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宋朝经济很发达,为什么不能收复西域?

惊鸿语鸣


我们知道宋朝的经济是非常发达的,人民生活也很富足。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然而,唐朝以来管辖的西域地区丢失了。北宋和南宋经济是非常发达的,比如清明上河图就展现了繁荣的经济景象,但是即便如此也没能收复丢对西域的管辖。那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以下三点:



1.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宋朝的经济很发达,但是宋朝的军事不是很强,原因要从赵匡胤说起。赵匡胤是后周大将,他在陈桥发动兵变,登基称帝,建立了北宋。然而称帝后,他担心手下大将会像当年他一样发动兵变,于是他就杯酒释兵权,把军权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

虽然这样做皇权是加强了,但是,将军们的心也被伤了,他们觉得赵匡胤不相信他们了,如果有战争,他们也不会积极去作战,也不愿意作战了,那么军事力量也会下降。所以从杯酒释兵权之后,宋朝在军事上就没有能力收复失地了。



2.檀渊之盟到了宋真宗时期,北宋与辽国签订了檀渊之盟。辽国攻打北宋,北宋宰相寇准,提议宋真宗御驾亲征,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打退了辽军。但是宋真宗胆怯,于第二年和辽国签订了合约,答应给辽国宋岁币。由于宋真宗的懦弱,使得北宋军事再次受挫,而且宋真宗害怕战争,根本就不会考虑收复西域。



3.绍兴议和靖康之变后,宋高宗建立了南宋,然而宋高宗害怕战争,由于自私和胆怯,导致了绍兴议和,并杀害了抗金英雄岳飞。宋高宗都不敢考虑收复北宋的失地,何况西域,只怕是想都不敢想。宋高宗之后的皇帝都是偏安的,而且经常受到金元等国的骚扰,根本就没有能力收复西域了。


肖邦老师的课堂


我是奔腾Li,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宋朝为什么不能收复西域,主要原因还是宋朝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宋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强大的王朝,但事实上在秦,汉,唐,宋,元,明,清这些华夏一统的王朝中,除经济强大以外,宋朝的领土是最小的,军事能力也是相对较弱的

宋朝管理土地面积倒数第一,为何还号称大一统?

宋朝土地面积为何倒数第一,其主要没有占据三个地方,

  1. 西北地区,西夏统治,
  2. 北方的燕云十六洲,是辽国,
  3. 南方的安南地区,(现今的越南地区,唐,明等时期均在王朝的版图内)

对比唐朝这时的宋朝应该算是四分五裂的,而且还仅限于北宋时期,到了南宋时期,宋朝统领的地盘就更小了,那么为什么宋朝可以号称大一统,其实与古时管辖区有关,

  • 中原地区,
  • 巴蜀地区,
  • 江南地区,

古时王朝主要以这三个地区为主要领土,占据此三个地区就算是统一的王朝,而宋朝虽然名义上可以称为大一统,但实际上还是群雄割据的局面

注重经济,缺乏军事能力

从经济的角度看,宋朝的君王是成功的,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测算,按1990年美元为基准,在公元960年后(赵匡胤建立宋朝),宋朝均GDP为450美元

,至宋末达600美元。而处于中世纪中的欧洲,仅为422美元,宋朝领先于欧洲,

但事事皆有两面性,宋朝发展经济的能力强大,而发展军事却相对较弱,仅从一点上我们就可以分析出原因

  • 秦有始皇帝,王翦等大将,
  • 汉有汉武帝,卫青等大将,
  • 唐有李世民,秦叔宝等大将,
  • 明有朱元璋,徐达等大将,

而宋朝立世300余年,历经19位君王,均没有注重培养有军事能力者,被人们所铭记的将领仅有岳飞一人,

总结

每个王朝都有自己的使命,宋朝经济上的发达对后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军事上的落后却与列强形成差距,导致宋朝经常被辽,金骚扰,《靖康之难》的发生,也充分证实了宋朝的实际情况,难以自保的宋朝又有何能力收复西域呢。


