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央視對流浪大師的報道激起強烈反響,您認為這是對沈巍大師身份的支持和認可嗎?

知行合一不易


最新動態:

截止4月5日凌晨,本文閱讀量定格在59萬人,有210多人參與互動,回答了問題,感謝大家關注《圍觀流浪漢沈巍》微頭條。

截止11:30,本文閱讀量超過57萬人,作答人數159人,其中有很多優秀的,具有真知灼見的回覆,小編已經選了一部分在《圍觀流浪漢沈巍》專輯進行宣傳和推廣,未來,如果能將這些優秀的作品集結起來,形成文集,將是一場思想盛宴,這是沈巍的貢獻,也是廣大網友的智慧結晶,必將啟迪更多的人,誰說流浪漢沒有社會貢獻,這就是社會貢獻,能推動整個社會做深層次反思,就是巨大的社會貢獻,試問,有幾位大師能做到?

《圍觀流浪漢沈巍》將致力於這項工作,謝謝大家的關注和支持。

截止早上8點38分,僅僅過了兩個小時,現在本文已經有47萬人閱讀量,淨增14萬人,參看截圖,有圖有真相,好厲害。

截止早上6:30,一覺醒來,發現這篇文章已經有33萬人瀏覽,近50人回答了問題,一夜之間,6個小時,增加11萬人瀏覽量,這些人都不睡覺嗎?為什麼三更半夜還有那麼多人在關注流浪漢沈巍?

動態:現在是4月2日凌晨,昨晚21點,《圍觀流浪漢沈巍》發起討論,截止目前,有19位網友回答了問題,超過22萬網友瀏覽閱讀了本文,感謝大家的關注。

筆者認為,有關沈巍的爭議,因“大師”二字引起,如果一開始不叫他大師,就叫流浪漢,流浪者,肯定火不起來,什麼“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這些具有極大刺激意味,激起巨大波瀾的口號就無處生根,根本沒人關注,而一旦貼上“流浪大師”的標籤,就會引來眾多的不滿和爭議,這就是這場炒作為何經久不息的原因所在,因為支持者和反對者誰也說服不了誰,各執一詞,一場網絡狂歡在所難免。

所以,要想熄滅這場炒作,核心要在“大師”兩個字上做文章,徹底理清“大師”的真實涵義、評判對象和公認的評判標準,以及裁判員,如果含混不清,這場炒作還將無休止的繼續。

提問背景:

今天《圍觀流浪漢沈巍》通過頭條“悟空問答”提了一個問題,央視《新聞週刊》3月30日晚對“流浪大師”沈巍進行了報道,白巖松的評論是尊重沈巍的選擇,問大家怎麼看?

沒想到,提問備受關注,激起了強烈反響,瀏覽閱讀量達到了163萬人次,有143人參加了回答,回答內容十分精彩,水平很高,成為今天頭條問答的一個熱點,一個問題160多萬的瀏覽量是不多見的。

由於央視報道里面直接使用了“流浪大師”的稱謂,許多人因此認為這是央視對沈巍“流浪大師”身份的認同和支持,不知大家怎麼看這件事?

最近輿論對沈巍的國學大師稱謂截然形成兩派完全對立的觀點,支持者認為沈巍完全夠格稱大師,無論是他的人品、學識、影響力,還是淡泊名利的大師風範,以及20多年堪比甘地、達摩、耶穌等聖人苦行的經歷,乃至對了解分類環保公益事業和傳統文化學習熱潮的推動都堪稱大師,而反對者堅持認為,沈巍就是一個神經病,好吃懶做,不孝敬父母,消極避世,國學知識只是一些普通的碎片化的常識,與大師水平差得太遠,而且對社會毫無貢獻的人,沈巍就是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根本稱不上大師……

兩種觀點爭執不休,討論異常激烈,隨時打開手機都能見到類似的爭論,而央視的報道讓支持者精神一振,你看,央視都報道了大師,而且標題就寫得清清楚楚《沈巍:流浪“大師”》,毫無疑問,沈巍先生就是當之無愧的大師,對此,您怎麼看?











