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曹操与诸葛亮谁的文学成就高?

面包体育


拿曹操与诸葛亮来比谁的文学成就更高,这实在是不大适宜的,理由如下:

第一:曹操和诸葛亮文学作品各有特点、长处,根本无法比出谁高谁低。

曹操的作品多是诗歌,比如著名的《龟虽寿》、《短歌行》等等,这种文体非常适合曹操这种一代枭雄,可以用来托物言志,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他的诗歌气势沉雄、朴实无华、感情深挚;而且他还极有开创精神,借用《乐府》这种旧题来写时事,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文章也很精彩,文字质朴,感情自然,流畅率真。

诸葛亮的作品最著名的就是《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陆游对这两篇《出师表》评价极高,在《书愤》中直言:“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的《出师表》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行文流畅、论理严密,语句凝练、结构工整,率真质朴、感情真挚,感人肺腑,是以流传千古。

两人的作品各有特点,各有长处,只能说某个人喜好谁的作品多一些,而不能说谁的作品成就更低或更高。

第二:自古以来的说法就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自古以来就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不好比,也没法比,不想武,要想比个高低,只需要直接打一架就一清二楚了。

倘若曹操和诸葛亮是同班同学,那就可以让老师组织一次考试,看看谁的学习成绩更好,谁的排名靠前,就是谁的成就更大,这是很简单的事情。

不同的人看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体会,有的人会感觉好,有的人感觉不好,并不见得感觉不好就表示这部作品水平差;而且不同的人喜好也不一样,有的人喜欢曹操的作品,有的人喜欢诸葛亮的作品,完全是由读者自己的喜好来决定的。

第三:曹操和诸葛亮在历史中的地位和角色不一样,导致在评判文学成就时容易产生主观上的偏差。

两人虽处于同一时代,但两人的地位和角色完全不一样。我们评判一个人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会受他们所处的地位和角色的影响。

比如评判曹操和诸葛亮的文学成就时,因为曹操一生纵横南北,创下一番伟业,会觉得曹操在历史上的地位更高,内心自然而然偏向曹操多一些,在潜意识里认为曹操在文学成就上也更大一些。

而诸葛亮大半辈子给人的印象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副劳碌命,胸有大志却生不逢时,明知北伐难以成功仍要一次次坚持,实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至死都是屈于天险之地,未能踏进中原。这种抱憾终生的命运,让人在评价其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感觉比曹操要低了一个层次,所以,很多人会倾向于曹操的文学成就更高。其实这是不公平的,但又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所以,在评判两人的文学成就高低时,这种人为的主观偏差的影响之下,很难做到公平、客观。


乔鞅


曹操文学成就更高,理由很简单,这可是经毛主席亲自认证的建安文坛领袖。

毛泽东一生,很少佩服古人,“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诚然是文治武功、雄才大略,但比起改天换地的毛泽东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但曹操不同,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文学家、诗人,甚至还是兵法家、书法家和艺术家,他精通围棋、古琴、清商乐舞、蹴鞠、养生学、中医学、营养学、还研究过建筑学、城市规划与服装设计,这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所以,毛泽东非常佩服曹操的多才多艺,独领风骚。

当然,毛泽东最佩服的,还是曹操的文才与诗才。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的千古风流,也曾让青年毛泽东非常之神往。1918年8月,毛泽东路过河南,特地与罗章龙、陈绍休三人到许昌瞻仰魏都旧墟,凭吊曹操,并与罗章龙合作《过魏都》联诗一首:

横槊赋诗意飞扬(罗),自明本志好文章(毛)。萧条异代西田墓(毛),铜雀荒伧落夕阳(罗)。

毛泽东对曹操诗文的评价态度非常明确:“曹操的文章、诗,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又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曹操一生,著作极丰,文多慷慨悲怆,比如这篇《嵩里行》,就是他在建安初年,迎奉汉献帝至许都后,感叹时艰而写,文见其人,字里行间,尽显其卓然于群雄之志向与觉悟: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津盟,乃心在咸阳。军力合不济,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称帝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嵩里,为泰山一地名,据说为人死后灵魂归处。《蒿里行》即乐府曲调中送葬挽歌之名。以此诗所咏丧亡之哀,足当此悲剧时代之挽歌。)