奔腾Li


根本的原因就是宋朝的“重文轻武”。

宋朝在很多方面都已经发展到了当时的世界巅峰,比如宋朝的经济总值位于世界第一,比如东京汴梁是世界人口第一的城市等等。

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当时世界的50%以上,最高达80%。

汴梁的人口据推算大约有120-150万,世界上同时期的人口最多的其他国家的城市是君士坦丁堡,人口只有20万。

按说这样的实力,足以拥有一支傲视全球的军队,可是宋朝整个社会的思想造成了“文武不均衡”,甚至出现了畸形。

在宋朝,文人的地位达到了空前绝后,文人不仅能够通过科举达到“进仕”的目的,而且“文人无死罪”,这是宋太祖规定的。

这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上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风气的泛滥。

文人地位如此之高,武将的地位自然就每况愈下。

加之赵匡胤本身就是靠军队才得以登上皇位,因此他对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们非常忌惮,先是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接触了禁军将领们的兵权。随后又通过种种手段削夺了地方节度使的大部分权力,使节度使这个曾经炙手可热的官位成为了一种虚职。

总之,宋朝的轻视武力,虽然巩固了内部的统治,但抵抗外虏则显得力不从心,以至于最终出现了“靖康之耻”的悲剧。

现在看来,发展经济发展文化虽然必不可少,但拥有相当的武力也是势在必行。

想要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就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能有明显的短板,否则“伟大复兴”只能是一句空谈!





飘香一箭


小白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

第一,宋朝统治者不敢将大量的部队交于武将统领外出,宋朝统治者本身就是武将出身,对拥有大量兵权的在外将士还是有所担心的

第二,宋朝经济重心在南方,显然,开拓南方的经济和发展南方的贸易路线更有意义,再者宋朝出现了航海罗盘,极大的推送了航海运输的发展 ,而且海运具有运量大,被劫掠的风险小!

第三,宋朝周边形势复杂。在北宋,西南有大理,西北有西夏,北方有契丹,如若收复西域,必然引起战争,再加之路途遥远,强敌环饲守住已有的地盘显然更为重要

第四,宋朝距离西域遥远,必然需要大量的马匹和漫长的补给线,由于后晋石敬瑭献幽云十六州后,中原王朝一直未能收复长城以北地区,更是缺乏马匹这一重要的战争物资,漫长的补给线极易导致孤军深入

第五宋朝的精锐部队都在汴京驻扎,收复西域必然不能派杂牌军,如若中央军事空防,皇帝也不安心!

第六,宋朝重文轻武,军队的战斗力普遍较弱,收复西域必然难关重重,同时在在战略上不符合宋王朝以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而制定的消极的防御战略!


小白i分享


社会经济很发达,并不代表国力很强悍。民间经济很发达,并不代表国家财政很有钱。收复或控制西域,既需要国力强悍,又需要花大钱。因为控制西域,目的是安全而不是收益,所以派兵运粮给封赏,都需要钱。即便这些因素满足了,宋朝不会收复西域,甚至都不会制定出这样的计划。一个是收复西域是为了解决北方威胁,但北方威胁一直存在,你收复西域就没有意义;另一个是宋朝没有占据通向西域的关键通道,所以就是想伸手也伸不过去。

01.宋朝的经济很发达,但财政很紧张

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公元1000年的时候,宋朝的GDP达到了265亿国际元(购买力平价计量,即将当时不同国家的货币换算成统一的单位),而当时世界的GDP是1168亿国际元。也就是说,宋朝的GDP占当时世界的22.7%。要知道宋朝的统治疆域,北边到不了长城,西边到不了河西,远远小于秦汉。所以,能有这样的数据,已经够彪悍了。

经济发达的一个硬标志,就是人口和耕地的大量增加。宋太宗时期,公元980年,人口约3250万;而到了宋徽宗时期,公元1110年,人口约1亿1275万。公元996年,宋朝耕地面积也就300余万顷,而到了公元1021年,就增加到了500余万顷。

同时,宋代的商品经济是历代王朝中最发达的。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以及造船和航海,不仅空前繁盛,而且出口至中东、非洲、欧洲等50多个国家。农业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支撑了大城市的出现。北宋末期,光十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就有46个。而首都开封,更是超过了百万人口。