知行合一不易


八幾年的時候高校升學率低,我們縣一千三考生,過百人大關,全縣放鞭炮,到處洋溢著濃濃的喜慶。我們文科兩個班138人,錄取了16人,我是級上三十幾名,落榜了。我承認數學拖了後腿。

我也承認已經錄取的的確學的好,後來證明的確是社會精英。

再說說後來沒有考取功名的,有一個同學,也是級上二十幾名,農村的孩子,家裡太窮,沒辦法復讀,回到家後,終日悶悶不樂,寡言少語,對農活也不感興趣,再後來一個人就到離家不遠的一處斷崖下挖了兩孔窯洞,這一挖就是十年光景,直到三十五歲那年就死了。聽人說,他一直就喜歡看書,可惜沒錢買左傳,論語,戰國策,了凡四訓。

再說說我自己,我復讀了一年,還是差了十幾分,還是錄取率低,我們班中專以上66人錄取了9人,我最後被電視大學漢語言文學班錄取了,屬於大專文憑,還屬於半自費,學費300元,可是這三百塊錢也要全家的命啊!父親湊了五十塊錢讓我去報名,去的時候太早了,我是第一個,報名的老師說你先回家去,把錢湊夠了再來,不著急!

後來的後來,錢也不夠,人也就踏上了在城市裡面漂泊。

喜歡看書是這一輩子沒有改變的習慣 愛好寫毛筆字也是沒有改變的習慣,一直堅持著。

讀書使人明智,愛好書法讓人靜心。

我知烏臺詩案,因何被放逐,東坡寒食詩的溼葦燒破灶,死灰吹不起。我知魯迅筆下的狂人生活在什麼樣的背景,我知網絡紅人沈巍是在科技流量的環境下淡淡的紅,粉粉的紅。以下是我業餘寫的毛筆字。



獨坐幽篁裡王君1


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的評論我認為是對沈巍先生的人生價值觀的肯定。流浪漢沈巍和100多年前的義乞丐武訓有一比,他們同樣蓬頭垢面,破衣爛衫,同在街頭,沈巍流浪街頭26年執著做著垃圾分類是倡導環保的踐行者,武訓流浪街頭38年行乞積攢錢幣辦學教學,後來被世人稱為慈善家,教育家,義丐。而如今沈巍流浪街頭在垃圾堆邊聞著惡臭做著垃圾分類,只因為博學多才被人們稱為流浪大師卻遭受非議,某電視臺女主持人說他上不能治國安邦,下不能孝敬父母等等,此話一出此女便被網上一片唾罵,真的該罵!何謂治國安邦,每一個百姓平民在自己的國土上只要不違法亂紀,辛勤勞動養家過日子就是安邦。有些專家看到網上稱沈巍為大師就酸酸的,說他的國學才入門級,沈巍先生能旁證博引,借古喻今講述三國,左傳等也許你也行,但是在垃圾分類行為中只要舉手之勞,就能做環保事業,請問你專家這也分入門和殿堂之分嗎?我認為沈巍先生的執著做垃圾場分類的事業就是一個人生價值!


添馬行空107819675


愚人節的昨天(4月1),央視對流浪大師進行了報道,這不是愚人,是真的,不過,央視對大師兩個字,加了引號,不管是代表什麼意思,沈巍能夠登錄央視,且報道層面比較正面,也算是對沈巍的肯定吧,別小看了央視,即便如今年輕人看的少,但依然還有很大一個群體,且代表了國家最好電視視頻化的媒體機構,可不是人人可以了登上的,沈巍作為一個流浪漢,看上去比較邋遢,貌似難登大雅之堂,特別是像央視這樣的神聖媒體,進行了報道,也算是對他的一種肯定吧,看看央視如何報道:

CCTV-13新聞頻道《新聞週刊》報道:因執念於垃圾收集,沈巍被體面的單位辦了病退,後又被家人和街道前後兩次送進精神病院。逃掉的沈巍與家族決裂,開始城市拾荒者生活。模樣可破敗、邋遢,但不能沒書。鏡頭前的沈巍跟路人談論著《左傳》、《戰國策》,解讀《但丁之舟》、拿稻盛和夫的話探討錢和慾望。短短几日,他便爆紅社交平臺,網紅、商人,形形色色百號人慕名而來,對著他一陣狂拍,並稱之為大師。但沈巍清醒地認為自己的見解並沒有多深刻。白天被圍,夜深才清靜,次日再被堵……沈巍覺得自己像“被關在動物園裡的動物”,直言“你們怎麼拍怎麼賺錢隨便,把我當猴耍我也沒辦法”。本週一,他搭上一輛車離開,後來人們發現他理了發,剃了須,換了衣,但沒人知道沈巍去了哪兒。

