会用来区别身份高低的产物。还有就是,那个时代的男人用氏,女人不配用氏只能用姓。

例如屈原,他是芈姓屈氏,所以叫他屈原。再例如姜尚姜子牙,他是姜姓吕氏,所以又叫他吕尚。

前面提到过,秦始皇他老爸是嬴姓赵氏,而秦始皇的字是政,那么秦始皇到底叫什么名字不就呼之欲出了吗!

对啦,秦始皇的正确名字就叫赵政,至于嬴政,是汉朝建立后人们对他贬义的称呼,后来再也没改过,因此就流传了下来,并误导了人们两千多年!

影视形象中的 秦始皇


徐大聊史


秦始皇,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统华夏的皇帝,自称始皇帝。很多人不知道他的身世,接下来,给大家说一说。

坊间传闻秦始皇是吕不韦和赵姬的儿子,首先赵姬是赵国富豪家的女儿,在当时属于来说是豪门,而吕不韦是卫国一个大商人,在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士农工商是最没有地位的。他们结合是不现实的。更别说,未婚先孕了。所以个人认为是靠不住的。

唯一靠的住的是:秦始皇,幼名赵政,随母姓氏。直至他的父亲异人,后更名(子楚)封赵姬为赵夫人,儿子赵政正式更名嬴政。子楚早年曾在赵国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

参考《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国质子,见吕不韦姬,悦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于邯郸。有出生时间证明为据,再说了,秦庄王子楚也是一位眼里不柔沙的君主,要不是自己的儿子,能把王位传给他。肯定是详查之后。才传位给嬴政的。


左史右经


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引发后人的诸多遐想,其身世之谜更是为世人所津津乐道,那么秦始皇的生父到底是谁,秦始皇到底姓什么呢?


秦始皇,名嬴政,是秦庄襄王嬴异人之子,其为母赵姬,是吕不韦进献给秦庄襄王的一个美人,传说赵姬入宫前已经怀有身孕两月,是吕不韦为夺取秦天下的一个阴谋。所以秦始皇极有可能是吕不韦的儿子。



这个在戒备森严的秦国根本行不通,且不说秦国美女入宫制度之严格,储君选举多严格,就算赵姬通过了入宫的层层筛选,吕不韦又怎么会知道赵姬怀的一定是个男孩,况且嬴政青少年时并不受宠,荣登秦王宝座前不过是他国的一个质子。所以说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并没有历史依据。人们之所以乐于此事,不过是因为赵姬曾是吕不韦府上的美女,后期又和赵姬暧昧不清,成了人人津津乐道的宫闱秘事,成了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那么,秦始皇嬴政只能是秦庄襄王的亲生儿子,因为制服森严的秦王朝不可能让一个血统有问题的人继承大统的。


南来蜀往小四儿


历史上有一些巧合,有一些意外,学过了才能知道,不学根本想象不到。例如田氏代齐,姜姓代秦,貊韩再生于中原。田氏代齐,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是公开的。而姜姓代秦,是不公开的,是书不尽言的,是需要推敲的。

司马迁是史学世家,他所掌握的一手史料不仅仅局限于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曾说,秦汉百余年间的历史,在他那里都是信史,至于周朝历史,他没有一手史料,只能参考《国语》、《左传》等史书,并进行考古。司马迁的专业精神也是不需要怀疑的,他曾因为实话实说,实情实记,遭到了汉武帝的酷刑。而且他死后,《史记》还不敢发行,过了一些年之后才公诸于世。

说司马迁抹黑秦始皇,那是没有必要的。要抹黑,抹黑胡亥就行了,胡亥才是亡国之君,把胡亥描述成纣王类型的,就足够了,足以给推翻秦朝造成足够的理由。另一方面,汉朝推翻的是项羽,不是秦朝,项羽才是推翻秦朝的主力,要抹黑也该抹黑项羽。事实上,也并没有抹黑项羽,而是把项羽描述成了大英雄,同时把刘邦描绘的颇有几分不堪。在司马迁的笔下,秦始皇、项羽、刘邦、刘彻,都是有优点又有缺点的人物,都辉煌,但都不完美。刘彻还活着,司马迁就敢记述刘彻的不当举措。

