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雍正王朝》中,老十四胤禵凭什么认定康熙一定是传位给他的?

历史茶坊


我们先分析一下康熙。当八阿哥胤禩被康熙排除后,真正有竞争力的皇子,就剩下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大臣们催康熙确定接班人,康熙说,不着急,我身体还好,慢慢选,一定要选一个合适的皇子接班。

这样胤禛和胤禵就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好好表现自己。康熙这个政治老手当然会好好配合,两个人都给机会,让两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康熙心目中的候选人。这就政治高手的魅力。



本题和胤禛无关,所以,这里只分析胤禵为什认定康熙要传位于他。

首先应该得益于他的妈妈德妃乌雅氏。在生胤禛的时候,乌雅氏地位不高,所以把他送到佟佳氏那儿养育。但是因为乌雅氏很能生育,康熙后来很喜欢她。乌雅氏为康熙生了六个孩子,三男三女,地位逐步提高,生胤禵时,乌雅氏就自己抚养了。自然,乌雅氏在情感上就向着胤禵。

乌雅氏跟康熙吹枕边风,康熙不会直接说让胤禵接班,但要应付乌雅氏一定会说活络话,胤禵很好,不错,我会加紧培养他等等。回头乌雅氏就会督促胤禵好好表现,老爷子说要培养你。孝子胤禵当然会全力以赴表现自己。



说曹操曹操就到,想表现机会就来了。西北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在皇子中军事能力最强的胤禵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康熙更清楚胤禵是怎么想的,马上派胤禵出征,并册封抚远大将军王。这是培养接班人的架势!胤禵这么认为,乌雅氏这么认为,朝中文武大臣也这么认为,回头影响胤禵,他就更相信这是真了。

抚远大将军王出征了,奉康熙之命,王公大臣们都来送行,康熙亲临,这阵势无与伦比。临别,暖心的话是少不了说的:你好好打仗,家里的事就不用操心了,为父会为你安排妥当。



胤禵到西北平叛,胤禵一家的花费全由宫中出。胤禵小时候就很受康熙喜欢,这时候康熙的喜欢加了一个更字。康熙最恨结党,胤禵是八阿哥胤禩党成员,康熙也不计较,还要他和九门提督隆科多搞好关系,这明显是按接班人培养自己,到这时胤禵对自己将来接康熙的班不再有任何怀疑。

康熙驾崩,雍正继位,派延信接替胤禵大将军印信。胤禵得知接班人不是他,是胤禛,他怎么也不愿相信,怎么可能是胤禛?!一定是他矫诏篡位。

胤禵政治上实在太幼稚,也许康熙曾经把他作为候选人,但后来改变了主意,可胤禵看不出来,这也许就是胤禵接不了班的原因吧!


有得观史


在古代皇帝中,恐怕也只有劳模雍正帝给我们的谜团是最多的。由于雍正继位后采取铁腕治国,得罪了一大批的既得利益者,使得他们在民间不断抹黑雍正,到如今,还有很多雍正的黑料要进行甄别。而其中,民间议论最多的,除了他的死亡之谜外,就是他的继位之谜了。雍正到底是合法继位的,还是篡位的,至今众说纷纭。


民间野史是这样传的:康熙的遗诏的是传位十四皇子,而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老四胤禛就偷偷的把遗诏改为“传位于四皇子”,就这样,老四胤禛就继位了。当然这只是野史,也就图一乐而已。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正式的遗诏中,又怎么仅仅会用汉字来表达呢?就算用汉字,也会加上满文和蒙古文,三种文字一起用。还有,古代汉字都是用繁体字来写,“于”这个字也会用这个“於”字来代替。直到1960年,才在全国推行简体字。


而当初康熙驾崩,胤禛继位的消息传开后,第一个不相信的就是远在大西北的十四皇子胤禵。即便雍正继位已经是事实,回到京城的老十四胤禵还是不信康熙会传位给老四胤禛,而是觉得康熙一定是传位给自己的。


为什么老十四胤禵坚持认为康熙肯定会传位给自己,而不是老四胤禛呢?


