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影響西方思想界的14位社會哲學家,個個觀點獨到,深挖社會弊病

1.哈貝馬斯

代表作:《公共領域的結構變化》、《知識和人類旨趣》、《溝通行動理論》、《事實與價值》、《包容他者》、《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後形而上學思想》。

影響西方思想界的14位社會哲學家,個個觀點獨到,深挖社會弊病

思想背景:

相對主義和文化多元論,帕森斯的早期社會學理論,韋伯的西方理性化發展理論,涂爾幹、米德、馬克思、帕森斯有關個人行動和社會結構的分析,日常語言學派的理論,皮亞傑和柯爾柏格的結構發展心理學。

學術思想:

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有本質的區別,所以不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程序去檢驗或證實社會科學理論,社會科學中應當以“共識真理論”代替“相應真理論”。人類語言中潛藏著“達至瞭解”的目的,進而蘊涵著一個“理性溝通情景”,其中有三個有效性宣稱規範著人的語言行為:真理宣稱、正當宣稱、真誠宣稱;一個社會行為是否屬於溝通行為主要取決於,行為者所用的方法是否存在內外的制約並協調資源的運用來滿足各自的慾望。現代西方社會的發展並非一種必然的現象,還存在其他發展的可能性;科技理性的獨斷把人和外在世界的關係變成了一種純粹工具式的關係,批判理論應當以人的相互溝通為依據分析人類行為的架構。生活世界結構上的區分指文化、社會、人格三種結構不再籠統地受神秘色彩的世界觀控制,而是各自沿著理性交往的角度獨立起來,以及伴隨而來的形式與內容的分離;生活世界理性化的發展一方面是個人理性認識能力和自主性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社會系統的日益複雜和擴張,這就給現代社會帶來了困境——系統控制生活世界。

人類所有理性領域的基礎知識分為三種類型:經驗—分析的科學研究包含的技術認知興趣;歷史—解釋學研究包含的實踐認識興趣;具有批判傾向的科學研究包含的解放認知興趣,這三種興趣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動因。

2.福柯

代表作:《詞與事物:人文科學的考古學》、《知識考古學》、《監視與懲罰:監獄的誕生》、《性史第一卷:知識的意願》、《性史第二卷:快感的運用》、《性史第三卷:自身的關懷》。

思想背景:

康德與批判哲學傳統特別是對知識條件的批判性考察和“當前”歷史處境的思考;尼采關於歷史批判、權力性質、宗教道德、生命過程等問題的思想;形式主義傳統尤其是結構主義和德里達的思想;法國的認識論傳統特別是庫瓦雷、巴什拉、康吉翰等人的思想;超現實主義者如巴塔耶、布朗肖和法國新文學。

學術思想:

真理體制是在一段歷史時期內一個社會存在一些基本條件來保證區分那些現象可以看作知識的對象,那些知識可以看作真理,將這些知識構成真理的過程需要完成那些實踐過程。知識的考古學是從話語實踐的層次出發把握構成真理體制的各種知識條件,在方法上要儘可能迴避各種人類學的普遍項而要考察這些普遍項的歷史構成過程。話語事件的考察一方面要注意述說具有的經驗特徵,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對話語之間關係的探討。

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治理術、主權和紀律之間的三角關係,人的生命是它的對象。批判理論中的批判應當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批判者只是指出危險而不代替行動者的決定,批判本身就是一種在知識分子的具體領域行進的反抗。

3.貝爾

代表作:《意識形態的終結》、《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

影響西方思想界的14位社會哲學家,個個觀點獨到,深挖社會弊病

思想背景:

孔德、斯賓塞的實證主義思想,滕尼斯的公社與社會理論,涂爾幹的社會團結思想,帕森斯的“模式變量”思想,韋伯對現代資本主義的研究,英格爾斯、列維、艾森斯塔德、本迪克斯等的現代化思想和依附理論。

學術思想:

從分析不同社會結構的中軸原理和中軸結構(分析社會發展變化時設法說明整個社會所環繞的動能原理和組織結構,趨中性而非因果關係)入手,可以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分為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它們是以生產和使用的各種知識為中軸原理的概念順序。前工業社會主要分佈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經濟部門主要是第一產業,職業主要是農民、礦工和非技術工人,使用技術上主要是利用原料的技術,在社會意圖上主要是與自然界競爭,方法論上主要是利用常識和經驗。

