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网约车未来将会如何发展?

慧子酱88


感觉这个话题会火,先来抢个位置。对于题主的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思考。

第一,网约车市场方兴未艾,技术迭代和服务品质优化成为核心竞争力。

目前的网约车市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约专用户规模已达到2.36亿,较上年增加6824万人。2018年网约出行市场规模将达到2678亿元,而2015年中国互联网出行市场规模仅为681亿,三年涨了4倍。不难看出,网约车市场规模庞大,发展前景也是难以限量的。

于是我们看到,各种资本不断推波助澜,各行各业都看中了这块大蛋糕,并且想从分得一杯羹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野蛮生长的日子一去不返了,目前的网约车市场,是一个互联网+出行、AI+出行、共享新能源汽车紧密相连的链条,将共同打造中国出行市场的下一个黄金十年。随着各地网约车新政的出台,市场不断规范化,游兵散勇和小作坊势必被淘汰。

可以预见的是,在下一轮网约车行业的竞争中,技术迭代和服务品质优化将成为核心竞争力。而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就是技术迭代的具体表现之一。以滴滴为例,在去年11月份左右的一次全球性论坛上,滴滴的CEO程维提出了“三网融合”的概念,也就是说信息、交通和能源三网融合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未来最大的趋势和变革之一。而新能源汽车将成能源互联网与交通互联网变革交互的一个“奇点”。

第二,为什么说新能源汽车是网约车未来的发展趋势?

新能源车从诞生起,就戳中了车主的敏感神经。

大家都知道,作为网约车司机,是否能赚钱,影响因素之一便是你的车是否省油。滴滴CEO程维曾说,网约车和出租车驾驭者愈加在乎动力本钱,这项开支在滴滴平台上面占到司机总成本的20%到25%。与此相对应的,纯电动汽车的能源成本仅为燃油车的三分之一。

而日常维护方面,新能源车只需联网升级一下版本系统,更换一次空调滤芯就可以完成一次日常维护,老司机自己动手就OK了。这仅仅是运营方面的一笔账。

网约车新能源化代表了国家产业政策的方向。

未来的汽车市场,将是新能源车的天下,并由此引领带动整个汽车行业的转型。目前,欧洲很多国家已经列出了出取缔燃油车时间表,而我国也启动了该项计划的研究。2016年,国家出台《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为减少空气污染,鼓励顺风车。各地政府网约车新政也相继出台,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

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不止一次提到:滴滴未来有两大目标,一个是共享汽车、新能源;另一个是无人驾驶。可以预见,网约车成为实践国家推广新能源战略的重要方式之一。

风口已经来临。

交通领域的共享化、新能源化已是大势所趋,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新能源汽车在运营领域的普及将大大领先于私家车领域。而目前,正处于红利期。相关信息显示,滴滴平台上新能源电动车数量为20万辆,这一规模占比为全国新能源汽车的20%,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运营平台。对于出行企业和汽车厂商来说,谁能够弯道超车,谁就能赢得未来十年的发展机遇。

在2017夏日达沃斯论坛上,滴滴宣称,将来的5年,滴滴将有100万辆新动力轿车,将来十年要变成全球最大的新动力轿车运营商。并明确表示,为新能源汽车时代提前投入,建设充换电体系。目前,我们在北京亦庄创意生活广场、体育大学、人大、丰台集美等地,已经看到小桔充电投入使用。4月16日,滴滴上线一站式汽车服务平台,估计亦为题中之义。


汽车教练


随着事件的发酵,网上对滴滴的看法出现了一边倒(怪女生穿着暴露的人渣除外),毕竟三个月内,滴滴出现了俩起恶性强奸杀人事件,死去的也是俩位年轻活泼的生命,毁掉了更是俩个原本美满幸福的家庭,但是所有的错误真的要推给滴滴来承担吗?

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同样是出行巨头,美国的Uber在近年也因多宗恶性事件背负丑闻压力——据CNN报道,过去四年里,至少103名Uber司机涉嫌性侵乘客,且这只是美国20个主要城市的警察报告、联邦法庭记录和地方法院数据库的统计,实际数量可能更多。

其实早前欧盟最高法院“欧洲法院”裁定,Uber实质上是一家出租车服务公司,各成员国可以将其视作为出租车公司进行监管。

恶性事件接连发生后,滴滴也不应该再单纯被视作是互联网公司,而应按照出租车公司进行监管,以更严格的要求规范网约车平台。 这个我们老百姓管不着,我相信国家会比我们更加上心,更加焦灼这件事。

我想说的是我们乘客自己。 据统计,美国乘客用脚投票,转而支持Uber的竞争对手Lyft,后者在Uber备受丑闻困扰之际迅速壮大,市场份额从15%增长至35%。压力之下,Uber推出一系列改革计划,包括每年重新进行驾驶员背景调查,同时还提供专用的“安全中心”,让乘客在乘车期间分享行程细节给指定的联系人,亦允许用户从应用程序内部直接拨打911。