这就要从康熙说起了。对于胤礽这个太子,康熙是真的失望了。悉心培养了40多年,到头来居然养了一头白眼狼。二废太子后,直到康熙病逝也没有在生前指定接班人,这也助长了其余皇子的野心。而当老大、老二、老三被直接踢出局,最有实力的老八也不得康熙的欢心时,老十四似乎看到了希望,毕竟在当时有实力争储的皇子就这么几位。

当西北不利的战事传来时,再一次使得局中人们皱紧了眉头,那是因为皇上要在皇子中选一位来做大将军王。这一动作也视为谁接任大将军王,谁就是未来的储君。连一向不善武功的老四胤禛也在家里忙着骑射了,可见这个信号已经使得所有人都相信了。


最终,花落老十四胤禵头上。那一刻,胤禵似乎觉得皇位已经是唾手可得。老十四临出征前,康熙带领着百官相送,还亲自赐剑,场面之隆重,康熙对老十四态度之诚恳,可谓是寄予厚望。这些都说明什么?明眼人都看出来了,这分明是在欢送太子,康熙是要老十四出去锻炼锻炼,好有军功继任太子之位啊。


就在老十四胤禵在西北战场上厮杀时,接到了来自京城的诏书,得知胤禛继位为雍正皇帝的消息,雍正要老十四交出兵权,随图里琛火速回京奔丧。老子死了,儿子回家理所当然。可是在老十四回京的路上,老十四看出了不一样。


先是要自己火速交接兵权,然后一个人随图里琛回京。在他们身后,居然还有年羹尧的3000兵马尾随其后。到了京城近郊,雍正又命令老十四不得立即进京。种种行为,还不能说明雍正心虚吗?一个人被3000人看着,到了京城还不得进城去。如果雍正是合法继承的话,又怎么会有如此的顾忌呢?换做是谁,也会觉得雍正是矫诏继位的。


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不请自来。

实际上,在《雍正王朝》中,十四爷是八爷党中最后的底牌,但是这张底牌却因为八爷的不甘心,而并没有完全的打出来。这让本来有胜算的八爷党,反而输掉了所有的家底。

故事的一切,都应该从康熙皇帝第二次立废太子说起。太子复立,在那个情节当中,十四爷才真的算脱颖而出。如果四爷是以孤臣自居的话,十四爷就以直臣的面貌示人。遇到不平的事情,就要出头。但是,这其实是一箭三雕的事,首先向康熙袒露自己的性格,再次暗示康熙,太子复立众大臣不服,最后还在背后捅了八爷一刀。让康熙皇帝感觉到,这个所谓的八贤王,他的势力已经遍布朝野。

之后,十四爷又在废太子的时候被康熙调往兵部,从而走入了朝廷的决策中心。但是他这一系列行为的目的,三个明眼人是很清楚的。第一是康熙,第二是八爷,第三是邬先生。所以,在十四爷最后出杀招的时候,这三个人用不同的方式挡了他。

首先说康熙,顺水推舟。然后四爷,力荐其执掌兵权,但断了十四爷的后路。再说八爷,他是在挡着老十四。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八爷和四爷的较量最终四爷完胜。

而在任大将军王的日子里,十四爷单纯的认为八爷已经退出了皇位的争夺,因此他在京城指望着八爷,可就是这位八爷,一直在捅他刀子。反而是康熙,总是在对其安抚。

那么,也正是由于此,十四爷断定了皇位是给他的,这是第一个执念。

再者,康熙驾崩当晚,八爷党在这个时候才真正的倒向了十四爷。而且还谣传出了老十四是继承人这一类的话。这些看起来是无稽之谈,但是身在其中的十四爷,可从来没有这么觉得。毕竟这是皇位呀,毕竟那是八爷党的人们告诉他的。

最后,雍正的急切动作,使本来合情合理的事情,却变得有点做贼心虚了。他完全可以用一种更加温和的方式使十四爷软着陆。只不过,缺少了邬先生的雍正,在做事上少了三思而后行的耐性。就记着邬先生告诉他让年羹尧断了十四爷的粮草,赶快的收了十四爷的兵权以绝后患。就不想想十四爷遇到这事的感受。即便换做是别人,也会对雍正的行为起疑心的。