司马迁不是汉朝的代言人,这个是再清楚不过的事实。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才能对秦始皇的身世有正确的判断。类似的问题也发生在隋唐之间,很多人认为唐朝抹黑了隋朝,但实际上并没有。隋史的主编是魏征,魏征是何许人物,那是实话实说的人。唐朝并没有抹黑隋朝,在唐人编的隋史中,隋炀帝是一代有为之君,在很大程度上是李世民的老师,既是正面教材,也是反面教材。抹黑隋朝的是《隋唐演义》,是小说,不是唐朝官方编纂的史书。

《史记》中司马迁明确说,秦始皇就是吕不韦之子。这种话是不能乱说的,既然说了出来,那就一定是有足够根据的。这个根据不是道听途说的,而是史学世家积攒下来的真实史料。

堂堂秦始皇,有着不光彩的身世,听起来很讽刺,让人很难接受,但事实就是事实,需要客观看待。而且,事实的背后,可能还有更大的历史秘密。吕不韦,吕氏,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跟吕尚是一个家族的,吕尚是谁?吕尚就是齐太公姜尚。

吕尚作为周朝开国第一功臣,被封到齐国,但是区区几百年后,就被姚姓田氏给取代了。田氏原本是陈氏,是陈国贵族,是舜帝的后裔。楚灭陈后,陈国公子流亡到齐国,后来竟然取代了姜齐,但是国号没敢改。姜齐灭亡后,也没就此彻底结束,这就涉及吕不韦的身世,更是一个谜题。

吕不韦是姜姓,跟姜尚有没有血缘关系不好说,说不定就有。即使没有,秦王政在秦国继位后,秦国的王室血统也不再是嬴姓。吕不韦虽然是商业人士,却有着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外交谋略,这跟姜尚是很像的。姜太公的治国理念是农工商并重,跟周朝的主流理念不一样,周朝整体上是以农为本的。齐国在整个周朝期间,一直是最富有的,因为重视工业和商业。管仲的霸业,也是秉承和发展了太公的工商理念。

秦、齐之间有着一些特殊的联系。除了姜姓代秦之外,吕不韦还对齐国稷下学宫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总结,编纂成了《吕氏春秋》。这本书是一部吕版的资治通鉴,很大程度上是专门写给秦始皇看的,教给他怎样做一个明君。

如果不是太后赵姬和嫪毐失去了控制,秦国是会国祚绵长的。可惜,一个强大的帝国,就这么被一个女人给毁了。如果吕不韦再执政十年,《吕氏春秋》会修订的更加完善,其中的治国理念会被实施,全国上下都将赞扬秦始皇治国有方。

赵姬和嫪毐的事件,对秦王政的打击太大了,导致这位年方弱冠的少年,产生了强烈的叛逆,性格发生了严重扭曲,开始跟吕不韦对着干。吕不韦说应该这样治国,吕政就非不这样,他说往东,他就非往西。

吕不韦和秦始皇二人之间,可谓是爱恨纠葛。原本少年秦王与仲父之间俨然有父子之情,但却因为赵姬的妇德问题,变得不可收拾。秦始皇烧了那么多书,焚百家之言,却没有烧《吕氏春秋》,真是又爱又恨。

以吕不韦在秦国的基础和权势,可谓一呼百应,推翻年轻的秦王,不是难事。但是当秦王责问他“何亲于国,而称仲父”的时候,他瞬间变得非常伤感。父子之间发展到这个地步,真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想越悲伤。他又一想,万一秦王真的跟他翻脸,刀兵相见,是他推翻秦王,还是秦王弑父?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这时候,吕不韦作为父亲,果断做出了抉择,服毒自尽,牺牲自己,成全儿子,让吕政继续在秦国好好地把王位坐下去。而且他自裁了,他仍是秦相国,以相国的级别进行厚葬,这个吕政还是会做到的。他这一死,父子之间就心照不宣了。