而我们的滴滴呢? 随着滴滴从成立到一步步吞食竞争对手,成为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的垄断者和领先者的时候,滴滴变了。 水涨船高的价格,糟糕的乘坐体验和服务体验,以及层出不穷的负面新闻…… 这一切,或许更多来自于滴滴的垄断。因为垄断而傲慢,因为垄断而松懈,因为垄断而不再把乘客当成上帝,而是看成盈利的工具。

《南方周末》统计的一组数据显示,过去四年里,媒体报道及有关部门处理过的滴滴司机性侵、性骚扰事件,至少有50起,其中有2起故意杀人案,有19起强奸案、9起强制猥亵案、5起行政处罚案件、15起未立案的性骚扰事件;涉及50个司机,53名被害人均为女性。

而且不仅如此,滴滴提供平台,监管力度不够,乃至出现抢劫/强奸/贩毒/杀人/猥亵等各种你恶性,包括大家了解的约炮。 就是这么一个平台,就是这么的一个提供恶性的平台,我觉得,不完全怪它。

我们虽然对滴滴心生各种不满,但从未有过哪怕一个法外的任何活动或方式去试图阻止这种不公平的事件。是我们使用者自己增生了滴滴嚣张的气焰,是我们自己为了贪图方便,而一次次的心存侥幸的放过滴滴,于其说,滴滴的监管不力,更不如说是我们使用者一步步的把自己逼向意外的深渊,只不过每个人都不相信自己是个倒霉鬼,其余说是滴滴要负主要的责任,更不如说是我们使用者长期以往的害死了那俩条鲜活的生命,以后甚至还会出现,是我们的不作为和容忍造就了滴滴傲慢松懈的态度。

也有人说,是因为把顺风车平台社交化;比如无视乘客的安全隐患,降低审核门槛,听任大量的低素质司机涌入,为了提高滴滴的市场规模和收入等。

顺风车的车主和出租车的司机,其审核尺度,明显不同。顺风车不是专职司机,而是偶尔顺路干一票,审核尺度宽松到只要你是个车主,而你愿意注册顺风车,你就能注册成功。 而出租车是专职司机,而且车上有一个防护栏,这个防护栏在保护司机之余,其实对司机也做了很大限制:很难对乘客做些什么事。 那是否出租车就更安全?不然,毕竟每年出租车司机杀人或出租车司机被杀的事也不少。

他们的运营模式不一样,盈利模式也不一样,他们的安全系数自然就会不同。

滴滴的产生不适偶然,是历史的洪流下产生的必然的产品,就算没有滴滴,也会有嗒嗒,也会有啊啊什么的,社会的步伐,如果没有新的物质的刺激,那么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乃至于后退,社会在推着我们前进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糟糠,如果我们没有一双善的眼睛,没有甚至去逃避依然知道会存在的漏洞,而一心只为了推动的话,我们到达的地方就是地狱,那是一个没有人味,没有冷暖,没有感情的世界。

我希望我们都可以有发现并勇于对抗的勇气,而不是等到惨剧发生过后的幡然醒悟,更不是时间过去后的漠视不闻。


闲来思众生


我从我自身的研究和观察角度,和大家聊聊网约车未来的发展吧。网约车行业正处于生态链的全面建设时期,利用今天网约车平台拥有的巨大流量,为未来为车主和顾客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服务就是其发展的核心。

以滴滴为例,它从2012年开始做网约车,到现在已经有六年。在这之前,滴滴仅仅是出行工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共享经济的广泛出现,滴滴和互联网行业的链接开始愈发紧密。今天,滴滴上推出的出行体验已经非常丰富。

到目前为止,滴滴打车已经涵盖了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在内的十余种出行业态。尤其是今年,滴滴全方位发力共享单车,先是托管小蓝单车、再是上线自己的品牌——青桔单车,再到滴滴上搭建的共享单车平台,其做的所有事情,都是致力于满足用户多种需求,提供一站式出行服务,也可以说完成自己“全球一站式出行平台”的梦想。

至于新能源汽车能否成为重点发展方向,答案毋庸置疑。截至目前,全国新能源汽车已超过100万辆。据滴滴最新公布的信息显示,滴滴平台上新能源电动车数量为26万辆,这一规模占比已达到全国新能源汽车的20%多,约占全球2000万总量的1%,滴滴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运营平台。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滴滴要做的共享汽车,滴滴共享汽车的核心就是新能源汽车,这也是滴滴完善“全球一站式出行平台”的一大战略。在未来五年,滴滴计划拥有100万辆新能源汽车,这将在我国今后新能源汽车中占极大的比例。现阶段,滴滴已在为新能源汽车时代作提前布局,正筹备搭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体系,通过开放合作实现全国范围的“桩联网”。

