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8 记千年古樟树群——詹士元

记千年古樟树群——詹士元

“湖光潋滟,奇峰怪石,古树庇荫,渔歌唱晚……”古镇佛昙景致的清丽,让人喟叹。那些天然无过多的雕饰,清新脱俗,汩汩流动的美,深深令人沉醉。她像一位略施粉黛的女子,清秀可人;也像一幅水墨丹青,意韵幽远。倘佯于这样的风景,甚为留连。

由于采风活动,我第一次近距离深入古镇。当我行走于乡间村道,那些古朴无华的古厝,饱经沧桑的历史古迹,历经风雨仍然枝繁叶茂的古樟树……,这些美好的景物,一次次碰触着我的视觉神经,叩动内心的柔软。我陷入久久的沉思:古镇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灿烂的历史文明,承载了前后多少代佛昙人辛勤的耕耘。

兴许是采风时意犹未尽,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又一次来到佛昙镇,并把参观的重点放在轧内村。这是个古老的小渔村,祖辈们遗留下来许多珍贵的古迹,千年古樟树群就是一方胜景

记千年古樟树群——詹士元

从县城出发,几十分钟的车程就到了佛昙。

一到镇上,我便马不停蹄地往轧内村赶,脑海里掠过一棵棵古树的身影。绕过些许村道,在村子东面,那片古香樟树群婀娜的身姿呈现在眼前。最前面的是一棵香樟树,我不知道它的树龄有几年?据了解,轧内村里的香樟树有七百多年。但见这棵香樟树主干极为粗壮,几个成年人都环抱不过来,它的枝干向两边开叉延伸,其余小枝干星罗密布,错落有致。而树叶蓊郁翠绿,俨然看不出冬季萧瑟的景象。它挺直腰身屹立在那边,像迎宾的老者,笑容可掬地恭候到访的客人。

我的目光在这棵古树上流连。许久才移步向前,树下是一些条形石头铺就的道路,漫步其间,心旷神怡。这样的古树,这样的石子路,颇让我浮翩联想,仿若登临极地之境,有隔世之感。这里没有大都市的灯红酒绿,没有喧嚣与浮躁。有的只是乡间的清新、朴素,轻风拂面,有种通透的感觉。或许是性格偏静,我对这样的环境总是极其恋栈。在我内心深处有一个田园,而这儿正契合了我的希冀。

记千年古樟树群——詹士元

一边若有所思,一边难抑内心的波澜。愰忽间,我又走到那块写着“古樟树群”木牌前。我细细端详着木牌上的介绍,原来这些古樟树颇有历史渊源。元末明初时,陈姓一族先祖来到佛昙,扎根在轧内村开基立祖、繁衍生息。因当时村子靠近海边,每年到秋冬之际,海边经常刮起强劲的北风,村子里就会飞沙走石,许多房屋都被风沙淹没。为防风固沙,他们就在村里种上樟树、榕树来抵御风沙,至今现存 10 棵 712年的古樟树。看着这块木牌,我的思绪穿越千年,陈姓先祖挥汗如雨,开基拓土的身影似乎在眼前。正是有陈氏先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开创基业,才有后世安定繁荣的生活。“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正是这个道理嘛!

记千年古樟树群——詹士元

来参观这片古樟树群,一定不能错过“生命之根”和“樟抱榕”两棵古树。“生命之根”是一棵大榕树,树龄两百多年,树冠覆盖土地面积达两亩多。站在树下,我情不自禁感到震憾:它就像一支朝天撑开的巨伞,遮天蔽日;主干粗壮遒劲,表皮爬满裂痕,印着岁月的沧桑;而髯须密集,盘根错节,甚至有很多髯须深深地扎入地里,像一只只充满力量的手紧紧地抓住大地,汲取地下的养分,使得树木四季繁茂,生机盎然。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它取名为生命之根含义了,一棵树木历经几百年风雨的洗礼,仍然焕发强大的生命力,难道不是生命之根吗?都说古树的有灵性的,此时我对她充满敬畏。

记千年古樟树群——詹士元

若说“生命之根”那棵古榕树给人以力量感,那“樟抱榕”这棵古树,带给我的是又一个不可思议。这棵古树是樟树与榕树合体的树木。樟树的枝干粗壮挺拔,而在其主干的分岔处却长出一棵榕树。我延着主干走了一圈,发现榕树的髯须顺着樟树干扎入地下,其中有两条髯须像手一样环抱着樟树的枝干,看起来像两个人在拥抱,亲昵无间。当地村民把这两棵树称为“夫妻树”,因樟树大且生长在先为公,而榕树较小又在樟树的怀中为母。“樟榕合璧、百年偕老”的俚语因此而来。当地年轻人成婚时还喜欢到树下合影留念,许下相濡以沫、永结同心的愿望。这样的古树,再配上这样的佳话,给村民们平添了许多美好的期许。

记千年古樟树群——詹士元

记千年古樟树群——詹士元

倘若延着村道继续走,还能看到其它的古樟树以及极具闽南特征的燕尾古厝,古树苍劲,古厝古朴,绿树掩映着旧厝,那样的画面颇具水墨写意,乡思悠远。

即要离开轧内村时,我还看到一些古屋的墙壁上贴着传统文化的宣传字画。“仁义礼智信”等文字在灰旧的墙上显得格外耀眼,古树,古厝,乡风,前前后后多少代人的血脉传承,造就一个文化厚重,民风淳朴的渔村。

一棵古树就像一部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这片古樟树群见证了轧内村的兴衰,她历经近千年的风雨洗礼却愈加苍劲,是何等神奇与力量!那栉风沐雨依然挺拔的刚强,不正像当年陈氏祖先开基立祖的勇毅吗?我想,与其说是一片古树,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如今,在古树的庇护下,村民们正阔步向前,创造他们心中美好的家园。

记千年古樟树群——詹士元

记千年古樟树群——詹士元

詹士元,漳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