工業社會以經濟增長為軸心,考慮國家和私人對投資決策的控制;後工業社會以理論知識的集中和具體化為軸心。未來的後工業社會將從產品生產經濟轉向服務性經濟,專業技術人員階級處於主導地位,理論知識處於核心地位,成為社會革新與制定政策的主要源泉,將控制技術發展並對其進行鑑定,創造新的“智能技術”。

4.斯特勞斯

代表作:《親屬關係的基本結構》、《憂鬱的熱帶》、《結構人類學》、《野性的思維》、《神話學》。

思想背景:

涂爾幹的社會學思想;特魯別茲科依和索緒爾的語言結構學理論,庫恩關於科學革命中的“範式”觀點;盧梭關於人的理論;理性主義哲學、地質學和精神分析學的一些觀點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

學術思想:

地質學家是用某種模型把物質世界的基本屬性表現出來,而精神分析學家是通過心理模型把人的心理世界表現出來,馬克思是把一種類型的現實還原為另一種類型的現實。社會是由文化關係構成的,而文化關係則表現為各種文化活動,即人類從事的物質生產與精神思維活動,這一切活動都貫穿著一個基本的因素——信碼(符號),不同的思想型式或心態是這些信碼的不同的排列和組合。通過親屬關係、原始人的思維型式和神話系統的人類研究可以尋找到對全人類(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心智普遍有效的思維結構及構成原則;處於人類心智活動的深層的那個普遍結構是無意識地發生作用的。

結構主義中的結構不是人為的結構,而是無意識世界的基本模型,它決定世界的意義和形態包括人的意識,而不是相反;結構是意識的主體。將人的精神、社會和情感生活還原為無意識的形式結構並不是要否認前者的真實性,而是要用一個統一的並表現在一切現象中的複雜結構來理解社會與文化現象的種種形式的複雜性,但不能從這個結構中先天的推出這些現象。

5.米爾斯

代表作:《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權力精英》、《社會學的想象力》、《關於人的幻想:社會學思考的典型傳統》。

思想背景:

貝克爾、葛斯和羅斯的社會學理論;馬克思、帕累託、齊美爾和韋伯的社會理論主要是社會衝突思想;拉扎斯菲爾德的經驗社會學研究;帕克和凡勃倫的社會衝突思想等社會學理論。

學術思想:

白領階層(企業家與工人之間形成的中產階級)的出現是20世紀工業化進程中的最重要變化,白領勞動者的職業出現了自我異化和勞動異化兩種心理反應;一個是異化造成的心理憂鬱與迷亂,一個是由於社會結構對性格的影響使人們瘋狂地休閒;他們置身於龐大的科層體系中,缺少控制生活的個人權力和參加政治事務的政治權力。美國是一個由權力精英控制的社會,作出重要決定的國家權力集中在企業家領導人、政治家和軍事領袖手裡,形成經濟、政治和軍事三方面的權力精英圈子,社會中的其他社會制度處於邊緣地帶;權力可以建立在財產之外的因素上,但權力精英因共同利益結合在一起,維持一種持久的和戰爭性的經濟。社會學研究應當防止過於注重實證的取向,充分發揮社會學的“想象力”,以保持社會理論的創新活力。

6.馬爾庫塞

代表作:《理性和革命》、《愛慾和文明》、《單向度的人》、《論解放》、《藝術和永恆性》、《審美之維》。

影響西方思想界的14位社會哲學家,個個觀點獨到,深挖社會弊病

思想背景:

黑格爾的辨證法哲學思想,胡塞爾的現象學,存在主義和海德格爾、拉康的哲學觀點,弗洛依德的思想,主要是性本能理論和心理學;馬克思的很多著作,特別是關於人的異化和全面發展的思想。

學術思想:

