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1945年5月法西斯德国投降时其库存石油剩余多少?

军阀49


所剩无几。德国遭受盟军大规模轰炸,生产煤转油的工厂大部分都停产。

二战时德国有一个仆从军罗马尼亚方面军,一直在打败仗,但是希特勒从来不敢处置这个军队的将领。原因就是这个国家拥有大量的石油,而德国众所周知是一个贫油国。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为了获得石油,做出了一系列令后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用煤碳代替油。由于遭到英国强大海军的封锁,为了解决德国日益短缺的石油问题。而德国境内拥有大量的煤炭资源,一项把煤转化成油的方案形成,但是这个方法实在太贵了,10吨煤加20吨水只能转化成两吨的油,比当时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高出几倍。

为了占领苏联高加索地区巴库油田,不惜把德国所拥有的优势兵力一分两半,一路进攻高加索地区,一路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果是德国既没有取得巴库油田,又在斯大林格勒遭受重创,百万德军精锐被苏联军队消灭。德军和苏联的军事力量出现反转,攻防转变,苏联开始反攻德国陷入防守,从此二战的天平向盟军倾斜。


陆弃


二战时期,石油在发达国家已经替代煤炭成了最主要的能源,对贫油的德国来说,石油更是它的命根子。

因为二战时期德国军队配备了数量惊人的飞机、坦克、运输车队、摩托。每天消耗燃油都是天文数字。因此,石油问题一直是影响战争进程,决定战场胜负的重要因素。


德国二战失败原因很多,但石油储备枯竭,燃油供应中断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二战爆发后,德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暴露无遗,由于中东的石油也控制在英法手里,因此德国无法从中东获得石油。站在英国立场上的美国当然也不会和纳粹合作。

由于缺乏石油来源,石油问题始终困扰着希特勒,一定程度影响着他的战略决策。

战争初期,罗马尼亚和苏联是德国石油的重要来源。由于罗马尼亚位于东欧,不但直接向多个国家提供石油,而且中东各国通向欧洲的输油管道必须从罗马尼亚通过。 所以德国人对罗马尼亚非常客气,在还没发动战争之前,就拼命拉拢罗马尼亚,在两国贸易上不断给其好处,以便日后从罗马尼亚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


这样一来两国的贸易额迅速增长,1937年罗马尼亚和德国的年贸易额已经得到3亿德国马克,和一战刚结束的时候相比,增加了几十倍。

由于得到充足的石油供应,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如虎添翼,机动性得到保证,为希特勒称霸欧洲的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英国和法国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决不能坐以待毙。于是他们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对德国发动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从罗马尼亚高价买空他们的石油,使德国从罗马尼亚获得的石油量锐减。


讽刺的是,最危机的时候,苏联人救了德国。

1939年,苏联入侵芬兰。同样作为苏联的邻国,罗马尼亚感觉到唇亡齿寒,于是决心倒向德国,希望用石油换取德国军备来抵御苏联可能的入侵,所以德国重新获得了罗马尼亚稳定的石油供应。

罗马尼亚人明白——英法无论出多高的价格,罗马尼亚都赚不来自己的安全。能帮自己抵抗苏联人的,只有希特勒。

除了罗马尼亚外,苏联人也唯利是图,向德国提供了大量的石油。仅仅1939年,苏联对德石油供应量就达到90万吨以上,在德国的石油体系中有着重要位置。

但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这条石油线就自然中断了。德国的石油供应受到巨大影响,也多次让希特勒被迫改变对苏战略。兵临莫斯科城下了,又把围城的主力调到南线,因为他想在严冬到来之前占领巴库油田,切断苏军的石油供应。

德国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贸然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部队燃料供应不足也是原因之一,希特勒想迅速夺取高加索油田,所以才不顾一切进行采取军事冒险。


严重的燃料短缺让德军在战场上畏首畏尾,瞻前顾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期,德军装甲部队奉命去救援被苏军包围的保卢斯军团,可是因为燃料问题而不得停止前进,而当时距离包围圈仅仅只有半小时的路程。