当然了,这些只是小说、电视剧里为我们展现的。而真实的历史,自是另外一番景象。


月晓YB


老十四并不肯定皇位是他的,但他坚信皇位不应该是雍正的,毕竟在前期的争斗当中,雍正隐藏的实在是太深了。

第一次太子被废,大阿哥无笔招摇,三阿哥背后捅刀,八阿哥更在选举中成为了人气王,而雍正却选择闷声不语,把选票投给了理论上最不应该投的太子。



百官行述事件,雍正提前得手却选择了焚毁,既不让太子得势也没有让八爷党得逞,似乎又当了一次老好人。

太子最后彻底被废,随后又恰巧赶上推举西北大将军王,在外人眼里本以为会搏一搏的雍正却意外选择自己的亲弟弟出任,在外人的眼里,雍正似乎是一个不问政事不想介入政局冲突的皇子,可偏偏在康熙驾崩的时候,康熙临终前的遗言和遗留下来的圣旨竟然宣布雍正继承皇位,众人这才大呼上当,话说这老小子隐藏的够深!



而这样的想法,自然也在老十四的脑海中,在他的潜意识里,老八虽然在多年前选举太子当中遭到康熙的打击,但接下来多年的时间里却一直深受重用,而自己更是手握兵权得到了西北大将军王的称号,在老十四的推算中,即便自己不能成为太子,也应该是老八或者是别人,怎么可能会落到一向默默无闻的雍正的头上,即便多年以后老十四也仍然坚信不疑,雍正一定是动了手脚!

其实换了别人也不得不怎么想,康熙驾崩之后雍正迅速让十三爷出城夺取城外的兵权,已经占到雍正阵营的九门提督隆科多也及时地选择按兵不动,造成关键时刻一直谋求皇位的八爷党竟然无兵可用,而在老十四从西北返回北京的途中,更有大批军队沿途护送,监视老十四的一举一动,他又怎么可能会认为自己哥哥成为皇上是光明正大的?



其实只能说康熙晚年的特殊性,也注定了这样的争斗和怀疑,势必在某一天发生,早年提前确立了太子,换来的却是其他势力不断对太子党的攻击,以及太子党的逐渐做大,在一片混乱之下,废除太子的康熙只能采用秘密建储的方式,提前确立接班人却故意密而不发,直到最后一刻才公布于众,可某个人在一夜之间成为新的皇上,这样的结果又岂能让其他皇子信服,为了保证绝对的安全,康熙也只能在最后时刻秘密安排军事力量调动,以确保新皇上的继位安全,但这样的举动,更会让其他皇子怀疑,这一切的军事变化只是新皇上为了夺取皇位所开展的阴谋诡计。

难怪返回北京途中的老十四气愤的在破庙里宣泄:八哥九哥,你们到底干什么去了?有着诸多人气和势力的八爷党,怎么会在最关键的时刻选择了失手?但是没有办法,最后时刻八爷党要对付的并不是雍正,而是早就布局好一切的康熙!


辽宁资深球迷


对于这个问题,《雍正王朝》中,皇十四子胤禵已经给出了答案。

大清王朝一夜之间,风起云涌,康熙皇帝驾崩,皇四子胤禛秉承遗诏,继位为帝。那个自从担任大将军王以后,便拥有最高继位呼声的皇十四子胤禵,却在胤禛登基以后,立马被命令交出兵权、召回京城,拜谒大行皇帝灵位。

雍正皇帝到底和胤禵系一母同胞,他深知胤禵心中对于自己继位合法性的猜疑,为了保证继位过程的平稳过渡,胤禛对胤禵的防范最为周密,这也成了胤禵怀疑雍正皇帝继位不正的判断依据。

1、胤禛继位以后,立马传命胤禵交出兵权,赶回京城奔丧。

对于这个疑惑,胤禵在图里琛迎接自己的路上,就对他提出过这个疑问。图里琛的回答是为了保证政局稳定,不得以而为之。这显然不能让胤禵信服。胤禵认为,胤禛刚一登基就剥夺自己的兵权分明是担心如果篡权一事败落,自己会率兵入京,对胤禛不利。

2、胤禵回京过程中,胤禛的防范做的也确实有些过分。

他不但派遣了年羹尧的三千绿营兵在后尾随,而且图里深带领了十几位大内侍卫,紧紧跟随。胤禵认为这是雍正皇帝出于继位不当的心虚才会对自己作出防范。如果,你真的是合法继位,还担心会有人篡权夺位吗?