當代工業社會是一個富足的社會,它高度發展的生產率通過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而造就出整合、包容所有社會力量的可能前提,實現了政治對立面的一體化,消除了危及社會繼續存在的政治派別,使社會政治成為“沒有反對派”的單向度政治;現代工業社會科學技術進步給人提供的自由條件越多,給人的種種強制也就越多,創造出只有物質生活沒有精神生活的生活方式,還促進了人們與現存制度的統一, 這造就了沒有創造性的單面人。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條件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階級只知道追逐高消費而失去革命主動性,只有激進的學生運動 、流氓無產者、失業者、受壓制的少數民族才具有革命性,無產階級被溶合於社會整體中。人的心理結構分為“意識”與“無意識”兩部分,“無意識”比“意識”更能體現人的本質,性慾是人的本質;人的解放就是愛慾的解放,愛慾解放的核心和關鍵是勞動的解放,真正有意義的勞動,應該是人的器官的自由消遣,它為“大規模地發洩愛慾構成的衝動”提供了機會。藝術既是一種美學形式又是一種歷史結構,是充滿詩情畫意的美的世界與滲透價值意義的現實世界的統一;藝術的大眾化和商業化使之成為壓抑性社會的工具,從而導致人和文化的單向度;藝術具有對現實的肯定性和保守性以及對現實的否定性和超越性的兩重性,藝術的肯定性力量同時也是否定這一肯定性的力量。藝術和革命可統一於改造世界和人性解放的活動中,它用新的美學形式來表現人性,以喚來一個解放的世界;美學是擺脫壓抑社會的唯一學科,是單向度社會中雙向度的批判形式。

7.曼海姆

代表作:《意識形態與烏托邦》、《變革時代的人與社會》、《自由、權力與民主設計》、《時代診斷》、《知識社會學論集》、《社會學系統論》。

思想背景:

馬克思主義和齊美爾、盧卡奇的思想;德國曆史主義的相對理論;格式塔心理學強調心理事實中構造或結構要素的思想;新康德主義特別是李凱爾特的價值相關論和文德爾班的思想以及韋伯的解釋;胡塞爾的現象學和謝勒的《知識的形態與社會》中的許多思想;黑格爾的歷史環境與現象與“過程思維”之間的辨證關係思想;美國實用主義和杜威、米德、庫利、艾略特等人的思想。

學術思想:

知識社會學探索思想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以及知識的社會條件和存在條件;人的意識不可避免地依賴於人的社會地位,這是全部認識論包括現代認識論的基本要素;決定行動方式的正是這種深入到意識“範疇結構”中的社會“存在制約”;歷史上任何思想體系包括真理都不可能脫離其產生的社會和歷史環境,並受其制約,知識是由存在因素決定的。社會結構與知識之間的確切關係只有通過對各種具體情況的經驗或調查才能揭示出來,所有思想都必須具有意識形態的特徵;所有的階層和群體都根據本身存在的地位提出適應自己的思想,大也存在超脫社會的知識界人物,精神的社會制約性對精神徹底解放具有重要意義。當代的文明危機本質上是一個“徹底民主化”過程的問題;群眾社會組織內,能把各種活動有效並預測性地組織在一起的能力——功能理性取得長足進步,而能揭事件相互關係的睿智思維活動——實體性理性有所下降;拯救西方文化的唯一途徑是徹底重建社會制度,依靠個人自覺的計劃而不是市場機制實現對個人不協調行為的控制,在保障人的社會價值前提下,對自由加以設計,對各種社會力量進行調節,民主計劃應推動整個社會重建。

8.杜威

代表作:《我的教育信條》、《學校與社會》、《邏輯學理論研究》、《民主主義與教育》、《哲學的重建》、《人性與行為》、《經驗與教育》、《人的問題》。

思想背景:

黑格爾主義和工具主義哲學傳統尤其是莫理斯的思想;康德的哲學和心理學理論;霍爾與詹姆斯的新實驗生理心理學思想;歐洲18世紀的啟蒙哲學和19世紀晚期的新哲學。

學術思想:

哲學只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工具,哲學家應走出思辯的象牙塔,投身於政治、教育和倫理的活動,用哲學推動民主。

“實用主義的真理理論”強調有機界對環境的適應,精神是一種思想的過程,一個人在頭腦中定義客觀事物的過程,具有工具的性質;而思想產生於人類調整自己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一個人勾勒出可能採取的行為方式,設想某行為的後果,區分不能與環境協調的行為並計劃消除之,尋找出能實現協調目標的行為方式。社會科學以及哲學應將日常生活狀況和問題看作研究主題,證實一種社會科學是否正確需要將它應用於實際,看它解決實際問題的功效。人類的本質有很強的可塑性,可通過改善了的社會環境得到改進。無論動物還是人都不是在社會環境中孤軍奮戰的,他們大多數都是通過群體而生存的;個人和群體關係以及教育在促進社會變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將來的個人和群體可以通過明智地選擇可能達到的預期目的,在良性互動中改變自身;人不僅是被動地接受生命,他更應該主動地塑造生活。

9.庫利

代表作:《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社會組織》、《 社會過程》、《生活和學者》。

思想背景:

愛默生、歌德、斯賓塞和達爾文的一些關於自然與社會的思想;鮑德溫的心理學理論和個案研究,詹姆斯關於心理實質與自我實質的觀點和自我多元論觀點;梭羅、帕斯卡、但丁、托馬斯、白哲特、托克維爾、塔爾德、沃德、吉丁斯、斯莫爾、薩姆納等人的一些思想。

學術思想:

心智不是笛卡兒認為的超然於外在的世界,而是個人與世界互動的產物。

“鏡中自我”概念體現了自我是與別人面對面互動的產物;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社會經過多次的個性之間的相互作用成為個性自我的一部分,個性之間的相互作用使所有個性成為有機的整體。社會是各種過程的複合體,每一過程在和其他過程的相互作用中存在和發展。初級群體和次級群體的差別在於前者規模較小,最主要的特徵是具有“親密合作與面對面的溝通關係”,是個體初級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和特殊品德的培育地;而次級團體則規模較大,並且“分工互賴,以非情感的依賴相結合”,有明顯的階層。在初級群體中人性逐漸產生,人只有通過交往才能得到人性,又可以在孤立中失去。人類行為的研究必須同人類行為者賦予環境的意義相聯繫,對人的認識是基於研究者對人的動機和行為變化具有同感理解的能力。社會由行為者與亞群體之間的信息網組成,信息過程特別是它在輿論上的作用可以鞏固社會的聯合,社會衝突是必要和不可根除的。經濟價值體系特別是貨幣價值體系本質上是一種制度,都是社會結構的產物。

10.韋伯

代表作:《中世紀商社史》、《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政治論文集》、《經濟與社會》、《學術理論論文集》、《社會史與經濟史論文集》。

影響西方思想界的14位社會哲學家,個個觀點獨到,深挖社會弊病

思想背景:

德國康德唯心主義哲學傳統中強調“人是文化和歷史領域中積極和自由的行動者”的思想;文德爾班、李凱爾特、狄爾泰等新康德主義者關於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區分的思想;雅斯貝斯關於解釋與理解之差異的思想;經濟史學家和歷史主義經濟學家羅舍爾、克尼斯、瓦格納、布倫塔以及社會學家藤尼斯、齊美爾的思想;尼采和馬克思關於意識與利益的觀點。

學術思想:

社會科學研究關係到價值相關性和價值中立性兩個問題,一個涉及選題,一個涉及客觀和科學的分析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既要反對純思辯的哲學研究方法,也要反對實證主義的社會決定論。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個體社會行動的“主觀意義”,社會行動類型主要有四種:目的合理性的、價值合理性的、情感性的、傳統習慣性的。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學”,除了應對社會現象作合乎規律的因果分析外,還必須深入地探尋導致特定社會現象出現的個人行動動機,理解現象背後隱藏著的屬人的“意義”。理想類型是研究社會和解釋現實的一種概念工具,是比較研究的得力方法。社會統治有三種類型:傳統型、個人魅力型、法理型,其中科層制(或官僚制)是法理型統治的最典型和純粹的形式,它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人類社會不可避免的。人的社會地位是由經濟、政治、聲望等多元因素決定的。近代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是以表現在歐洲宗教改革後的新教倫理中的“資本主義精神”為支柱的,這種精神是西歐理性主義長期發展的結果;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與新教倫理有著一種內在的親和關係。世界宗教根據對待世界的方式可以分為四種理想類型:入世禁慾主義、出世禁慾主義、入世神秘主義、出世神秘主義,現實中往往有各種成分的雜合。

11.孔德

代表作:《實證哲學教程》、《實證主義手冊》、《實證政治體系》、《主觀的綜合》。

思想背景:

18世紀末進步哲學特別是杜爾哥與孔多塞的思想;自由主義思想特別是亞當.斯密和薩伊等自由主義政治經濟學家的觀點;聖西門、康德、笛卡兒、孟德斯鳩、休謨的思想;孔狄亞克和“觀念學派”以及牛頓自然科學的思想。

學術思想:

用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研究人類社會,重整社會秩序的希望在於建立一種普遍人性的人道教,這是社會學的任務。在整個世界發展中,群體、社會、科學甚至個人思想都經歷了神學、形而上學、科學三個階段。按物理學的分類方法,把社會學分為社會動力學和社會靜力學:社會動力學是從社會變遷的連續階段和相互關係的過程來研究社會發展和進步的規律;社會靜力學旨在研究社會各個不同部分的結構關係,以及彼此間持久不斷的相互作用和反作用,也就是研究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幾個不同層次的結構和相互關係的各個方面。社會學研究方法主要有觀察、實驗、比較和歷史方法。

