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7 产品思维笔记输出-同理心训练

产品思维笔记输出-同理心训练

深圳“得到”线下输出大会

李燃

这套方法论打造三个“产品”:1/我们“自己”就是一个产品,2/我们自己公司的产品,3/这个社群也是产品,在不确定的世界,构建一个系统,持续稳定输出,以“产品”为桥梁,连接外部世界,获得反馈与回报

产品思维笔记输出-同理心训练

01产品能力是每个人的底层能力

李洋

1,产品思维是什么。

是一种观察判断的能力,是一种建立系统的机制,是一种建立交互,并在交互中不断迭代的过程。

2,为什么要有产品思维。

因为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在产品迭代,都需要对信息进行判断,整合资源,有时候甚至需要推到重来。在了解产品思维的同时,也可以加深对自我成长进程的理解。

3,怎么学习产品思维。

首先宗旨是用户驱动。其次 产品的关键是人,产品其实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介质,抓住了人才能抓住产品。

刘玉鹏

1.产品能力就是训练一个人: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的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

这句话我理解,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有价值,我们为这个世界交付了什么价值?是我们用一生去探究与实践的,做到为这个世界贡献我们的价值。

价值怎么体现呢?是利用自然万物顺势创造出来的产品,这个产品能为这个世界解决实际问题。解决问题是产品的价值,也是我们人生的价值。

二、产品思维,到底讲什么内容

六大模块

1.同理心:A.怎么样理解愉悦与不爽;

B.怎么样理解愤怒与恐惧;

C.产品要顺应用户潜意识,认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

D.自我与自律,哪一种跟贴近产品精神。

2.机会判断:A.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

B.怎么样找到有势能的趋势,痛点、痒点、爽点、都是产品机会;

C.两套经典用户画像;

D.设计产品时需要包括产品场景。

3.系统能力:A.怎样用系统能力给人提提供确定性;

B.系统效率:小米的效率革命;

D.系统迭代:微信红包的意外与刻意;

E.系统生死线:猎豹和它的挂你就按任务。

4.用户体验:A.用户体验的五个层次;

B.怎样绘制用户体验的地图;

C.服务蓝图的核心要素:峰值、终值;

D.上瘾极致:用户激励系统;

E.名字是你的文化资产。

5.创新模式:A.用“用户价值公式”衡量创新;

B.用“交叉视角:跨界创新;

C.怎么样从新要素到新物种;

D.三级火箭:深度讲互联网降维打击;

E.颠覆创新:成败价值网。

6.产品世界观 A.看产品的位观、中观与宏观视角;

B.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

C.产品链接客观世界、过去与将来。

我理解为一个全局观的系统化的一套学习方法论。做人做事一套哲学。

三、课程定位了人群:能够帮到那些立志优化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痕迹的人。

最后是寄托着梁宁老师的愿望,原我们向这个世界交付我们的价值。并且获得回报。

从这句话理解是立他哲学思想,大爱无疆。

李燃

产品思维笔记输出-同理心训练

王燃

1.产品能力的运用是一个人综合各项能力并付诸实践的绝好机会--建造系统,展现价值。

2.对自身能力的快速迭代--物种进化。

3.连接目标用户的有效手段--流通性。

4.锻炼行动力,不断践行--创造+执行。

5.提升抓要点的能力,筛选出最重要的核心知识--痛痒爽,不满足。

6.产品思维是完善和提升自我的方法论--雕刻之道。

7.最具生命力的知识架构--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02案例:用户体验与结婚教练

张佳毅

1,用户体验要素将WEB的体验层次分为5层,分别对应

表现层/视觉设计-感知层

框架层/界面/导航/信息设计-角色框架层

结构层/交互/信息架构-资源结构层

范围层/功能规格/内容-能力圈

战略层/需求/目标-存在感的依附

2,这个模型可以作为分析人的一种模型。

3,用户体验模型是基于顶层设计的逻辑,但人不是。

4,人不是产品。

刘玉鹏

一、用产品经理的视角来看人

1、人就是一个产品,你的情绪,一定会被你最有感觉的那个点牵制住,所以就会有强烈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

