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非遗在身边河北石家庄赵县农村大妈织出的老土布让城市人羡慕不已

这是河北省赵县常信营村一个宽敞的农家院,放在城市里应该算得上豪宅了。老张的老伴儿叫尤贵荣,正和十来位妇女忙活着,搓花朴节的是从孝友村嫁来的纺织高手耿雪珍,摇着纺车纺线的是79岁的老奶奶郭梅玲,还有的正忙着拐线、浆线、落线、经布、印布、穿缯过绳、织布,从纺到织的全过程一览无遗,好一幅精致的乡村纺织图。

非遗在身边河北石家庄赵县农村大妈织出的老土布让城市人羡慕不已

幼时,母亲在外地求学,我跟姥姥住在一起,我们睡觉的一条土炕上就有一架手摇纺车,外间屋是一台木制织布机。平时,姥姥就盘腿坐在炕上搓花朴节、或摇着纺车纺线线。入夜,点着煤油灯也是不停地纺啊纺,常常是那 “嗡嗡”的纺花声伴我入眠,一觉醒来,天籁无声,月光湛湛,仍见姥姥在煤油灯下“嗡嗡”地纺。眼见得,那些齐齐整整摆在炕角里的线穗子又多了。当墙角里的线穗子达到一定数量时,嫁到东门村的大姨来了,娘俩说说笑笑在一块儿拐线、挽经、布浆、上机经过若干道工序,织成各色土布。图案有席片儿、鱼眼儿、梅花等等,还有一种好看的花布,大姨叫它“小鸡滚雪蛋儿”,特别有趣儿。可以说,我就是穿着当年的土布长大的。

非遗在身边河北石家庄赵县农村大妈织出的老土布让城市人羡慕不已

我们这里自古讲究“男耕女织”,种棉花这种粗活是男人的事,棉花成熟后,由采摘到加工成衣服、被褥可就是女人的专利了。这里至今还流传着一首与清代《御题棉花图》诸画面相类似的民谣:

“小花籽,用灰拌。撒到地里一大片。浇三遍,锄八遍,数伏天儿,掐花尖。大姐二姐来摘棉,大姐摘了一包袱,二姐摘了一卧单。老婆子扛,老头子担,担到家里来晒棉。拾的拾,捡的捡,压后再把棉花弹。弹的花,像鹅毛,搓成朴节小花条。左手扯,右手拧,拧的线,绵达达。拐线的,颠倒颠,浆线的,打秋千,落线的,旋风转,经布的,跑马杆,印布的,站两边,织布的,坐后边,拿起剪子用力铰,你看穿个衣裳难不难。”

非遗在身边河北石家庄赵县农村大妈织出的老土布让城市人羡慕不已

纺花织布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一门手艺,并已成为当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尤贵荣,是村里有名的巧女,当闺女时就跟着奶奶和母亲学会了纺花织布,和老张成亲后,生下五个孩子,孩子们的衣帽鞋袜全靠她张罗。所以从娘家学来的纺花织布就派上了用场, 40多年来不是纺就是织,就没有消停过。

非遗在身边河北石家庄赵县农村大妈织出的老土布让城市人羡慕不已

坐在奶奶留下的织布机上,尤贵荣手脚并用,显得十分轻松自然。她手边备有六七个光滑的织梭,忽而用这支,忽而用那支;那梭儿在大红、粉红、葱绿、豆绿、洋蓝、姜黄、白、黑等诸种色线里穿来穿去,同时前后交替地拉动着杼框,有条不紊,从容不迫。“吱吱—咣!吱吱—咣”有节奏的织布声,仿佛是一位钢琴艺术家在弹奏一曲优美的乐章,单调而又机械的动作,在于这位农家织女来说,没有劳动所带来的艰辛,反倒是一种休闲和享受。看尤贵荣织布,我看到的是色彩,是诗行,是流动的音符。

非遗在身边河北石家庄赵县农村大妈织出的老土布让城市人羡慕不已

、她介绍说:“织布分经和纬线,织花布的经色线是经过穿缯预先编定的,纬色线则随着织布梭的增减而变换。如今织花布,已由先前的两匹色缯,发展到现在的四匹缯、六匹缯,纬线的花色平时用六七把梭,最多时用过11把梭。不瞒你说,俺们村的织布能手,能织出的二十来种花布,绝不重样儿。”说罢,尤贵荣走下织机,从一间屋子里抱出一匹匹花花绿绿的“土布”,搭在长长的晾衣绳上,指点着说:“这叫海棠红;这叫摔不散;接下来是罗床头儿、一百道儿、灯笼转、半块脸、斗纹芯、斜纹、豆腐方、乱道儿、斜纹方。这哪里是什么土布哇,实在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非遗在身边河北石家庄赵县农村大妈织出的老土布让城市人羡慕不已

这些乡村织女,凭着她们丰富的想象和灵巧的双手,织出了一幅幅灿若云锦的画卷,也织出了人间的温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