短短八句八十字,从当年酸枣会盟失败一直说到如今袁术称帝号,总共七年山河破碎的历史画卷,语言古朴,雄阔远大,感情沉痛,直面现实,其境界之开阔,其思想之高度,实乃中国第一诗史。曹操的诗,极少华美的辞藻,结构也不是很精细,但简约严明,沈雄俊爽,就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染力和崇高美,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伦理关怀与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这可真是唐宗宋祖略输文采,秦皇汉武稍逊风骚了。

曹操代表了这样一群文人,他们有着对苦难社会的自信心与责任心,这是一种高贵的,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品质,更是一种长期压抑后喷薄而出的激情,他们怒放的生命,在乱世的血腥荒野中飞翔、穿行,拥有超越平凡、挣脱一切的力量。这种力量,历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便是这建安风骨的核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文坛、政治双料领袖。

建安末年,曹操经赤壁大败后,痛定思痛,三发求贤令,广招各地贤才至邺都,与自己在铜雀台共饮欢宴,以显其求才若渴之心。宴上大家弹棋闲设,高谈娱心,并怜风月,任气使才,欢宴歌舞,唱和同乐,好不快活!尽兴之时,曹操竟然头伏杯案中,饭菜沾污了巾帻,仍不以为意,拾起旁边的如意,狂敲酒壶,及至壶边尽缺。其洒脱放荡,几近粗俗,全无“人主”之尊严。酒助诗兴,曹操熏然之中,忽而乐往哀来,怆然伤怀,只觉流光易逝,人生短促而大业未成,心中一股思慕贤才之情,有如明月高照,不可断绝,于是,带着几分思念、几分惆怅、几分躁动,几分寂寞,几分明媚与忧伤,几分壮志未酬,还有几分超迈,曹操吟出了一首诗经风格的《短歌行•对酒》,此诗虽大量用典,但根在性情,胸怀磊落,跌宕悠扬,独步千古,于四言诗中独辟蹊径,为汉魏诗赋中巅峰之作: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燕,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不是英雄,不读“短歌”;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

清代诗人沈德潜言:“曹公四言,于三百篇(指《诗经》)外自开奇响。”

在歌舞升平、灯火通明,宫殿憧憧,恍如天宫的铜雀台上,曹操伤心自舞,意态熏然,雄姿英发,如入仙境。

清风夜起,悲笳微吟,群臣通晓诗味者,皆已泪流满面。曹操更想起自己这一生征尘,醉梦之间,不觉又回到了十几年前的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他率军跋涉万里,远征乌桓,凯旋南归,途径絫县(今河北昌黎,属辽西郡)渤海之滨,乃东临碣石,跃马扬鞭,以观沧海,但见天地悠悠,山海朦胧,白浪滔滔,一片汪洋,不由激情澎湃,又横槊赋诗一首《观沧海》,其文波澜壮阔,气象万千,胸怀天下,吞吐日月,含孕群星,包藏宇宙,字字句句,尽显曹操生命格局之大。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也是最有名的一篇咏海名作。非千古之大豪雄,不能遗此奇篇,往事虽越千年,犹令其粉丝折服。

一千八百年后,毛泽东同样站在秦皇岛北戴河岸边,极目远眺,心潮起伏,煌煌5000年,有多少英雄豪杰被历史尘封了;唯一跃入毛泽东内心深处的依然只有曹操和他那慷慨激昂的诗句。

良久,毛泽东慨然长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一个“换”字,看是平淡,漫不经心,却“清峻、通脱”,更显伟人神思先贤而又引领时代之豪壮气象。

两个强大的生命之间,穿越千年,引发更强大的共鸣,大有吞吐宇宙之伟力,足以引天下英雄尽折腰了!