这句话我理解是,一个人第一次见面就对这个人有了一个印象,这个印象就是认知偏差或者情绪偏差。

2.人和产品的五个层次(一套识人的方法论)

第一层:感知层

一个产品,你拿到它,它设计的美不美,质感怎么样。一个人,你看到他的第一眼,这个人的身材、相貌,说话什么口音,穿衣服怎么搭配,中个就是最外层的感知层。

这句话我理解是,一个产品的外表包装和产品出现的场景,给你的第一印象,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出现给你的第一印象。这个就是感知层。感知层,给我的感知是链接了客户心智里的底层链接,这个信息量也是非常大的,也是体验的第一个眼观体验。产品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要展示出他要向你表达出他的内涵,这个内涵是专属与他的客户的,不是他的用户,顾客是感觉不到他的灵魂的体现。

谈谈人,一个人第一次见面,给人的第一眼的感觉也是传递出,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外表没有传递出来你心智里的认知链接,说明这个人没有勾起你的兴趣。

第二层:角色框架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角色里,并且被角色训化。

这句话我理解是一个人在生活中有多个角色,每个角色在大众心里是有一个共同角色认知的。这里的共同也代表着这个角色的功能职责。这里的角色是要表达公共认知吗?请大家帮忙给出你的角色的理解?

例如:一个冰箱,在不同用户哪里代表者不同角色功能?可以这样理解吗?

第三层:资源结构

它可能会包括了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每个人其实都是不一样的。

第四层:能力圈

我理解能力圈,是一个人不断获取能力。达到自己的满足

第五层:存在感

在这里所说的存在感,我的理解是被满足,用户被满足了就是有了存在感。

讲了乔布斯和他的三个女人

这个我理解是,乔布斯有他的特性,能理解和适应他的特性的人就是他的终身伴侣。前两个女人都么有适应乔布斯的特性,所以离开了乔布斯。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性的,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的关键,是在适应。

王燃

1.产品思维的底层逻辑能运用在不同层面。

2.第一层-感知层:使用之前,有没有使用或深入了解的欲望。

3.角色框架层:调性、风格、用途及身份象征,角色可以伪装,但伪装也是你的一部分,我的理解是这个角色包含了你的所有面,比如一个警察在生活中是个逗比,但她的女朋友就是被身穿制服表情严肃的他深深吸引,才会有后面的发展,说明在角色层面整体和局部都被建立在一条动态的线上。

比如一款人像手机,他的通讯功能是角色框架,其余还有内存、处理器和操作系统等,其成像质量、屏幕像素、类似胶片机的复古设计、厚重的颜色、贴合摄影爱好者的手感是他区别于同类(手机)的内在角色框架。

4.资源结构层:护城河-无形资产(头衔、身份、名誉)、转换成本(损失厌恶和不可替代性)、网络效应(连接面)、成本优势(用料材质、健康的身体、优秀的品质、精神的追求)。

5.从存在感到能力圈:没被满足的是什么?从需求和驱动力来看成长空间,从存在感判断轻重缓急。

6.存在感不同导致驱动力不同,最后达到的能力圈也不一样,适配是存在感的同步,适应是存在感的融合。

7.诸如乔帮主这类人和普通人的存在感差异。

批判思维:感知层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讲究替用户省时间,时间越来越宝贵,如果感知层不行根本没有后四层可言,颜值社会也是所谓的感知层。

李洋

如何观察和判断一个人

从外到内

1,感知层

第一感觉,最直观的,表面数据。是最容易获得的数据,是属于结果的位置,是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寻找联系做出分析的数据。

