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东营,吕剧

东营,吕剧


作为吕剧之乡,不管传统戏剧受到怎样的冲击,吕剧在广饶总是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夏日的傍晚,走在大街小巷,不时会听到吕剧唱腔从某个街角或檐下飘来;假日的广场、湖边,人群集中的地方,往往会发现吕剧戏迷吹拉弹唱的身影;农闲的乡村,吕剧唱腔飘过一个个农家小院,久久萦绕在村庄上方……

吕剧发源于广饶,经过一百多年的传承、发扬,已经在广饶人的精神文化中占有了独特的地位;而作为一种传统剧种,经过几代人的改革创新,吕剧也随着时代在发生着变化,与现代人互相适应、磨合,发生了很多新的故事。

吕剧团的前世今生

吕剧的诞生,以广饶县时家村(现属东营区)时殿元等人所创化妆扬琴《王小赶脚》,突破了山东琴书的窠臼而具备了戏曲的艺术特征为标志。随后,吕剧作为一种新剧种开始在民间慢慢传唱开来,但并没有确定的剧种名称。1947年,当地颇有影响力的京戏艺人刘汝溪组建了刘营村业余京剧团。建国后,1952年,“化妆扬琴”被省政府定名为吕剧,成为山东地方戏的代表剧种,广饶县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广饶县专业剧团。广饶知名艺人刘汝溪、刘怀英、缪文洲等受县政府委托,跑遍全县,以刘营、辛庄子和大营业余剧团人员为基础,留用刘营村业余京剧团的布景、道具和服装,于1953年2月,正式建立了广饶县大众京剧团(即广饶县吕剧团的前身),由刘汝溪任团长。1954年初,潍北和平剧团解体,部分骨干演员充实到大众京剧团,剧团遂易名为和平京剧团,此时剧团演员阵容强大起来。同年秋,广饶县和平京剧团被批准注册为正式专业表演团体,定名为“广饶县京剧团”。1958年12月,博兴县京剧团二团(原蒲台县京剧团)划归广饶县,被命名为广饶县京剧二团,原广饶县京剧团易名为广饶县京剧一团。

1959年,广饶县被山东省文化厅确定为吕剧发源地。随即,县政府决策,决定将广饶县京剧一团改制为“广饶县吕剧团”,至此吕剧团正式成立。原京剧二团剧制不变,易名为广饶县京剧团。1960年底,撤销京剧团编制,京剧团与吕剧团合二为一,正式定名为“广饶县吕剧团”。与此同时,又吸收原无棣县吕剧团的13名优秀演职员入团,从而大大增强了吕剧演出的实力。至此,广饶县吕剧团成为颇有名气的阵容整齐、行当齐全、演艺水平较高的县级专业剧团。此后,除文革期间,吕剧停演外,剧团在吕剧发展、传承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直到1994年,东营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广饶县吕剧团的基础上组建东营市吕剧团,隶属市、县双重领导。东营市吕剧团的成立,结束了东营市无市级专业戏曲表演团体的历史,也为我市、县吕剧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和希望,成为吕剧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2012年7月,广饶县吕剧团更名为广饶县吕剧艺术中心,仍挂东营市吕剧团牌子。

庄户剧团民间绽放

在由政府出面成立专业吕剧团的同时,民间的吕剧传承也马不停蹄地开展着,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观念转变了,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为吕剧的民间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花官镇是有名的“吕剧窝子”,今年52岁的“戏痴”宋克光就是花官镇前勤村人。自17岁与吕剧结缘,宋克光的人生便随着吕剧的发展演变起伏跌宕,可以说,宋克光的人生贴切地诠译了这30多年来吕剧在民间的状况。

1980年,17岁的宋克光初中毕业,那年村里闹灯节时,他给唱戏的老艺人做了一个临时的配角———吹笛子,从那时起,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戏台。宋克光回忆,那时,各公社的文化站站长都驻村,巧合的是,花官公社文化站的驻村站长刘汝玺就驻在宋克光村里。每天晚上,宋克光都和刘站长切磋技艺。