3、胤禵来到京城京郊,胤禛的做法更让其心生怀疑。

胤禛既然命令自己千里奔丧,为何快到京城的时候,反而不让自己立马进城呢?这分明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皇帝权威,进一步压制自己的气焰和对雍正皇帝的质疑。在马齐的强硬态度下,胤禵才不得低下头颅。

所以,胤禵认为胤禛的皇位绝对不是合法继承,自己才是康熙皇帝最属意的皇位继承人!


正说清代十二朝


  《雍正王朝》电视剧改编自二月河同名长篇小说,小说影视内容多有“演义”。

  1、前提:

  雍正继位一直为后世讨论,主要康熙直到故去都没有明确的对外宣传接班人的事情,所以引发了后人的种种猜测。康熙与原配妻子孝诚仁皇后(难产而死)感情非常好,其后立其两岁儿子胤礽为太子,康熙47年因营私结党废黜太子;康熙48年,原想平复储位之争复立胤礽为太子,但事与愿明争暗斗愈烈;康熙51年二废太子。此后,康熙直至驾崩再无公开立太子。

  2、皇十四胤禵受宠

  皇十四胤禵本来是八阿哥党的。有一次,类似家庭聚会吧,康熙帝怒斥胤禩妄蓄大志、企图谋害胤礽(可以说是太子党事件的余波),胤禵挺身而出,跪奏曰:“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愿保之!”一时间,康熙帝十分愤怒,“出所佩刀欲诛胤禵,皇五子胤祺跪抱劝止,诸皇子叩首恳求,上怒稍解,命诸皇子挞胤禵“,胤禵被打二十大板,行步艰难。正所谓因祸得福,这件事情后来反而令康熙帝感觉到他对兄弟的有情有义,并对胤禵心直口快,表里如一的品质,有了进一步认识,渐加宠爱。

  3、皇十四胤禵受命抚远大将军

  康熙五十七年(康熙64岁)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出兵进攻西藏 ,拉藏汗请求清朝中央发兵救援。十月,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统率大军进驻青海,讨伐策妄阿拉布坦,封大将军王,并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十二月,胤禵统帅西征之师起程时,康熙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出征之王、贝子、公等以下俱戎服,齐集太和殿前。其不出征之王、贝勒、贝子、公并二品以上大臣等俱蟒服,齐集午门 外。大将军胤禵跪受敕印,谢恩行礼毕,随敕印出午门,乘骑出天安门,由德胜门前往。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并二品以上大臣俱送至列兵处。大将军胤禵望阙叩首行礼,肃队而行。”

  胤禵出征之时,康熙帝曾降旨青海蒙古王公,说:“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由此可见,胤禵在康熙皇帝心目中的地位非常之高。

  康熙任命皇十四为大将军镇守边疆时64岁,这个年龄这个事当然可以理解为有意让皇十四“刷刷军功”安排接班人事宜。所以,在电视里皇十四胤禵认定康熙一定是传位他的,也有道理。

  4、雍正代康熙祭天

  但是,雍正继位之所以成为迷案,当然也是有理由的。雍正既不参与太子党也没有参与八阿哥党,诚孝皇父友爱兄弟,深谙韬光养晦之道也深得康熙宽心。康熙61年,康熙病重便派雍正代替他到天坛祭天。古代祭天可是皇家大事,委此重任可以说也是深得康熙信赖。