千古名将英雄梦


论文学成就当然是曹操更高,曹操的诗写得很好,《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都是不朽名篇。

曹操还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是文学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他还培养了曹丕、曹植两个文学家,在文学上的综合成就当然曹操更高。

虽然就本问题来说没有太大争论,但值得一说的是诸葛亮的文学修养也高,这一点容易被忽视,下面对诸葛亮写的几篇著名文章也作以介绍。

《出师表》

原文仅600多字,最早由《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收录进《诸葛亮集》,当时的题目是《北出》,南梁萧统编《文选》,搜集了截止当时所有最著名和最优美的文章,认为诸葛亮的这篇文章无疑有资格入选,于是收录书中,并改名为《出师表》。

虽然只是一篇公文,篇幅也很短小,但里面的内容却很丰富,写得深沉、诚挚、亲切而流畅,既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文章,也是诸葛亮政治理想和政治理念的集中表达,深为后世的推崇。

这篇文章写得率直而质朴,语言凝炼、一气呵成、充满气势,文中有不少词汇经诸葛亮提炼成为成语,比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几百字的一篇小文章竟产生出这么多被后世广泛使用的成语,在这方面没有任何一篇文章能与之相比了,可谓字字珠玑。

后人对《出师表》推崇倍至,给了很多的高度评价,诗人陆游每读一次《出师表》都有新的感受和发现,一生中先后写出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出师一表千载无”、“一表何人继出师”、“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等诗句。

《后出师表》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前夕向后主所主的奏表,在这篇奏表里诸葛亮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前一份《出师表》读起来激昂热烈,与之相比后面这一份奏表或许更重说理,因而显得气势不如之前,言语之中也多了许多悲壮。

这是因为,首次北伐遇挫对诸葛亮的心理势必产生不小的影响,他更清楚地看到敌我之间力量对比上的差距,所以《后出师表》强调了困难,强调了完成先帝遗志的艰巨性,但是决心未变,理想未变,胜利的信心也未变。

仔细品读《后出师表》,看到的是一个更加真实的诸葛亮。这份奏表中多次谈到曹操一生遭遇过的失败,似乎隐约透露出诸葛亮此时面临的处境,虽然不会有人公开谈论他的过失,但第一次北伐就以失败而告终,他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诸葛亮希望大家理解失败是正常的,尤其对手那么强大。

《诫子书》一

诸葛亮是一个日理万机的丞相,又是蜀汉军队的首脑,平时政事、人事、军务缠身,不过他仍然尽可能抽出一点时间,通过写信的形式,给幼子以关爱。

现存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书有两封,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作为一个父亲的拳拳之心和眷眷之情,其中第一封家书写道:

君子的操守,应该以恬静来完善自身,以俭朴淳养品德。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而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学习须静心,获得才智必须学习,不学习无法拓广才智,不立志无法取得学习上的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天天逝去,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后悔都来不及啊!

在这封信里,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主要说了两方面的道理,一是要加强道德修养,二是如何加强学习、增长才智。

关于前者,先贤的论述早已汗牛充栋,诸葛亮这里深入浅出,根据自己一生的体会,对儿子说了3个方面的要点:一是经常静思反省,也就是现代人说的自我对照检查,人在静思之中,才能发现自己思想深处的缺点、错误,防止在不知不觉中对自己的放任;二是树立俭朴节约的好习惯,只有做到清心寡欲才能自己保持清醒,不会沾沾自喜;三是树立坚定的志向,志向一定要远大,目标一定要长远,更重要的是必须坚持。

关于后者,诸葛亮也谈了自己4个方面的感受:一是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知识在书本上,只有通过不懈的学习才能掌握;二是知识是否丰富,是否够用,要在实践中去检验;三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持之以恒,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下来;四是要善于总结,不断提高。

一篇原文只有80多个字的文章,内涵却如此丰富和深刻,受到了后人的推崇,也影响了无数代人的成长,其中的名句“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诫子书》二

在保存下来的另一封家书里,更能看到身为朝廷第一重臣的诸葛亮在教育儿子方面是如何细致和耐心。诸葛亮在这封家书中写道:

宴席上喝什么酒,要合乎礼节又能表达情意,符合身体和性格的需要,礼节尽到了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如果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丧失理智而胡来。

这封信虽然没有前面那封知名度高,但读起来仍然让人感动不已,写信的不是丞相,而是一位普通的父亲,宴会上饮酒的礼仪这么小的事,也一个字一个字的写来,告诉给儿子,让他学习,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加以注意。

如果说前一封家书尽管精彩,但在历史上还能找出一些类似的家书相媲美的话,这后面的一封家书,相信无可匹敌!

诸葛亮这样写,是因为他觉得重要,这些都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虽不是《将苑》、《便宜十六策》那样的政治智慧和军事韬略,但一样让人感觉到了分量之重,因为这里面充满了殷殷之情。

酒桌是个重要的地方,可以联络感情,可以发泄情绪,可以说事情,可以定江山,但酒桌之上又最不容易把握,弄不好就伤了感情、误了事情,有的人就是在这里掉了脑袋,有的江山就是从这地方开始丢的。远的不说,就拿诸葛亮最熟悉的先帝刘备,就有多次喝酒失态的事情发生。所以,诸葛亮给儿子写了那段话。

这两封家书写作时间不详,推测起来应该就在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之间这一段难得的较长时间的休整期,是诸葛亮最有时间和精力写这一类家书的时间。

《诫外甥书》

除了这两封写给儿子的信,诸葛亮还给其他亲属写过家书,其中一篇写给外甥的书信也十分有名。诸葛亮在这封信中写道:

人应当有高尚且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绝情欲,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让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存留,引起内心里的深深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他人请教,去除猜疑和吝啬。

这样做了,即使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向,不必担心达不到目的。如果志向不够刚强坚毅,意气不够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在流俗中,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沦入凡夫俗子之列,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下流之辈!

这封信针对青年人普遍存在的毛病进行说理,虽是说理,却不空洞,就像对面谈话,没有耳提面命式的说教,让人感到亲切而自然。其中一句“志当存高远”,成为后世无数人的座右铭。

清人曾国藩以善于教育子女出名,他对子女提出“有志、有识、有恒”的教育格言。有志,不甘为下流;有识,知学问无止境,不因一得而自足;有恒,要有恒心和毅力,什么事都能成功。曾国藩的这些感悟,和诸葛亮写给外甥的这封家书的主旨完全相同,相信他应该受到过诸葛亮的影响。

诸葛亮的外甥就是他两个姐姐的孩子,他的大姐嫁给了蒯祺,后被孟达所杀,大姐及子女情况不详;二姐嫁给了庞山民,庞山民入魏做官,他们一家人应该还生活在荆州。


南门太守


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传奇式的政治家和军事奇才,驰名中外。而他同时也是一位卓然不凡的散文大家,这点却常常被人们所忽略。

曹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文学上也有非凡的造诣,一生留下了颇有影响的诗歌和散文。

让有书君在他们二人中选一个的话,有书君认为曹操的文学成就更高,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01 从作品及作品类别来看

诸葛亮传世的第一篇作品是《草庐对》,这是一篇文理兼优的政论性散文。文中不仅显示出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同时也体现出他超凡逸群的文学功力。

诸葛亮的作品主要是散文,其中《出师表》尤为著名。有一个很高的评价:“《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另外,《诸葛亮集》中有120多篇文章,其中多为信函、军令一类的短作,也有几百字以上的表章、策论三十多篇。

鉴于君臣之礼,此类文章诸葛亮大都写得委婉深沉、情真意切。

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上。曹操现今留存的诗歌有22首,均为乐府诗。

在诗歌的写作上,曹操沿袭了乐府诗的写作方法,但是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大的突破。内容上,曹操利用汉代旧曲,自创新辞。

古调写时事的方法,为后人创作提供了范本。形式上,曹操的乐府诗表现了极大的灵活性,并且突破四言诗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使四言诗重新焕发出光彩。