吕不韦也冤,英明一世,却受制于一个女人。不是因为她是太后,而是因为她掌握着重大的秘密。如果不顺着她,万一她把秘密说漏嘴,告诉了不该告诉的人,那仲父就当不成了,眼前的繁荣与和谐就破坏了。想了一个办法来解决,没想到结果变得更糟了。在最后的时刻,吕不韦真的太后悔了,后悔当年没有拒绝赢异人的过分要求,也后悔当年怎么会跟一个舞姬一时失足。也感慨没文化真可怕,如果赵姬是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女子,何至于到如此的地步。


秦客逸民


秦始皇是秦庄襄王嬴异人和赵姬的儿子。关于秦始皇嬴政的身世之谜,是后世争论的焦点。一些野史中猜测嬴政是赵姬跟吕不韦所生的孩子,但是猜测终归是猜测罢了,正史中秦始皇真正的父亲只有一个,那就是嬴异人。

千古一帝秦始皇,当初横扫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他在历史上的功绩固然是不可磨灭的。然而身世之谜却让他一再受辱,坊间传闻甚嚣尘上,秦始皇究竟是不是吕不韦的孩子,也开始有越来越多人质疑了。

  后人之所以猜测秦始皇是吕不韦和赵姬所生的儿子,是因为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着秦始皇的生母赵姬,在嫁给秦庄襄王之前,跟吕不韦好过一段时间。后来秦始皇继王位,还尊称吕不韦一声仲父。

  但是吕不韦是秦始皇的生父这种说法,也只常见于野史之中,是未经证实的坊间传言。目前正史中更认同秦始皇就是秦庄襄王的儿子,历史上秦庄襄王三十多岁就病逝了,秦始皇建立秦朝,称自己是始皇帝之后,还不忘追封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



沐乐


秦始皇,赵氏,姓赢,名政,故叫赢政或赵政,是秦庄襄王异人(子楚)的亲儿子,这绝对没有什么疑问。所谓“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这一说法,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最大的谎言,根本不值一驳。

自秦至清两千多年间,除了出于其它目的编造的神话外,无论官方或者民间,还没有第二例怀孕十二个月生产的记载。现代医学也证明,没有那个女人能让胎儿在自己的肚子里呆这么长时间还能顺利生产,秦始皇母亲赵姬也不能例外。

为什么会有这个谎言并世代流传而无人戳破呢?

一,秦始皇“焚书坑儒”啊。焚书本就很邪恶,还专一焚儒书;坑儒还不够,还偏偏重用儒家的死对头法家,这不是明摆着蔑视儒家的学说无用吗?“士可杀不可辱”啊,你活着,有刀把子,我不敢公开叫板,你二世而亡,我就用我手中的武器一一笔杆子将你搞臭,光批暴政还不足以出恶气,还要把你人身抹黑,什么私生子、蜂准、长目、豺声、挚鸟膺、虎狼心等等的。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于董仲舒先生的高明游说和运作,使急于摆脱“黄老”学说的刘彻将儒家定于一尊,让原本就式微的其它学说逐渐退出主流舞台,丧失市场,沦为边角料。知识分子也是人,也要吃饭,也想发展,除了从小钻研儒家学说,别无选择。(当然由乱而治,儒学在当时也是最佳选择)。儒生跟着老师、前辈斥法家为异端邪说,骂秦始皇也就是习惯性连锁反应,老师说秦始皇是私生子,还能有错?