石油供应的严重短缺,让德军部队的燃料严重匮乏。同时德军占领地方越多,战线也越拉越长,石油运输线也就相应拉长,被地方轰炸阻断的风险越来越高。

从1944年夏天开始,盟国空军对德军石油运输线实施了有计划的轰炸。德国境内的液体燃料厂,炼油厂和众多储存设施也遭受盟军反复轰炸,根本不给德国人以修复的机会。

在此情况下,德国本来就不多的燃油供应减少了至少有六成。1943年,美军出动170多架飞机对德国的生命线——罗马尼亚的普利耶什帝油田进行了大轰炸,重创德国石油供给。1944年春天,美军再次轰炸普利耶什帝油田和罗马尼亚的石油工业设施。同年8月,苏军攻克罗马尼亚,德军的石油供应彻底被切断。

石油供应被切断的德国,无数的装备成为了无法开动的废铁。在历史电影《帝国的毁灭》中,纳粹的高官在1945年4月份时想从希特勒的元首地堡中撤走,汽车居然没有燃料,只能从其他的汽车里抽。连希特勒的老巢里汽油都如此紧张,德国战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小约翰


有一种极端的说法,德国最终输掉战争,正是输在石油上。1933年,希特勒从上台伊始,就以各种方式增加石油储备。但是,到1944年底,德国的燃料储备,包括汽油和合成燃料,已所剩无几。

德国本土石油生产量不大。1933年至1939年,德国的原油生产,每年约450万桶。同期,美国的原油产量为每天300万-370万桶。到1945年战争结束前,美国每天的原油产量升至470万桶。

为此,希特勒一方面大量从苏联和罗马尼亚进口石油,一方面下令生产合成燃料。苏德战争爆发以前,德国共从苏联进口了4500万桶石油。二战初期,德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他们从占领的国家中,抢到不少石油。如法国的2000万桶,荷兰的1200万桶和比利时的800万桶。

德军每支野战部队中,都有一个石油突击队,专门负责占领、保卫所占领国家的油田和炼油厂。巅峰时期,这支部队有1.5万人。他们当中,许多人是拿起枪能打仗,放下枪会炼油、会检测和抢修炼油设备的技术专家。

发动二战之前,希特勒已经储备了数量非常可观的燃油。这是德军最高统帅部偏爱闪电战的原因之一,他们想集中兵力闪电袭击,在能源还不短缺的时候拿下战争。但是,战争的时间表没有按照希特勒的计划来。

一个装甲师每前进一英里,需要消耗30桶油。“巴巴罗萨行动”,德军动用了300万兵力、60万辆摩托车,还有巨大数量的装甲车和其他重武器。那时为了省油,每个集团军还配备了5500匹马运送武器和补给。

二战德国的燃油,58%来自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希特勒发动战争的初衷,不过是想南下占领乌克兰和阿塞拜疆肥沃的黑土地下面的油田。有人说,希特勒对石油的梦想,远超过他对原子弹、航空母舰和黑科技的渴望。

1943年8月1日,美国发起“浪潮行动”,开始空袭罗马尼亚境内的普洛耶什蒂油田,摧毁了这一地区80%的燃油生产能力。斯佩尔说,从那时起,战争的结局就已经决定了。到突出部战役时,德国的许多坦克、装甲炮,因为缺油,只能扔在野地里。

据不完全统计,二战期间,欧洲战场的盟军消耗了70亿桶油,其中60亿桶来自美国。何况美国的油田远离战场,处于安全地带,还受到高度保护。而德国既不如此富油,更没有如此幸运。战争输在石油上之说,虽偏颇,却也不是没有道理。


世界真的很大


没剩下多少油了,不管是此前自己生产的,还是打劫来的,基本上都耗尽了。

德国的石油产量,1940年的时候大概有500万吨左右,还有煤制油大概300万吨左右,算作800万吨左右吧,但是与此同时,美国的石油产量有2亿吨,注意,是20000万吨,不是2000万吨。

到了1944年,德国的是有总产量,大概只有900万吨左右,没有显著地提升,但此时的美国产量是2.2亿吨,是德国的20多倍。如果再加上从占领区抢来的石油,减去中间消耗的石油,纳粹德国在1945年初,手里的石油应该是捉襟见肘了,而且很多石油也没用武之地了,因为装甲部队已经没多少了,飞机也没多少了,跟盟军和苏军比,差距太大。更可况由于盟军的战略轰炸以及陆地战场的失败,德国在1945年石油产量不足300万吨,实在是杯水车薪。