曹操现存还有154篇散文,多为表奏及书信等实用文体。这与曹操的政治地位密切相关。曹操的散文,自由、平易畅快、气势强劲,并且不避俗言俚语。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很能打动人心。

从作品来看,曹操作品的数量多于诸葛亮,流传程度也更广一些。

02 从文风和情感来看

从文风来看,诸葛亮属于本色派,就是以情理为本,不求浮华,语言朴实,没有无谓的文采夸饰。

诸葛亮的文章,行文顺畅,语言朴质明朗、生动自然。读起来不仅有整齐错落之美,而且有铿锵悦耳之妙。

诸葛亮的文章大多作于后主刘禅时期,他对待后主和群臣的诚挚恳切,在文中可见一斑。

无论从内在感情或语言外观上看,诸葛亮对托付之情赤诚以待,殷殷的叮嘱,谆谆的告诫,字字句句把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殷切的期望表达得淋漓尽致。

曹操的诗歌一部分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蒿里行》;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度关山》和《短歌行》;还有一些描写自然山水的诗,如《观沧海》。

总的来说,慷慨悲凉正是曹操诗歌的风格特征,也是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精神实质的体现。

有评价:“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这就是对曹操诗歌风格的确切评价。

和诸葛亮不同,曹操散文的特点主要就是清峻、通脱。就是文章简约严明、坦率沉着、直剖胸襟,毫不矫情的风格。

曹操做文章时没有顾忌,想写什么便写出来。因此曹操的文是独特的,这正如他的人一样,于清峻通脱中显示了“能臣”与“奸雄”的双重性格。这一点并非是人人能做得出来的。

从文风和情感来看,诸葛亮和曹操各有千秋,有书君无法定论。

03 从对文学的贡献上来看

作为一位散文大家,诸葛亮的文学创作更多的影响在于精神上滋养。他那躬耕乱世不求闻达的高雅志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人格,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思想品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爱国情操,激励着千千万万仁人志士。

对于曹操,他既是建安时代文学的“先觉者”和“创导人”,又是“建安风骨”的灵魂人物和主要支柱。

首先曹操吸纳了各地的文士到自己帐下,为他们提供施展文学才华的机会。这些文人以饱满的热情,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与曹氏父子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

另外,没有曹操其人其诗,“建安风骨”这一评价就难以成立。曹操的作品直接引导了其他诗人的创作,形成独特风格,促进了建安文学的发展。

所以说,从对文学的贡献上来看,曹操不但对建安文学做出价值巨大的贡献,也对中国文学做出价值巨大的贡献。

最后总结一下,无论从作品数量和作品的影响力,还是从对文学的贡献上,曹操都是略胜诸葛亮一筹的。所以有书君认为,曹操的文学成就更高。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论文学成就,毋庸置疑曹操超过诸葛亮。

1、从文学作品数量上来说,曹操超过诸葛亮。

曹操一生文学作品较多,今存有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关涉时事的、表述理想和游仙诗。我们熟知的是《短歌行》,除此之外,还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度关山》《对酒》等。

诸葛亮留下的文学作品则较少,主要是公文写作和政务管理类的。我们熟知的是《出师表》,另外还有《诫子书》、《草庐对》、《诫外甥书》、《将苑》(又名《心书》)、《便宜十六策》等著作留存于世,诸葛亮的著作编成《诸葛亮集》,又名《诸葛氏集》。



2、从作品质量上来看,曹操的文学作品在领域和意境上更胜一筹。

虽然两人都有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和代表作,但是曹操文学作品的领域更广,另外曹操的诗歌率真、意境深远、同时也有宇宙观、人生观、直面生死的思考,如《短歌行》。诸葛亮的作品有点偏公文写作,《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就属于此类,但是言辞诚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感人至深,其他作品也是类似家书和政务管理类,虽然水平也很高,但是从文学角度看,比曹操稍逊色一筹。