2,角色框架层

人与人相处首先是角色的对接,浅层关系。框架边际明显,在一个人的身上也会不断变换,是一个可以通过了解边际就可以做出分析的位置。

3,资源结构层

财富,人脉,精神 等资源。即环境,已有的连接。会影响角色的转变。

4,能力圈

建立连接的能力。

5,内核

对自己存在感的感知和定义,是以上几层框架变形的核心驱动力。

存在感的驱动,明确自己存在感的感知,就会驱动自己的扩充能力圈,能力圈则影响资源结构,从而改变角色的变换和给外界的感知。

在做用户,做到感知和角色就差不多足够了。在选择伴侣或者合作伙伴 则需要了解 对方对于自己存在感的定义以及对自己能力全和资源结构的构建和拓展方向。

观察的难度在于反推,从直观的数据和所处的角色了解现有连接,通过连接的动态变化 分析内核的定义。意义则在于内核正推未来的行为表现,在培养用户方面很有作用,联想到盗梦空间里面植入思想的方式

李燃

产品思维笔记输出-同理心训练

03同理心训练:怎样理解愉悦与不爽

刘玉鹏

1.满足就是愉悦,对一个产品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

2.同个这堂课也了解自己在哪里花费的时间最多,这个也是自己的爱好,所以以后找合作伙伴就看他在那个地方投入的时间多。

3.也了解到了宜家的设计体验了。

用户清晰表达了愉悦就是被满足。

你感受到别人的善意,自己被理解,自己被接纳,自己被尊重,自己被重视。这些都是存在感被满足,都会愉悦。

一种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间被满足了,这种感觉叫爽。

了解自己,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

你会对某些东西感到愉悦,这个东西持续给你满足感,你可以一直花时间在这里。时间久了,其实你就会与众不同。

支持的满足和愉悦,才能撑一个人持续投入一万小时。

王燃

1.满足是个大词,不满足不爽,被满足愉悦,长久的不满足被满足就达到了爽点。

2.人的各种负面能量如悲伤、迷茫等都是源于不满足,人生苦短,这里的苦也是源于不满足。

3.通过满足感判断产品的好坏,度量人际关系,以及了解自身。

4.每个人的满足点和深浅都不一样。

5.不爽和愉悦激发出人的驱动力,造就不同的命运。

吹得天花乱坠,用起来很勉强的产品:电动牙刷,都说怎么怎么好,但我就是用着别扭,每次用完还要手动补刷一遍,难道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

用起来很爽很满足的产品:索尼MP3,多年前购买的,用了好几年没坏,小巧便携,音质杠杠的。

张佳毅

1,满足就是愉悦,长久的需求得到满足就是爽。这个在经验上说得通。但前者后者不互为因果。

2,满足感和获得感、幸运感有什么区别?玩游戏的时候获得道具,会感到愉悦(获得感),如果随机并且获得意外的buff加成极大的道具会感到爽(幸运感);如果某一个道具达到游戏任务要求也会感到爽(满足感)。但吃饭呢?肚子饿吃了当然爽(满足感),不饿的时候吃的一般不会感到愉悦,需要好吃才能愉悦(获得感/满足感/幸运感),肚子饱了还要继续吃就会感觉不爽。

李洋

1,情绪是操作系统,学习的例行是系统中安装的 app

2,用户不会系统的描述体验,展现出来的就是情绪,所以我们要能够读懂用户情绪。这个情绪需要从生物最底层的情绪作为基础。

3,愉悦就是被满足。

生存,社会条件,精神,存在感被满足,会让人很愉悦。一种持续了很久的需求,被满足了,叫爽。

摇红包我怎么觉得不爽,摇啊摇摇了几十次,要一个红包几毛钱,真没觉得爽,因为真心没满足。反而集红包的中,集齐的人也会很爽本身有优越感,再加上奖金也有几百,从中奖的人来说,肯定是爽了。但是没觉得两边的愉悦与不爽的人群比例会差那么多。

4,满足了就愉悦,没有满足就不爽。

什么叫满足,就是事情达到了你的预期,或者达到了自己的心里界限。而如果自己心里预期低就很容易满足,之所以叫知足常乐。但是如果自己的心里预期很高,那么就经常会不爽,如果执行力可以达到,不爽就会驱使着你不断的推动事情向自己的心里期望提升。就像例子里的乔布斯和梁宁母亲,高标准的心里预期让他们不爽,从而驱使他们去改造从未达到自己的要求。