12.斯賓塞

代表作:《政府的適當權力範圍》、《社會靜力學》、《進化的假說》、《心理學原則》、《第一項原則》、《生物學原理》、《社會學研究》。

思想背景:

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和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以及漢密爾頓關於哲學方法的思想;萊爾的《地質學原理》中發展假想的思想,拉馬克和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赫胥黎的進化思想和孔德的實證哲學和社會學理論。

學術思想:

事物的基本規律是“力的恆久性規律”,任何事物在這種力的規律的作用下,都不可能保持其自身的同質。作用於同質事物的力必將引發其不斷的變化,普遍的進化框架認為社會進化是不斷個性化的過程,社會是實現個人目的的工具。社會的發展取決於社會和自然的環境,不一定要經過預設的階段,社會機構是功能與結構迫切需要的產物,不是行動者意圖和動機的產物;隨著社會的發展各部分開始分化,體現為結構的增加。在從無差別遊牧部落向複雜的文明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勞動的不斷分化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化。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基本的社會分類是軍事社會和工業社會,在前者中人類的合作是通過暴力,而在後者當中,合作是自願、自發的。國家的唯一權利是保護個人的權利和地獄外部的侵略,好的社會基於追求自我利益的個人之間的契約。社會科學是客觀的,社會科學家須盡力擺脫不適當的偏見和情感。

13.涂爾幹

代表作:《社會分工論》、《社會學方法的規則》、《自殺論》、《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影響西方思想界的14位社會哲學家,個個觀點獨到,深挖社會弊病

思想背景:

法國學術歷史主要是啟蒙主義傳統尤其是盧梭和孟德斯鳩的思想;孔德和聖西門的社會觀特別是孔德的《實證哲學教程》;博納爾和邁斯特爾等的反啟蒙運動思想;庫朗熱的歷史研究方法及其著作《古代城市》;哲學家布特魯的反還原主義學說和新康德主義哲學家勒努維耶的觀點;塔爾德的《模仿的法則》中的理論;斯賓塞、齊美爾、藤尼斯和心理學家馮特的一些觀點。

學術思想:

社會學具有獨立的研究對象即社會事實;社會事實具有不同於自然現象、生理現象的特徵。社會事實以外在的形式“強制”和作用於人們,塑造著人們的意識;人們無法擺脫這種強制的薰陶和影響,且如果對某些社會規則拒不遵從將受到懲罰。社會高於個人,社會事實無法用生理學、個體心理學以及其他研究個體的方法來解釋,而必須用社會學的整體方法和觀點來解釋。宗教、道德、法律、社團和語言均屬社會現象,都是社會學特定的研究對象。

社會自殺現象根據溯源分類法可以分為利己型、利他型和失範型三種。

14.齊美爾

代表作:《社會分化》、《歷史哲學問題》、《社會學:關於社會交往形式的研究》、《社會學基本問題:個人與社會》。

思想背景:

法國和英國實證主義思想和達爾文、斯賓塞的進化論觀點,德國人類學的發展“平行”理論和利珀特的觀點;康德與新康德哲學思想和方法以及尼采和柏格森的思想。

學術思想:

社會不是脫離個體心靈的精神產物,也不是個人的總和,而是因互動而結合在一起的若干個人的總稱,社會學是一門研究人類面臨的問題和他們的行為規律的科學。社會學分為一般社會學、形式社會學和哲學社會學三類,其中社會學的主要任務是識別人們社會交往的基本形式。“理解”概念認為社會科學研究者難免帶有主觀的價值取向,其知識也具有主觀的和相對的性質。群體互動形式的研究證實了大群體和小群體的差異。社會是一個包含合作與衝突、吸引和排斥的矛盾統一體,社會交往的複雜性必然導致合作與衝突的存在,社會衝突可以分為現實的和非現實的,它對於群體和社會的整合具有積極功能。資本主義文化的根本矛盾是文化的客觀性與人的個性自由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普遍的貨幣關係中個人喪失了自己的特殊性;客觀物質文化越發展,人的個性與創造力越衰退,個人在資本主義文化體系中的特徵是對社會的疏遠和異化,這種矛盾無法解決,個人的發展只能是畸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