但是,空前繁荣的社会经济,并没有让宋朝的国家财政富起来。北宋中期,一年的财政收入大概在6000万到7000万贯之间。看似很多,换算成购买力,肯定会让盛唐政府羡慕。但是,北宋的开销也大,每年竟长期保持300万贯的财政赤字,就是钱总是不够花。养兵、养官以及对西夏的战争,已经耗尽了这些财政收入。所以,宋朝的财政真得不宽裕。如果宽裕,王安石也没必要搞什么变法。

02.宋朝的经济发达为什么没能转化成国家力量

财政如此紧张,就真得别指望国家有啥力量了。

那北宋的统治者们是脑子有问题吗?有这么发达的社会经济,怎么就不能扩军备战、开疆拓土,成就一番秦皇汉武的风采。

其实,这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

正是因为国家不扩军备战、不开疆拓土,也正是因为国家财政长期紧张,甚至入不敷出,所以社会经济才会发达。因为钱没流进国库里、也没花在打仗上,全都留在了民间。所以,宋朝的民间经济才会发达起来。

那宋朝为什么不整合一下?就是让社会穷点儿、让国家富点儿,咱们再苦再累,也别让蛮夷给灭国了啊。

有两个路径依赖,导致宋朝不想甚至也不愿意搞财富重新分配的整合。

一个是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宋朝就一直推行文治。这就导致两个结果,一个是老百姓吃不饱饭也不用闹事,可以去当兵,国家养你;另一个是士大夫阶层,真得算是高薪养廉了,体面生活没问题。所以,宋朝的社会矛盾,没有隋唐那么紧张,基本上不会有农民起义把朝廷给推翻了。宋朝这么做,国家会稳定,所以就没有改革的动力。

另一是澶渊之盟后,宋朝真得没必要让国家和社会保持一种紧张的状态。换个角度说,正是因为辽朝占据了幽云十六州,所以宋朝政府和社会才会如此宽松。因为宋朝无需直接面对草原问题。两汉和隋唐,这种大帝国必须要独自面对草原问题。所以,国家就不可能宽松,整个国家就得打造成一种战时军国主义的状态。但是,宋朝完全没必要,给辽国点儿钱,然后契丹人就把草原问题给解决了。

正是因为这两个路径依赖的国情,所以宋朝政府没必要玩了命地榨取社会财富。养不用打仗的兵、养天天诗词的官,还养一个赵氏皇室,就行了。财富都在民间,民间自然就有钱 ,有钱自然要繁荣。同时,既然不用直接面对草原问题,所以社会也就可以更宽松。宋朝的开封有夜市,唐朝的长安有宵禁,一个如此宽松、一个如此紧张。原因就是宋朝没必要把自己整成全民备战,所以很舒服。

03.宋朝的国力不足以支撑羁縻西域,而形势也不允许

宋朝的主要外部矛盾,说是有两个,辽国和西夏,但是实际上就一个。那就是西夏。因为在澶渊之盟后,辽朝的问题已经不严重了。但是,西夏的问题却很严重,而且一直打仗,从李继迁搞事情以来,宋夏之间就一直是战争状态,和少战多、和只是暂时战才是常态。

宋朝中期,财政紧张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宋夏之间的连年战争。实际上,养冗兵、养冗官,以及养吃喝玩乐的皇室,宋朝还是没问题的。但是,连年战争就不行了,因为战争是最费钱的游戏。

所以,宋朝即便国力允许,也会把力量用在西夏身上,不会想西域问题。

同时,当时的形势也不允许。这种不允许,一个是没必要、一个是不可能。

没必要:之所以要控制西域,是为了解决北方草原问题。也就是北方的草原帝国,往往会把西域作为自己的战略后方或输血基地。但是,辽朝这个北方威胁,宋朝就始终解决不了,所以单单去解决西域问题,就真心没必要了。另外,辽朝也没玩命控制西域,而主要是借力东北。那你宋朝对着西域拼命输出暴力、输出财富,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不允许:羁縻西域也罢、控制西域也罢,甚至收复西域也罢,就是要把自己的统治力量和政治影响延伸到西域。既然要延伸,就需要连接,因为你得投送力量。但是,西夏人挡在了河西走廊,你宋朝还怎么通西域。