某种情况下这种心里预期是天生的,不能否认,天才真的存在,而且在改变世界。但是最为也许没有这种天赋的人,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预期呢。我认为是见识,接触新鲜的实物,只有足够的见识和眼界,才能了解到足够的可能性,才能够看到更高的标准,或者是对极限有更高的了解。

李燃

产品思维笔记输出-同理心训练

04同理心训练:怎么理解愤怒与恐惧

李燃

产品思维笔记输出-同理心训练

王燃

1.愤怒还是恐惧,每个人的临界点不一样,反应因人而异。

2.愤怒、焦虑、羞耻实质上都是一种恐惧,一个人会愤怒的地方,就是他恐惧的地方。

3.恐惧是限制行动的困兽牢笼,不去做是无法摆脱内心的某种恐惧。

4.劝人时要看对方的恐惧在哪里,换位思考换的是恐惧,沟通时要学会换“惧”思考。

5.一个人的恐惧反应出他的边界,不是克服恐惧,而是打破恐惧,跨越边界,同时帮助别人打破恐惧。

5.恐惧有时会是一种比愉悦更强大的动力,恐惧推动人类进步。

6.恐惧=痛点,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是好产品,比如解决认知焦虑的“得到”。

7.用量化的方式拆分恐惧,挨个处理。

8.朋友圈的标题党“千万不要xxx”“做到这5点,你就xxx”都属于恐惧营销,但其实都是弱相关性。

批判点: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同理,恐惧不是最大动力,愉悦才是,恐惧太多会绝望,只有愉悦才会上瘾,只有爽才会乐此不疲,才会有所建树,我们不该恐惧恐惧本身,追求愉悦才是导向。

刘玉鹏

1.愤怒就是恐惧的一种表现;

2.恐惧是痛点,做一个可以帮助人抵御恐惧的产品;

3.恐惧也是一个人的原动力。

得到是解决信息焦虑的平台,也是一个恐惧性产品,但是我感觉得到没有解决真正的焦虑问题。在得到学了知识,有多少用在了现实中?帮助解决了我们的焦虑实际问题?

解决恐惧的产品只是第一步,我们的目的是让人们愉悦并爽起来。爽起来是我们的目的。超越满足了爽是我们需要的。也是我们解决的。

张佳毅

1,关键词是恐惧,同时提到了愤怒、焦虑。围绕着生物安全感界限的概念出发。正如我之前所说的,对新的认知事物仅能通过经验和通识去判断,陌生感产生距离感,继而产生恐惧感(如果没有进一步的认知并且该事物不断的逼近你)。这种对陌生事物无法控制的失落感和对生物本能的自我怀疑比较复杂,后面可以好好研究一下。

2,愤怒本质上是恐惧。回到生物安全感界限的角度,恐惧和愤怒区别点应该是我的界限被冒犯了,但是我不可以/可以对冒犯的行为作出反应并对冒犯我边界的行为作出反击获得安全感或展示自己的态度。

3,生物安全感界限应该主要应该是两个维度(基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生命安全感界限、社交安全感的界限。而实质上都属于认知安全感界限。

4,恐惧是使用产品的动机和痛点。关于痛点的理解是恐惧为生物最高级别的报警信号,信号不解除无法获得安全感。

05同理心训练:产品要顺应用户潜意识

王燃

1.产品不是销售,是被动的艺术。

2.不被表面说法懵逼,看到用户的实际做法,也就是潜意识层面。

3.意识(思考)等于防御,销售突破用户防御,产品不让用户防御,产品直接跟潜意识交流,迎合用户的潜意识选择,比如用重复改变潜意识,比如用熟悉的感觉增加安全感,比如让用户觉得占便宜。

4.设计不让用户思考的产品,顺应习惯,符合直觉。

5.童年的相处和互动模式影响人的一生。

6.催眠让人放下防御,如微笑和重复。

7.做产品像追女孩,不是说服对方(主动),而是建立吸引(被动)。

批判点:产品里的被动也许不是顺应,而是自我?成功的产品可能不是去发现了用户的习惯,而是设计者自身就是那样的人,做出来的产品刚好和用户气味相投,造成了顺应的假象。比如扎克伯克出于认识女孩的目的做出的社交网络,出发点不在他人,而在自身。