其实德国原本就是个缺乏石油资源的国家,长期以来依赖石油进口,在1939年西线战争打响后,德国基本上就被英国给封锁了,再加上美国在背后捣鬼,德国能够得到的石油补给也非常稀少,无法支撑起庞大的军工体系,因此德国进攻苏联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于抢夺苏联的石油资源。举个例子就能明白了,苏联在1941年的时候石油产量就超过2000万吨,是德国的2倍多,如果拿到苏联的石油资源,就等于进入双倍经验状态,那么德国就可以进一步扩军,组建更强大的装甲力量和海军力量,也就可以去和美国掰腕子了。

但是随着东线战场形势恶化,德军的后勤补给也遇到困难,主要在于盟军对德国本土进行战略轰炸,工业设施损坏严重,包括很多炼油厂和石油储存设备,都遭到了破坏。德军的装甲部队也面临着油不够用的局面,这就使得装甲集群的战力大损,无法再进行1940年时的输出,德军往往是拆东墙补西墙,才勉强支撑到了1945年。

1944年之后,德军就面临两面夹击的态势,但是在西线的阿登战役中,德军基本上是赔的本都没了,最后只能坐视本土被敌军攻入,进行本土决战。可是此时的德国连制空权都没了,也没有制海权,西面、东面、南面、北面都被封锁,四面楚歌,没有翻盘的机会了。曾经德国引以为傲的装甲部队,因为制空权的丧失,基本上成为了盟军飞行员的活靶子,发挥不出什么作用,德国空军也非常捉襟见肘,即便进行了百分之200的输出,依然夺不回制空权。此时德国的工业体系基本瘫痪,交通也基本陷入瘫痪,柏林战役后,德国也战败了。

虽然德国投降时还有200万以上的部队,但是没有资源,连基本的后勤补给都没了,就算规模庞大,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还怎么打仗?


图维坦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1945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德国战败收场,那么,拥有当时世界最先进武器的德国为什么会败?这些武器中部分武器领先当时的其他国家三十年以上,德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案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石油。


希特勒战前石油储备。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充分认识到石油的重要性,因此,德国和罗马尼亚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德国本国煤炭资源丰富,但是石油资源匮乏,因此,罗马尼亚为德国提供了近94%的石油。

而德国其他的石油,则通过进口其他国家石油和本国的少量油田提供。

所以,在希特勒发动大战之前,德国储存的石油,从罗马尼亚和苏联进口的石油,这部分有大约500万吨,而德国也通过煤制油,存储了大约250万吨,占领波兰之后,德国通过“闪电战”,迅速占领丹麦,挪威,法国等地,掠夺了800多万吨石油,而当时英国控制伊拉克和非洲地区,石油年产量有1000多万吨,苏联石油年产量2000多万吨。

因此,希特勒发动“德苏大战”之前,石油储备最多是1500~2000万吨之间。


苏德合约。

1939年8月23日,德苏在莫斯科签订了《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德国得到苏联的中立态度后,全力发动对波兰的侵略战争。

1939年9月1日4时45分, 德国军队大举越过波兰国境, 分北、西、南三路进逼华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里面,同时包含了一项《秘密附属议定书》,在这个议定书里面,德国承认了苏联在欧洲东南部的势力范围,此范围德国要支持苏联,并且不能随意插手。



苏德战争的经过。

1940年4月24日,苏联在未通知德国的情况下,对罗马尼亚下了最后通碟,要求罗马尼亚在24小时内,归还“比萨拉比亚”,同时割让“北布科维纳”。

罗马尼亚屈服了,苏联迅速派遣空军和陆军占领了比萨拉比亚,这让希特勒非常恼火。

1940年7月29日, 希特勒曾对他推行侵略政策的最亲密的顾问之一约德尔说, 如果俄国占领罗马尼亚油田, 那就有可能不得不同俄国作战。希特勒极需罗马尼亚的石油, 于是积极扶持反苏的安东尼斯库上台, 在罗马尼亚建立亲德的军事独裁制度。