三,出于考试需要。隋唐开始,科举考的就是儒家经典。北宋名相赵普曾洋洋得意的宣称“半部《论语》”治天下,而提倡入世,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张良为楷模、以作帝王师为最高目标的读书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荣华富贵,都投身儒教门下,法家基本绝后,没有人为其辩诬。儒家l讲传承,内部谁要是有不合群(为对手辨护)的言论,立即被打入另册,身败名裂。

四,儒学是准宗教。经过朝代变迁,至宋朝,儒学经二程注释和光大,已经占据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了准宗教,而宗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哪个帝王将相或者读书人要是不识时务,重提声名狼籍的法家及其学说,儒家知识分子立刻拿秦二世而亡和商鞅、韩非、李斯的下场予以严厉警告,杀伤力最大的当数“秦始皇是吕不韦这个投机商人的私生子”这句话,潜台词是“皇位来路不正”啊,别看帝王牛皮哄哄的,也会被这句话吓尿,不敢造次、越雷池一步。皇帝都如此,谁还有心思和胆量考证女人怀孕的极限天数、为一个千古暴君证明血统纯正?以讹传讹不是更好吗!






武丁仗剑决云霓


目前,依旧有不少人怀疑秦始皇的父亲是吕不韦,毕竟赵姬原先就是吕不韦的情人,后面异人在找吕不韦的时候,碰巧认识了赵姬,这时候吕不韦做了个顺水推舟,将赵姬介绍给异人,自己做个老好人。

《史记》中确实记载了这一段,并且太史公司马迁还明确说明了吕不韦就是秦始皇的生父。但事实的真相就是这样吗?

《史记》是否一定为真

既然司马迁说有这么一回事,我们就得看看司马迁到底有没有说谎,还是说,他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说谎?

首先我们看看司马迁曾经记载的一则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

这其中讲述的周幽王有个宠爱的妃子,名叫褒姒,但她整天郁郁不乐,周幽王十分苦恼,什么山珍海味,亦或者金银财宝,都不能让她一笑。为了博得褒姒一笑,周幽王燃烧起烽火,诸侯们争先抢后地赶过来救援,不想却是周幽王的把戏。

根本没有外敌入侵,此时褒姒却因此而笑,周幽王很是开心,根本不理会诸侯们的想法。后面真的有外敌入侵,周幽王燃烧了烽火,但没有诸侯来救援,最终导致西周灭亡。

这则故事,貌似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中的主题就是周幽王昏庸, 根本无视诸侯们的感受,自然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被外敌毁灭。

但这是假的故事,2012年,清华大学刘国忠教授了解的一篇新出土的战国简书,里面明确记载了周幽王主动攻击申国,而申候主动联系了戎族相助,打败了周幽王,这才导致了西周的灭亡。

由此可见,司马迁也有可能将一些民间流传的故事,放置在了自己编写的正史中,同理,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也有可能是司马迁道听途说的。毕竟司马迁写秦朝历史,就像我们现代人看清代历史一样,难免会借鉴野史。

秦始皇不是吕不韦儿子的证据

首先,秦国有很严格的规定制度,虽然异人身在赵国,但异人要娶一名女子,秦国必定会派人过来检查此女子是否有身孕,这是最起码的一件事,确保皇室血统的纯净。

再则,历史记载了秦始皇有先天不治之症,患有软骨病以及气管炎,而秦国历代的君主就有不少患有这种症状,这很有可能就是遗传病。由此可见,秦始皇的血脉是纯净的,他就是姓赢。

当然,我们现在所能了解的历史也不一定就一定是真的,但问题是,秦始皇就算不是异人的儿子,真的是吕不韦的儿子又如何?吕不韦扰政不一样还是被惩罚了,而秦朝不也一样就此诞生?历史始终没有发生什么改变。


老吴侃历史


千古一帝秦始皇,他到底姓什么?