张佳毅

1,关键字:潜意识、防御、说服。

2,反过来理解这些关键词。因为产品是来说服用户的,所以会面对用户防御机制的问题,防御机制与用户的潜意识相关。

3,什么是说服?跟大象装进冰箱是一样的:打开冰箱、把大象塞进去、关掉冰箱。说服涉及实施说服的人,接受说服的人,说服的内容,说服的方式。说服这个词汇描述的是一种完成状态,所以不涉及“关掉冰箱”(记住内容、价值观、观点)的环节。

4,用户的防御机制如何产生(意识即防御)?好的产品经理不让用户产生防御。销售会引发系统2(《思考,快与慢》)的参与,而产品最好让系统1能够不让懒惰的系统2参与决策。意识就是防御。

5,意识和潜意识有什么区别?潜意识在脑袋里已经存在的东西,有两种情况会放入我们的潜意识:童年的时候,催眠。重复是催眠的方式之一(这个应该可以理解为多层次多频次的说服)。

6,用户调研无法反馈用户的真实想法。正确的用户调研就可以反馈用户的真实想法吗?除了方法不恰当之外,情景模拟是否也是考虑因素。用户调研是否会像研究电子轨迹一样,是薛定谔的猫。

刘玉鹏

1.潜意识是童年的时候形成的;

所以教育需要从小来培养孩子的潜意识的东西,例如:逻辑思维、创造力、想象力等,为什么让这个时代的孩子从小解除互联网,因为这个时代的孩子是原住民,今天我们具备的网络技能是这个时代孩子的基本,从娘胎就带出来的基因。例如:新型的自媒体,网络协同、网络效应、游戏化场景、AI思维运作等等,都是这个时代孩子的基本功。为什么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坚强的意志力,都是小时的培养基础。老话说的好,三岁看到老,我想也和潜意识有关系。好的产品是勾魂使者;

2.不断地重复(催眠)

一个事情在你不断被人灌输的时候,慢慢你就接收了这个观念,例如天天学习得到。就是不断的灌输,同时,你对他的依赖性,不断的在提升。

我讲一个我刚刚发生的事情,我在上周5更新了得到新APP,新的功能让我不适应,一度焦虑了好几天,直到今天我还没有适应过来,我焦虑的是什么呢,?我每天都有规律的早上6点准时接听得到的更新的内容,以便在运动结束的时候把内容听完。但是这一周下来打乱了我生活节奏。我担心更新跟不上的学习心态。每天听得到已经是我生活中一部分了。这个就是重复的效应,深入到我的生活中去了。

一个产品能融入到生活中去,是让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3.”人欲即天理“

我非常喜欢这个词语,”人欲即天理”,这也说出了人的本性,我有一个朋友是做性保健品的。有一次和他交流,他告诉我们,从数据上看,女性购买性保健的比例高于男性。社会上很多说色狼,指的是男性。但是数据告诉我们。人欲都是一样的。

社交软件脸书,扎克伯格也是为了满足自己欲望,这个欲望也是大众的欲望,所以就被很快的使用。

做产品符合大众的欲望你的市场相对就会大。

批判性思维:不从潜意识来,就需要进攻,进攻需要的是外在力量,不是产品本生力量;例如销售的主推。

不断重复,如果不不断重复,就不能成为潜意识了吗?听人说,一个恐高症的人,站在高处时,往下看总想从这里跳下去。恐高症患者详细描述小时候你什么原因产生恐高的事情的,越详细越好,这样你慢慢就化解了你的恐高。所以当孩子不开心,出现害怕等问题,一定鼓励孩子讲故事一样讲诉这个事情,孩子从小就会化解这个阴影,否则长大就会影响这个人的方方面面。

人欲,如果不满足怎么办呢?就找另外一种东西代替。基因慢慢就适应周围环节,不适应就会被淘汰。

06认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

刘玉鹏

人是因为训练和压力才成为角色的,而集体就是角色的聚集。

每个人都有多重角色。人是生活在角色中的,角色也是生活的一个组成。角色是这个社会的必然组成。

教育的5个过程:

1.确定目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要树立一个什么样的观念。帮会他人成长;

2.建立恐惧的边界:让用户知道,没有按照这个方法学习,学习成就就不好,(惩罚)

3.放入清晰的标的:正确只有一个,就是每天用一段时间学习。

4.给予红利,然后让它产生路径依赖:每天正确学习的人就有奖励。

5.不断的重复:重复是动作的关键,重复还是可以树立榜样。

王燃

1.看一个人首先看到的是他的“壳”,也就是角色。

2.我们成了被角色赋予职责寄居蟹,角色高过了自我。

3.被角色驯化,钻进同质化的壳里就成了集体人格。

4.树立观念、建立恐惧边界、放进清晰标的、给予红利产生路径依赖、不断重复产生角色化(便于被管理)。

5.教育反人性,人只有在压力大时才进入角色。

6.好产品去角色化,预期化,自然,放松,天性。

7.真实的互动和真正的交流也是去角色化的,这也是职场难交朋友的原因,因为职场需要效率。

8.to b是集体人格,to c是去角色化。

9.某个人说的话做的事看似矛盾,实在可能是角色人格与真实人格产生的冲突。

批判点:去角色化并不适合套用到所有人身上,因为有些人的真实人格本身就是角色化的,去角色化反而让人无所适从,比如我的某位同事在没有任务的时候显得非常难熬,你可以说她是被角色化久了,再比如突然中大奖,巨额的金钱让人一下子从角色当中抽离,却由此陷入放纵自由挥洒天性的堕落状态,对这部分人来讲,角色化也许是建立目标感和抵抗诱惑持续上进的有效方式。

开馨(4-6)

1 恐惧是一种动力,甚至比愉悦的动力更为强大,或者说更强劲。很认同❗️

大部分人创业的最初动力,都是因为恐惧,而不是因为特别享受那份工作。这个恐惧,就是怕自己不成功就没面子,怕别人看他还没赚到钱就轻看他的能力,也怕因为没钱而照顾不好全家人未来的生活,所以要创业。创业的过程是很辛苦甚至是痛苦的,背负很大的压力和责任,有时候是赌上所有的去背水一战。当他创业成功以后,他可能才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做令自己愉悦的事。

2 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爆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根据这个标准,判断自己的医美和大健康的产品是好产品。就是可以帮助人抵御衰老和疾病带来的恐惧。

3 基于意识与人交流,其实是高防御模式。基于意识清醒的交流,达成交易的唯一方式,就是让对方清晰地感觉到一点——“我占了便宜”。这是自己需要下功夫学习的地方。如何让客户感受到从我的产品中获得的利益,远远大于为产品买单付出的钱。

4 不认同这句话“教育是反人性的”。❌

教育更多的是激发人性的优点,挖掘人性的优点,让人更愿意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本身也是人性。

利用人性的缺点来设计产品的思路是好的。✅

李洋(4-6)

源动力,路径和方向

1,当边界被侵犯的时候,会产生愤怒,当侵犯的主体的体量很大时,就会转变成恐惧。时间对于生命的侵犯,让人对衰老产生恐惧,现实对于追求的侵犯,让人对缓慢的进步产生了恐惧。正所谓理想很丰满,显示很骨感,这中间差的部分就是源动力。产品如果能够围绕这部分展开,那么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有个问题,没有想清楚,游戏解决的恐惧的点在哪里?对现实的排斥?社交恐惧?

2,好的产品是要符合人的天性的,在流程和体验方面,要有一种熟悉的感觉,甚至不需要思考就可以理所当然的完成全部操作。简单点说,凡是需要说明书的产品都是失败的产品。

文字是有文化基础要求的,但是图形不是,所以在产品中,使用的图形或者符号,一定要足够有共识,而且表示的意思要单一,一个形状或一个符号,无论在产品还是在生活中,都是一个意思。就好比箭头指方向,按住图标就可以挪动图标。

有个问题,有一个概念叫 教育用户,就是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如果人欲即天理,我们的设计都要遵从一个固定的标准的话,那么培养用户又是从何做起呢?