德国包围苏联 。

1940年10月, 德军进驻罗马尼亚后, 苏联的黑海出口受到严重威胁。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 相继加人德、意、日军事同盟, 大大加强了德国进攻苏联的南翼力量。至于西班牙、瑞典、土耳其等国, 形式上虽然保持中立, 但实际上都站在亲德反苏的立场上。总之, 法西斯德国在人侵苏联前夕已形成了很有利的战略态势。波兰灭亡后, 德苏之间的、“缓冲地带”业已消失。被德军占领的那部分波兰领土, 成了德国进攻苏联的军队集结地区。德国占领丹麦、挪威后, 不仅改善了对西欧作战的战略态势, 同时也有了东侵苏联的跳板。荷、比、卢、法投降, 英国退守英伦三岛, 使希特勒基本上消除了东进的后顾之忧。至1941年4月初法西斯占领了希腊等巴尔干国家后, 最后完成了对苏联西部月牙形的包围。

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3月,德国战时经济与军备部联合向希特勒发出报告,德国石油储备将在10月份耗尽。希特勒紧急召开高层会议,会议最后决定,想要解决这个严峻问题,唯有拿下苏联,因为苏联当时也是石油大国,有很多油田和丰富的石油储备。

1941年4月22日, 星期天, 凌晨3时, 法西斯德国出动约200架飞机, 突然袭击苏联西部4个机场以及其他军事基地、交通枢纽和重要城市, 并以数千门大炮猛烈轰炸苏联西部边境地域。德军以装甲和摩托化部队为先导, 由空降到苏军防御纵深内的空降部队配合, 从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一线约150公里宽的正面, 向苏联发起全线进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1940年~1945年全球石油产量。


二战后期,德国窘况。

在二战后期,由于德国多线作战,同时在斯大林格勒,德军和苏军陷入了持久战,德国石油储备迅速枯竭,以至于在和苏联的交战中,苏联军队经常在战场捡到德军成色非常新的坦克,拉回兵工厂稍微修理之后,又开出来奔赴战场,将炮口对准德军开炮。并且根据相关资料记录,德军在后期,甚至依靠马匹来拉着坦克前进,可见当时德军石油匮乏的困境有多么严重。

1944年5月,英美开始重点轰炸合成燃料工厂,并从意大利南部起飞轰炸普罗耶什蒂油田,8月,苏军占领普罗耶什蒂,才使德国的石油命脉再次收紧。9月,合成燃料月产量下降92.2%,跌至仅1.7万吨,德国空军的18万吨燃料需求只能满足3万吨,已无法正常出动。

所以后来希特勒就说了:如果我无法得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我就不得不结束这场战争。

后来根据德国的机密文件记载,法西斯德国的石油储备仅够9天正常用量,也就是说,后期德军的石油储备,以无力撑起这规模庞大的世界战争了。

谢谢大家。

喜欢的记得点关注哦。


古梁镛


基本已经耗尽了。

二战结束时,纳粹德国其实还有很多战机、坦克等技术装备,但是都成了停放在一边的废铁。首先就是严重缺乏燃油,而没了燃料,这些装备就成了无用的废铁。其次就是人员缺乏,当时德军的飞行员、坦克驾驶员等严重缺乏,没有足够的人去操作这些武器。

二战中德军一直饱受燃料不足的问题所困扰,在一战中也同样如此,当时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很多物资进口途径被封锁,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资,这也很重大程度上导致了德国的失败。而其实早在德国发动二战之前,纳粹德国就已经研究了很多战略物资代用品技术,这其中就有煤变油技术,德国本身有很多煤矿,但是缺乏油田,因此为了保证必要的石油资源,德国当时就建立了一些煤制油生产厂。

但是受制于产能,德军还是需要很多油田的补充。因此德军的作战计划中,他国的油田就成了具有战略价值的目标。比如高加索战役,德军就是为了争夺高加索油田,但是最终失败,没能夺取这一地区。

而二战中德军十分依赖的就是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德军燃料中很大一部分就源自于这里。因此包括苏军、美军都对这里进行了不断的战略轰炸,严重削弱了德军的燃料补给。而在1944年苏军攻下罗马尼亚之后,德国就丧失了燃料的补给,只能依赖煤制油工厂,而杯水车薪的产量也已经决定了德军的战败时是一个时间问题。


用户5770541302


德国从希特勒执政开始就大刀阔斧的开建高速公路,增加汽车产量,因此德军也理所当然的开始向全摩托化转变,不仅大炮使用车拉,人员也使用汽车输送,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步兵得以跟上装甲集群的行动步伐,闪电战成为了可能,最终支持德军在短时间内横扫了大半个欧洲,但是后果也很严重,石油在短时间内被东线战场耗尽,摩托化部队只能再次降格为骡马机动,最终战斗力大减,迅速被击败,真可谓是成也石油,败也石油!