3、从对文学的贡献上来看,曹操贡献颇大。

曹操不仅自己喜爱诗歌,作为一代枭雄,还倡导和鼓励他人,他对建安文学所起的建设性作用是不了替代的。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建安七子和邺下文人集团的成就,曹操功不可没。

若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启发,请关注,点赞讨论或者转发。关注我,未来您将看到更多原创和有意义的内容。


楊大祥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家父子三人都是文学家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后来到了宋代,才有了三苏父子。

我们看二人的个人介绍:

曹操: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

诸葛亮: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书法家

曹操的文学著作多以诗歌见长,著名的有《龟虽寿》、《观沧海》、《蒿里行》《让县自明本志令》等等,曹操的诗歌非常脍炙人口,读起来感觉气势磅礴,展现的是曹操个人的胸襟气魄、远大理想。

诸葛亮的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训诫》等,诸葛亮的文学著作大多带有哲理性,他的代表作《诫子书》最能体现他文学特征: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思想性,很平稳,很耐人回味。

两个人一个属于是豪放派,一个属于写实派;在传颂度上都有各自的代表作,也都有各自的特征。喜欢豪放、打破规则的人喜欢曹操的文学作品多,比较规矩、严于律己的人喜欢诸葛亮的作品多。但论文学性,曹操比诸葛亮的文学成就高了一些,但是诸葛亮文章的思想性却高于其思想。

此外,诸葛亮对绘画、音乐、发明等也都有很高的造诣


嘟嘟读读


曹操与诸葛亮谁的文学成就高?先来了解一下各自的文学成就:

诸葛亮的文学成就:

诸葛亮文学成就主要以《出师表》(前、后)著称。其代表作有《诫子书》和《隆中对》注:《隆中对》只是诸葛亮说的话,别人记录下来而已;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出师表》《诫子书》流传千古,为后人所学习,被称赞看《出师表》不流泪者,此人必不忠,《出师表》《隆中对》更是被纳入现代中学教材。

曹操的文学成就: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其中最为人们熟知是《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被现代纳入中学教材。

综合上述,曹操的文学作品比诸葛的文学作品多,而诸葛只有两部作品,那是不是曹操的文学作品就比诸葛亮高呢,这个不见得,历史上对曹操和诸葛亮的文学作品各有所爱,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曹操和诸葛亮,文学谁高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人说诸葛亮的《出师表》对我的印象比较深刻,而曹操的文学作品更有气魄,给我的印象深。至于二者谁的文学你喜欢谁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两位文学作品,你更喜欢谁的呢?欢迎留下足迹

诸葛亮《出师表》: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汐水柔情


曹操与诸葛亮在文学成就上,孰高孰低?这个不好比较。

一、两人擅长的文学体裁不相同。

曹操擅长诗歌,留下的名篇有《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等名篇,都是汉乐府诗。他的诗歌多写现实社会,表现对人才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风格慷慨悲凉。此外,曹操也写过一些散文和兵法著作,但篇数不多。

而诸葛亮几乎不写诗歌,多写奏表和书等文学体裁,放在今天,也就是一些辩论文或说理性散文。诸葛亮留下的名篇有《出师表》前后两篇,《诫子书》《诫外甥书》等,他的文章情感真挚、文笔舒畅、简练严谨,又充满智慧哲理。他的很多词句都是后世文人的人生座右铭。

所以,曹操与诸葛亮,一个擅作诗,一个擅写文,两人不好直接对比。

二、两人的文学作品,后世文人各有偏爱。

今天的教科书里,录有曹操的多首诗歌,也录有诸葛亮的《出师表》。在对后世文人的影响中,曹操直接影响了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的写作,曹操也被誉为“建安三杰”之一。文学成就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认可。

而诸葛亮的作品,《出师表》感动了历来无数文人,在“表”类文学作品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诫子书》也是后世文人引以为戒的人生格言。所以,诸葛亮的作品也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合来看。两人在文学成就上,各有千秋;在文学造诣上,不相伯仲;在文学影响力上,也是高低难辨。