其實,也不能說是報道,就是對沈巍做了一個回顧,即便如此,依然引起軒然大波,作為國家最高級媒體來報道流浪漢沈巍,這可是史無前例,何況,之前沈巍那麼火的時候,央視或者新華社、人民日報這樣的央級媒體,媒體中的大腕,可從來沒有隻言片語。

包括以往的網紅,能夠登錄央視的,基本為負面新聞,如馮提莫的會計門、徐蔡坤的流量作假門等事件,沈巍上央視,更多的是對他流浪進行垃圾分類,特別是不斷學習的精神感動,這才是這個社會最缺乏的,它傳遞的一種信號,那就是,無論你走到哪裡,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貴,無論你是在流浪還是處於廟堂之前,都不能放棄學習個讀書,吸取知識,而作為流浪了26年的沈巍,卻堅持不懈地讀書,精神可貴,這才是央視想要表達的。



我更加喜歡白巖松對沈巍的點評:小的時候常聽身邊的大人說一句話,叫有錢難買喜歡,現在自己到了這個歲數,越發明白,這句話真有道理。曾經作為公務員,但是辦了病退,喜歡流浪也喜歡看書,這並不矛盾,但大家卻在他喜歡看書的這一點上感受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流浪漢,於是他就成了網紅,而這種局面他卻不喜歡,還是尊重他個人的選擇吧。

不管最終沈巍走向何方,但願我們不要去打擾他的清靜生活,不要被控制或者利用,或者綁架,讓他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讓他迴歸社會,得到應有的尊重,不管是繼續流浪進行學習和垃圾分類,還是開直播講解《三國》、《左傳》、《戰國策》、《丁之舟》等,順從他的意願,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這或許就是他最好的結局,也是我們理性看待網紅,不讓被別人說成浮躁的人和社會。


烏魯木齊那些事兒


4月1日央視報道了前段時間紅遍全網的沈先生,報道中並沒有認可和支持“大師”的身份,央視根據沈巍突變網紅的現象,做了一個客觀的事實報道,字幕上寫著:沈巍流浪“大師”,其實這個引號的含義給了廣大網友輿論的空間。

沈巍本是一個流浪漢,平時喜歡讀書,《左傳》、《論語》等古書的解讀能張口就來,“無心者”便將他的反差形象拍成短視頻上傳網絡,於是博學多才的流浪漢瞬間引起網友關注,關於他的身世也眾說紛紜,沈先生的曝光引來各地網友前來圍觀,沈先生成為了謀利利器,隨著事情的發酵當事人朋友得知消息便將沈先生接走,沈先生迴歸正常生活。



節目中白巖松評價說:小的時候常聽身邊的大人說一句話,叫有錢難買喜歡,現在自己到了這個歲數越發明白,這句話的真理,言外之意雖然沈先生衣著破爛不堪,但他能拋開所有雜念選擇流浪26年,並且在空閒時間讀自己喜歡的書是他的一種生活方式,作為局外人我們應該尊重他。



在“流量”收割狂歡的十幾天,許多網友對於知識學者的尊重,對沈先生給與高度認可和呵護都彌足珍貴,那些蹭著“大師”名義掛羊頭賣狗肉的人其心可誅,沈先生並不是貪圖名利之人,最新消息沈先生已經開直播了,談一些名著的見解談,這也是比較好的結果,學以致用讓更多人瞭解國學文化。