德国本身是一个贫油国,但是迅速的工业化又需要海量的石油才能支撑,所以最终不得不选择进口石油。可是富产石油的中东地区又被英法所控制,德国想要在这个地区重新分割势力范围的企图得不到满足,最终也成为了一战爆发的原因之一。到了二战前夕,德国吸取了一战教训,利用自身丰富的煤矿产量建立了煤制油工业,又从罗马尼亚和苏联进口了大量石油作为战略储备,仅仅1938年1年,德国就进口了超过一百万吨原油(闪击波兰后罗马尼亚被英国控制)。

(罗马尼亚油田)

1940年5月进攻法国前期,德国已经储备了大约800万吨和原油以及成品油,后来在西欧的闪电战速胜,不仅原油消耗很少,而且还缴获数百万吨油品战利品,德军的原油储备达到了历史最高峰,总量超过1000万吨,在此之后,德国还在1941年通过扶持安东内斯库从英国人手里夺回了罗马尼亚的油田,而罗马尼亚一年可以向德国供应超过300万吨原油,也就是说德国人在1941年原油储备达到了最高峰的接近1500万吨。

(德国在法国的胜利阅兵)

而这1500万吨原油储备也差不多够德军消耗一年了,所以到了1941年,德军凭借这些原油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而目标也还是高加索地区的石油,所以就有了惨绝人寰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只不过这次德国人显然低估了苏联的潜力,在冬季战事中被活活拖死,最后不仅高加索的油田没得到,自己本来就不多的石油储备也被消耗殆尽,此消彼长,结果可想而知。(苏军缴获德军装备和纳粹旗帜)

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仅仅凭借罗马尼亚油田那年产量300万吨的石油根本满足不了德军大兵团作战的需求,德军只能丢弃大量没有燃油供应的汽车、装甲车、坦克,大量摩托化部队重新回归骡马化,战斗力大幅缩水,虽然1943年,罗马尼亚尽全力提高生产,但是也只提供了350万吨原油,德军依靠这些石油打了一场回光返照式的库尔斯克会战后,也就基本上宣告凉凉了。到了1944年中旬,随着苏军占领罗马尼亚,德军更是命悬一线,只能一路被动挨打,一路溃败到柏林。

(库尔斯克会战被击毁的奔驰军车)

德国在后期能够依靠的只能是自己的煤制油工业,而这只能提供一年100万吨的供给,而且消耗大量电力,其他化学工业、金属工业也要因为电力短缺而受到连累,所以后期虎式坦克的质量也大幅度下降,连钢板都不过关,制造飞机所需要的铝材也得不到满足,德军完全失去制空权,战败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根据初步统计,德军在二战后期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原油储备了,有的话也绝对不会超过年产量100万吨这个数目。


军武吐槽君


石油就是现代战争的血液,如果没有石油,现代化战争就是一个笑话,比如侵华日军占领东三省的时候,就开始了为期十余年的勘探石油工作。

但万幸,日本人只挖了八百米就放弃了,而解放后,我国在当时日本勘探石油的地方挖了1300米发现了大庆油田,如果当时让日本发现了大庆油田,那么对于我国抗战也将有巨大影响。

没有油田的日本选择了向美国进口石油,那么同为法西斯轴心国的德国石油需求怎么解决呢?

德国地处欧洲,是一个贫油国,国内的石油产出根本无法满足自身消耗,所以在战争前期的时候,德国选择了由苏联与罗马尼亚进口石油的方法来保证战争的进行,在我看来,德国的闪电战也是逼不得已,是一场“穷人的战争”

因为国内资源的稀少,德国不得不研究出了闪电战,后来在实战中也证明了闪电战的战术是可以的,这个战术对于刚刚结束一战的欧洲国家来讲,只能“坐以待毙”

战争前期的德国因为对资源的渴望,用闪电战27天内征服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战斗力。