废话不多说,我们今天直接进正题吧!秦始皇他到底姓什么?史学家有的说姓赵,有的说姓赢,甚至到了汉代还有说是“吕政”的。在苏木看来,当时也是经过多方学者的考证,秦始皇姓赢,那是不用质疑的。

为什么关于秦始皇的姓会出现了如此多的分歧?从古至今,有关于秦王嬴政身世的研究以及记载有很多,你比如说早在唐代研究注释的《史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生于赵,故曰赵政。”“秦与赵同祖,以赵城为荣,故姓赵氏”

而到了现代的研究中,也有着关于秦始皇帝姓的注解:

“由于秦赵同宗,又是赵国出生,所以又以赵为氏,叫做赵正,又因秦是赢姓,后也称嬴政。”——《秦始皇帝》

很显然,《史记》中记载的:“生于赵,故曰赵政。”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我们都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宗法制为中心的社会,即使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贵族男子也不会轻易的改换族姓,更不要说秦始皇。那照这种说法,秦始皇当时是在齐国出生,那是不是要改一个姜姓?

至于“吕政”这个说法嘛,就要从“秦始皇的父亲到底是谁?”说起了。

秦始皇身世千古谜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嬴政的父亲子楚在赵国做人质时,吕不韦与其交好,在一次宴会上,此处看上了跳舞的赵姬,吕不韦便把赵姬献给了子楚。但此时的赵姬已有身孕,她隐瞒不报,十二个月后生下嬴政。

“邯郸诸姬,吕不韦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欢,见而悦之,因起为寿,请之,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钩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史记》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期”传统的解释是十二个月,按照现代医学来讲,怀孕12个月根本没有成活的概率,如果这样说的话,赵姬是在跟随子楚十二个月后才生下嬴政,那么,嬴政他怎么就不是子楚的孩子?同样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自相矛盾的说法: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而在这段记载中,只写了子楚看上了吕不韦的歌姬,也没有说他们有染。


同样有关于赵继的出身也有自相矛盾之处。据《史记》中记载,赵姬一会儿是吕不韦的歌姬,一会儿又是赵家的女儿,在当地算得上是有头有脸的人家。所以在子楚逃回国之后,她们母子俩在追杀中仍然平安无事。这样看来,赵姬出身于歌姬之身可能性也还是比较小的。

“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

所以,嬴政肯定是秦国血统没错了,那么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这个传言从何而来?

明代学者汤聘尹推测,秦始皇乃吕不韦之子是“战国好事者为之”,而清代学者梁玉绳也曾提出异议,认为《史记》也是听从传闻而来,并非考实而来。我觉得这样的传闻他应该是有历史原因的:当时秦的暴政导致的秦王朝不到15年就灭亡了,昔日受压迫的儒士们对秦始皇一片指责,一概否定。甚至于有的人在咒骂中不解恨的编造一个喜闻乐见的私生子故事。

小结

赫赫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千古一帝,其身世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史料中对其身世的记载也是疑点重重,或者说司马迁留下的这种相互矛盾的说法本来就是为了保留历史的真相,等着我们后人来破解。



青花瓷一般制作精美却又色泽淡雅,青铜器一样体量厚重而又造型独特,这是苏木看到的历史,愿与你一起共赏。
认准飞扬的专属logo,点关注,不迷路!


历史飞扬


不论是炎黄子孙还是海外友人,看见现代巍峨蜿蜒长城和气势磅礴兵马俑无不为之震撼和惊讶,更是惊叹这位标榜史册,开创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千古一帝”——秦始皇。

不说远古三代,就拿秦始皇来说,我们对他知道又有多少?他的父亲是谁?也是众说纷纭,我们有必要对其来龙去脉进行一个细致分析。

一、秦人的先祖穷苦大众出身,凭借治水、养马两项独家技能和尚武善战的优秀体能,赢得了建国立业的机会,从此跻身诸侯行列,可这光景一天一天还是烂包,但是秦人有不服输好胜的性子和惜才用人的醒悟,日子也红火起来了。

1.秦的祖先是帝颛顼(三皇五帝之一)的后代子孙,名为女脩。据传说在织布时吞了燕子掉下的卵,生下儿子大业,其后代大费也就是伯益跟随禹治水有功,后来又因驯鸟兽有功,帝舜又是赐美女为他妻子,又赐姓为嬴氏,这就是秦人姓氏的由来。伯益的后人非子为周孝王养马,因马匹饲养的好,周孝王一高兴封之于秦,称为秦嬴。