可以看出央視對沈先生的評價是正面的,央視並沒有認可他的流浪,而是認同了他的學習理念和對知識的追求,活到老學到老就是國學的精髓。


平凡的小蚊子


看到這種紛亂的社會亂

象,油然想起了皇帝的新衣,騙子的騙術實在高超,騙了愚蠢的皇帝又騙了愚蠢的臣民,都是他們的虛偽編織了天大笑話:都想當聰明的人而變成了最最愚蠢的人。

央視主持白巖松說了幾句沒頭沒腦的、輕描淡寫的話,就成了″央視報導",再一次把使人笑掉大牙的″流浪大師"推向浪尖。幾個自媒體人給沈巍編了一件″流浪大師"的閃耀光彩的外衣,幾經炒作,便形成上海灘上一道閃麗的風景線,吸引了成千萬人的眼球,也成了火爆討論的焦點人物,只可惜沒有一個揭穿皇帝新衣真面目的小孩子出來指點迷津!這種熱烈火爆現象在現代化的大上海上演了十多天,而且把個在上海灘二十六年無聲無息的流浪漢又推上″主播"形象現世,繼續弄醜,以″流浪大師"勢將″殿堂小丑"趕下殿堂,讓″流浪大師"在中國文化的殿堂上叱吒風雲,這將是一場何等壯觀的宏大丑鬧劇!這是對我們泱泱社會主義大國的摸黑和諷剌,是對我國國學發展的詆譭和羞辱!誠然,對沈先生的病態人生值得同情,也不否認沈先生讀了些書,積累了大量書本知識,也能講一些大道理,但說他讀過千部書,咱們的國學經典有多少,千部書是何等概念?僅憑讀了千部書就可認可一個二十六年自行脫離國家公務員工作,又脫離社會實踐的還可說是逃避現實的書蟲,隨意推崇為國學大師,幾等於把一個自小把自己當人垃圾,甘與垃圾為伍而酷愛撿垃圾,甚至放棄公務員不幹,並樂此不疲以此為榮的、對社會無害但對國家無益的流浪者,撿起來做石頭打中國文化的臉,而還要激起眾多國人為之振臂歡呼,何其怪哉!何其毒也?中國由文明古國,經五千年文化傳承至當今,竟然發生如此振撼的社會怪象,而面對如此醜態百出的鬧劇,一直沒有人正面發聲,任其惡化,就更令人不可思議了。小民不得不驚呼,我們真的病了、真的瘋了嗎?


躬耕心田34


大師"的確是大師,央視也播了"流浪大師‘"的稱號,不可否認,大師是加了引號的。這就是中國文化的高深體現,你可認為是認可,又可認為否定,隨你不同層次的人去理解箇中含義。

“流浪大師"是坐實的,實至名歸,得到廣大民眾的通稱,二十六年不終止的拾荒和與書為伴的行動為,鍛就了他的毅力和他的人生生活,他喜歡這樣平淡的生活。這是他善良的一面,被人認知的一面,但他另一不被認知的一面,誰能更瞭解。當今,好事者發現了他,把他推向了社會,甚至向社會拋出了不滿及影射,"大師在流浪,小丑在天堂"。一句話,好事者就是意欲挑起民意不滿,對現實社會含沙影射,"流浪大師"被作擋箭牌了,當木偶了。

不斷的炒作,善良的人們更被吸引,人在江湖,身不由已。"流浪大師"不再流浪,轉身一變,改頭換面,換然成一主播。沈巍先生是一個知識豐富的人,但不代表他就是什麼國學大師,什麼企業管理大師,什麼形象大師,什麼感動大師,一切都言之過早,央視白巖松先生也沒有封沈巍為什麼大師吧?只是客觀地報道事情罷了,不應過度高度地放大。平心而論,"大師"的稱號,我們是敬畏的`丶尊敬的。相比各行各業的,政府授以的丶人民認可的大師,那才是真的"大師"。沈巍先生只不過是“流浪大師;罷了,是給小丑他人當做木偶操弄罷了,無論大師和小丑,人紅是非多。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正如他常說的“善始者眾,善終者寡"!

祝"流浪大師"行始終遠!


范家瓊2


大師現在開始做直播了,不知是否還在“拾荒”學問,還是“分類垃圾”,而看到他乾淨的在直播鏡頭前侃侃而談,反差不那麼強烈了,可感覺好像就差點了!

沈巍是否能稱為“大師”,這無所謂,因為在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都對其冷靜豁達客觀的看待自己的人生很敬佩,也對其26年倡導的垃圾分類和堅持不懈的身體力行自嘆不如,更是對其在這個手機等電子產品層出不窮的時代還能不斷的讀紙質書充實內心世界崇敬有加!

央視對他的報道其實不能說明什麼,儘管央視還是有他的權威性,但只不過是在其迅速躥紅的基礎做了一個客觀的的報道而已,在鋪天蓋地,源源不斷的網絡炸屏下,沈巍的流浪形象和他的談吐的巨大反差早已為人熟知並引起爭議。

大師的出現能改變什麼嗎?我認為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掀起一股讀書的小潮,但是不能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動力,人們
的閱讀似乎根本就無關乎情懷、精神,而更多是在於滿足某種實用、功利的需求。簡單的說學生更多是買試卷和參考書,上班的買“升職加薪“的雞湯享用。而一些大師談到沈巍時更是把“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做為讀書的終極目標,當然沈巍也是這樣認為的,他就嚮往成為“諸葛亮“一樣的人嘛。但是他也談到了讀書如果能使人誠信就好的感悟,至於他的其他的一些是其人生的感悟,他的內心是一片真正的淨土!