但当德国的闪电战遇到了硬点子之后,德国资源的窘迫就一下暴露出来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使得德军对于石油消耗猛增,与此同时,盟军开始轰炸德国的石油制造工厂,德国的石油工业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但希特勒并没有放弃,采用了“合成石油”(煤焦油)的方法来替代石油,继续猛攻苏联(这时候的苏联是欧洲第一大产油国),但英美也不会坐视苏联被占领,提供给了苏联很多援助

在最后,德国的战争潜力终于被消耗殆尽,开始了撤退,这一撤,苏联红军的旗帜就插到了德国议会大厦。

关于最后德国石油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通过侧面来分析一下,当时的苏军进攻柏林也遭遇了很多抵抗,这些人大多都是步兵,而在德国投降时,德军还有两千架飞机,两百余艘U型潜艇,这些都停留在港口。

从这些装备上来讲,德国还是有一战之力的,尽管可能飞行员被消耗了,但盟军对于德国石油运输线路的禁运也是较大的原因,德国本身石油储备就没多少,一禁运更没了(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原因之一就是美国对日施行石油禁运)


娱乐吃瓜主


1945年纳粹德国投降时,库存石油所剩无几,石油让德国的战车停止转动,走向投降桌!

一、德国自身资源的匮乏。

德国作为欧洲一个贫油国,其石油资源十分贫乏。战前德国的石油主要依靠进口,主要的石油进口国是罗马尼亚,罗马尼亚是欧洲的第二大产油国(苏联产油第一)。战争前期,罗马尼亚为德国提供了大量的石油,德国则支援罗马尼亚各种武器和装备。后期由于英国对海上输油线路的封锁,聪明德国不得已采用了煤焦油的方法代替石油,因为德国的煤炭资源是丰富的。


二、“闪电战”也是“穷人的战争”。

德国前期发动的“闪电战”可以说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但是“闪电战”也穷人的战争,德国看到自身石油资源的短缺,采用闪电战的方式,短时间没集中力量击败对手,从而掠夺占领国的石油资源,补充自己的战争损耗。



古德里安的这一策略短期内是有效,德国用这套战法完成了对敌国的“秒杀”,27天内征服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尤其是在对法国实施的“黄色计划”中,英法联军面对有时己方还吃着饭时就从侧翼钻出来的德军坦克几乎丧失了战斗意志,被俘人员竟多达150万。



三、石油扼杀了持久战。

二战后期,特别是“巴巴罗萨”计划后,德军在对苏联作战失利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使得德军的“闪电战”,成为了持久战。此时的德军确在四面出击,对石油依赖越来越强。同时英国大批次的出动飞机轰炸德国的石油设施和石油补给线,瑞典学者博·黑恩贝克称,四个月内,德国“每一个重要的合成石油工厂至少被空袭过两次,六十九座炼油厂、许多存储设备及若干各种各样的液体燃料工厂也都遭到了空袭”。



1945年德国投降时,空军还存有2000余架作战飞机,海军U型潜艇还有200余艘,但是这些没有石油,就是一堆钢铁而已。


这不能不让人想起那句名言:“战争是件如此重要的事,以至于我们不能将它只交给军人去考虑。”


史海看浮沉


德国的国内煤矿很多,但是油田却很少,因此燃料问题一直是困扰德军的一个大问题。

希特勒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我得不到足够的石油,我就不得不结束这场战争”由此可见德国的石油紧缺到什么程度,同时希特勒也意识到石油问题将是制约德军行动的一个关键。1938年7月12日,德国提出“凯琳大厦计划”,计划到1944年初德国石油产量实现1100万吨,但是希特勒的野心显然让他等不到那个时候。于是希特勒制定了在战争中获取资源的战略,同时加紧了石油的进口储备,光1939年一年德军的石油进口数量就达到了516.5万吨,其中有进口自罗马里亚的石油最多。另外当时的苏联也是给德国提供石油的重要国家之一,让苏联意想不到的是德国会用着他们自己的石油来侵略自己。



由于德国入侵苏联的不顺,希特勒在战争中获取资源的战略,并没有达成,以至于德军后期极度缺乏燃料,很多的装甲车辆无法使用,这也是德军战败的原因之一。

希特勒和他的夫人在地下室自杀后,让在他们的尸体上浇上汽油,以避免盟军得到他的尸体,这可能是德军的最后一点燃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