  5、众说纷云

  雍正虽说有遗诏继位,但是康熙13日故去雍正16日才拿出遗诏,这当中有没有手脚不好说。雍正继位前后表现了两种不同性格(前是友爱兄弟,后对兄弟都作了处理),还是雍正不在康熙旁边建陵而另选吉地开建西陵破坏子随父葬的先例,这些种种都让人们对他的继位产生怀疑。


抠抠影视


这是根据影视剧情的需要而杜撰的。

剧情里,太子就是个废物,而真正有实力争夺皇位的只有四阿哥和八阿哥,太子被废,康熙驾崩,当康熙传位的遗嘱圣旨被打开后,里面写的皇位继承人是四阿哥时,十四阿哥开始闹腾了,认为他爹原本是要传位给他的,而此时的圣旨是被人为改动了的。

为什么十四阿哥一口咬定遗嘱是被人为改动了呢,这是因为一字的之差。

野史和民间一直有这样的传说,说四阿哥和八阿哥为皇位而争夺的乌烟瘴气,朝堂混乱,康熙皇帝为了平衡,最后干脆把皇位传给在西北带兵打仗、掌握兵权的十四子,在遗嘱里写的是“传位十四阿哥”,而四阿哥串通了掌管遗嘱的太监和大臣后给遗嘱里添了两笔,把“传位十四阿哥”里的“十”字添了一横和一勾,改成了“于”字,就成了“传位于四阿哥”。


但这样的野史和民间传说以及剧情的演绎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文化常识,古代讲的是文言文,写的是繁体字,中国的汉字简化正式实施是在1960年,而在这之前中国的官方文字都是繁体字,也就是说今天的“于”字在1960年以前是繁体书写的“於”,那么,1960年才正式实施的简化“于”字怎么能穿越到百年前的康熙年间呢,这明显是违背历史常识的。

当然,野史和民间传说毕竟是经不起史实推敲的,而历史史实被影视剧情所改写和演绎这事也就是编剧和导演们为了剧情的跌宕而博人眼球的小把戏而已。


野钓鱼倌


电视剧《雍正王朝》不为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围绕着九子夺嫡一点点来暴露出来朝堂之上众多人的人性弱点。

就拿这位十四爷来说,康熙在时,他跟八阿哥交好,性格倔强,也比较有些小聪明!一直负责管理着兵部,老八得势时,一直帮助老八,对皇位也只是望眼欲穿!直到老八失去了康熙对他的信任之后,他也蠢蠢欲动的开始琢磨着他自己的这点小算盘!他等的就是一个机会!

传尔丹兵败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康熙眼中,康熙十分愤怒,对于这件事非常重视!叛乱必须剿除,这样国家才能稳定,才能长治久安!于是老十四看到了希望,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传尔丹为什么会失败,并且全军覆没呢?并不是他这个当将军的没本事,而是处处受到朝廷的节制,老十四管理兵部,老八的人出任陕甘总督!那么在钱粮方面,传尔丹是很吃亏的,没有这些东东,军队怎么打仗,怎么管理,焉能不败!这场兵败其实就是老八和老十四的杰作!

当然这一点,康熙看得很明白,论打仗老十三和老十四都有着优异的能力,而能够到战场上打胜仗的确只能是十四阿哥,只有他去了,处处才不会受到节制!所以老十四不能够毛遂自荐,只能寄希望于有人站出来保举他,而老八这个时候也想出任这个大将军王!毕竟这次任命不同于以往,他代表着皇权,代表着康熙,谁能够出任,谁就是康熙铁定的继承人!似乎大家都在这么想,包括四阿哥胤禛在内!

只有邬思道一人看出了弊端,于是把利害关系跟雍正说了清楚,并且让雍正保举十四阿哥当大将军王,让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这样一来才能够取胜!而这么直接举荐老十四,必定会给老十四带来疑心,于是老四借着母亲过寿的机会,跟老十四畅谈一番,最终老十四非常高兴,也同意胤禛的观点,之后的事就是老十四当上了大将军王,年羹尧当上了陕甘总督!那么他们兄弟俩说了什么,让老十四信心十足,把年羹尧放在了这么重要的位置上!