2.周宣王时代,边疆不稳定,时不时有外族来犯,于是任命秦嬴的曾孙秦仲为大夫征讨少数民族西戎。西周末年秦襄公大战戎族护送周平王有功,被封为诸侯,赐西岐之地,从此秦人开始有了国家,也站稳了脚跟。

3.到了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等能臣,一举称霸西戎。此后两百年间时有战争发生,胜负常有,没有多大变化。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形势大变,各路诸侯纷纷揭竿而起,秦怀公被打成逼死,曾孙出子即位不到两年被大臣所杀,献公上位而又面临三晋趁内乱攻秦,一直处于战战乱状态,更是割城维持关系。

4.秦孝公继位,面对烂摊子立志恢复秦穆公时的霸业,于是重用卫鞅开始变法强国之路,十年磨一剑,秦国国力民力显著增强,收付河西失地。后经惠文、武王苦心经营,奠定日后席卷天下的基础。

二、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借助商人吕不韦的金钱资助和往来拉关系疏通,秦始皇父亲从一个没有机会的边缘淘汰角色,一步一步成为走到舞台中央的主角,这有外在人因环境影响,也有自身对权利的深深渴望。

1.在那个春秋战国混乱年代,战场局势变化莫测,各国关系翻脸比翻书还快,今天要是歃血为盟,明天就有可能兵临城下开干了。各国为了生存也为了自身利益联合他国从而制约某国,就采取了彼此信任的办法,推心置腹的将本国公子、王孙送到别的国家去质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质子。

2.一般来说质子都是出身皇室家庭,在他国理应受到优待,但是两国之间如果有什么风吹草动,首先就会拿质子开刀祭旗,所以说这也是一个高危职业,地位显贵的皇子、皇孙一般也不会轻易接这个差事,只有秦昭襄王因其母亲是楚国人,无奈只能担当此重任。

3.秦国与赵国多次交战,公元前200年,赵国攻打韩国,韩国投降赵国,于是矛头就对准赵国,在长平进行了一场恶战,赵国战败损失四十万人。接下来步步跟进攻打其首都邯郸。作为质子的子楚日子过得并不悠闲,而且还很贫穷。此时耳熟能详的魏国大商人吕不韦登场了,凭借生意人的智慧头脑和敏锐判断,认为子楚属于“奇货可居”类型,投资扶持上王位那回报就是无穷。而困于笼内的子楚听了计划也应承下来,如果计划很够实现,他分出秦国土地与共享。

吕不韦实施多步走计划,一方面提供钱财帮助子楚结识社会名流,赢得好口碑;另一方面,到咸阳向华阳夫人极力夸赞子楚对于安国君夫妇的思念和仰慕,让其产生好感,为后续铺路 ;再一方面,花大量钱财购买玩物送给华阳夫人姐姐,进一步劝说没有儿子的华阳夫人以后国君不在利害关系,于是乎就收养子楚为子(子楚原名为异人),作为王位继承人,就这样子楚名声一路扶摇直上。

吕不韦有一貌美年轻、能歌善舞小妾叫赵姬,子楚来做客看上此女子,吕不韦只好忍痛割爱答应。比较巧合的是赵姬已经有身孕,在秦昭襄王四十八年正月正日正刻生下一名男孩,因此取名为“正”,史料上写作“政”,称嬴政。两千多年来,好多人一致认定吕不韦就是秦始皇父亲,将有身孕的赵姬给子楚就是谋划好的,但是吕不韦为子楚请求发怒,最后是胳臂拧不过过大腿。另外对于时间解释上也有不同,古人认为大期就是十二个月,而三国时人说两个月就是大期。而当时已经有两个月身孕,再凑足十个月生下,称大期。这也不合医学常理,这个期应该是我们常说的大日子,一般指十个月。所以说,秦始皇的父亲就是子楚无疑。