3,集体人格的行程:1,确定目标 2,建立恐惧边界 3,放进清晰的标的 4,给予洪利,产生路径依赖 5,重复,不断重复。

看到这里,我似乎隐隐约约感觉的第二部分的问题的答案似乎有点眉目了。就像是得到用户,个个都认知焦虑,希望能够快速成长,把终生学习作为目标,取得不少成就,比如学习时间,思维的成长,甚至也有在实践中得到很大帮助的,最后各个都是死忠粉。我很想知道当初得到 设计的时候做的用户画像是什么样子的。

在一开始的时候,我想 得到 是绕过用户角色去分析独立用户的,但是现在会是通过集体人格来分析用户,这也就是用户教育的过程吧,将用户培养成拥有相同种特性的群体,不过,到底 得到 是培养用户变成了 得到用户群体,还是 筛选 出了拥有 得到用户群体 的人格的人,聚集到了一起呢?

最后一个问题,用户到底是能不能被教育?

陈曼(1-6)

产品思维笔记输出-同理心训练

张佳毅

产品思维笔记输出-同理心训练

07自我与自律,哪一种更贴近产品精神

刘玉鹏

1.自我的人更适合做产品,成为产品经理,因为创造力是自我的延伸,而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

我关注我自己的感受,所以我是自私的人。现在正努力关注外部的边界和规律。

欢迎大家沟通一下,你是自我的人?还是自律的人?

张佳毅

产品思维笔记输出-同理心训练

张长挚

产品思维笔记输出-同理心训练

产品思维笔记输出-同理心训练

王燃

1.左脑型人:逻辑、判断、效率,感受力差,自律,角色化。

2.右脑型人:感受力强、观察、激情,时间观念差,自我,自私。

3.产品绕开左脑,用右脑思维,自我的人更适合做。

4.女产品经理少,因为女性不习惯难为别人。

5.优秀产品经理,可能是让人讨厌的人,如乔布斯。

6.靠愉悦感驱动的人自我,靠恐惧感驱动的人自律。

7.做产品跟写故事是一样的,先打动自己。

批判思维:我们知道产品是快速迭代的,迭代依托于数据,而在运用大数据上远超人类的人工智能,没有自我只有自律的人工智能,是否是好的产品经理?

问题:1.自我之人可以自律,即成长和驯化,小时候我们都自我,长大后开始变得自律,反之自律之人却无法自我,因为人不可能倒着长,也因为驱动力是恐惧,那么自我与自律只能单向转化吗?

2.自律的人比自我的人更好预测吗?

3.产品经理是天生的吗?

陈曼

1、我们被教育训化为更自律的人

2、一位优秀的产品经理会懂得洞察“自己内在的自我”,体察用户的自我,不断去挖掘用户需求

3、优秀的产品经理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者在于能在已有的结论上建立新观点,这个是善于思考,以及更丰富的感受力、创造力..

问题:我很好奇梁宁老师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女性产品经理?

开馨

根据这讲所学要点,自我得到提升了。

㊙️我属于偏自律的人,以前很难接纳自我自私的人。但是这讲课学完,开始理解和佩服那些自我的人了,因为我会看他们的优点了,他们更感性,也许更具创造性,也会适当接受他们不守时和自私的一面了。

❓批判性思考:与其说自我的人更适合做产品经理,不如说更关注物和事的人比更关注人和关系的人更适合做产品经理。一个自律而追求完美的人,未同样适合做产品经理。

因为我认为产品经理应该是对事物的品质或者功能,或者审美上有极致追求的人,他关注的是这个产品本身,而不是过于强调个人感受,不是为了满足自我感觉或者自己的审美情趣,除非他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水平高到别人不能理解,他走在无人区了,就只能按自己感觉走了。

李燃

产品思维笔记输出-同理心训练


深圳“得到”线下输出大会

产品思维笔记输出-同理心训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