另外还有一个河湟谷地,也可以通西域。而且,北宋后期为了遏制西夏,还一度占领了河湟地区。但是,这直接引发了吐蕃人(这时候吐蕃帝国已经分得乱七八糟,主要是各种部落)的强烈不满,然后跟西夏联起手来一起揍北宋。在这之前,吐蕃人可是一直跟宋朝合伙揍西夏的。宋朝的外交博弈,从来都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甚至把自己的小命也给搭进去。

所以,连西域的影子都见不到,宋朝人也就别想着收复西域、羁縻西域和控制西域了。


减水书生


宋朝经济的确很发达,但宋朝经济的发达与收复西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虽然西北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联系东西方文明的通道,但经济发达的宋朝并没有收复西域的强烈愿望。宋朝不会收复西域,宋朝也不可能收复西域。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因为宋朝经济的发展并不依赖于丝绸之路,宋朝已经开辟了海上贸易通道——海上陶瓷之路,取代了原本的陆上丝绸之路;二是因为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严重削弱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收复西域对宋朝来说是就算有心也是无力;三是因为宋朝时期形成了政治力量上的平衡,如果宋朝要收复西域,就会受到辽国和西夏的共同打击;四是因为经济重心逐渐移向南方。总之,积贫积弱的宋朝没有动力收复西域,也没有能力收复西域,更没有机会收复西域。

为什么说宋朝经济发达却不能收复西域呢?其具体原因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宋朝的军事力量在重文轻武的政策下被极度削弱。武力值不高的宋朝自然不可能收复被武力值高的西夏所占据的西域地区。

鉴于唐朝的藩镇之祸,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尽可能地削弱了武将的权力,以防止安史之乱之类的地方叛乱再一次威胁中央集权。其做法有没有合理之处呢?当然有。但宋太祖赵匡胤的做法有些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重文轻武的政策下,文武官员的力量还是处于失衡状态。

重文轻武的重点在于削弱武将的权威,而不是要削弱军队的战斗力。然而,最终的结果却与目的背道而驰,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不仅被削弱了,而且还造成了一种歧视军人和军队的社会氛围,以至于出现了要通过在士兵脸上刺字才能防止士兵逃跑的局面。一支没有任何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的军队是不可能有收复西域的动力的。

宋朝军队是典型的农耕文明的军队,擅长防守而不擅长进攻,尤其是宋朝还失去了获得马匹的草原。没有骑兵的宋朝军队,是不可能战胜机动力超强的属于游牧文明的西夏军队的。战胜不了西夏军队,何谈收复西域?!

其次,在传统的中国统治地区,逐渐形成了宋朝、辽国和西夏三个政权。这三个政权之间实现了政治力量上的平衡,任何打破这种平衡的行为都会受到其他两国的打击。

唐朝灭亡以后,中国又进入了一个大分裂的时期——五代十国。宋太祖赵匡胤虽然基本上统一了中国,但北方的由契丹族建立的辽国政权却显然已经强大到了不能被宋太祖赵匡胤统一的进步。宋朝初年的时候,宋朝军队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强大的,但宋朝初年的时候宋朝的财力却不充足。当宋朝财政收入提高以后,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又下降了。

以李元昊为首的党项族也是一个典型的游牧民族,其战斗力甚至超过了辽国——因为其生存的环境更加艰苦。虽然西夏的经济和文化是全面落后的,但西夏的军队战斗力是极其强大的。在不能消灭西夏的前提下,北宋只好承认了西夏的独立。

发达的农耕文明的代表北宋被落后的游牧文明的代表辽国和西夏完全压制住了。这实际上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力量平衡状态的表现。经过五代十国的长期战乱,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不能再继续战争下去。经济发达的宋朝如果收复西域,那么就会破坏宋朝、辽国和西夏的力量平衡,就会破坏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和平发展局面。在当时,客观的生产力是不允许宋朝这么做的。

