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不成文"的规定没有人可以拒绝

出生在农村的我,切身体会过这种“不成文”的规矩。我想这种不约而同的规矩规则或是风俗,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一种品质文化,影响和感染了我们世世代代的生活习惯。那么,为啥农村“不成文”的规矩没人可以拒绝?我想展开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农村


对于白事,叫不请自来。只要是你的家人或是其他家里出了什么事,你的亲戚朋友知道情况的,肯定会首先放下手中的活,第一时间去参加,这点毋庸置疑。记得,我小时候去参加我姑爹的丧事,那时是大冬天,冷的要死,到了听大人讲,能到场的亲戚朋友都来了。他们有的住在市区里面,有的住在乡镇里面,还有在外面打工的,不管多远都来到小村庄,为老辈披麻带孝,磕头烧香,敬酒哭诉,尽自己最大的那一份孝心。

农村


对于红事,叫不请不到。谁家有喜事,都会给自己的亲戚朋友上门送喜帖,客客气气的说,希望能够来参加。不给送喜帖的家庭,大多数就不会去参加了,毕竟人家没有请你去,去了场面也很尴尬。我表妹年前结的婚,我表哥他们就开个车,挨个到每个亲戚朋友家里送帖子,实在有事不能来的,也不会去强求。就比如说我,表妹结婚那天,而我正好在外地考试,时间点赶的不巧,我也很想去参加热闹热闹,可是实在去不了啊。

农村


还有其他的一些个“不成文”的规矩,例如,酒桌上,资质最老、年纪最长的前辈要坐在上座,其他的人需要“论资排辈”坐,敬酒的坐在一旁随时准备给大家敬酒;长辈们没动筷子,你就不要动筷子,即使再饿也不行;过年过节,长辈一般都会给晚辈们一点压岁钱;亲戚朋友请你吃饭喝酒,改天你要再邀请他们到你家做客吃饭,等等。

农村


至于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我总结为以下两点。一是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讲,我们人类属于哺乳类,是要一个群居的群体,没有了群居的大环境、大氛围,一个人是很难生存下去的。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没有了人际的交往,必定举步维艰;二是从人情交往来讲,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不懂的规矩和人情交往,没有了亲戚朋友,以后遇到什么困难情况,不会有人主动去帮你,你也就会陷入到窘境,这种生存之道,是我们老一辈总结和传承下来的。

随着社会发展,农村也在变化,原来那些“不成文”的规定也不是牢不可破。原来的村庄圈子也不再是原来的圈子,熟人文化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比如说父母那一辈人,村子里他们之间没有不认识的。到了我这一代,常年在外工作,一年也在家待不了几天。过年回到村子,我们同龄人之间,好多见了面都不认识,那些比我们小的,又没有亲戚关系的就更不认识。也就不存在父辈他们那代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情。第二我们年轻一代,读书在外,工作在外,家里都是老人参与农村的事物,我们很少参与,懂得规定也越来越少,有些“不成文规定”随着时间也被慢慢冷淡。比如,原来孝子见人要下跪,现在基本就没有了。第三,过去我们农村是个人情大于天的社会,现在全社会都一切向钱看,都以金钱相交换。很多原来需要借助邻里帮助才能解决的事,现在不需要了,掏钱就能办。比如现在盖房,没有谁再找邻里帮忙,都是出钱请人做。

农村人人遵守的不成文规定,从另一面把城市和农村做了很好区分,但是随着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很多不成文的规定也在悄然被攻破,我们也无能为力,为愿在金钱化浪潮下的农村还能保留点不被攻破的“不成文规定”,让我们在冰冷的金钱社会里还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总结:对于问题其中的原因,自己没有切身经历过是很难讲全讲透的。同时,我也希望我们朴实憨厚的农村人,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些个好的文化风俗,使其成为我们世世代代宝贵的精神财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