据我猜测,老四肯定忽悠老十四,说自己是一位孤王,对皇位没有兴趣,康熙选择你来当大将军王,必定是把你作为法定继承人了!我这还有什么可争的呢,你做也好,毕竟我们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我定当会尽心尽力,死而后已!老十四听了这番话怎么能不动心呢!毕竟心中早起涟漪,听了四哥这番表白,心中也是对他十分肯定,估计这番话也是在他目前面前见证过得了!这样才导致老十四自信满满的带兵去平定叛乱去了!

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康熙死的这么快,都没等到老十四平乱而归!而更加以外的是,老四他四哥当上了皇帝,这个时候老十四才算是明白了,自己上当了,错信了这位亲四哥的话,原来一切都是谎言,所以他回到京城奔丧的时候对雍正的态度非常僵硬,也包括雍正的母亲对待雍正的态度也是十分冷淡!这些都说明,老四处心积虑的让老十四当大将军王,而年羹尧控制着老十四的粮草,这样,老十四也翻不个浪来!

大致结果就是这个样子!老十四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后半辈子被人看管起来,也还算是善终吧!


可乐男孩


很高兴收到邀请回答您的问题,关于康熙皇帝传位昭书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争议,

首先一点,我先告诉你,在东北已经出土了康熙皇帝的圣旨,确定是关于把皇位传给皇四子的,《雍正王朝》老十四胤禵凭什么认定康熙一定是传位给他的?

那么接下来回答您的问题,第一点

十四皇子胤禵在关于出师大将军一事上,想和八爷,四爷,争取,大将军出师大将军手里就有个军权,历来王朝有军权者才能左右朝政,,关于军区那的重要性的不言而喻的;所以呢,八爷,四爷,十四爷都想争取这个大将军职位,几个争储君的人都知道军权的重要性;

第二点你要知道,在西北打仗胜利了,当时是多麽的无敌,手握着重兵,十万军队,就是别人当了皇帝也不能坐稳皇位,没有军权就没有把握,没有军权就没有政治发言权;当时皇帝让十四皇子出任大将军王一事上也是非常看好他的;

——————————————————————————————————————分割线——————————————————————----------------------以上是大众都这么想的,估计也是十四皇子也是这么想的,你看皇阿玛他老人家要是不想把皇位传给我,可能会把10万军队放到我手里吗,想想谁都能理解,有个军权就是接班人啊,有个十万军队就能把握住朝政稳定局面,后来八爷、九爷、十爷逼宫充分并且鲜血淋漓的解释说明了这一点,皇上四爷气的发抖都没有办法,要不是十三爷后来急中生智赶紧跑到军营果断处理的叛乱估计,皇帝宝座会很有可能换人了;

每个人都知道军权的重要性;

第三点,在西北打了胜仗,本来十四冶送给皇帝康熙皇帝的生日礼物是一块天时矿,就是陨石,意识是天上降下来的祥瑞,套老人家欢喜的吗,正好打仗胜利,立功了;这个是很厉害的事情,没想到八九十捣鬼换成了一只死鹰,皇上知道后都没追究,大家大众思维都以为 重视十四爷,也都默认了皇帝要传位昭书给他;

第四点;也是最最最最最最关键的一招是十四皇子没有一个出谋划策的军师就是类似于

邬思道这样的高人指点,缺乏分析研究帝王心术;越来越佩服邬思道的分析,有一个片段是说四爷搬了几箱子金银珠宝,说灰心了怀疑皇上他老人家真的老了;分不清楚是非黑白了;邬思道一开始就在分析四爷不要争取大将军王一事上劝他不争是争的高度,让他体现出一个皇帝的大胸怀,后来出了死英鹰的事件康熙也没有追究,所以邬思道断定皇位不是给了十四,猜到了皇上知道死英鹰事件是八九十捣鬼,所以让四爷稳定住局面,稳定住人心,不要慌,最后关头很重要,可惜了十四皇子也是很优秀的一个人乐西缺少邬思道这样的分析师,

后来四爷让这个女人来到身边就是一点一滴小事感动她,

让他观察事实让女人看到的告诉十四爷,打消他的多年怀疑,

所以皇帝雍正爷还是很厉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