再次,宋朝已经找到了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宋朝已经找到了取代必须经过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的海上陶瓷之路。所以,宋朝在经济上并没有收复西域的强烈愿望。

宋朝经济的发展需不需要市场呢?当然是需要的。市场越大,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越快,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就越高。那么为什么不收复西域呢?西域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市场呀。西域当然是市场,但西域地区的市场非常小。西域的人少,西域的购买力低下,这狭小的市场对于宋朝来说犹如鸡肋,不要也就不要了。

从汉朝开通路上丝绸之路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在贸易过程中有了长足的增长。然而,宋朝已经找到了一条海上陶瓷之路,完全可以取代路上丝绸之路。所以,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没有因为西域的失去而萎缩,反而是海上陶瓷之路的开辟加快了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甚至宋朝政府必须设立市舶司才能真正地管理好日益增长的贸易量和贸易规模。

宋朝实际上是一个商业社会,其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超过了以前任何朝代。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商业,而不是来自于农业。也就是说,宋朝的国内商业比国际贸易还要繁荣。既然国内贸易比国际贸易要重要,那么首先发展的当然是国内。收复西域也是在处理好国内事务的基础上。

宋朝的经济的确很发达,其财政收入不仅远超隋唐,还远超世界各国。然而,宋朝有三冗现象:冗官、冗兵、冗费。无论宋朝有多少财政收入,无论是七亿贯还是十亿贯,其最后的去向都是流向了众多的官员和士兵,甚至宋朝政府每年都会出现财政赤字。在这种情况下,宋朝发达的经济是不可能转化为强大的军队战斗力的。没有发达经济的支持,没有战斗力强大的军队,怎么能收复西域呢?!

最后,宋朝时期是中国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转移的关键时期,且在南宋时完成了经济中心的南移。既然经济重心在南方,那么北方的事情就要缓一缓。

中华文明起源于北方的黄河流域,并在黄河流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然而,地处黄河流域的北方大地战乱比较频繁,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大分裂迫使中国的经济向着更为稳定的南方转移。

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的稳定,不仅需要稳定的国内环境,还需要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当时的宋朝,经济是越来越发达的,是越来越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的。南方稳定还是北方稳定?当然是南方。宋朝如果向着北方发展,宋朝如果要收复西域,就不可避免地要与西夏发生战争;这就与经济发展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对于宋朝政府来说,与其通过战争收复西域而获得一个较小的市场,不如通过稳定的外部交往获得更大的广阔市场。大市场和小市场宋朝选哪个?稳定和战乱宋朝选哪个?不论统治者如何想,经济会替他选择大市场和稳定。也就是说,宋朝开发的中心是南方而不是北方,北方的西域地区也没有太大的开发潜力。所以,经济发达的宋朝不会也不想收复西域。对宋朝统治者来说,西域除了养马没有其他作用,养马哪有经商赚钱?!埋头经商的宋朝哪还有心思收复西域?!收复西域还不如与西夏做买卖来的实惠呢!

总之,宋朝经济的确是发达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其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甚至高于西方国家。然而,宋朝发达的经济不能转化为强大的军队战斗力,宋朝也没有收复西域的内在动力,宋朝更没有能力冲破辽国和西夏的联合军事力量的压制。所以,经济发达的宋朝最终没能收复西域。什么时候宋朝能收复西域呢?当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时候。如果宋朝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那么宋朝就有了收复西域的内在动力。


历史纬度


宋朝的经济确实很发达,但是军队战斗力太差,又没有受重用的厉害武将,所以收不回西北领土。

繁荣的商品经济

首先依照题目的意思,可以知道题主问的是北宋,因为南宋已经推到长江以南了,从位置上和西北(也就是西夏国)没有相邻。

北宋的商品经济确实很繁荣,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很多大城市,尤其是北宋都城开封,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全世界最繁荣的大都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开封汴梁河两岸的繁华图景。

(清明上河图)

仅以此画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开封城内分布着众多的瓦舍勾栏,邸店,酒楼,汴梁河两岸街道上有很多的生意人。