垃圾和書,它們之中不都是有著有價值的東西存在嗎?不都在於人們如何去發現和認知嗎?

沈巍夠不夠大師的水平,這無法做鑑定,因為在很多人看來他就是大師,起碼他不故作高深,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對自己的紅也看的透徹,在這點上他或許比一些大師更看得深刻和明白一點。

最後我想說的是什麼樣的狀態才應該是人們眼中正常的樣子呢?我想起碼要乾淨整潔,即便是搞垃圾分類也不必和原來一樣的形象,至於他選擇是安居或者流浪這要看他的意願,只要他內心坦然就好。

“大師”這一稱號其實真的不能亂叫,當然稱沈巍是“流浪大師“也沒什麼,因為很多人也接觸不到真正的大師,真正的大師也沒有多少。如果沈先生能為這個喧囂浮躁的世界做出自己的一些貢獻,他就是大師!


體育雜譚


誰在流浪?也談“流浪漢網紅”

自從流浪漢沈魏被髮到網上,一不小心成了網紅,即使是深夜也有幾十萬的閱讀量。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關注“流浪漢網紅”?僅僅是因為“獵奇”嗎?是“人的善良之心”在為流浪漢的不同際遇抱不平嗎?

都不是。說穿了,就是“流浪漢的際遇”戳到了我們心中的“那點痛”。

不管您給自己貼上怎樣的標籤:“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也好,“抱打不平”也罷,或者“仰慕流浪漢的修養”等等,都是和女人的化妝品一樣的東西——讓自己好看。

如果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知識界、科技界的人才眾多,您關注過誰?

如果是“抱打不平”,您又為“流浪漢”做過什麼?(炒作的除外)

如果您真的是“仰慕流浪漢的修養”,您自從知道了流浪漢之後,您為什麼不放下現在的生活,和流浪漢同吃同住同撿垃圾?

我們關注流浪漢是因為流浪漢就是我們的影子:我們的靈魂在流浪。

(當然,看到這裡,您可以噴我,噴完之後您再繼續往下讀。別看了一半就噴。)

不管我們現在的生活是怎樣美好(當然是和流浪漢相比),我們總有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我們總是感覺自己的成績沒有被上司認可,我們的才能沒有被上司重用,我們沒有得到更多的重視和尊重……等等,等等,我們是“人才”,我們“在流浪”,不重視我們的人就是“小丑”,於是一種憤然不平的惱怒油然而生。(不要噴我,我不是領導,我也不看誰的臉色過日子,我沒有必要討好誰。我也沒有下屬,不必要裝出好人的樣子。)

其實,我們要給自己的靈魂建造一座殿堂,要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別老是聽別人對你的評價:別人在意不在意你,只要你自己在意自己就行了。別人重用不重用你,只要你自己有能力就行了。別人尊重不尊重你,你還是你自己。不要乞討,不要等著別人的賞賜:獨立的人格比什麼都重要。





江湖牧人


另類君答題^_^

央視的報道並非對大師的身份認同,也不是支持。

新聞報道講究時效性和真實性,在中國的主流媒體中,除去政治宣教類的新聞外,通常都會在新聞報道中對人和事物作出評價,這種主觀態度有違媒體人的節操和品格。

沈巍被冠名“流浪大師”這個事情,沈巍本人並不接受,雖然有陝西電視臺女主持人白楊那個碧池公然貶斥沈巍,還有鄢烈山那個為老不尊的高級編輯呵斥沈巍讓其“退隱山林種地去吧”,但沈巍本人是非常淡定的。

央視作為官媒,作為國內最大的主流媒體對沈巍的報道相對謹慎,白巖松稱沈巍大師是他的個體行為,並不代表央視,儘管節目播出要經過審核,然而頂多也只是默許白巖松如此評論沈巍而已。

“沈巍是不是大師”這個問題不值得討論,我們需要關注的是,沈巍為什麼能瞬間爆紅網絡,引得全民矚目。

“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這句話才是題眼。

類似於丹餘秋雨那樣的文化騙子和學棍已然人設崩塌,前兩天陳果又捯飭出來個“毛至之年”,和他們相比,沈巍就算不是大師,也是大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