欧阳子说


要比较两人的文学成就,就必须先了解两人各自取得的文学成就。


先说曹操。他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现今曹操的诗歌流传下来不足20篇,且都为乐府诗体。内容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魏书》有云: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

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 游仙诗有《气出唱》、《秋胡行》等。

不过有趣的是,曹操是不信方士神仙之说的,所以他写这些诗当别有所寄,不能据此把他与秦皇、汉武的求仙等量齐观。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

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建安作家以及从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许多诗人,他们拟作的大量乐府诗,都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再说诸葛亮。诸葛亮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在于散文的写作,同时他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很有特色。据清代学者张澍辑录,留存下来的约有199篇,其中包括有对策、诏、表、书、教、军令、兵要、铭、记、将苑等。这些作品虽然都是应用性文章,不是纯文学性作品,但它们都是诸葛亮一生思想言论的精华,是了解和研究诸葛亮思想修养、性格人品的主要材料。

另一方面,由于他为文直言事理,观点鲜明,语言质朴,情真意切,因而不少文章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不过诸葛亮出名的著作不多,最让人熟悉的还是《出师表》,但更多的是感受到其为蜀汉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其次才是其文学价值。

诸葛亮诗歌的语言艺术,也很有特色。他学习并继承了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用乐府旧题写作五言诗歌,用语清新朴素,非常接近民间歌谣,有口语化的特点,朗朗上口,又流畅易懂。

综上,两者文学作品的特点有明显不同,但单从文学角度对后世的影响看,曹操的文学成就要高于诸葛亮。


Snownan


比文学成就,怎么比啊?

在文学史上,曹操可是神一样的存在啊!他在政治军事上怎么碾压对手的,在文学上放大二倍就是了。

今天有空,还是补充一下: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定都许昌,改年号为建安,建安13年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汉代大一统局面彻底崩溃。政治大一统和思想大一统局面结束,文人于风云变幻之际,思想异常活跃,既想建功立业拯救天下,又有感于社会离乱生命短暂,文学摆脱两汉经学的附庸地位,进入自觉的时代

曹操生于乱世,长于军旅,文武兼擅。他深知儒只可与守成,不可以进取,但为了制约诸侯,又无法完全否定儒的伦理纲常,而其生于汉世,不愿以汉相之尊承担篡逆的罪名,又在进取天下之时目睹汉室的倾颓、百姓的不幸、命运的无常、人生的短暂,因此又心怀惆怅。曹操王霸并用,而思接庄玄,这些复杂的思想和心理都反映在诗文里。

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先河。“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沈德潜《古诗源》)

他的四言诗《短歌行》《观沧海》等,已摆脱了“诗三百”的束缚,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作四字诗,多受束于《三百篇》句法,不受束者,惟曹孟德耳。”(吴乔《围炉夜话》卷2)

曹操的五言诗大都具有“诗史”的性质,如《蒿里行》《薤露行》乃“汉末实录”,展现汉末惊心动魄的战乱历史。

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气韵沉雄,他的诗文,在汉魏文学的转折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沈德潜《古诗源》卷5说:“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钟嵘《诗品》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刘熙载《艺概*诗概》说:“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

曹操的文章,既无汉文的反复说教,又无孔融的铺排华丽,鲁迅说:“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如《让县自明本志令》、《求贤令》、《举贤勿拘品行令》、《存恤令》,又有《遗令》安排后事:

“吾夜半觉,小不佳,至明日饮粥汗出,服当归汤。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天下未定,未得遵古也。吾有头病,自先著帻。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勿遗。百官当临殿中者,十五举音(以礼哭丧);葬毕,便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下施繐帐,朝脯设脯糒(食物)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谈到建安文学,首先必会谈论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然后会谈到建安七子和蔡琰,这些人是无法跨越的。在中文系用的普通的文学史教材里,无论哪一套教材必定有章节专论曹氏父子,而基本不会论及诸葛亮,只有在很详细的文选里,有可能选到诸葛亮的个别篇目吧,而曹操的篇目是哪一套教材都无法跨越的,你说怎么比呢?不能以入选中学教材为标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