宋朝的商品经济之繁荣,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税收,北宋的税收非常依赖于商业,北宋每年在官员俸禄,军费开支上的花费几乎都是商税在输血。可是,虽然北宋由此得到的税收多,但架不住各项开销更多,仅官员俸禄和军费开支两项就将其压的喘不过气,更何况每年还要给西夏和辽国大量岁币,因此财政在中后期一直是入不敷出状态。

军队战斗力差

这一点很好理解,北宋为了防止武将拥兵自重,于是把全国各地的精锐士兵都编入禁军,驻扎在开封及其周边,形成了守内虚外的局面。其余的军队多为蕃军和厢军,战斗力低下。更兼北宋不重视军事,军队作战武器都年久失修,而且北宋非常缺少马匹,更加不利于同西夏兵作战。

(北宋军队剧照)

这样就不难理解军队战斗力低下了。

缺乏能力出重的武将

整个北宋一朝,谈得上算是将才的武将非常的少,而且都集中在太祖太宗时期,比如跟随赵匡胤建立北宋的石守信、王审琦、潘美等等,以及太宗朝的杨家将父子。但是这个时期北宋的注意力都在攻灭北汉和收复燕云十六州,主要作战对象是北面的辽国。

后来和辽国达成澶渊之盟后,北宋的对外策略就由武力转变为花钱买和平。后来在对西夏作战中,是和是战,北宋最高统治者的态度前后多变,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案。

(杨家将剧照)

纵观北宋对西夏作战中,只有范仲淹等少数人称得上是能将,其余多为平庸之辈,守境安邦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指望他们率兵收复失地呢?

因此北宋在对西夏作战中吃了大量败仗,后来干脆仿效对辽的处理方式,每年给西夏大量岁币,两国边境互市,算是又一次花钱买和平。

繁荣的商品经济带来的大量财政收入,虽然没能让北宋拥有强大的军队收复失地,但的确给北宋“买”来了长期和平。不过从长远来看,花钱买的和平终究不长远,增强国防实力才是王道。


历史部尚书


宋朝之所以不能收复西域,得从三个方面来说。

首先宋朝时期经济发达,但军事实力是中国历朝历代中最差的,更没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加持,汉有汉武帝,唐有唐太宗,明有朱元璋、朱棣,清有康熙、乾隆,相比之下宋朝皇帝各个比较软弱,单从领导人层面就否定了宋朝收复西域的可能性。

其次宋朝军事实力不允许,宋建国之初既定的基本国策是重文轻武。唐末五代时期战乱不断,藩镇割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君弱臣强,一个政权难以长期维持。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后,为防止这种局面的发生,制定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的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削弱武将的权利,从而确立起“崇文抑武”的国策,其结果就是整个北宋时期没有声名远播的大将,没有能征善战的部队,宋徽宗时期有个最能打的“常胜军”还是辽国的降将,最终被宋徽宗猜忌而投降了金国,帮助金国灭送。北宋军事的羸弱,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靖康之耻”,两位皇帝被俘,半壁江山被夺。

还有一个原因是邻居不允许。宋朝是唐宋元明清中疆土面积最小,最为分裂的朝代。北边有强大的辽国和“打不死”的小强西夏,五代十国时丢失的燕云十六州一直在辽国手里,西出的通道已被辽国、西夏堵死,不拿下这两国是无法进入到西域的。北宋自建国以来,与辽国战乱不断,被辽军完虐,宋真宗时期辽国军队打到黄河边上,汴京城岌岌可危,不得已两国签订澶渊之盟,维持了百年的和平,但此时西夏崛起,对北宋骚扰不断,宋夏前后共经历五次战争,都没能将那对方打服,最后还是北宋花钱免灾。有如此不省心的邻居,如此窝囊的宋军,何谈收复西域。

宋朝是算是历史上最悲催、最屈辱的朝代了。先是被辽国隔三差五的骚扰,讹诈点钱花花,又被后起之秀金国抄了老家,抢了两位大当家,夺了大半个家产,好不容易熬到金国灭亡,自己也被蒙古团灭,结束了屈辱的一生。西域的事,真心没那个精力与实力。


朝日升龙


宋朝算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王朝,爱是因为他高度发达的经济,恨则是因为一个这么有钱的王朝,没有成为一个大统一的王朝不说,反而把这些钱全都赔给别人。

宋朝的经济发达是公认,别的不说,直接用一组数据就可以表达:宋朝国民生产总值最高时,曾占到世界总量的80%。宋神宗熙宁十年,国库收入为7.07亿贯,最高达到10.6亿贯,是唐朝贞观年间的7倍左右。按理说,这么有钱的宋朝,养出几万人的精兵强将不是什么问题,然而事实却是,几十万的军队一打就散,这又是为什么?

