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如果不是刘伯温劝谏,朱元璋可能已灭掉日本,他为何如此

其实在明朝初年,日本曾经大大冒犯过朱元璋。元朝灭亡后,朱元璋向那里派出使者,要求他们对明朝进贡,结果对方不但没有进贡,反而将使者囚禁。这种行为惹怒了朱元璋,让他想要兴兵讨伐,但是有一个阻止了他,那个人就是刘伯温,朱元璋最信任的谋士。

为什么刘伯温要这样做?其实这也是他基于当时情况的考虑。

如果不是刘伯温劝谏,朱元璋可能已灭掉日本,他为何如此

明朝初期,中原周围有比日本威胁更大的敌人

朱元璋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经过长期的征战,整个国家都已经凋敝不堪;同时虽然蒙元已经被打回他们的老家,却还是蠢蠢欲动,想要再打回来,重新占领中原;而在国内,虽然大的反抗力量已经被消灭,却在有不少小股贼寇在四处作乱,扰乱百姓生活。

在这种前提之下,需要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打击这些威胁更大的敌人,而不是分散到一个远在海外的小国身上,所以刘伯温几次向朱元璋进谏。

如果不是刘伯温劝谏,朱元璋可能已灭掉日本,他为何如此

攻打日本的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

在朱元璋之前,还有一个人也想要占领日本,那就是忽必烈,野心勃勃的他知道日本不愿意向元朝投降后,几次派遣重兵去日本,却每每在即将成功之时,遇到突如其来的大风,打乱了一切军事部署,白白损兵折将。

他的遭遇,说明了攻打日本这种岛国会遇到的问题:渡过大海作战,需要极强的水上作战能力和充足的后勤补给,而这些都是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来解决的。

更重要的是,因为有海水阻隔,即使是成功打下了日本,想要对其进行统治,对当时的交通条件来说,也是十分困难,政令根本无法通行。当时的日本非常贫瘠,没有人愿意驻守在这个偏僻的地方,被送到这里的人,只会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没有心思、也没有能力管理好这里,说不定反而会引起叛乱,到时候还要调遣军队平叛,平白消耗国家的力量;

如果不是刘伯温劝谏,朱元璋可能已灭掉日本,他为何如此

当然,如果打下一个地方可以给国家带来莫大的好处,那么再多问题也可以克服,可惜在当时的人看来,日本没有什么值得关注的资源,税收都可能收不上来。说不定为了维系那里的统治,还要不断给那里调拨银两,让政府机关得以正常运转。这场战争也就成为了一笔彻底的赔本买卖。

不好打,打下来不好管,即使管好了也不能谋求到多少好处,这几样加在一起,让刘伯温提出了反对意见。

如果不是刘伯温劝谏,朱元璋可能已灭掉日本,他为何如此

考虑到民心,这场战争也不应该开启

刘伯温的另一层考虑就是民心。

在长久的战乱之后,百姓们期盼的是和平,而不是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军队,远赴海外,参加一场不知生死的战争,这就注定了他们不会有高昂的士气;而且在开国初期,百姓对朝廷还怀有一定的疑虑,这时候如果贸然出兵,却像元朝军队一样败北的话,对民心是不小的打击,会大大降低中央政府的威信,甚至会给一些野心家借口,发动叛乱,这是大家不愿意见到的。

种种理由,让刘伯温选择了劝谏朱元璋,而朱元璋也在他的劝说之下,放弃了自己原有的想法,只是加强了沿海的防卫,并且停止了和日本的交往。

如果不是刘伯温劝谏,朱元璋可能已灭掉日本,他为何如此

其实当时日本国内分为南北朝,彼此征战不休,国力得到了很大的削弱,如果朱元璋真的出兵,说不定可以将其打下,后面的历史也就会随之改变。但是历史没有如果,而刘伯温的建议,在那时候看来,已经是最好的选择。

《明史》《明太祖朱元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