1982年,刘站长到惠民地区(当时广饶一带属惠民地区)开会,看了滨县吕剧团表演的吕剧《一墙之隔》后,感觉非常好,便把戏本带了回来物色演员排戏。当村里人找到正在地里干活的宋克光,告诉他刘站长让其回家唱戏时,宋克光扔下手里的农活就跑回了家。经过充分的准备,在当年公社的汇报演出上,他们得了一等奖。从那以后,宋克光算是真正开始了他的唱戏生涯,他所在的剧团也一时红火起来,1984年,他已经可以独当一面去招聘演员了,他的妻子李元英就是在那年被他招进了剧团。

1984年年底,花官公社的吕剧团解散,可已经迷上吕剧的宋克光不想就此退下戏台。1985年春节刚过,他就与原剧团的另两名演员商量,合伙成立了乐安吕剧团。他们请老师、招演员,一切准备妥当后,当年阴历的九月份,便带着剧团到济南演出。由于演员大多学艺不精,两个月后,剧团开支难以维持,很快解散。不死心的宋克光带着李元英和另一位演员去济南学艺。三个月后,宋克光和李元英结婚,婚后,两人开始跟着各地的老艺人学艺,一起挖掘传统戏。宋克光说,那时他把老艺人们的传统戏全都记了下来,只要听过几遍,他就能唱。就这样,两人与老艺人们在一起唱了整整一年,水平得到了提升。

1987年过了春节,宋克光决定和妻子出去闯荡,两人带着宋克光16岁的妹妹和刚出生九个月的女儿到了青岛,摆地摊唱戏。他拉琴妻子唱,妹妹看着女儿,一唱又是一年。之后他断断续续四次来到青岛摆地摊,既是维持生活,也是锻炼技艺。期间,除了到青岛摆地摊,他还带着后来又拉起来的剧团到淄博、潍坊、滨州等地唱戏。1996年,他与妻子贷款购置戏妆,吸收当地几名吕剧爱好者入股,成立了一直持续到现在的“梨园剧团”。梨园剧团从成立时的因为新人太多、技艺不精而被听众否定,到现在拥有一支水平稳定的演出队伍,宋克光这个队长付出了太多,能够坚持到今天,全是凭着那股从骨子里发出的热爱。“我一辈子热爱唱戏,也只会唱戏,所以我的生活必然是离不开吕剧的。”宋克光说。

双线并进一脉传承

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不管是专业的东营市吕剧团还是民间的梨园剧团,都走过了一段物质上匮乏,但是演出大受欢迎与追捧的历程。如今,受到多种娱乐元素的冲击和年青人的逐渐疏远,吕剧作为一种传统优秀剧种,面临传承上的瓶颈,但是爱吕剧的人们还在不遗余力地努力着。

多年来,东营市吕剧团在唱好传统剧目的同时,还结合新形势,创作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剧目。剧团成立以来,共创作、改编、排演800余个剧(节)目,培养了200多名艺术新人,分获国家级及省级表演一、二等奖若干次。演出过的主要代表剧目有:《王小赶脚》、《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借年》、《双玉蝉》、《画龙点睛》、《潮涌黄河口》、《孙武》、《马书记上任》、《随礼》、《乡人俚曲》、《天地人心》等,既有留传下来的传统剧目,又有弘扬新风尚和歌颂现代模范人物的现代剧目,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对吕剧艺术人才的培养,不管是专业剧团还是民间剧团,以前都是跟班学艺,这也是最主要、最常用的方式。东营市吕剧团以前新录用的演职员等,都是通过跟班学艺而成为骨干演职员的。直到1994年10月,赵静等10多名烟台戏校毕业生被分配到剧团工作,才首次有了正规院校毕业的艺术类学生,他们也很快成为了舞台上的主要演员。

而作为民间剧团,宋克光介绍,梨园剧团现在的演员年龄都偏大,再过几年就不能再唱了,但是对吕剧的热爱使他感到对吕剧传承的责任感,近几年,他已经开始物色年青演员,并在当地的学校教孩子们拉琴唱戏,希望可以从中发现几个好苗子。现在,我县有庄户剧团80多个,演员情况跟梨园剧团都相似,以年长者为多,发展下一代的吕剧爱好者,是当务之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