我们都知道,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黄袍加身”抢来的皇帝,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害怕后人也会学他抢了赵家的皇位,于是就有了“杯酒释兵权”夺了那些开国功臣的权力,但是做了这些还不够,赵匡胤还做了一件事,就是重文轻武。在宋朝的朝堂中,文官明显要比武官的地位高,这就是在明目张胆的打压武官,同时抬举文官的地位,也让参加科举的学子看到了做官的希望,所以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从文这一条路,就算不是读书的料,也要去这条路上拼一把。

除此之外,在宋朝军营中还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将不识兵,兵不认将”。宋朝的将领一般只会在军营中待几个月就会被调离,原因就是怕将领在军营待久了收拢人心。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士兵不熟悉将领,上战场的时候就不知道这个将领的指挥风格,将领不熟悉士兵,就不知道士兵在战场上的执行能力。

根本没有多少战斗能力。


苏小顔


重文轻武的宋朝,虽然是社会经济很发达,军队战斗力很弱势,不当将领不必重视,没有权威,士兵也无心训练和打仗,逃跑人还很多,为了防止逃跑在士兵脸上刺字这种尴尬局面。

宋朝时期对收复西域愿望不强烈,每一任皇帝就没有对收复西域做出实质性的规划。发展经济宋朝的向外贸易是通过海上运输的,经济发展并不依赖于丝绸之路,而是开辟了海上贸易通道——海上陶瓷之路。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为了防止再次发生唐朝的藩镇之祸(安史之乱),尽可能地削弱武将的权利,防止地方威胁中央集权。

宋太祖赵匡胤的做法有些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重文轻武的政策实施下,文武官员的力量处于失衡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削弱了武将权威,同样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并且在每一支军队中都要安排一个文臣监军,军队的最高指挥权在监军手里,其实文臣根本不懂的行军打仗指挥能力。宋朝当时刘在农耕文明,军队擅长于防守而不擅长进攻。军队训练疲软,凝聚力很弱,缺少战马,没有像样的骑兵部队,想要战胜西域以骑兵为主,机动力超强西夏军队,收复西域谈何容易!

当时的华夏之地有三个政权,宋朝、辽国和西夏已经形成三方平衡势力,宋朝更没有力量可以同时消灭强盛的辽国和西夏。宋朝初期以后西夏控制着河西走廊和部分西域领土,阻断了中原政权通向东西方的丝绸之路通道,东西方文明交流就此阻断。

汉朝开通路上丝绸之路,经济有了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也长足增长。然而,宋朝却找到了一条海上陶瓷之路,中国海外贸易不仅没有因为西域的丢失而萎缩,反而是加快了海外贸易发展,让宋朝的经济快速增长,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超过了以前任何朝代。

政府的财政收入,基本来自于商业贸易,外贸交易挣取的利润大多数流向了更多的官员和士兵,朝廷财政却出现了赤字,在这种状况下无法把发达的经济转化为强大的军队战斗力,军队需要资金支持,没有强大的军队怎么能收复西域?

总之,宋朝时期经济发展很快,西域的东西方丝绸之路通道被堵塞,宋朝无力收复西域,只能向海上开辟了一条“陶瓷之路”。这种运输外贸交易比丝绸之路还要便捷快,交易数额大,当时宋朝就没有意愿收回西域。宋朝的经济快速发展,军队建设却始终是落后状态。又在重文轻下武削弱军队指挥能力,长期造成军队训练少战斗力很低弱。这样的军队能同时打胜强大的辽国和西域军队是不可能,即使宋朝想要收复西域,也无能为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