正月正是秦赵两国讲和停战,但是赵国不履行割让城池合约,还联合齐国攻秦。秦国派军攻打邯郸,子楚在赵国处境非常危险,吕不韦劝说赵王无效后,花重金买通看守连夜将子楚送回咸阳,赵姬是邯郸富豪之女,家人将其藏起才逃过一劫。几年后秦昭襄王去世,安国君继位,子楚为太子。赵国看形势缓和关系,将赵姬母子送回秦国。在《史记》中有记载:

“八月,武王死。族孟说。武王娶魏女为后,无子。立异母弟,是为昭襄王。武王死时,昭襄王为质鱼燕,燕人送归,得立。”

4.安国君不久也去世,子楚继承王位,称为秦庄襄王。吕不韦的计划开始兑现了,被任命为丞相,封为文信侯,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封地。

三、好风凭借力,不费吹灰之力就登上人生巅峰,秦始皇开启了砍瓜切菜般疯狂收购模式,五大诸侯一一跪拜臣服于脚下,权倾天下就很能飘,兴土木盖房子、寻问道要成仙、苛政暴政仍不改,千秋万代弹指间灰飞烟灭。

1.子楚在位仅仅三年时间便去世,十二岁嬴政登上王位,尊吕不韦为相国。年少缺乏处理国政能力,朝政业务均由太后赵姬和相国吕不韦把持。待到年长具有非凡政治能力时,将宦官嫪毐(太后贴身侍从)车裂,逆党斩首,门客流放。吕不韦免职饮鸩自尽。两大势力清除权利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废除逐客令,重用李斯等外来人才,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先吞并韩赵魏三国,再攻两翼燕楚,最后向东挺近灭齐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唐代诗人李白在诗歌《古风》赞扬秦始皇的统一天气魄: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但是也有人这样描述过秦始皇,“秦王这个人,高鼻子,大眼睛,胸脯响向鹰一样杨突出,声音像豺狼一样嘶哑,这种人不行恩惠,心向虎狼一样凶狠。不得志的时候很谦恭,得志的时候一定非常狠毒”这句话验证了后续发生的一切。

2.在韩国不受重用的韩非写下《孤愤》、《五蠹》等政治形势见解和君主统治方法传到秦国引起重视,在秦国攻城逼迫韩国只能将韩非送到秦国,而韩非提出国家治理必须实施专制中央集权,君主要有令人生畏的权利,这与秦始皇追求统一和权利追逐不谋而合,也成为了秦统一后采取措施提供了最根本理论基础,就是这么一位贡献卓越功臣被小人谗言最终服毒自尽。

3.在攻克韩赵调转指向燕国,燕国太子丹曾经与嬴政一同在楚做过人质,两人相处关系较好,后又到秦国做人质,向返回燕国但是不同意,最后费劲力气还有传说中的天助力得以返回,于是出重金收集勇士刺杀秦始皇,这时又一位重要角色登台了,就是荆轲,其结果大家都耳熟能详。当然当时能够刺杀成功,历史就可能改写,不过正是其勇气成为民间佳话。

4.随后重用王翦动用60万大军一举拿下齐楚。终于公元前221年,完成天下统一霸业。后续的一系列我们大家应该都知道,统一度量与文字,加强边疆开拓,展开了系列伟大工程,个人追求长生不老,到最后被被刘邦击败,项羽火烧阿房宫,强大的帝国仅仅维持了15年,留给后世的一片瓦砾废墟,也有文化的延续。

总结:“朕为始皇,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万世,传之无穷。”秦始皇的这句话也成为了一句空话,他既是万民之主,又是孤家寡人;他带来秩序,又带来暴政,不论喜欢与否,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典章制度无不来源于先秦,他带来的是华夏民族为一家的统一文化认同。

以上个人看法和观点,有喜欢的点关注,翰林与你一起鉴史论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