你可能会问,像滴滴这样已经构建了一站式的出行生态链是否就可以代表网约车发展已到极限或顶峰?当然不是,2017年以来,滴滴就对外表示,希望从出行平台变成智慧交通平台,它要利用自己掌握着的广阔海量大数据以及强大技术能力,参与中国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建设乃至做到引领。滴滴目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比如滴滴首创的智慧红绿灯已经在全中国超过了500个,为广大用户平均降低了20%的拥堵时间。

从滴滴可以看出,网约车的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不管是有多大的空间,归根结底都要围绕为用户服务的核心,一切举措都是为了让用户出行更美好,这是滴滴的愿景。以5年时间的维度来看,中国的交通互联网将会更加蓬勃的发展,以未来30年的维度来看,技术的变革或许才刚刚开始。正如滴滴CEO程维在一次演讲中说的,德国的奔驰发明了汽车,美国的福特普及了汽车,滴滴希望,共享新能源汽车可以在中国实现第一代大规模的应用。

当然,发展共享新能源汽车,也是滴滴适应未来做出的一次战略调整。我个人看来,这一步是必须要走的,但至于是否能走好,就得交给时间去考量了。不知道各位有怎样的见解呢?欢迎一起交流、学习。


汇选车


你们如果想到网约车,为什么不想到无人驾驶,从现有情况看,网约车转型无人驾驶是最切实可行的行为,无人驾驶并不存在私人购买的基础,而网约车的功能也必须用无人驾驶扩展。

至于新能源和网约车的联系,这是看区域性的,如今无人驾驶很多的技术都倾向于电力,所以锂电池依然是主要的发展方向,但是这又和网约车没有关系,作为一种趋势,新能源汽车会取代的不仅仅是网约车,还有私家车。所以新能源车在大多数环境下是和网约车并不相关的平行线。

至于无人驾驶之于网约车,这就同机械臂替代人工一样,网约车的使用频率会因为无人驾驶增加,网约车平台也可以考虑进行其他的业务,比如顺带的智能选择顺路达,在运课的同时,可以运货物,也可以送快递和快餐,由于无人驾驶价格相对比较昂贵,私人使用频率低,而网约车使用频次高,还能够起到宣传作用。

另一方面,如今的无人驾驶技术还要划定运行区域,只能在一定区域内运行,而跨区域的运行风险比较大,因为几乎如今介于三代到四代之间,还不能做到完全的无人,所以网约车非常适合无人驾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无人驾驶技术可以通过网约车逐步完善技术。

我想到了《平行世界》里面另一个尼安德特人的世界场景,所有的车辆都是无人驾驶的,当夜晚降临,这些无人驾驶就到专门的场地,一个个堆叠起来,收起轮子,堆成车子的小山,然后第二天清晨,他们又开始整个城市忙碌起来。所有人都不再需要车子。这是不是很科幻,按照如今无人驾驶的发展速度,应该并不会很难,也不会很久远,只是接受却尚需时日。

国内无人驾驶还是少了点,无人驾驶要上路,才会进步,而前期的一些技术问题,需要宽容。


凯恩斯


看地区吧 !每个地区的政策不一样。拿哈尔滨来说,现在这个季节根本不挣钱还可能赔钱。哈尔滨新出台的政策普通出租车也可以接网络预约了,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哈尔滨每天打车的数量基本保持在15万左右而网约车可分配的也就是5万左右 ,网约车的数量大约是2000台,每台车能接到几单呢?大约是25单左右,按照每单10元计算 也就是250元。而出租车再分流一部分订单,估计每天也就15单左右吧!这只是现在这个季节。在冬天和夏天的时候会好一些,每天可以挣到300-400元吧。有人会说每天挣3.4百还少啊?仔细算一下,如果自己有车(哈尔滨网约车最低标准15万1.8排量也就是卡罗拉的标准)这个车全下来也要18.9万吧,油钱每个月按2000算一年油钱2.4万,挂靠出租车租赁公司每个月要交管理费,网约车平台的抽成大概15--20%保险大概6000多(营运车辆保险)每年费用大概5万左右,在加上你的车钱平均到每个月基本8000左右 ,每天你挣300一个月挣9000去掉费用还剩多少大家心里就明白了。所以就哈尔滨现在这个状况看,就俩字“别干”


留个东西在你心里


现在这社会什么行业没死人的,无良媒体个分解读,大白天砍死人怎么都不能禁止的,不要一味的去黑D D,DD己经方便千万家中国企业做不到美国那么强大就开始有人黑了,不得进步的原因就在这,不去痛恨犯罪嫌疑人而是在黑D D,你有这力气去恨贪官,去恨你为什么不是双休不是八小时,不去恨你吃的不安全,不去恨你小孩打的疫苗是假的,


随遇而安131860156


将变成第二类出租车,,,再沒有网络优势!!大量司机因不具资格而退出!!!乘客再没有价格优势,,,,,同等价钱抽成多,,,会让滴滴无疾而终!!!.!.失去再融资发展的吸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